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寄宿制與非寄宿制學校初中生心理健康狀況比較

2009-06-30 01:01張麗錦李志強蓋笑松
中國特殊教育 2009年5期
關鍵詞:健康狀況寄宿制差異

張麗錦 沈 杰 李志強 蓋笑松

摘要:采用《中學生心理健康量表》對寧夏274名寄宿制學校初中生和300名非寄宿制學校初中生的心理健康狀況進行了對比研究。結果發現:(1)寄宿制學校初中生總體心理問題顯著高于非寄宿制初中生,其各種心理問題的檢出率也高于后者。(2)寄宿制初中生心理健康狀況沒有年級差異,而非寄宿制學生的年級差異表現為初一好于初二和初三,兩類學校的差異主要表現在初一、初二年級。結論:寄宿制學校初中生心理健康狀況不如非寄宿制學校,且主要表現在初一年級學生身上。

關鍵詞:寄宿制學校初中生心理健康

分類號:B849

1問題的提出

隨著中小學寄宿制學校的增多,寄宿學校學生身心健康問題也越來越為教育工作者、社會工作者及心理學研究者關注。寄宿制學校是一種相對特殊的環境,主要體現在學生生活在由老師和同學組成的相對封閉的環境中,與父母接觸相對較少,這些學生的人際交往對象和社會支持來源更多源自于學校內部,而來自家庭的生活、情感支持則明顯減少。我們知道,兒童青少年的家庭支持對其心理和行為的健康發展至關重要。因此,寄宿這種特殊環境狀況對學生的心理影響是值得深入探究的。處于少年期的初中生因為其“暴風驟雨”、“第二反抗期”的特點受到發展心理研究者的普遍關注。那么,寄宿制初中生作為一個較為特殊的群體其情緒行為表現、心理健康狀況也應該受到關注。但目前少量的關于寄宿初中生的研究中,有的只針對初一寄宿學生的情緒、行為進行探究,這就不能在年級變量上從發展的角度整體考查寄宿初中生心理健康的發展變化;還有的研究關注的是寄宿制重點初中學生心理健康問題,但卻沒有選取非寄宿制重點初中的學生作為對照群體,這樣就不能揭示寄宿重點初中學生的心理行為表現是重點初中學生特有的還是寄宿制初中學生特有的,也不能確定這些寄宿重點初中的學生其情緒行為表現相對于其他群體究竟處于什么狀況和程度。因此,本研究基于將寄宿學校定位于一種教育教學活動組織、運行的特定方式的考慮,選取完全的寄宿制學校(即所有學生均住校)與完全的非寄宿制學校(即所有學生均不住校)的初中生作為研究對象,考察其心理健康狀況表現的一致性和差異性,探討與家庭成員溝通和接觸較少的寄宿環境對初中生心理健康的影響。

2研究方法

2.1研究對象

選取銀川市寄宿制和非寄宿制普通初中各2所,各校從初一到初三隨機抽取一個自然班為被試。發放問卷620份,回收問卷600份,有效問卷574份,有效率為92.6%。其中寄宿制學校274人,非寄宿制學校300人;男生322人,女生252人;初一198人,初二200人,初三176人,被試分布詳細情況見,表1:

2.2研究工具

本研究采取王極盛編制的《中學生心理健康量表》為測試工具。該量表有60個項目,包含10個因子或維度:強迫癥狀、偏執、敵對、人際關系緊張與敏感、抑郁、焦慮、學習壓力、適應不良、情緒不平衡、心理不平衡。每個因子有6個項目。按照從無到嚴重的由低到高等級進行1~5等級評定。該量表各個項目與總分的相關在0.4~0.76之間,分量表與總量表的相關在0.7652~0.8726之間;10個分維度重測信度在0.716~0.905之間,同質性信度在0.601~0.8577之間,分半信度在0.6341~0.8726之間。各項指標均符合心理測量學標準,信度、效度理想。

2.3研究過程

以班級為單位于第一學期期中考試后進行整班團體施測,統一指導語,當場回收問卷。數據處理使用SPSS11.5統計軟件。

3結果

3.1寄宿制與非寄宿制學校初中生心理健康狀況的性別、年級比較

本研究試圖考察寄宿制與非寄宿制初中生心理健康狀況的一致性與差異性,并進一步考察性別、年級因素在其中的影響。結果發現(見表2),學校主效應顯著,F性別(1,562)=34.42,p<0.001,非寄宿制學校學生心理健康水平好于寄宿制學校學生;性別主效應顯著,F性別(1,562)=6.35,p<0.05,男生心理健康狀況不及女生;年級主效應顯著,F年級(2,562)=29.64,p<0.001,經事后比較,初一年級心理癥狀總分顯著高于初二、初三,p值均小于0.001,初二與初三之間差異不顯著。年級和學校之間存在交互作用(見圖1),F學?!聊昙?2,562)=8.31,p<0.001。簡單效應檢驗發現,在年級維度上,初一年級兩類學校間差異顯著,F初一(1,570)=28.15,p<0.001;初二年級學校間差異顯著,F初二(1,570)=5.12,p<0.05;初三年級學校間差異不顯著,F初三(1,570)=0.54,p>0.05。在學校維度上,非寄宿制學校年級間差異顯著,F非寄宿(2,569)=38.31,p<0.001,表現為隨年級的增高,學生心理健康水平呈下降趨勢,初二、初三顯著劣于初一;寄宿制學校年級間無顯著差異,F寄宿(2,569)=1.94,p>0.05。該結果表明兩類不同性質的學校學生心理健康水平的差異主要體現在初一、初二年級,初三年級無差異。另外,其他各兩兩變量間及三個變量之間均無交互作用。

3.2寄宿制與非寄宿制學校初中生各因子及總分比較

從上面的結果可以看出,寄宿制與非寄宿制初中學生心理健康方面存在程度上的差異。為此,本研究進一步分析兩個不同群體被試在心理健康各因子上的差異表現,形成表3。

從表3中可以看出,在上述心理癥狀的各個維度上,寄宿制與非寄宿制學校的學生均存在顯著差異,表明兩類不同性質學校的學生在心理健康水平確實表現不一。

3.3寄宿與非寄宿學校初中生各種心理問題檢出率

按照手冊的標準:各因子分2分以下(不含2分)為正常,2-2.99為輕度問題,3-3.99表示中等程度癥狀,4~5分表示癥狀嚴重;總均分標準同上。各因子均分及總均分陽性檢出率見表4。

從表4可以看出,寄宿制初中生各種心理問題在輕、中、重三種程度的陽性比率在54%~78.1%之間,而非寄宿制三種程度的陽性比率在30.7%~49.3%之間。無論是在各個因子上還是在總分上,除個別情況外,寄宿制初中生各種程度心理問題的陽性比率均普遍高于非寄宿制學生,這與表2中平均數的結果是一致的,共同說明寄宿制學生心理健康問題的嚴重性。

4討論

4.1寄宿學校初中生心理健康水平明顯低于非寄宿學校初中生

從上述結果可以看出,非寄宿初中生心理健康狀況顯著優于寄宿初中生,寄宿初中生在心理健康的各個方面均存在更多問題,這與以往研究的結果是一致的。結合平均分和檢出率結果可以發現,寄宿初中生尤其在強迫、偏執、人際關系緊張、焦慮、情緒不平衡等因子上比非寄宿初中生有更多的

問題。有關初中生校園壓力來源的研究表明,學生壓力主要來源于學校要求、自我表現、師生關系及同伴關系4個方面。而劉旺等人的研究發現,在課業、常規、師生關系、同學關系、自我接納等5個方面的良好學校適應與初中生的一般生活滿意度有顯著正相關。在寄宿制學校中,一般校方對學生的管理比非寄宿制學校更加嚴格,在“學校要求”或“常規”方面約束更多,寄宿學生感受到的壓力可能會更大。而在人際關系方面,因為老師常常是各種學校規定的執行者,同學之間又因為老師高要求而競爭激烈,直接導致寄宿生的人際關系更為緊張。因此,學校內部環境的巨大壓力應該是寄宿初中生心理健康問題的重要來源,人際關系緊張、焦慮、情緒不平衡等負面問題突出體現了寄宿初中生可能存在的學校適應不良問題。

從當前普遍并日趨加大的升學和學業壓力來看,非寄宿制學校初中生也毫不例外地面臨著很大的學校壓力。那么,寄宿制初中出表現出更多的心理健康問題應該還有更深層次的其他原因。有關初中生親子溝通特點的研究發現,親子溝通狀況尤其是溝通時父母的態度性、控制性和親子溝通頻率與初中生心理健康密切關聯。我們知道寄宿生的典型特點就是一周至一個月左右才回家一次,即使平常有電話等聯系方式,學生與父母的溝通相對非寄宿學生來說也少得多,由此可能導致寄宿初中生在學校遇到問題后無法或不能及時得到來自父母的支持和幫助,使其情緒、心境受到影響,焦慮水平可能會因累積而增高。左占偉等人的研究能夠很好地佐證此觀點,他們發現初中生的社會支持狀況對心理健康有顯著的預測作用,在社會支持來源中,來自父母的社會支持比來自同伴、老師的支持占據更為重要的地位。

4.2寄宿對不同年級初中生心理健康狀況的影響有所不同

本研究結果顯示,初一、初二寄宿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顯著低于非寄宿學生,而初三學生沒有差異;寄宿學生各年級心理健康水平沒有差異,而隨著年級的增高,非寄宿學生心理健康水平呈下降趨勢,初二、初三顯著劣于初一。這與以往研究結果基本一致,提示在探討寄宿、非寄宿中學生心理健康差異時應該注意年級或年齡變量在其中的作用。

劉旺等人在初中生學校適應的研究中強調,初一是學生從小學到初中的重要轉折期,這一時期學生會面臨較多的學習適應、人際關系適應和生活適應等問題。在此期間,寄宿制學生顯然遇到了更多的問題和不適,比如,他們是突然離開家庭和父母而進入學校寄宿生活的調適階段,這種調適基本沒有預先的準備經驗,只能靠在已開始的寄宿生活中不斷學習和適應。這可能是初一寄宿學生心理健康水平明顯低于非寄宿初一學生的重要原因。另外,基于發展心理學基本原理,可以認為寄宿、非寄宿對學生心理健康的影響不僅受到學校適應等外部因素的作用,同時也受到學生自身成熟發展能力等內部因素的制約。相對于寄宿、非寄宿這一外部特征,年級或年齡背后實際體現的是青少年內部心理特征的成熟和發展。本研究所發現的初二寄宿學生心理問題水平顯著高于非寄宿初二學生。而初三時兩類群體沒有差異的結果也許可以說明,不同年級間的異同可能都是學校壓力、家庭直接或間接支持以及學生自身成熟發展交互作用的結果,初三時兩類學生的無差異表現可以肯定很大程度上是緣于他們共同面臨的升學壓力。

4.3青少年自身心理發展階段和特征對寄宿制中學生心理健康發展的能動作用

雖然本研究及其他研究一致表明寄宿初中生心理健康狀況明顯不及非寄宿生,但單純強調寄宿制學校對于學生心理健康具有不利影響可能有失偏頗,并且對于實際問題的解決來說也缺乏助益。在非寄宿制學生身上體現出的年級差異以及所有被試身上體現出的性別差異進一步提示,學生自身心理發展階段或內部因素對于教育教學的重要意義。年級差異問題已在上面討論,本研究所發現的性別差異可以歸為寄宿制學生中男生人數多于女生(見表1),但一些其他研究確實也發現了初中學生心理健康方面的性別差異。研究者普遍認為這種性別差異主要由于男女生身體發育的時間差異,初中階段恰處于青春期的初、中期,通常男生身體發育比女生晚1~2年,相應地心理成熟也晚于女生。這種男女差異在進入高中后則不再明顯。由此,本研究認為寄宿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的表現是在缺乏親子溝通和父母支持情況下校園人際互動和學校適應的綜合體現,且學生所處的特定年齡階段的心理特征對于寄宿和心理健康之間的關系來說十分重要。因此,如果將寄宿制作為一種教育、教學的特定運行和實施方式,是否將其運用在初中學生群體中,或者如何更好地利用寄宿制學校為初中生提供必要的教育、支持和幫助,應該是相關人士深入思考和極大重視的問題。結合本研究及以往相關研究,建議教育工作者和家長在寄宿制初中的實際運行當中要注意以下幾點:認真并謹慎對待初中生進入寄宿制學校的問題;如確需寄宿學習,學校和老師對寄宿生要注意管理與關心并重,重視寄宿生與父母的密切溝通,尤其要密切關注和深入關心剛剛轉入寄宿生活的初一學生。

5結論

(1)寄宿制學校初中生總體心理問題顯著高于非寄宿制初中生,其各種心理問題的檢出率也高于后者。

(2)寄宿制初中生心理健康狀況沒有年級差異,而非寄宿制學生的年級差異表現為初一好于初二和初三,兩類學校的差異主要表現在初一、初二年級。

(責任編校劉在花)

猜你喜歡
健康狀況寄宿制差異
相似與差異
淺談城鎮寄宿制初中宿舍管理現狀和改進措施
建優質寄宿學校是撤點并校的前提
全寄宿制高中生團體心理輔導
找句子差異
男女生的思維差異
在高中數學中滲透“解題差異論”的實踐研究
關心健康狀況的問答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