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淺析我國縣城經濟發展的一般規律及成功模式

2011-09-22 05:39蘇日婭
當代經濟管理科學 2011年2期
關鍵詞:縣域經濟

蘇日婭

摘要:本章闡述了縣域經濟的基本涵義,重點是探討了縣域經濟發展演進的一般規律和成功模式,為解決我國縣域經濟發展轉型尋找理論依據和實踐經驗。

關鍵詞:縣域經濟;一般規律;成功模式

縣域經濟是國民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在經濟社會發展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基礎性作用。近年來,縣域經濟的發展越來越受到經濟學界乃至整個社會的廣泛關注。在國內外宏觀經濟環境發生重大變化的情況下,我國旗縣經濟發展正處在一個重要的轉型期,通過對我國縣域經濟發展的一般規律及其成功模式的分析,將對我國在縣域經濟在發展方式和路徑選擇上作出戰略性調整起到積極的作用。

本文所論及的縣域經濟指以我國的行政縣為區域范圍,以縣級財政為標志,以縣城、鎮、鄉、村各層次的經濟元素問的聯系和比例關系為基本結構,通過雙向反饋的人力流、資金流、物質流、信息流而顯示出整體功能的經濟系統。

一、縣域經濟發展的一般規律

(一)縣域經濟區分工階梯規律

縣域經濟的發展存在不平衡性。各地由于自然、經濟、社會等基礎條件不同,在此基礎上建立起來的經濟規模和結構就必然存在差異,使各縣域經濟發展的狀況不同,分別處在高層次與低層次、主動與被動、有利與不利的位置上。在以自然資源和勞動密集型產業為主的縣域與以資金、技術密集型為主的縣域的區際分工中,以及初級產業為主的縣域與加工業為主的縣域的區際分工中,前者一般居于劣勢,后者居于優勢。它們的地位好像分別處在一座階梯的上下方,這就是區際分工階梯。區際分工階梯反映出生產力發展水平在區域空間分工階梯中實現“梯度轉移”。比如有資源優勢但缺技術、缺資金的縣,可以通過加快對外開放,引進資金和技術,變資源優勢為經濟優勢,使經濟跨越式發展,實現區域分工階梯的升級。

(二)縣域經濟比較優勢動態變化規律

縣域經濟之間具有比較優勢,這種比較優勢不斷被創造出來又不斷消失,呈動態變化趨勢。導致縣域之間比較優勢的動態變化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的原因:一是技術創新與擴散的空間不平衡性使縣域之間在技術水平方面的比較優勢不斷發生變化。技術創新與擴散趨向于經濟實力雄厚、能承受高昂科技開發費用,以及經濟環境優越、聚集有大批科研人員和企業家的縣市。因此,在經濟、技術上對創新吸收能力較強的縣市往往能較早、較快地接受創新技術的擴散。這對縣域經濟之間形成技術差異有重要影響。但任何具體技術都有創新、采用、增長、成熟、下降乃至過時的過程。由于技術生命周期的存在,創新區域原有的優勢會隨著創新的擴散而逐步消失,而更新的發明會使這一地區產生新的優勢。二是技術進步對自然資源優勢有很大影響。隨著技術的進步,人類對自然資源開發利用的深度、廣度在不斷發展,技術程度越高,自然資源對經濟發展的約束程度越低,技術進步在很多方面弱化了自然資源的優勢。因為技術進步中產生的大量新材料、新能源不斷替代著自然材料的自然資源,降低了運輸成本,加大和加快了自然資源流動的范圍與速度,進一步改變產業的原料指向,從而使資源產地的相對優勢逐步下降。隨著技術進步,機器越來越多地替代了人力,科技的發展要求從業的勞動力素質越來越高,這將使勞動力多的優勢逐漸向其反面轉化,出現結構性失業問題,優勢變劣勢。一個地區固定資產規模越大,淘汰更新的任務及由此遭受的損失也越大,而后進地區可直接購買更先進的設備,不僅縮短了與先進地區的差距,而且可以避免因淘汰設備而遭受的損失。三是生產要素的流動對縣域間比較優勢具有直接影響。如發達地區在落后地區投資可彌補落后地區資金缺口,如果落后地區人才流向發達地區,則進一步惡化落后地區的發展條件。比較優勢動態變化規律要求有一定比較優勢的縣市要抓住機會充分發揮優勢,使資源優勢變為經濟優勢,使較小的優勢變為較大優勢,使低層次優勢變為高層次優勢。沒有比較優勢的縣市要加快改革開放步伐,引進資金、技術,靠技術擴散和創新、靠加快生產要素的流動來不斷創造新的比較優勢,從而有效地利用比較優勢動態變化的機會加快縣域經濟的發展。

(三)依靠經濟增長點和隆起帶拉動發展規律

對地域系統而言,經濟帶是一個地域經濟系統,對大的地域系統而言,經濟帶又是一個地域單元,由于線狀基礎設施本身具有帶狀特征,所以,經濟帶的性質就是一個以多個大城市為核心的、與周圍中小城市或集鎮組成網絡的帶狀的經濟地域系統。經濟空間是非均衡的,且存在于極化過程中,經濟單元之間存在支配效應,處于支配地位的經濟單元具有帶動效應,稱為新的經濟增長點。隨著增長點產業的擴散效應帶動鄰近產業、鄰近地區共同發展,從而形成經濟發展的隆起帶。在由二元化經濟向工業化經濟轉變時期,經濟增長點和隆起帶可能在少數社會經濟條件優越的區域生長發育,成為“點”和“帶”。

二、我國縣域經濟發展的成功模式

(一)蘇南模式

蘇南模式可以概括為依靠鄉鎮企業的創建與發展帶動縣域經濟發展的模式。其基本特征是,在中國江蘇的蘇州、無錫、常州地區的農民搶占改革開放的先機,發揮地域優勢,用資本原始積累的力量發展鄉鎮企業,創造了一種富有地方色彩的鄉鎮集體經濟,并以此推進非農化和小城鎮化的發展,從中探索出一條中國農村工業化的道路。江蘇鄉鎮企業產值最高時曾占全省農村社會總產值的4/5和全省工業總產值2/3。蘇南模式也有其對環境破壞等較大負面效應,同時面臨著與大中城市經濟連接、與大企業合作及如何將自身做強做大的挑戰。

(二)溫州模式

溫州模式是指通過發展個體、私營經濟而帶動縣(市)域經濟社會全面進步的發展模式?!皽刂菽J健贝砹酥袊r民在條件落后、交通閉塞、缺乏城市帶動和輻射的地區,通過自發發展商品經濟,進而促進社會經濟全面發展的路子,它反映了以個體私營企業,資本原始積累為主的經濟逐步壯大的發展軌跡。其負面效應是在發展的早期,即資本原始積累時期,假冒偽劣產品充斥,經濟信譽度低,一度曾影響溫州模式的形象和溫州經濟的發展。

(三)珠江模式

珠江模式是指依托“三資企業”的發展而帶動縣(市)域經濟社會全面進步的縣域發展模式,以珠江三角洲和閩南地區為代表。珠江模式形成的主要條件:一是毗鄰港、澳、臺等地區,與這些地區開展經貿關系有得天獨厚的區位優勢;二是擁有大量的僑胞,吸收他們到家鄉投資,有特殊的“人緣”關系;三是享受國家特殊的對外開放的優惠政策。由于珠江模式的前提條件較強,難以在內陸相對落后的縣域推廣。

(四)濟源模式

濟源模式是指通過抓好縣屬工業的發展從而帶動縣(市)域經濟社會全面進步的發展模式,河南省的濟源市、山東省的高唐縣等均屬此種類型。該模式形成的主要條件:一是縣屬工業有較好的基礎;二是抓縣屬工業發展的思路對頭;三是有一個強有力的縣級領導班子。濟源模式也面臨著加強區域間合作,或同大中城市經濟聯合,加入大企業聯盟,或將自身做強做大的挑戰。

(五)晉城模式

晉城模式是指通過開發當地的礦產資源而帶動縣域經濟全面進步的發展模式,以山西晉城為代表,全國相當多的礦產資源大縣如河北省靈壽縣、廣西南丹縣均屬于此種模式。這種模式形成的主要條件是:第一,當地有豐富的礦產資源,礦產資源有較好的銷路;第三,礦產資源的勘探開發技術要求不高,個體、鄉鎮企業均能進入。以礦產資源帶動的晉城模式受礦產資源的富裕程度、開發成本和礦產資源價格波動的影響較大,在整個發展過程中,還需考慮可持續發展、保護環境和代際平衡的問題。

(六)兗州模式

兗州是典型的“資源縣”,但他們依托資源而不僅僅依賴于資源。通過大開放、大招商、大投入,一二三產業全面開發,外資內資民資全方位開放,先后吸引了意大利倍耐力公司、美國國際紙業等多家世界500強企業來兗州投資,經濟得到較大發展,社會事業、社會救助和社會保障也都發展很快,81.6%的農民加入了醫療保險。兗州模式是集資源優勢、地域優勢、良好的引資機制為一體的縣域經濟發展模式。

參考文獻:

[1]朱舜.縣域經濟學通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2]胡錦濤.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偉大旗幟.為奪取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新勝利而奮斗(黨的十七大報告)[J].2007.10.17

[3]楊小川.縣域經濟問題研究評述述[J].南方農村.2005(6)

[4]周金堂.國家背景下的工業化與縣域經濟發展[M].北京.經濟出版社.2005

猜你喜歡
縣域經濟
鄭州市縣域經濟綜合實力分析
縣域經濟發展分析
外向型縣域經濟的跨境電商模式研究
“營改增”全面實施后對進賢縣地稅收入的影響
新常態下縣域經濟發展問題與對策
京津冀協同發展模式下河北省縣域經濟產業集群問題研究
山東省縣域經濟發展評價研究
淺議縣域經濟在招商引資中面臨挑戰和機遇之探析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