?

職業院校信息化建設的政策保障機制研究

2024-05-09 18:19周夏怡
無錫職業技術學院學報 2024年1期
關鍵詞:職業院校信息化培訓

周夏怡 邵 暉

(無錫職業技術學院 人事處, 江蘇 無錫 214121)

黨的二十大首次將“推進教育數字化”寫入報告,明確了未來數字化發展的方向。近年來,教育部密集出臺了多項政策,多措并舉指引教育信息化的發展。從2018年《教育信息化2.0行動計劃》的提出,到2020年《職業教育提質培優行動計劃》的實施,再到2023年《關于加快推進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建設改革重點任務的通知》的落實,教育信息化建設的要求隨著產業日新月異的快速升級不斷提高。

就職業院校而言,信息化建設是新時代應對科技變化的必然選擇,而健全的政策保障機制既是職業院校信息化建設的基本條件,又是決定建設成效的關鍵因素。當前,職業院校信息化建設仍存在戰略領導和研究機制不完善,規劃標準和管理實施不到位,信息化能力培養和培訓體系不科學,信息化經費保障和投入分配不均衡等問題。因此,如何進一步完善職業院校信息化建設的政策保障機制,持續提升職業院校信息化建設能力和水平顯得尤為重要。

1 完善職業院校信息化建設政策保障機制的必要性

1.1 完善職業院校信息化建設政策保障機制是職教教師內涵式發展的現實需要

2017年,教育部發布的《關于進一步推進職業教育信息化發展的指導意見》(教職成〔2017〕4號)(以下簡稱《意見》)就提出要提升教師的信息素養,在教師評聘考核內容中融入信息技術應用能力[1]。2018年4月,教育部印發《教育信息化2.0行動計劃》(教技〔2018〕6號)(以下簡稱《2.0行動計劃》)提到八大行動、五大措施,為教育信息化實施提供了綱領性指導?!?.0行動計劃》指明要大力提升教師信息素養,要求教師要“更新觀念、重塑角色、提升素養、增強能力”[2]。

身處“互聯網+教育”的新時代,大數據、人工智能、物聯網等戰略性產業不斷升級,對職業院校教師的要求不斷提升,良好的信息化相關素養和能力已成為職教教師必備的關鍵要素。唐瑗彬、石偉平[3]認為,新時代職業院校教師專業發展的內容已經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重點包含四個方面:是否能在教學的各個階段和線上線下各種教學類型中熟練運用信息化技術手段;是否能定期下企業更新先進技術、提高創新技能,并將新知識、新技能應用于學生實習實訓指導;是否能利用云計算等新技術對教學實施過程進行檢測與評價;是否能將對教育教學和實習實訓的動態監測反饋數據應用于提升科學育人水平。

新時代對教師要求的新變化也是對職業院校信息化建設的新挑戰。進一步完善職業院校信息化建設的政策保障機制,是職業院校教師身處信息技術變革時代不斷創新、走向內涵式發展的現實需要。

1.2 完善職業院校信息化建設政策保障機制是職業院校數字化轉型的時代訴求

2020年6月,教育部發布《職業院校數字校園規范》(教職成函〔2020〕3號)(以下簡稱《規范》)[4],緊隨其后,教育部科技發展中心印發《職業教育示范性虛擬仿真實訓基地建設指南》。2020年9月,教育部等九部門聯合印發《職業教育提質培優行動計劃(2020—2023年)》(教職成〔2020〕7號)(以下簡稱《提質培優行動計劃》),明確實施職業教育的信息化2.0建設行動,要求各地落實《規范》,指導職業學校系統設計信息化整體方案,推動信息技術與學校管理的融合,推進“互聯網+”與“智能+”的教育教學新形態[5]。

我國的教育信息化經歷了1.0時代的萌芽期、建設驅動發展期和應用驅動發展期,如今已經進入“融合創新、智能引領”的2.0新時期[6]。主動適應科技和產業革命變化,主動營造信息化建設基本環境,統籌建設一體化信息管理服務平臺,走信息化轉型發展之路,應是所有職業院校的共識。2023年2月,世界數字教育大會在京召開,“職業教育數字化轉型發展”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個平行分論壇,全國3 000余所職業院校圍繞“轉型與重塑”的主題開展了研討[7]。

2.0時代對職業院校的信息化建設水平提出了新要求,進一步完善職業院校信息化建設的政策保障機制,是職業院校脫離“建設了”和“能使用”的階段,實現“融合”“創新”“引領”數字化轉型發展的時代訴求。

1.3 完善職業院校信息化建設政策保障機制是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的必然要求

2019年年初,國務院印發的《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國發〔2019〕4號)將職業教育列為與普通教育同等重要的一種教育類型,職業教育開始走上了高質量發展的快車道。教育信息化是教育現代化的重要基礎,高質量的職業教育對應著高水平教育信息化的建設要求。2020年,《提質培優行動計劃》中明確要提升職業教育信息化建設水平,促進職業教育增值賦能,以質圖強[5]。

2023年7月,教育部辦公廳《關于加快推進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建設改革重點任務的通知》(教職成廳函〔2023〕20號)列明了11項任務,要求加快構建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的新機制,統籌推進職業教育信息化標桿學校建設[8]。教育部副部長翁鐵慧在2023年2月的世界數字教育大會上指出:“中國對職業教育信息化建設高度重視,同時也倡議世界各國攜手構建職業教育數字化互聯互通格局,共同推動國際職業教育數字化邁上新臺階?!盵7]從試點先行到整體推進,從經驗摸索到走向國際,職業教育的高質量發展之路離不開信息化建設發展。

職業教育提質培優發展呼喚職業院校信息化建設質量的提升,進一步完善職業院校信息化建設的政策保障機制,是職業教育形成中國樣板,實現高質量發展的必然要求。

2 職業院校信息化建設政策保障機制運行現狀及存在的問題

2.1 信息化戰略領導和研究機制不完善

2017年,《意見》中就寫明要建立統籌規劃的信息化部門,推廣建立“校領導”擔任“首席信息官”(CIO)的制度[1]。然而,《職業教育信息化發展報告(2021版)》(以下簡稱《報告》)顯示,約有1/4的學校還未建立信息化工作相關職能處室,僅有32.55%被調查的職業院校設置了首席信息官(CIO),其中有2/3的學校主管領導由副校級及以上領導擔任[9]。雖然,職業院校管理者的信息化意識及領導能力被多次在政策中提及,但截至2021年,只有68.19%的領導了解信息化基本概念和信息化對學校發展的意義,僅有不到12%的主管領導能確定本校的信息化發展戰略和規劃[9]。這反映出職業院校信息化建設的機構和主管領導設置不合理,學校對相關主管人員信息素養的培養不足,相關管理者缺乏從專業角度統籌部署學校信息化工作的戰略眼光和領導能力。

此外,《報告》顯示,26.98%的職業院校尚無專門的機構和人員進行信息化建設的相關研究,已有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能力提升、規劃設計、改進建議等方面。在信息化教研課題的參與方面,近一半教師未參與任何相關項目,教師參與課題研究的級別分別為:31.3%是校級課題,行業協會級、校企合作級僅占3.7%和7.0%,國家級占4%。約1/4的高職院校信息化研究處于單打獨斗的狀態,信息化相關科研成果轉化和專利授權比例僅為5.3%[9],尚未形成完善的校企合作交流機制。由此可見,職業院校信息化研究的廣度和深度都不夠,教師的參與度低、參與課題的級別也低,校企合作研究僅停留在表面,缺少實質性的成果反饋。

戰略領導是建設的基礎,科學研究是建設的保障,一個是人力,一個是方法,兩者都是信息化建設前期不可或缺的核心要素,信息化戰略領導及研究機制的不完善制約了職業院校信息化建設的發展。

2.2 信息化規劃標準和管理實施不到位

盡管已經反復強調要落實各項規范和標準的應用,《意見》也明確要求落實“三通兩平臺”,90%以上的職業院校要建成不低于《規范》要求的數字校園[1],但仍有33.29%的學校尚未編制信息化相關的標準與規范?!秷蟾妗凤@示,超過77%的職業院校在“十四五”規劃中涉及信息化相關的一些內容,僅55.82%的職業院校編制了信息化發展的專項規劃[9]。在信息化基礎設施建設標準方面,超過90%的被調查高校已出臺相應準則,但仍有32.62%的職業院校認為實施情況一般或不好[9]。如果缺少全方位一體化的信息化專項規劃指導,職業院校就很難建設出一體化、智能化的信息化平臺,僅僅依靠一個個單項建設標準而沒有全盤計劃,實施效果必然大打折扣。

同樣,雖然實施信息化支持人員和信息技術教師崗位規范建設的高校相較2018年增長超過60%,但仍有約1/3的職業院校認為其實施效果一般或不好。信息化設備運行管理規章、業務應用系統管理規章、數字教育資源建設管理規章、信息化安全管理規章等實施滿意度調研都呈現出相似的現狀。61%的職業院校全部建成了調研涉及的18個系統,從調查結果分析,超過20%的學生并不使用的系統有13個[9]。因此,職業院校信息化建設的管理實施還有較大的改進空間,從信息化管理到數字治理任重道遠。

規劃標準是建設的指南,管理實施是建設的實踐,一個是方針,一個是措施,兩者都是信息化建設過程中最為重要的部分,如果信息化規劃標準及管理實施不到位,那么職業院校信息化建設也只是空頭支票。

2.3 信息化能力培養和培訓體系不科學

《提質培優行動計劃》明確提出要在職業院校開展全員信息化培訓,提升教師和學生的信息化能力[5]。調研結果顯示,教師的課件制作技術、信息化教學設計、網上資源檢索等九個方面的培訓在職業院校已經非常普遍,供給率都超過98%,但滿意度較高的五項培訓也僅有60%。盡管信息化培訓普及度高,但仍有近90%的教師認為信息化教學設計能力、實施能力、評價能力等能力的不足是制約其將信息技術應用于教學的主要原因[9]。這充分反映了職業院校在信息化建設過程中,教師培訓體系和內容的設置與實際信息技術應用能力的要求、教師真實教學需要之間存在不匹配的問題。

在教師層面,超過55%的教師認為學校信息化教學改革政策和培訓是影響其信息化教學能力的重要外在因素。對比培訓課件的制作、資源檢索等能力,教師對新環境與新技術的應用和適應能力較弱,例如,近80%的教師較少或從未使用過信息化教學(如虛擬仿真實訓),有超過40%的教師從未在教學組織與實施中使用過VR、AR技術模擬真實工作環境[9]。顯然,現有的培訓體系未能跟隨新一代信息技術工具的發展而更新。

在學生層面,新技術的應用和普及程度與教師一樣,非常低,例如,AI工具的使用度僅為PPT課件的13%。另外,在信息化能力的習得來源上,超過70%的學生來自授課教師,58.14%的來自自我學習,39.31%的來自他人幫助,僅有不到30%的學生的相關技能來自學校專門的培訓[9]。

能力建設是教師和學生信息素養全面提升的必然要求,如果缺少切合實際的多維度能力培養培訓體系,那么其信息化建設就缺少面對技術進步的應變力與創新力。

2.4 信息化經費保障和投入分配不均衡

《報告》顯示,在經費保障方面,參與調查的職業院校中制定信息化專項經費計劃的達到80%,相較于2018年,這一指標上漲超過30%。有15.35%的學校信息化專項經費投入達到了76%~100%,但仍接近20%的高校經費投入不足10%[9]。由此可見,雖然大多數院校都提供相關專項經費保障,但是保障投入力度的差異非常明顯,部分高校對信息化的重視程度不夠。

在經費投入方面,超過50%的院校上一年度一半的經費投入了網絡建設與設備購置,其次是數字資源與平臺開發費用、信息化設備的運行與維護費用,超過35%的職業院校在人員信息化能力培訓與信息化研究上的費用投入不超過1/4[9]。顯而易見,在信息化建設經費的投入分配上,硬件占比較高,而軟件投入缺少足夠的經費保障。

經費投入是信息化建設的根本保障,缺乏足夠的資金支持,再好的領導力和規劃力都無法轉化為職業院校信息化建設的執行力。

3 完善職業院校信息化建設政策保障機制的策略

3.1 強化信息化戰略引導機制,進一步提升信息化領導力

針對信息化建設主管機構設置不合理和人員信息素養不足的問題,職業院校應當通過強化信息化戰略引導機制,培育具備一定數字素養的信息化建設管理人員,系統謀劃、科學引導、統籌推進,進一步提升信息化領導力。

職業院校要強化對信息化建設戰略地位的認知,健全信息化工作的組織機構,明確以副校級及以上領導為主管領導,同時建立信息化專項工作職能處室,配備專職人員。系統梳理國家、省、市對信息化建設的相關要求,結合實際情況,統籌謀劃學校信息化建設戰略布局,協調推進信息化和其他各項工作協同開展。另外,要重視信息化領導力的培訓,定期更新培訓內容,全面提升信息化建設決策者的信息素養,使相關人員不僅能清楚地了解信息化的基本概念,而且具備制定學校信息化發展戰略的能力。必要時院??善刚埿畔⒓夹g教師或其他熟悉信息化建設的人員為主管領導的兼職信息顧問,及時為各項戰略決策提供專業支持。

3.2 完善信息化研究激勵機制,進一步打造信息化創新力

面對信息化研究欠缺廣度和深度,缺少多角色高級別的研究合作等問題,職業院校要完善對信息化研究的激勵機制,提升信息化建設的理論高度,以研究促實踐,緊跟行業、產業和技術發展,進一步打造信息化創新力。

信息化科研水平直接影響信息化建設政策的系統性、科學性、前瞻性,較好的研究激勵機制有利于提升教師研究信息化建設的理論高度。職業院校必須建立和完善信息化相關研究的激勵機制,加強專兼職研究人員的引培力度,拓展研究的廣度和深度。除了繼續設立校級層面的信息化專項研究課題,還應當鼓勵教師申報更高層次的信息化研究項目,將信息化研究項目的參與情況作為崗位評聘的重要依據。要建立健全信息化合作的專項法律法規,完善政行企校多方參與的深度協同研究機制,調動政府、企業、行業與職業院校在信息化領域攜手發展的積極性,鼓勵引進產業、行業、企業的新理念、新技術、新方法,將校企合作的相關研究成果真正地、持續地、廣泛地應用于職業院校信息化建設的實踐中。

3.3 落實信息化發展規劃機制,進一步提高信息化治理力

專項規劃標準的欠缺,直接導致信息化建設缺少指南針,管理實施也沒有遵循和依據,實施效果不盡如人意。職業院??梢酝ㄟ^信息化發展規劃的落實,明確信息化建設和管理的相關標準,通過考核、評估、反饋,不斷以問題促管理,進一步提高信息化治理力。

職業院校必須在科學的戰略引導和系統的理論支撐下,編制信息化發展專項規劃。主管部門也應當將編制情況和《規范》落實情況納入對職業院校的考核指標體系。各職業院校要結合自身實際,建立健全校內信息一體化建設標準,出臺信息化相關工作人員的崗位規范與能力要求。以《信息化標桿學校建設》為契機,強化標桿學校的示范性,推廣優秀單位的規劃舉措,以點帶面,整體推進信息化建設快速發展。

除此之外,職業院校還應當建立評估和考核體系,對規劃的落地情況和建設的實施效果定期進行反饋,對相關人員的工作成效進行考核評價。建立滿意度調查反饋機制,定期組織調研,深入挖掘學校信息化管理實施過程中存在的問題,以問題促改進,切實提升信息化管理制度實施的效能。

3.4 重視信息化能力培養機制,進一步增強信息化應變力

針對培訓內容與實際要求不匹配、新技術應用程度較低等問題,職業院校要通過健全信息化能力培養培訓機制,全面提升教師和學生的信息化素養,不斷提升培訓的針對性和時效性,進一步增強師生信息化的應變力。

職業院校應重視信息化培訓,以培訓促進能力的提升。一方面,建立教師信息化多維能力培養體系和信息化培訓庫,為不同年齡、不同層次、不同需求的教師提供不同的內容選擇,提高培訓的實用性、操作性、時效性,提升培訓的匹配度、滿意度。另一方面,不能忽視學生信息素養的提升,要實施學生信息化專項培訓計劃,教授學生系統的信息化應用知識,科學提升其信息化能力。

另外,職業院校應建立信息化能力考核機制,將信息化應用于教育教學中的能力及對新一代信息工具的掌握程度等納入教師評價指標,在職稱評審、崗位聘任、評優評先中設置相應條件并定期組織考核。

3.5 健全信息化資金分配機制,進一步強化信息化保障力

為解決專項經費占比低的問題,打破軟硬件投入不平衡的僵局,職業院校要健全信息化資金分配機制,既保障信息化建設的基本運行環境,又提升學校信息化建設的水平,同時尋求更多渠道的專項資金來源,進一步強化職業院校信息化建設的保障力。

職業院校要依據信息化專項規劃,加大信息化專項資金的投入力度,建立健全資金分配機制,嚴格做好各個子項目的資金預算。職業院校要平衡硬件與軟件投入,硬件決定學校信息化建設運行的基本環境,而軟實力則決定學校信息化建設能夠達到的高度,二者須統籌推進,共同發展。另外,除了校內預算資金、專項建設劃撥,政府示范獎勵資金、企業橫向合作資金也可作為重要的資金補充來源。

健全的政策保障機制是職業院校信息化建設的根基。職業院校應立足新要求,明確信息化建設的重要地位,提升信息化戰略布局能力,加大信息化研究激勵力度,拓展信息化合作廣度和深度。同時,落實信息化建設專項規劃,提高信息化管理效能;加強信息化培訓體系建設,平衡信息化資金投入分配,完善戰略引導、研究激勵、發展規劃、能力培養和資金分配五大政策保障機制,持續提升信息化建設的領導力、創新力、治理力、應變力和保障力。

猜你喜歡
職業院校信息化培訓
月“睹”教育信息化
幼兒教育信息化策略初探
培訓通知
CIT培訓學院2020線上培訓正式啟航
如何加強職業院校學生的德育教育
從五方面做好引導培訓
淺談職業院校中的美術教育
信息化是醫改的重要支撐
支持水利職業院校發展
信息化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