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何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實施教育均衡發展

2012-05-10 02:11林光崇
中國教育探討與實踐 2012年3期
關鍵詞:均衡化教科書課程

林光崇

摘要:實施教育的均衡發展是國家十二五規劃中對教育的重要措施。如何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實施教育均衡發展,是小學數學教學改革的重要內容。本文從擺脫傳統觀念,活用數學教科書;以學生的發展為根本,讓學生自主去探究數學知識;注重發展學生的個性,實施因材施教原則;在數學教材中滲透愛國主義教育,培養學生優良的道德品質四個方面對小學數學教學中實施教育均衡發展的研究。

關鍵詞:小學數學教學;教育均衡發展

教育均衡發展是一種向學生提供平等的學習機會,讓學生在同等的學習機會上得到均衡發展。均衡發展的本質是追求一種理想、公平、高效、優質的教育狀態。教育均衡發展不能簡單地理解為平均發展、均等發展,它更加強調的是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科學發展。把教育均衡發展應用到小學數學教學中,應依據小學數學教材和學生的特點,講究探索與創新。只有不斷的創新才能夠適應均衡的發展,所以教育均衡發展是教學改革的必然趨勢。如何對小學數學的現有教材中實施教育均衡發展,是我們第一線教育工作者應深刻理解和實踐的過程。傳統的教育理念是不適應這個社會的,更不能體現教育的均衡化,只有把新的教育思想運用不同的教育手段在課堂教學中展示給學生,讓學生在實踐中轉化知識,適應社會的需求,把學到的知識應用于生活,教育才能得到均衡化的發展。下面是把教育均衡發展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應用談談我的一點體會。

一、擺脫傳統觀念,活用數學教科書

美國學者塞勒等人就課程與教學的關系作了這樣的比喻:如果課程可以被認為是一個樂譜,教學則是作品的演奏。同樣的樂譜,每一個演奏家都會有不同的體會,從而有不同的演奏,效果也會大不一樣。為什么有的指揮家和樂隊特別受人歡迎,主要不是由于他們演奏的樂曲,而是在于他們對樂譜的理解和演奏的技巧。這就意味著,課程的內容和意義并不是對所有人都相同,在特定的教育情境中,每一位教師和學生對數學教科書給定的內容都有其自身的理解,對數學教科書給定內容的意義都有自身的解讀。教師對數學教科書給定的內容可以不斷進行變革與創新,使數學教科書給定的內容不斷轉化為“自己的課程”,也就是“體驗課程”,即被教師與學生實實在在地體驗到、感受到、領悟到、思考到的課程。因此,新課程理念下的教學并不只是課程傳遞和執行的過程,而是課程創新與開發的過程,也就是教學并不是去教教科書,而是怎樣用教科書去教,這也是新課程所倡導的教學觀,是使教育得到均衡發展的具體表現。

例如,在小學四年級數學下冊第二章《位置與方向》教學中,數學教科書中只是在傳遞給學生一種概念的認識,什么是北偏東,什么是北偏西,什么是南偏東,什么是南偏西,知道這是生活中需要用的常識,但是卻缺少生活實踐,這樣的傳遞知識對于學生來說只是在大腦中有一個客觀的認識,并不是把所學到的數學知識運用到我們的實踐當中。因此,在這樣的理念下就需要教師更新觀念,把課堂變成實踐的場所,教科書變成學生認識的墊腳石,更多的讓學生在實踐中體驗知識,感悟知識的作用。在數學課堂上我沒有利用數學教學課件來認識這些概念,而是設計了一種可以實際操作的運動場面,利用學校的體育運動場進行學生與老師的實踐活動,先讓學生在體育運動場上進行北偏東30°走10米,然后北偏西20°走15米,再南偏東40°走20米,最后南偏西45°走25米,從實踐中認識這些數學概念。這些都是書本中不能傳授的知識。書是沒有生命的,但是沒有生命的東西我們一樣可以讓它“活”起來。

二、以學生的發展為根本,讓學生自主去探究數學知識

“以學生的發展為本”是新課程理念的最高境界,要發展學生智力,培養學生能力,就要解決學生學習的參與度的問題。這就要求教師在整個教學過程中,始終把學生放在主體的位置,教師所做的備課、組織教學、教學目標的確定、教學過程的設計、教學方法的選用等等工作,都從學生的實際出發,要在課堂上最大限度地盡量地使學生動口、動手、動腦,極大地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養成良好的自學習慣,培養刻苦鉆研精神。促進學生主動參與、主動探索、主動思考、主動實踐。在課堂上學生自主探索的時機要靠教師來創造。例如在教學四年級數學下冊第一章《四則運算》時,課本給學生留下的印象就是怎樣列式計算,先算什么,再算什么,但是這樣的認識卻忽略了如何認識這個過程。因此在傳授知識的過程中我改變了以往的觀念,注重學生的探究能力的培養,通過學生的思考在自主的學習過程中尋找學習的方法,總結學習的規律。設計如下:

(1)導入環節巧設疑點,在尋找新舊知識的銜接點時留“空白”。如導入環節中24×2+24÷2我們該怎樣計算,讓學生帶著探索的心愿去學習新課,使學生質疑我要去探索方法才能計算出這個問題。

(2)在提問后留“空白”。在24×2+24÷2中,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提出這個問題,給學生留下探索的空間,讓學生自己試算,找到計算的方法,然后匯報給老師,在試算的過程中學生真正體驗到了學習的目的,從而達到教學的目標。而不是教師的傳授讓學生死記硬背的掌握方法。教學過程所達到的效果也完全不是一樣的。

(3)當學生對知識認識模糊時留“空白”。如59-0.5被減數是分數,減數是小數時,怎么減?雖然以前學習過了減法,但又完全不一樣的情況下,學生的認知水平此時是模糊的,我該用什么樣的方法解決現在的問題呢,而老師又沒有給我們一個新的方法,這還是需要自己去探索,因此,學生再次產生了探索的欲望,從而達到了學習的目的。

(4)在概括結論之前留“空白”。你對這節課有哪些收獲?你能說一說四則運算的法則嗎?以往教學中都是教師總結規律或方法,這樣的好處就在于教師可以完整的表達清楚本節課的知識難點或重點。而新的觀念中不只是教師的表達,更重要的是學生對于新知的理解和處理。他是如何表達的,所以在這里我設計了讓學生自己表述,雖然過程是“坎坷”的,但是我看到了學生對知識的理解與掌握的過程。

(5)在出現錯誤之后留“空白”。例如學生在計算8÷4×14=8÷1=8讓學生自主去探究:觀察算式中出現的錯誤,說出錯在哪里?

(6)在出現難題時留“空白”。99×38+38=?你怎樣計算?試用簡便方法算一算?

在傳統的教學中,教師在上課中總是感覺很累,其實“累”的真正原因就是你把這些“空白”給抹殺了。在這些“空白”中更多的是學生探索的過程,而不是教師的講授。在這樣的課堂中學生不再只是學習計算,而是從探索中理解了算理和算法,因為這些都是自己學習探索的結晶,學習的過程不是記憶的終結點,更重要的是靈活運用學習規律來創造更多的學習方法,在探索中總結出學習的規律。

三、注重發展學生的個性,實施因材施教原則

傳統教育強調教育的統一要求,其教育方式是削足適履式的,其檢測手段是考試,衡量的標準是分數,其根本的局限性在于消磨學生的個性特點、獨立品格及鋒芒與銳氣,是一種典型的非個性化教育。盡管相同年齡的學生有著某些方面共同的心理特點,但其心理發展水平并不完全一致,原有的基礎不盡相同,興趣愛好與特長各有不同,以統一的目標,用統一的教材,采用同樣的方法,按統一的進度,使學生處于消極被動的“輸入”狀態,感受不到親自發現知識、掌握知識和運用知識的樂趣,從而使學生產生情緒淡漠,依賴性強,進取心差,聽任擺布等個性弱點。那就使培養的對象成了“小綿羊”式的學生。而我國著名的大教育家孔子在教育上的成就,在很大程度上歸功于他對弟子個性的關注。但就傳統教育的整體而言,過分強調共性是其基本特點。隨著教育的腳步不斷的前進,我們更應該更新自己的教育觀點,在課堂教學中找共同,并發展學生的個性特點。對學生要實行因材施教原則,體現學生在學習中的個性。

四、在數學教材中滲透愛國主義教育,培養學生優良的道德品質

充分利用教材中的思想因素,對學生進行熱愛祖國、熱愛社會主義的思想教育。小學數學教材中的例題、習題,融合著不少愛國、愛社會主義教育的思想因素,在教學中可以通過努力鉆研,充分利用,還可以依據知識,不斷補充和開拓新材料,編新例題、新習題。例如,通過介紹祖國的“四化”建設成就,象煤、鋼、鐵、石油的產量大有增長,產量躍居世界前列;我國發射的地球衛星,自行研制的粒子對撞機等高科技;以及我國古代的一些偉大的發現,象祖沖之的圓周率、《九章算術》中的一些方程、射影定理,還有八卦與二進制、算籌等這些內容都可以滲透在知識的教育中,激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從而培養學生的熱愛祖國、熱愛社會主義的情感,培養學生積極向上的情感,讓學生從小立下為建設社會主義祖國而努力學習的志愿。

總之,教育均衡化發展是一個長期發展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課程改革同樣需要不斷的更新,這樣才能適應均衡化,在以后的探索教學中還需要不斷的總結和發現,更新自己的教育觀念,把新的教育理念運用到實踐當中去,充分發揮教師在教育均衡化中的重要作用,真正意義的把均衡化和課程改革緊密聯系起來。

猜你喜歡
均衡化教科書課程
《ERP原理與應用》課程混合式教學改革探索
打麥
課程思政在組織行為學課程教學中的探索與實踐
藏起來的教科書
藏起來的教科書
A—Level統計課程和AP統計課程的比較
藏起來的教科書
基礎教育均衡化的實施對于現階段教育發展的重要性
自行車的發明
數碼影像時代(2009年8期)2009-09-07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