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論大學生公民意識教育的著力點

2009-02-11 06:30王玉寶
市場周刊·理論研究 2009年12期
關鍵詞:公民意識社會實踐網絡空間

王玉寶 陳 培 邢 玲

摘 要:大學生作為我國重要的人才資源,是全面構建和諧社會,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重要力量,培養大學生的公民意識直接關系到未來社會的現代化水平。因此,有必要以課堂教學、課外活動、社會實踐、網絡空間等為基本著力點,全面加強大學生的公民意識教育。

關鍵詞:公民意識;課堂教學;課外活動;社會實踐;網絡空間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8-4428(2009)12-95-02

大學生是未來政治和經濟的積極參與者,也是未來政治和經濟理念與實踐的傳播者和示范者,對其他受教育程度低而遠離政治中心的群體具有明顯的輻射作用。大學生的公民意識水平直接影響到未來社會政治經濟發展的水平。但 “對于學生來說,公民教育是一個復雜的整體,它既包括承認價值觀,也包括獲取知識和學習如何參與公共生活?!盵1]因此,有必要以課堂教學、課外活動、社會實踐、網絡空間等為基本著力點,全面加強大學生的公民意識教育。

一、以課堂教學為主渠道加強大學生公民意識教育

大學生獲取知識的主渠道是課堂,大學生公民意識教育的主渠道也在課堂。首先,“兩課”教師要增強責任意識和陣地意識,讓公民意識作為教學的重要內容,進教材、進課堂、進頭腦。在教學過程中,堅持什么,反對什么,倡導什么,抵制什么,廣大教師必須有旗幟鮮明的立場,什么該講、什么不該講,也必須有明確的態度。要深刻地挖掘各門課程的公民意識教育因素,利用典型事例,不失時機有針對性地對大學生進行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教育,幫助大學生樹立正確的公民意識。要根據大學生的實際情況,有針對性地進行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教育,幫助大學生自覺地認識人與社會的關系、人與自然的關系,人的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對社會發展的意義,為培養他們公民意識打好理論基礎,并改革傳統的政治教育、道德教育的導向,變單純的政策宣傳為民主政治意識、民主參與能力的培養,變空洞的道德說教與灌輸為個體道德良知的啟蒙、道德人格的培養,培養他們的公德意識、團體意識、自主意識。要引導大學生將個人的榮辱得失與民族的興衰成敗緊密地結合起來,正確處理個人理想與報效祖國的關系,把個人的事業融入到國家和民族振興的大業之中,逐步把公民意識內化為道德情感,并自覺地轉化為實際行動。另外,要在各種專業課教學中融入公民意識教育。雖然各門專業課程的教學有其特定的內容和方法,但都可以通過課堂教學可使學生逐步確立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提高觀察、分析與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他們關心國家、關心世界的政治責任感。

二、以課外活動為有效載體加強大學生公民意識教育

大學生獲取知識的主渠道是課堂,但僅通過課堂教學的手段來進行大學生公民意識教育是遠遠不夠的,必須把公民意識教育滲透到大學生的課余學習、生活和娛樂中去,讓他們在潛移默化中接受教育。高校領導和廣大教師要增強政治意識和責任意識,舉辦形式多樣的講座、報告會、研討會等,讓大學生了解當代的世情、國情、黨情和民情。與此同時,積極開展與公民意識教育相關的各類文體活動,使其成為大學生公民意識教育的有效載體。要堅持不懈地抓政治導向、輿論導向和校園文化,要旗幟鮮明地抓大學生公民意識的教育,并且把它作為校園文化建設的重要內容。要使大學生公民意識教育不僅進教材、進課堂、進頭腦,而且進網絡、進公寓、進社團,擴大教育的覆蓋面和影響力。要結合大學生思想實際,突出培養人才這個核心問題,緊緊圍繞愛國主義、社會主義、集體主義和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開展教育工作,強化大學生公民意識,重點是針對社會和大學校園中一些不健康、不文明行為和拜金主義、享樂主義、極端個人主義思潮,旗幟鮮明地進行大學生公民意識教育,提高大學生辨別是非、美丑、善惡的能力,真正把公民意識教育轉化為大學生自身思想和自覺行動。各種教育活動都要主動面對新問題、新情況、新矛盾,堅持貼近大學生思想和生活實際,堅持先進性和廣泛性相結合,堅持統一性和多樣性相結合,堅持解決思想問題和實際問題相結合,做到因地制宜、因時制宜、按需施教,增強教育的吸引力、感染力和實效性。

三、以社會實踐為重要手段加強大學生公民意識教育

“人的政治行動是由他的沖動、思想和他處在其中的情景決定的?!盵2]以民主和法治意識為主要內容的公民意識主要是由個體與社會環境相互作用的活動形成的。而社會實踐活動正是環境因素和個體因素相互作用的聯結點?;诖?大學生公民意識的內化,同樣離不開社會實踐。社會實踐的最大優勢在于把社會、課堂和受教育者緊密地連結成一個有機的整體,使他們在活動中了解國情、社情和民情,開闊眼界,提高動手能力,增長才干。社會實踐活動包括教學計劃內的實踐活動和教學計劃外的實踐活動。教學計劃內的實踐活動指大學生在校期間有計劃、有指導的各種活動。教學計劃外的實踐活動指大學生利用假期或課余時間進行的社會調查、生產勞動、志愿服務、公益活動、科技發明和勤工助學等各種活動。因此,高校必須根據當代大學生接觸社會不多,對國情缺乏了解,務實和吃苦耐勞精神不夠的現狀,積極創造條件,開展形式多樣的社會實踐活動,從而大力弘揚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和現代公民意識;要結合重要節日和重要歷史事件紀念日,廣泛開展紀念活動,增強國家觀念和民族憂患意識;要組織大學生參觀歷史紀念館、革命博物館、烈士陵園等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緬懷民族英雄、革命先烈的豐功偉績,培養愛國情操和民族氣節;組織學生進機關、到工廠、下農村、走市場,進行社會調查,廣泛地開展活動,讓學生進一步了解社會、體察國情,服務群眾,培養民族感情,增強責任感和使命感。通過社會實踐使大學生心靈得到凈化、思想得到熏陶、認識得到升華、覺悟得到提高,真正成為理想遠大、熱愛祖國、追求真理、勇于創新、德才兼備、全面發展的現代公民。

四、以網絡空間為新型平臺加強大學生公民意識教育

互聯網的爆炸性發展正改變著經濟、社會、文化的結構和運行方式,也改變著人們的思維方式,其廣度和深度都是以往任何一次產業革命所無法比擬的。網絡既給大學生公民意識教育帶來了挑戰,同時也給大學生公民意識教育提供了全新的教育手段。這就決定了網絡可以成為而且也應該成為進行大學生公民意識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平臺?!吨泄仓醒雵鴦赵宏P《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見》強調:“全面加強校園網的建設,使網絡成為弘揚主旋律、開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手段?!盵3]因此,必須重視和運用網絡技術,來提高大學生公民意識教育的實效性和影響力。首先,要建立起專門針對大學生群體的網頁,充分發揮網絡集文字、聲音、圖片、視屏于一體的優勢,贏得大學生的注意力和歸屬感。其次,要在網絡內容上下功夫,用靈活多樣的形式轉載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的、科學的、文明的、健康的精神食糧以及國內外重大時事、科技狀況、社會熱點難點問題,讓大學生在了解國內外形勢的基礎上逐步培養出適合我國當代發展的公民意識。再次,在網上通過論壇等途徑來吸引大學生參與平等討論,引導大學生形成正確的觀點,讓大學生在超時空的網絡環境中平等地參與網絡活動,從中增長見識、明辨是非,引導大學生逐步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幫助大學生樹立正確的公民意識。最后,在網上開設大學生心理咨詢、就業指導、網絡公民等欄目,及時解決大學生在學習、生活中遇到的問題,幫助大學生解開心靈的困惑,排解就業壓力,正確認識網絡“雙刃劍”的特點,做到充分利用網絡而不沉迷網絡。

參考文獻:

[1]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教育財富蘊藏其中[M].教育科學出版社,1997:49.

[2]威廉·F·斯通著.政治心理學(第2版)[M].黑龍江人民出版社,1997:55.

[3]中共中央、國務院發出《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意見》[N].人民日報,2004,10(15).

作者簡介:

王玉寶,男,江蘇濱海人,南京信息職業技術學院講師,碩士,研究方向:社會主義政治與行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陳培,南京信息職業技術學院;

邢玲,南京信息職業技術學院。

猜你喜歡
公民意識社會實踐網絡空間
《網絡空間安全》訂閱單
《網絡空間安全》訂閱單
《網絡空間安全》訂閱單
推動形成網絡空間新生態
從記者“公民意識”的覺醒到公民“記者意識”的強化
建構主義視野下公民意識教育實踐模式研究
當前中國公民意識缺失研究——以社會監督為例
淺析政治學視角下我國對于年輕女性的民主教育
自我教育活動是學校德育工作的重要途徑
結合“室內檢測與控制技術”專業教育淺談高職學生的社會實踐能力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