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看不見的人》中的暴力書寫與團結烏托邦

2024-05-11 10:44李嵐欣
紅河學院學報 2024年1期
關鍵詞:埃里森兄弟會種族

李嵐欣,謝 梅

(云南師范大學外國語學院,云南昆明 650000)

《看不見的人》于1952年問世,是拉爾夫·埃里 森 (Ralph Ellison,1914—1994)生前出版 的唯一一部長篇小說,一經發表便引起了強烈反響。小說中的主人公是一個生活在美國南方的無名無姓黑人青年,最初他迷?;煦?,一味追求白人的價值觀,并希望融進白人的主流社會中,“主人公一開始由于沒有認清自己的身份,無法看透白人的人性,所以一直在以一種錯誤的方式生活”[1]50。在經歷了從南方到北方的種種不公事件后,主人公終于清楚地意識到他在白人眼中一直都“不被看見”。國內外學者對該小說的研究主要聚焦小說主題、人物形象、敘事特征和身份認同,岳國法[2]123認為“揭示了潛藏于主人公生活里的身份意識”,韓旭珍[3]55認為敘事結構為“逆時針環形敘事”,但鮮少有學者對小說中的暴力、種族界限與沖突、種族平等與團結的復雜關系進行討論。研究者們一致認為埃里森的小說借助各種敘事策略揭示了黑人在種族主義盛行的社會中生活的艱辛與苦難,小說中不僅有白人精英與黑人知識分子之間的沖突與對立,更有普通白人對下層黑人群體隨處可見的種族歧視與成見,白人與黑人之間呈現出一條時隱時現卻無法逾越的種族界限。埃里森將無名的黑人男青年置于種族沖突無處不在的社會語境中,洞察黑人群體所長期遭受的各類暴力壓迫,借以揭示和批判蠻橫的白人至上主義,希冀為美國黑、白種族之間的團結互助來構建美國共同體社會。

一、直接暴力下黑人遭受的結構性歧視

暴力可謂人類活動的附隨物,大到國家之間的爭斗,小到個人之間的恩怨,都時常催發暴力的產生。約翰·加爾通在《和平論》一書中根據暴力不同的表現形式將其分為直接暴力和結構暴力,并在此基礎上提出了文化暴力的概念。在《看不見的人》這部小說中,埃里森對暴力的描寫幾乎貫穿全文,從開篇黑人小伙們在格斗中的互相毆斗,到主人公所見證的黑人群體無形中受到的白人的各種隱形暴力,暴力成為推進故事的一根敘事線,呈現出黑人群體在美國社會長期遭遇的結構性歧視和不公待遇。

加爾通將直接暴力分為身體暴力和言語暴力,其結果是對受害者造成肉體或思想傷害。殺戮是直接暴力的典型表現形式之一。殺戮剝奪人的生存需求,對受害者的生命構成直接的威脅和迫害,并以終結受害者的生命為最終目的。無名黑人青年因在畢業典禮上的出色演講,被邀請到白人精英舉辦的集會上再次發表演說。一場看似踐行種族平等的集會卻以黑人間彼此殘害的格斗游戲開場,這些白人策劃了一場名為“皇家戰役”的格斗文娛節目作為暖場,而參與格斗的全是黑人,無名黑人青年也在其中。白人要求黑人小伙們全部把眼睛蒙上,還對每個人都下令必須鉚足勁去揍對方,否則就要遭到白人的暴打。當黑人小伙兒們互相毆斗時,白人則在一旁興奮地大聲叫喊并兇殘唆使,“狠狠揍那黑小子,把他五臟六腑都打出來!揍死他!揍死那個大小子!”[4]20黑人小伙們在格斗中落得傷痕滿滿,白人卻樂此不疲,甚至在格斗結束后將假金幣作為賞錢放在通了電的地毯上強迫他們去搶,然后譏笑他們為了搶賞錢而被電得肌肉直抽搐的丑態。在這場集會中,黑人成了白人戲弄、娛樂和嘲諷的對象,不論是小說主人公無名青年的演講還是黑人小伙們的格斗游戲,都不過是進一步彰顯了白人的優越感?!盎始覒鹨凼前兹说牡湫妥龇?,通過引導黑人與黑人之間的憤怒來造成暴力和自我摧殘,從而使他們遠離共同的目標?!盵5]57這些惺惺作態的白人要人們表面上是這場格斗的看官,實際卻是始作俑者,假借黑人之手讓黑人對自己的同胞發起暴力攻擊,而這種行為實則更為殘忍。

作為直接的身體暴力形式,殺戮還體現在克利夫頓之死和一場街道暴亂上??死蝾D是兄弟會的一名黑人成員,看透了兄弟會的本質后心灰意冷而毅然離去,在街上叫賣一種叫“桑博”的玩具。這種玩具對于美國黑人具有特殊含義,“桑博”作為種族符號常用于隱射白人對黑人的操控??死蝾D此番叫賣行為遭到警察的呵斥與制止,于是兩人發生爭執。沖突下的克利夫頓把警察絆倒在地,隨后警察就地槍殺了克利夫頓。這場商販與警察的血流之戰是黑人與白人之間的直接種族對抗打斗,沖突源于白人對黑人的結構性間接歧視,止于白人警察對黑人的直接暴力壓制。小說快要接近尾聲時,無名黑人青年誤入了一場暴亂,整條大街混亂不堪,警察的槍聲不斷響起,他目睹了不遠處一位兄弟的死亡。有人說這場暴亂是起于克利夫頓的死,也有人說這是由于一個白人女子搶了一個黑人女性的男人等等,但不管出于何種表層原因,其本質都是白與黑的對立,白人對黑人的結構性歧視導致白人無法對黑人產生絲毫信任感,最終選擇以暴力的形成迫害黑人在美國的生命權和生活權。

直接暴力背后往往隱藏的是白人對于黑人的結構性歧視。加爾通[6]286-289認為,“結構暴力分為較強的剝削、較弱的剝削、滲透和分離以及邊緣化和分化四種基本類型。結構暴力不僅給人的身體留下印記,也給人的思想和精神留下印記?!逼渲?,邊緣化和分化是《看不見的人》中主要體現的白人對黑人施加的結構暴力形式,而最能反映這種暴力形式的則是無名黑人青年進入兄弟會后的遭遇。黑人無名青年在街上目睹了一對可憐的黑人老夫妻被政府人員驅逐,由此迸發了一場激烈的演說。他的爆發力和演講能力受到兄弟會白人成員杰克賞識,便邀請他加入兄弟會為其新聞宣傳。當無名黑人青年正式成為兄弟會一員時,杰克賦予他新名字,還要求他搬離原住處。在非裔傳統黑人文化中,名字被賦予了重要的文化和政治意義,體現的是他們對黑人歷史的延續性,也標志著黑人文化發展的歷史差異性。黑人普遍認為名字具有某種魔力能夠影響背負者一生的命運,一個人只有在特定的生活階段被賦予了恰切的名字,方能獲得真正的存在。無名的黑人青年在整部小說中被剝奪了名字,兄弟會的杰克根據自己的愛好隨意賦新名于他,使得他徹底喪失了聯系自己的種族文化紐帶。對于黑人來說,“如果任憑他們(奴隸主)按他們的喜好來稱呼你的話,你就等于一無所有?!盵7]14這新名字、新身份、新住宅使主人公完全脫離了自我,也脫離了原有的一切?!靶值軙押谌艘暈樽匀毁Y源,而不是人類?!盵8]305在兄弟會的白人眼里,無名黑人青年是“物性”的,沒有自我主導權。無名黑人青年在兄弟會擔任發言人,但他的行為與演說內容都受限于兄弟會中白人的思想與決議。顯然,“白人利用他來達到他們所追求的任何目的,但沒有人有絲毫的想法去看到或了解他是一個個體的人?!盵9]47無名黑人青年只是兄弟會的一枚棋子,呼之即來揮之則去。杰克雇傭無名黑人青年為發言人只因他是黑人,以便發動更多黑人加入組織來發展兄弟會的事業。在這個團體里,從一開始無名黑人青年與白人成員之間就有一道天然的屏障,無名黑人青年被迫圈禁在他們為他設的防線內。即使無名黑人青年努力研究演說之道,一心服務于兄弟會,也不可能得到兄弟會真正的接納和認可,反而割裂了與黑人群體的聯系,真正成為無所歸屬的現代流浪人。

二、文化暴力下的種族團結撕裂

長期以來,黑人在白人眼里都是野蠻未開化的民族,他們需要的是馴化和文明教化。作為墮落的種族,他們需要來自白人的“關注”、教化和拯救?!拔幕┝κ侵肝幕心切┯勺诮毯鸵庾R、語言和藝術、實證科學和形式科學所闡釋的,能夠用來證明或使得直接暴力或結構暴力合法化的各個方面?!盵6]284在白人的意識形態下,種族主義是合理合法的,且白人天生高人一等,黑人自然就淪為被白人隨意欺壓和踐踏的下等公民。白人作為美國社會秩序的捍衛者,他們視黑人為異己另類,這種刻板印象從黑人作為奴隸被販賣到美國的那一天就產生了?!犊床灰姷娜恕分械奈幕┝χ饕憩F為意識形態中白人對黑人的“物化”和“低劣化”。黑白種族關系構建在一開始被失去了團結的根基,白人從未覺得有必要與野蠻、原始的黑人種族形成團結的“我們”感。

學校創始人日那天,無名黑人青年意外將校董諾頓先生帶到了令所有黑人蒙羞的黑人佃農吉姆家前,因為吉姆與自己的女兒發生了亂倫,并讓他的妻子和女兒同時懷上了他的孩子。諾頓先生在不知情的情況下,無名黑人青年支吾地告訴他別人都在議論這個懷著身孕的黑人姑娘沒有丈夫,而諾頓先生卻很是平常地說,“這不該如此大驚小怪啊。我了解你的民族!”[4]44當他知道黑人姑娘懷的是自己父親的孩子時,雖然驚訝卻馬上接受了。按理說,在高度文明的美國社會亂倫之事理應遭人唾棄與譴責,然而在諾頓先生這樣典型的白人意識中,黑人天生低賤、野蠻和原始,未經文明熏陶的他們違反道德倫理也就不足為怪。諾頓自主自覺地將黑人父女之間的亂倫合理化顯然受到了白人對于黑人刻板印象的影響。在黑白種族關系中,白人始終信奉自身是黑人的拯救者,諾頓先生甚至臨走前還給黑人父親拿了一百美元讓給孩子買點玩具。在白人看來,他們的統治為黑人帶來的是文明的光芒,一旦失去白人的拯救,黑人就會回歸野蠻、墮落和獸性。

文化暴力還體現在主人公無名黑人青年身上。無名黑人青年在兄弟會謀到了發言人的職位,兄弟會擔心無名黑人青年無意間向他人透露工作內容,便要求他搬到城郊住。搬離原住處時,他將一袋廢棄硬幣和碎鐵片扔進了一排舊住宅前面的一個垃圾桶里,隨即一個婦女開始呵斥無名黑人青年,要求他將東西撿出來,還大聲叫嚷著“你們這些黑鬼從南方鄉下上這兒來把什么都給糟蹋得亂七八糟的”[4]298。作為整體性和自然性的優越種族,白人婦女揚言叫警察來處理此事。出于對黑人根深蒂固的刻板印象,白人排斥與黑人成為鄰居,內心深處反感居住區域內有黑人的出現,而作為國家武器的警察成了這種種族偏見的幫兇。無名黑人青年聽到她吼叫著讓屋內的人報警,無奈之下只好將垃圾撿出來,“‘看不見的人’對白人準則的遵從性導致了他自己的盲目性,他的種族過度認同支持了他自己對種族主義的內化”[10]37。警察是法律的執行人,是為社會的違規違紀伸張正義之人,無名黑人青年將垃圾扔垃圾桶符合常規,卻因警察的壓迫而無力狡辯,只能提著垃圾悻悻離去。足見,白人對黑人普遍存在顯現或隱性的歧視,白人扭曲的種族意識對黑人制造思想上或文化上的暴力壓制,讓他們被迫接受黑人出身低賤,文化規訓之下的黑人形成教化生存,默認身上自帶“污點”,種族歧視成為不可能逾越的藩籬。

因膚色引發的文化暴力現象從小說開篇貫穿到結尾,而這種呈現無疑與當時美國的社會環境有極大關系。從1876年起,美國南方各州開始實施吉姆·克勞法案,此法案以“隔離但平等”的口號使其合法化。然而,吉姆·克勞法案只有顯性的隔離,沒有所謂的平等。黑人依舊處于劣勢的一方,被動承受白人自詡的“一視同仁”。小說無名黑人青年在集會上發表演說,本來是用“社會職責”一詞,但一時失口說成了“社會平等”。廳內的白人立馬變了臉,沖著無名黑人青年大吼大叫,逼迫無名黑人青年說“社會職責”,還一本正經道“我們是想公平對待你,不過你一刻也不要忘記自己的地位”[4]27。之后,無名黑人青年在北去紐約的車上遇到了前幾日在金日酒家認識的老兵,但無名黑人青年并不想同他做伴,奈何在這幾乎是一輛空的車上,無名黑人青年只能到后面和他坐在一起,因為無名黑人青年清楚地知道“只有后面的座位是專給我們這些人的”[4]134??梢?,此法案只是助長了白人的囂張氣焰而未真正將黑人公平對待,種族歧視被進一步合理化。而相較于對他們肉體的傷害,思想上的荼毒才是最致命的。尤其像無名黑人青年的大學校長布萊索這類黑人,“布萊索這樣的黑人領導成了白人計劃的同謀,他們的行為似乎是要給黑人的生活帶來“秩序”,實際上他們只是幫助延續和復制壓迫”[5]60。他們已完全被白人同化,甚至以順從白人的價值觀來教育學生,乃至使其失去本真。

《看不見的人》中的暴力敘事不僅展現了白人對黑人身體的傷害,還揭示出對黑人精神和思想的侵蝕。雖然埃里森在小說中沒有直擊白人與黑人之間的爭斗,也沒有像許多其他美國黑人文學那樣大肆宣揚白人對黑人的暴虐無道,“埃里森摒棄了抗議小說的特色,把種族壓迫感升華為社會壓抑感”[11]127。而這種社會壓抑感更為突顯白人文化暴力行為的隱匿性,它如同慢性毒藥一般一點點地擴散,浸透黑人的生存空間,令他們無力抵抗,只得被迫存活于白人為他們打造的“有色世界”里。小說的最后無名黑人青年遁入了一個地洞并決定藏匿于此,他看清了現實,也被迫接受了現實?!啊床灰姷娜恕邮芰俗约涸谏鐣饬x上的‘死亡’,承認了自己的‘不可見性’?!盵12]148小說無名黑人青年的經歷就是美國黑人生活常態的一個縮影,處于社會的邊緣化空間,沒有自我,也沒有話語權,始終不被占據美國主流社會的白人所“看見”。

三、暴力書寫下的團結烏托邦

亞伯拉罕·林肯于1862年發表《解放黑人奴隸宣言》,由此宣告黑人恢復自由。但百年來黑白種族之間的沖突矛盾不斷迭起,種族之間的暴力始終得不到消除。兩種不同膚色人種的往來背負著無法跨越的鴻溝,使得各種大大小小的種族暴力事件在美國社會里頻頻發生。埃里森作為一名美國非裔作家,創作了這部具有暴力特征的小說,表達對美國社會種族關系的洞察和探究。對無名青年為代表的黑人群體而言,他們在美國社會里喪失了自己的主體性,扮演的是“他者”的形象,白人則是話語權的主導者。??抡J為:“影響、控制話語運動最根本的因素是權力,話語與權力是不可分的,權力是通過話語來實現的?!盵13]87正因如此,黑人群體一直處于被壓制的一方,對白人施加于他們身上的各種形式的暴力打壓毫無對抗之力。

無名黑人青年從南方一路北上,滿心攜帶生而平等、勤勞致富的美國夢想。作為1915年至1960年間大遷徙浪潮的一員,無名黑人青年和其他600多萬非裔同胞一樣,選擇離開籠罩在吉姆·克勞法案的陰霾下的南方,前往北方城市尋求身份和經濟自由。初到紐約的哈萊姆社區,無名青年有了一股黑白種族已然實現團結和諧共處的錯覺,他感覺自己身處一個夢幻的城市,這里十分繁華,“到處都是黑人,商店里有黑人姑娘站柜臺,交叉路口有黑人警察指揮交通,即使白人駕駛的車輛也得服從黑人警察發出的信號”[4]140。然而,北方并非無名黑人青年在哈萊姆區所見的這般美好,白人對黑人的歧視、厭惡依然彌漫于社會各個方面。在這些白人看來,大多數黑人恰如那位討伐無名黑人青年扔垃圾的白人婦女所說,“你們這些黑鬼從南方鄉下上這兒來把什么都給糟蹋得亂七八糟的?!盵4]298黑人來到北方本想獲得社會認可,但現實卻不及想象遂意,這里的白人對南方遷移來的黑人仍然有著極大的敵意和抵觸心理,從未想過真心接納他們。

暴力注定不是祥和的,暴力行為的存在使黑人和白人無法真正和解。同時,它頻繁的出現也只會讓兩個種族之間的界線越來越明晰,關系越來越疏離,這最終將導致種族之間交往的團結失序,進而對共同體社會的構建造成隱患。身為美國合法的自由民,黑人群體希望留在這片土地與白人一起生活,攜手共創美好未來。小說無名黑人青年亦是如此,他在學校學習認真,對白人恭恭敬敬,努力向白人的生活靠攏;剛到紐約哈萊姆區時,眼前黑人和白人和睦相處的場景讓他對生活充滿了希望;在兄弟會時,他和白人共同工作竭力為爭取種族平等做貢獻。然而,掩藏在這些美好圖景背后的是殘酷的現實?!昂谌藢Π兹松鐣龀隽司薮蟮呢暙I,而這就像添加劑一樣被吸收后就被忽視了。兩個種族之間有一種共生關系,但白人拒絕承認,并將黑人視為隱形人?!盵14]86許多虛偽的白人對黑人存在強烈的抵觸情緒,他們將黑人視作下等民,不僅鄙棄黑人的言語和行為,還漠視黑人的拼搏與努力。小說中,不論是白人和黑人都深知黑白之間那條無法跨越的界限,“這條界限無法抹去,黑人必須呆在自己的這一邊,白人也必須呆在那一邊”[15]481。正是這條種族界限,阻隔了種族間的包容與理解,黑人愈發被主流社會邊緣化,團結在種族主義的文化空間變成一種烏托邦。

埃里森作為美國社會的一名知識分子,《看不見的人》體現了他對社會問題和種族沖突問題的關注。而小說所傳遞出的深層信息則是希望人們能夠重新反思這個社會,反思美國黑、白種族之間交往的團結失序,并達到對“他者”的理解和共情,進而達成“我們”成員范圍的擴大,最終實現求同存異共同體社會的構建。無名黑人青年在一次次的暴力打擊中,經歷了從天真地相信追逐美國夢到領悟確認自我及社會的轉變。埃里森從未直接從抗議的角度對種族歧視進行批評,而是巧妙地借助無名黑人青年所遭受的種種暴力,細描他失去自我的過程來隱喻現代社會里的黑人與白人之間的團結撕裂。對于白人來說,他們認為黑人在美國社會里是異質性的存在,從而打心底里排斥黑人群體,這便使得黑人和白人之間的種族文化沖突更為不可控。無名黑人青年成為“當代人”的典型,在種族歧視無處不在的美國社會,他沒有地位,沒有“身份”,處處受到歧視,他試圖尋找自我并在尋找失敗后躲到地底下,甘愿變成“人們不愿意看見”的隱形人,以躲避或規避白人的暴力。瞬息萬變的現代化社會使得人們變得既不能實現自我,也不能理解他人。盡管同為美國社會的建設者和美國歷史的參與者,白人對黑人缺乏同情、共情與包容,資本思維導致白人與黑人之間毫無同理心?!拔沂钦l?我們是誰”這類問題在消費社會的資本邏輯中變得無足輕重,團結因膚色問題而慘遭撕裂。

埃里森作為美國社會的一名知識分子,《看不見的人》體現了他對社會問題和種族沖突問題的關注。埃里森從未直接從抗議的角度對種族歧視進行批評,而是巧妙地借助無名黑人青年所遭受的種種暴力,細描他失去自我的過程來隱喻現代社會里的黑人與白人之間的團結撕裂?!拔沂钦l?我們是誰”這類問題在消費社會的資本邏輯中變得無足輕重,團結因膚色問題而慘遭撕裂。盡管同為美國社會的建設者和美國歷史的參與者,《看不見的人》中的白人對黑人普遍缺乏同情、共情與包容,資本思維導致白人與黑人之間毫無同理心。埃里森有效利用小說強大的敘事功能,講述了種族間暴力引發團結危機的故事,揭示出美國共同體社會構建所面臨的核心挑戰,提醒文本外不同國家、不同種族以及不同宗教信仰的人們對故事中的種種殘酷進行想象性理解,進而激發人們對種族主義的深思和反省。

在《看不見的人》中,埃里森以無名黑人青年為基點繪制了一幅當時社會大環境下美國種族關系的可視圖。身處吉姆·克勞法案的桎梏、大遷移的怨尤、根深蒂固的歧視等各種負面因素相互雜糅的語境中,黑、白種族之間不可避免地產生激烈的暴力沖突。對于白人來說,他們認為黑人在美國社會里是異質性的存在,從而打心底里排斥黑人群體,這便使得黑人和白人之間的種族沖突和文化暴力更為不可控,黑白種族之間的團結成為無法抵達的烏托邦。無名黑人青年所遭受的各種暴力迫害揭露出了暴力背后承載的種族間團結撕裂,暗含埃里森對美國社會種族問題的反思與展望。小說《看不見的人》作為一種文學敘事,提醒文本外不同國家、不同種族以及不同宗教信仰的人們對故事中的種種殘酷進行想象性理解,由此形成對他者的理解和包容,進而激發人們對種族主義的深思和反省。面對當今沖突不斷的多元化社會,種族間唯有摒棄偏見,彼此包容理解,方能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看不見的人》以無名黑人青年為基點繪制了一幅20世紀50年代美國種族關系的可視圖。無名黑人青年作為“當代人”的典型,為躲避白人的暴力壓制和結構性種族歧視,在尋找自我身份認同失敗后不得不躲到地底下,成為“不愿意被人看見”的隱形人。一方面,“人們不愿意看見”的黑人作為美國社會里的異質性存在,暗示出黑白種族之間的團結成為無法抵達的烏托邦。另一方面,“不愿被看見”的黑人作為暴力背后種族間團結撕裂的表征,暗含埃里森對美國社會種族問題的反思與展望。作為有著強烈種族認同意識的黑人作家和文學評論家,埃里森書寫黑人在種族沖突社會里遭受暴力和身份認同求而不得的經歷,傳遞了重新反思美國社會問題和召喚種族團結的訴求。在埃里森看來,盡管美國國家法理層面的種族歧視早已消除,但是很多人意識里仍殘留著白人優越的種族觀點,因種族界限導致的暴力對黑人造成了無法修復的身心創傷。對此,埃里森的解決方案是堅持反思美國黑、白種族之間交往的團結失序,倡導對“他者”的理解和共情,進而促成“我們”成員范圍的擴大,方能合力構建求同存異的共同體社會。

猜你喜歡
埃里森兄弟會種族
說起1776年那些事,就不能不提種族和蓄奴問題 精讀
論美國基于種族的“肯定性行動”
論埃里森文化批評中的種族政治觀
跟蹤導練(一)3
為自己的選擇負責、
在美國讀書,我為何加入兄弟會
期待是他人的,夢想是自己的
文藝復興時期威尼斯兄弟會初探
我所了解的美國兄弟會
祝福之家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