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文科思想下華教專業外國文學課程改革

2024-05-11 10:44
紅河學院學報 2024年1期
關鍵詞:外國文學華文文科

董 瑋

(云南師范大學云南華文學院,云南昆明 650500)

2020年11月,教育部召開新文科建設工作會議,并發布 《新文科建設宣言》,為新文科建設確定了基本思路和方向?!靶浴泵鞔_指出,新時代新使命要求文科教育必須加快創新發展,文科教育要能夠構建世界水平、中國特色的文科培養體系。換句話說,所謂的“新文科建設”的目的是要使中國的文科教育擺脫現有的西方模式的約束,培養一批能夠在世界學術界發聲的優秀人才。目前學界對新文科建設的共識,一個是通過打破學科邊界,培養創造性人才;一個是積極尋找符合中國特色的培養模式,堅持走中國特色的文科教育發展之路。

外國文學作為華文教育方向的核心課程,理應時時關注現有教育政策和教育思想的轉變,并在現有教育思想的框架下,不斷推動課程創新,把培養符合中國社會需要的學生作為課程的首要目的,在研究教學對象的基礎上尋找目前課程存在的不足,并作出創新性的修正。目前關于新文科思想下的外國文學課程改革,已經有一些專家提出了自己的想法。劉建軍教授認為新的外國文學教學必須重新確定學科自身內涵及其新知識體系的構成;在提倡“回到文本”又“跳出文本”中,培養教師和學生以“提出問題”為前提的思維能力;要在注重差異中提高學習者對中外不同文化本質的認識,以便更好地服務中國文學話語體系建設[1]。陶麗副教授則認為在新文科視域下,外國文學教學務必立足于本土意識,針對外國課程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守正與創新提出有效策略,建立問題意識創新思維,變革傳統教學策略,在課堂教學中實現多學科滲透與融合[2]。劉爽副教授則從課程思政的角度切入,探討新文科建設給外國文學課程帶來學科融合的廣度,使之在語言、文學、文化層面力求“通事”與“通心”并舉[3]29。上述研究為我們進一步考察新文科思路對外國文學課程產生的影響提供了理論上的支撐。但是對于思想和實踐如何與具體的教學實踐相結合,現有研究并未給出足夠的依據。因此,新文科思想與具體教學實踐的實施是本文關注的主要問題。筆者認為,課程創新不能脫離學生主體,必須明確其在為學生服務的前提下進行創新活動。只有將新文科思路具體運用到學生的學和學生的實踐上,方能使新文科思路創造真正的價值。

一、華文教育專業外國文學課程存在的問題

華文教育是我國普通高等院校的本科專業。目前云南師范大學作為云南唯一開設華文教育專業的高等院校,在專業建設的過程中固然取得了矚目的成績,但不應否認的是,專業困境和專業困難始終存在。只有在了解了本專業所面臨的一系列困難的基礎上,方能有效針對專業困難進行創新性探索。

(一)華文教育專業與漢語言文學專業的差異性

從目前華文教育專業開設的課程看,其核心課程及主干課程包括:語言學概論、現代漢語、中國古代文學、中國現當代文學、外國文學等課程。這些課程與漢語言文學專業的核心課程高度重合,所使用的教材也大多是沿用漢語言文學專業的教材。然而,華文教育專業自有其特殊性。目前我國的華文教育的目標是培養一批具有良好的科學與人文素養、具有國際視野和較強的創新創業精神、教育實踐能力和管理能力的高級專門人才[4]。換句話說,華教專業本身的培養目標更多地是指向外向型人才,和漢語言文學專業主要培養本國教師形成了比較明顯的差別。在此框架下,華教專業的外國文學課程顯然不能照搬漢語言文學專業的外國文學課程設置。準確的來說,就是不能把單純的文學作品的鑒賞和分析放在課程的首位,而應該立足于打開學生的文化視野,培養學生良好的文化適應性,為學生以后從事華文教育方向的相關工作做好學識上和心理上的準備。

(二)國內外國文學課程的培養思路長期沿循西方模式

國內目前開設的外國文學課程,從教材到培養方案和培養模式,基本上是沿用西方文學課程設置的培養方式。以教材觀之,20世紀80年代就已經有學者提出了外國文學教材重新編纂的問題。王佐良先生就提出,我國的外國文學史編寫,主要是受到了英美模式和蘇聯模式的影響?!坝⒚滥J健碑a生于20世紀50年代之前,多是配合英國文學作品在中國的譯介,與當時的社會思想啟蒙運動密切相關[5]?!疤K聯模式”則是在建國后,因為受到由前蘇聯阿尼克斯特編寫的《英國文學史綱》的影響,強調文學為政治服務,注重發掘文學作品和文學現象與社會經濟之間的關系,并形成了“社會背景——作家生平——作品介紹”的固定文學史敘述模式。在20世紀末期,上述兩種方式顯然已經不能夠滿足大學教育的需要,因此王佐良、樂黛云、聶珍釗等一批國內頂尖學者都嘗試去編纂符合中國讀者需求的外國文學教材。但是要徹底改變一門課程的設置思路,顯然是困難的。以聶珍釗主編的馬工程《外國文學史》教材為例,雖然其在打破東西方文學界限、關注文學史的新問題等方面已經做了有益的嘗試,但從教材體例、經典作品的選擇方面依然沿循前輩的窠臼。

教學的實施,必然最終要通過教師予以落實。目前的外國文學授課,大部分教師基本沿用“社會背景——作家生平——作品分析”的路徑,這一方面是我們中學語文的教學方式在大學的延續,另一方面其帶來的問題不可回避。這樣的教學思路,把作家作品和社會背景進行了一一配對,抹殺了作品的個性和特色。還有少部分教師則過于關注作品的內部審美特征,以文本細讀的方式結構自己的教學。但對于大多數中國大學生來說,他們對不同國別的不同時期的歷史比較陌生,完全拋棄社會背景的分析也會把學生懸置于時空之外,對文學作品的體悟和理解自然也就談不上深刻。尤其是再考慮到華文專業的特殊性,上述兩種教學模式都不適合華文方向的學生開展學習。

(三)教學效果不理想

教學的成效最終要通過學生的實踐進行檢驗。云南華文學院華文教育方向的學生,在大四有機會參加院級、校級課賽。另外,參加教師資格證考試和尋找工作時期的試講也可被看成是檢驗學生四年學習成果的機會。同時,畢業論文也提供了檢驗學生學習,特別是理論素養的理想場域。然而從最近幾年的教學展示和畢業論文可見,學生文學類課程的學習顯然未達到理想效果。

從實際教學的展示觀之,學生在解讀具體文學作品的時候,缺乏對文學審美性的感知,即教中國文學作品不知其美在哪里,教外國文學作品不知其好在何處。在講解作品時,學生使用的基本還是自己高中語文的講解方法,這側面反映出我們的文學課所教授的文學分析的方法沒能夠打動學生,教授的具體作品沒能引起學生的審美共鳴。因此,雖然考試可以答題,但是大學文學課所學的知識并未內化成學生自己的知識儲備,因此學生也沒有能力將其應用到實踐中。

從論文觀之,學生雖然初步具備了文化比較的視角,但是在選擇比較材料的過程中則碰到了相當大的困難。這一方面反映出學生課外積累的量不夠,另一方面也表現出在面對切實的文化現象分析時,學生力有不逮。同時,對于中外文化的深層內核,學生亦缺乏相應的認識。

基于以上幾點,外國文學課程必須進行課程構建的全面革新,方能夠為培養具有國際視野和較強創新精神的人才盡綿薄之力。

二、新文科思想指導下的外國文學課程創新實踐

正是基于目前外國文學課程的教學效果遠稱不上理想,因此課程構建必須進行大幅度的創新?!靶挛目啤边@一提法恰好為外國文學課程的創新提供了思路和指導。

(一)華文教育背景下的外國文學課程設計

華文教育專業的特殊性決定了其培養的是具有國際視野的綜合性人才,這就使得華教專業除了與漢語言文學專業類似的課程外,還需要開設諸如小語種這樣的能夠幫助學生更好到國外謀職的課程。換句話說,和傳統的漢語言文學相比,華文教育專業的文學類課程的課時比漢語言文學要少得多。以外國文學課程為例。漢語言文學專業外國文學課時為72課時,還輔以莎士比亞研究、俄羅斯文學專題等其他專業選修課。華文教育專業的外國文學課程僅有36課時,且沒有對應的專業選修課輔助。因此,如何在有限的教學學時之內幫助學生盡量構建一個完整的外國文學發展脈絡成為課程的首要難點。針對這一問題,外國文學課程在宏觀構建和微觀內容調整兩方面進行了創新。在課程構建方面,外國文學課程采用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方式進行教學安排,通過預習文案和預習作業的發放,全方位把控學生線上學習的完成效果。對于基礎知識點和時代背景,大多采用線上學習的方式完成,對于理論的具體運用和文學作品的審美分析,則放入線下課堂。學生在教師的帶領下完成對理論的操作和對文學作品的鑒賞。這一舉措,提高了課堂教學的效率,也一定程度上彌補了課程課時不足的缺憾,保證了學生能夠通過一學期的學習就搭建起外國文學發展的脈絡和框架。

在微觀教學方面,外國文學課程在學生有限閱讀量的基礎上,盡量擴充對同一文學作品的不同維度的解讀。這一方面打開了學生分析和審美的視野,同時與目前中學的同課異構理念接軌,提升了學生畢業后教師面試的成功率。以莎士比亞名劇《哈姆雷特》的教學為例,教師在“經典作品何以為經典作品”這一總體框架下,帶領學生從人物形象、敘事技巧、文學對現實的映照和文學對時代精神的反映等四個層次對《哈姆雷特》進行了復合性分析。學生通過閱讀和學習《哈姆雷特》,就能夠接觸到文學解讀的四個維度,這大大提升了學生學習的效率。在上述四個維度中,人物形象、敘事技巧屬于文學作品的內部分析。而文學對現實的映照和文學反映時代精神則把學生的目光引向了產生《哈姆雷特》的廣闊的社會背景。這樣一來,教學就把社會背景和文學作品進行了有機的結合,不再是“從社會到文學”的機械二分法。通過實際教學,學生對《哈姆雷特》有了多層次的理解。在此基礎上再組織學生朗誦戲劇經典篇章或是表演知名選段,學生往往能夠更好地把握文本的精神,將自己的真實情感投射到朗誦和表演中。而調動學生對文本的理解和感情,則正是文學審美教育的第一步。而通過“經典何以為經典”這個半開放性問題的提出和分析推進,學生的思維能力也得到了鍛煉。

(二)新文科思路下的課程邊界思考

目前對于新文科理念的濫觴,學界已經有一些擔憂。英國哈羅公學前校長、影響深遠的《教育的承諾:英格蘭成功學校實錄》(Much Promise: Successful Schools in England)一書的作者巴納比·列儂(Barnaby Lenon)日前在接受訪談時,坦言了自己對交叉性創新教育的擔憂,而其中一個原因就是創新教育、創新課程缺乏深度的學理基礎,師資、課程等方面尚未準備充分[6]。國內學者陶麗亦提出對外國文學課程的創新不應以犧牲外國文學課程本體精神為代價。國內外學者類似的擔憂,其內核依然是創新的邊界究竟在何處的問題。

對于外國文學課程的邊界問題,筆者認為首要還是要考慮授課對象。我們的教學是面向中國學生開展的,目標是培養具有跨文化素養的人才。因此,若拋開文化只談文學,尤其是只談外國文學恐怕不符合目前華文教育專業的人才培養需要。在新文科思路下,外國文學課程可以首先打破文學和文化的邊界。作為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世界文學研究已經在上世紀中后期出現了明顯的文化轉向,文學作品的分析也逐步從內部研究過渡到外部研究。因此,將文學作品作為一種文化的佐證材料已經充分得到了學界的認證。作為大學課程,教師應當時刻關注學科發展的前沿,因此將文學類課程與作品背后更為深廣的文化現象相結合,已經是水到渠成。

對于華文教育專業的學生來說,具備比較視野只是學業開展的第一步。學生還要能夠針對具體的文化現象和文化材料,展開深入細致的分析。雖然華文教育專業專門開設了中國文化課程,但這門課程的教學始終停留在對中國傳統文化現象的淺層羅列和介紹,因此學生實際上并不具備文化比較的能力。要能夠進行文化比較的操作,學生首先要找準切入點,其次應該掌握一些文化內涵、審美傾向等文化的深層次內容。在外國文學課程中,作品的審美特征是一個重要的分析對象。但是缺乏中國文化精神的依托,單純分析外國文化精神時常讓學生感到如步浮云。文化的特異性始終是要在比較中才能逐漸展開和明確。因此,打破外國文學和中國文化的課程邊界勢在必行。以《哈姆雷特》為例,“崇高”是西方悲劇的重要審美色彩。雖然古羅馬文評家早已對“崇高”作出精準定義,但是受限于時代差距和文化表達方式的差異,學生往往難以抓住西方語境中“崇高”的準確含義。此時可以引入唐朝文學家司空圖的代表作《二十四詩品》?!抖脑娖贰肥侵袊糯姼杳缹W和詩歌理論的專著,其中形象概括和描繪了二十四種中國詩歌的審美風格。通過對比,西方語境中的“崇高”和中國語境中的“豪放”頗多相似之處。朗吉努斯認為崇高是偉大心靈的回聲。人在壯美的自然中培育出偉大的思想和激動的感情。超凡和激情是構成崇高的重要因素。司空圖總結“豪放”時提到了“天風浪浪,海山蒼蒼。真力彌滿,萬象在旁”。學生通過“崇高”和“豪放”的比較,會對西方語境中的悲劇產生一種親切之感,從客觀上降低了他們接受的畏難情緒。在此基礎上,教師進一步引導學生比較“崇高”和“豪放”兩種審美傾向,集中講解“濯足扶?!敝兴N含的灑脫是西方的悲劇所不具備的。打破外國文學和中國文化的學科邊界,一方面加深了學生對《哈姆雷特》的審美性的映像,同時也讓他們獲得了一種對文化進行深層次比較的視角,對于學生后續的學習、研究和實踐有所助益。

(三)新文科視域下的外國文學課程思政

與其他文學類課程相比,外國文學課程中的課程思政是比較好開展的。早在2012年,外國文學學者聶珍釗先生就率先打破倫理學和文學的邊界,建立了以外國文學為依托的文學倫理學。聶珍釗教授認為,“自古以來,中國都重視文學的教誨作用以及將文學作品作為工具用于教誨”[7],完全可以嘗試將中國方法運用到外國的文學作品上來。文學倫理學的建立,首先標志著中國學者在世界學術圈發聲的不懈努力,同時,文學倫理學批評認為文學教育的最終目的是倫理教誨,這與高校課程思政建設的目標是一致的。由于高校文學教育承擔著“表達民族意識、凝聚民族精神,以及吸取異文化、融入世界文學”的重要功能[8],外國文學課程就不能只立足于文學知識的傳授,而應該加強價值觀輸入,引導大學生在閱讀經典文本的過程中潛移默化地提升思想政治水平[9]。

落實到具體的操作上,新文科導向要求教師引導學生超越碎片化的知識點,透過概念性的知識積累形成邏輯思維,從而直接獲取價值性知識[3]32。換句話說,以往課堂教學中的時代背景、作家生平、人物形象已經不能夠滿足當下的教育需求。課程思政就是要突出課堂的核心價值概念,激發學生獨立思考的潛力,引發他們心靈深處的震撼。在《哈姆雷特》的教學中,課堂最先從哈姆雷特形象分析入手,明確人物特點。再進一步啟發學生哈姆雷特延宕性格背后的深層原因。課堂最終的落腳點在以哈姆雷特為代表的的人文主義者面對一個道德和價值分崩離析的社會所表現出的悲觀失望和猶豫不決。學生在一步步完成學習任務的過程中,不僅對作品和人物有了深入認識,而且還深刻體會到了社會具有穩定的核心價值給人帶來的幸福感。

三、結語

在華文專業進一步發展的時代背景下,舊有的課程思路和教學模式已經不能夠滿足當下的需要。為了培養更多符合國家和社會要求的高層次人才,華文教育方向的核心課程必然面臨著轉型和革新。但是課程的創新不能隨意而為,始終應當把學生的需求、社會的需求放在首位。這實際上也和“新文科”教育理念不謀而合。在新文科理念的指導下,外國文學課程應當始終堅持跨學科視域和文學作品的倫理導向,力爭培養更多具有跨文化視野的綜合性華文教育人才。

猜你喜歡
外國文學華文文科
“和而不同”的華文教育
阿來對外國文學的擇取與接受
文科不懂理科的傷悲
外國文學研究“認知轉向”評述
求學·文科版2019年6、7期合刊
豆文科作品
華文教育中的漢字文化教育
淺析外國文學作品翻譯過程中的模糊處理
孫文科
華文智慧教學探索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