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儒家身心和諧思想與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

2013-08-30 08:04張華
中華文化論壇 2013年1期
關鍵詞:儒家心理健康大學生

張華

【摘要】心理健康問題已成為當代大學生素質教育的瓶頸,目前我國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存在缺陷。儒家的修身觀、自省主張和行仁目標對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具有重要作用。

【關鍵詞】儒家;身心和諧;大學生;心理健康

【中圖分類號】G4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8-0139(2013)01-0173-5

儒家思想體系中,和諧包括人與自然和諧、人與人、人與社會以及作為個體的人自身的身心和諧。身心和諧,是指生理與心理上達到的一種融洽、和合的狀態。當前,大學生多為“90后”獨生子女,面對競爭、學習、就業、情感等壓力的沖擊,大學生的心理承受能力不足,以至于身心失調,人格分裂,部分學生出現性格狹隘、道德真空、價值懸浮的現象。心理健康問題已成為制約當代大學生素質教育的瓶頸。進一步深化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從儒家身心和諧思想中探尋和創新心理健康教育的模式,成為高校亟待解決的問題。

一、儒家身心和諧的內涵與實現路徑

儒家高度重視作為個體的人自身身心內外的和諧,強調通過“修身”來規范人的行為,通過“自省”反思自己,達到“仁”的境界,為自己尋找一個“安身立命”處,實現身心和諧?!豆瓿啞ば宰悦觥分姓f:“聞道反己,修身者也?!币馐钦f,知道了“道”,就應該反求諸己,這就是“修身”。儒家經典《大學》把“修身”看做是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必要條件,強調“自天子以至庶人,壹是皆修身為本,其本亂而末治者否矣”?!吨杏埂芬粫幸舱f“為政在人,取人以身,修身以道,修道以仁?!碑斎?,儒家講“修身”也不是完全除去“物欲”,認為只要取之有道,用之有義,人應該有自己的欲望和物質利益追求。儒家認為“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保ā墩撜Z·里仁》);“人亦孰不欲富貴”。(《孟子·公孫丑下》),“富而可求也,雖執鞭之士,吾亦之為。如不可求,從吾所好?!保ā墩撜Z·述而》);“人之情,食欲有芻豢,衣欲有文繡,行欲有輿馬,又欲夫余財蓄積之富也;然窮年累世不知不足,是人之情也?!保ā盾髯印s辱》)。儒家強調“君子惠而不費,勞而不怨,欲而不貪,泰而不驕,威而不猛”要始終保持一種平和的心態,實現身心內外的和諧。

那么如何才能做到“修身”呢?《大學》中說,修身要從“格物”人手,有“格物”而“致知”、“誠意”、“正心”,循序漸進,以至“身修”。儒家認為“修身”和“修心”是統一的,但關鍵在于“修心”?!坝刃奁渖碚?,先正其心”、“心正而后身修”(《大學》),因為“身”是“心”的基礎,“心”是“身”的主宰。董仲舒說:“身以心為本”。王陽明說:“身之主宰便是心”。因此,在“修身”和“修心”的關系上,儒家更看重“修心”。所以孟子說:“盡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則知天矣。存其心,養其性,所以事天也。天壽不貳,修身以俟矣,所以立命也?!比寮艺J為,只有把“心”修好了,才能身心和諧,才能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儒家還主張通過積極主動的自我調控,通過不斷地完善自我,提升個人心靈境界,達到身心和諧,這就是“反躬自省”。儒家認為生死和富貴等不是人應該追求的最終目標,而道德學問才是人所應追求的終極目的??鬃诱f:“德之不修,學之不講,聞義而不能徙,知不善而不能改,是吾憂也?!逼返虏恍摒B,學習不探究,得到了真理不去實踐,做的不好不去改正,這正是我所憂慮的。曾子也說:“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論語·學而》)?!耙娰t思齊焉,見不賢而內省也”

(《論語·里仁》)?!皟仁〔痪?,夫何憂懼?”(《論語·顏淵》)。儒家這種“反躬自省”的修身方法,到了孟子這一代就成了“求其放心”、“反求諸己”“反身而誠”,孟子的修身方法除了“反躬自省”外,還增加了自我約束的意思,這就是“慎獨”,“慎獨”是“反躬自省”的最高境界。

儒家修身的目的是為了“行仁”,為了追求“仁者之樂”,最終為自己找一安身立命處。在儒家關于修身的思想中,“仁”包括了人的一切美好的德行,“仁”是孔子修身的最高準則,也是他修身思想的核心、根本和基礎之所在。儒家經典《論語》中記載了許多孔子要求弟子們行仁的論述:第一,克己復禮,一心求仁?!翱思簭投Y為仁。一日克已復禮,天下歸仁焉。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顏淵》)??鬃诱J為,人要克制自己,以使自己的欲望符合“禮”的要求。一個人,他只有內心充滿了行仁的愿望,才有可能達到仁的理想境界。第二,要忠恕,要仁道??鬃臃钚兄宜≈?,要求他的弟子推己及人,將心比心?!凹河⒍⑷?,己欲達而達人”(《述而》)?!凹核挥?,勿施于人”(《顏淵》)。

《周易·系辭下》中說:“利用安身,以崇德為?!比藗優槿诵惺乱嬗谏鐣采?,以達到對道德的推崇。個人通過道德修養,以使其精神境界得以升華,來實現“為天地立心,為生命立命,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天平”的大事業,實踐“立大本,行達道”的大事業。這對個人自身來說,其人生境界自有一內外和諧的“安身立命”處。所謂“安身立命”,就是對自己有個道德修養上的要求,通過實踐和自省提升自己的人格和道德,以使自己身心和諧,內外調適,使自己的言行符合“做人的道理”。儒家認為找一“安身立命”處,對自己的身心和諧至關重要。朱熹曾經說:“但能致中和于一身,則天下雖亂,而吾身之天地萬物,不害而為安泰;其不能者,天下雖治,而吾身之天地萬物,不害而為乖錯。一國一家,莫不然?!?sup>[1]如果自己身心內外能夠做到中正和諧,即使天下大亂,在自己和天地萬物之間,對自己的身心安泰就不會有什么影響;如果自己身心內外不能夠做到中正和諧,即使天下治理的很好,自己的身心也是不安和錯亂的[2]。

二、當前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方面存在的主要問題

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在我國起步較晚,并沿襲了傳統的思想政治工作模式和西方醫學模式,出現了德育化、醫學化和形式化等消極傾向[3]。部分高校把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等同于思想政治工作和心理輔導咨詢,工作重點主要集中在對個體缺陷的彌補、創傷的修復上。這種過分關注問題的醫治,沒有經過心靈反思的、即時的、“快餐式”的工作方式只能治標,不能治本。出現這種情況的主要原因是我國的心理健康教育完全繼承了西方傳統心理學的教育模式,忽視了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根基。民族傳統文化是影響人的思想、心理和行為的非常重要的因素,忽視傳統文化對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作用,會嚴重影響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甚至會導致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無法開展[4]。

文化學認為,“文化世界不僅是人類創造的,而且同時也在不斷地創造著人類,創造著不同國家、民族以及社區人們的性格、心理、行為方式、思維方式以及種種價值觀念”。這說明人和人的心理是文化發展的歸宿,文化對人及人的心理有根本性的影響和制約作用。文化就是人化,人創造了文化,人化的文化充滿了生命意義,充滿生命意識的文化具有恒久的生命力。文化的主題是人,文化創新的目的,其出發點和落腳點都應該是人。離開對個體生命精神的激發和張揚,文化創新就失去了目標和動力。一個人從出生起就生活在特定的文化氛圍中,在特定的文化背景下被塑造成具有特定文化性質的個人,因此,一個民族的心理健康觀念和心理保健機制是由文化決定的。無論是在心理健康的價值取向和心理保健的基本策略方面,還是心理問題類型、對待心理問題的態度、求助行為方面,不同文化區域和文化群體的人們,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差異。

在中國傳統文化中,身心和諧觀念貫穿于諸子百家經典中,尤其是儒家學說中。因此,要創建一個讓人安身立命的精神家園,使身心更加和諧,心理更加健康,建立一個適合中國人心理特點的咨詢心理學體系,就必須突破全面依賴西方心理學理論的局面,結合中國人的思維模式和價值取向,從儒家經典中找到影響中國人心理和行為的主要社會、文化及歷史因素,堅持心理咨詢本土化的理念。

三、儒家身心和諧思想在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

心理健康是指其各類心理活動正常、關系協調、內容與現實一致和人格處在相對穩定的狀態[5]?,F代社會生活的快節奏、高強度、急變化,給人們心理造成較大壓力,出現心理適應不良的人群增多,有些甚至因心理障礙而嚴重影響身心健康。大學生處于身心日趨成熟、心理“斷乳”的重要過渡期,其心智能力無法控制身體成熟而衍生的沖動。近年來,高校由于大學生心理問題引發的極端事件時有發生,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越來越受到社會關注。

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實質,就在于使大學生獲得身心和諧。儒家對身心和諧問題進行了深刻的哲學思考,在實現和諧問題上以“修身養性”為根本實現路徑,以“行仁”為最高目標,以實現“安身立命”為最終歸宿。儒家身心和諧思想為有效地對大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可資借鑒的思想文化資源。

(一)修身養性:內圣外王的理想人格塑造

“內圣”即是進行道德修養,成就圣賢人格,“外王”則是從事道德實踐以建功立業。加強道德修養,形成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養成高尚的道德人格是做人的根本,是建功立業的條件,也是一個人心理健康的重要標志之一。故《大學》認為“格物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誠,意誠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齊,家齊而后國治,國治而后天下平”。儒家這種內圣外王思想對中華民族的文化心理產生積極影響。首先,這種修身養性,內圣外王的人格體現中國人自強不息的人世精神,有助于克服當代大學生的消極悲觀情緒。當前,面對“就業寒流”這一就業形勢,許多大學生一畢業就面臨失業,一部分大學生在大二甚至是大一時心理就普遍存在悲觀感,對自己的前途命運喪失信心,特別是一些基礎學科、或學習成績不佳、學歷層次不高的女大學生,表現得更為悲觀。他們往往會出現心神不寧、意志消沉、萎靡不振,嚴重影響正常的學生和生活。面對這種情況,作為教育者,我們應該以儒家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理想人格教育他們,應該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不能光看眼前利益,應該兼顧家國天下,實現國富民強的追求。其次,儒家“內圣外王”人格體現了自我滿足與社會滿足的統一,儒家主張“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6],立己、達已是起點,立人、達人是終點。只有滿足自己需要的同時,也能滿足別人的需要,這突出了人的自我價值與社會價值的統一,且社會價值高于自我價值。儒家這一價值取向可以糾正大學生自私自利的心理,對于大學生由于“精神貧血”、“理想真空”“價值懸浮”“道德錯位”而引起的神經衰弱和精神分裂癥有很好地預防作用,對于提高大學生的道德心理意識和社會責任感有重要借鑒價值。

(二)內?。盒睦碜晕艺{節的絕招

儒家主張通過自我調節來實現自我身心和諧,這即是自省主張。自省是儒家所倡導的十分重要的修身方法,是指人的自我反省、自我省察。這種修養方法要求人們經常反省自己的意識和行為,辨察、剖析其中的善惡是非,開展自我批評并進行自我修正,不斷提高自己的道德水準和學識水平。自省思想貫穿了儒家學派的整個歷史,具有現代意義上的自我意識或自我把握的含義,其目的在于塑造理想的人格。心理學的研究證明,自我意識能夠降低攻擊行為[7]。而自我把握(Mastery),被定義為個體對于其生活中重要事件和情感的控制能力。具有自我把握能力的個體更有信心應對壓力[8]。

大學生正處于特殊的身心發展期,其情緒有許多特點。首先是多樣性。隨著自我意識的不斷發展,各種新需要的強度不斷增加,大學生的自我情感呈現出多樣性,如自尊、自卑、自負等。其次是矛盾性。大學生情緒的外在表現和內心體驗,并不總是一致的,在某些場合和特定問題上,有些大學生會隱藏、文飾和抑制自己的真實情感,表現的含蓄、內隱,同成年人相比,大學生的情緒仍帶有明顯的波動性,有時情緒激動,有時平靜如水,有時積極情緒高昂,有時消極情緒頹廢。再次是沖動性。表現在對某一種情緒的體驗特別強烈、富有激情。隨著大學生自我意識的發展,對各種事物都比較敏感,再加上精力旺盛,因此情緒一旦爆發就較難控制。

儒家在身心修養上十分重視“內省”的方法來調節情緒。在如何處理個體的心理問題上,儒家認為應正面控制,即發揮個體的主觀能動性,通過控制引發心理沖突或困惑的事件,通過認識的轉換和個體的積極修養來解決心理問題。這些方法有一定的消極性和被動性,但若能將其與有些心理問題合情有合理地加以聯系和升華,卻又不失為一種有效的處理方式?,F代心理學研究證明,如果人們能用正確的道德規范反省自己,積極自我暗示,防止情緒過于激動,就能有效地預防由于情緒失控而產生的各種心理問題。大學生在情緒過于激動時最好的自省方法是自我反省、自我約束、自我監督,開展批評與自我批評。

(三)仁愛:和諧人際關系的法寶

“仁”是儒家道德范疇的最高準則,是儒家文化提倡的核心價值,也是儒家處理人際關系的情感境界。儒家提出“仁者愛人”的主張,并將“仁愛”思想置于倫理道德體系中,將道德規范的“禮”與道德情感的“仁”結合起來,為“禮”的認同找到內在動力,實現道德他律向道德自律的轉化,體現道德主體性的思想。同時,儒家勸誡人們奉行“忠恕之道”,強調通過外在的社會規范展現仁愛精神,以尊重、友愛、寬容、恭敬的人道原則和平共處,營造出一種人人將心比心,關心他人,互相寬恕、忍讓、諒解的社會和諧氣氛,這對于大學生構建和諧人際關系,實現身心和諧具有重要意義。

現代心理學把是否具有和諧的社會關系和人際關系看作是一個人心理健康的重要標準之一。但目前一部分大學生的人際關系不和諧:首先是大學生經常以自我為中心,只渴望別人理解自己,尊重自己,而忽略了自己應該先尊重別人,理解別人;其次是大學生人際交往功利化傾向嚴重。面對當今社會激烈的競爭和就業壓力,越來越多的大學生注重人際交往的物質性,有用即真理的實用價值觀在目前大學生校園里備受推崇。再次是隨著網絡社會的到來,越來越多的大學生在空余時間選擇上網,忽視群體關系,缺乏感情依賴和理解,缺少安全感、歸屬感和幸福感?;谏鲜銮闆r,我們經??梢栽诖髮W校園里聽到“郁悶”、“無聊”、“孤獨”等詞語。

從孔孟的“仁者愛人”到韓愈的“博愛之謂仁”,都表示沒有愛心就不能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就心理要素來說,“仁”是一種真誠的、出自內心的、“愛人”的情感。作為教育者,首先我們應該經常教育大學生要有愛人之心,引導大學生追求仁愛和博愛,使之逐漸涵養自己的愛心。其次要教育大學生奉行忠恕之道以行仁,彰顯自己內心的道德境界。忠恕之道作為調整人與人之間關系的基本道德準則,是儒家基于對自我欲求的理性思考而提出的一種處理人際關系的要求。大學生在處理人際關系時要奉行忠恕之道,在對自我欲求的思考中,一定要重視對他人欲求的尊重,所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同時還要做到,“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達到“善”的境界,為自己找一安身立命處,實現人際關系和諧、身心和諧。

【參考文獻】

[1]答張敬夫書[A],朱子文集,卷十三[C],

[2]湯一介,儒學的現代意義[J],江漢論壇,2007(1).

[3]高建昆,論普通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建構[J],中國成人教育,2008(13),58—59.

[4]黃賜英。構建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理論探討[J],中國高教研究,2006(2),89—90.

[5]中國就業培訓技術指導中心,心理咨詢師[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284.

[6]朱熹,大學集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26,23.

[7]Quebbemanl A J,Rozell E J.Emotional intelligence and dispositional affectivity as moderators 0f workplace aggression:The

impact on behavior choice,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Review,2002,12(2):125—143

[8]Pearlin L,Schooler C.The structure of coping,Journal ofHealth Social Behaviour,1978,19:2-21.

(責任編輯 張斌)

猜你喜歡
儒家心理健康大學生
知命
融入式心理健康教育的路徑探索
微課在心理健康團訓師培養中的應用探討
大學生就業趨勢
基于人際交往的心理健康課程
大學生“雙創”進行時
暑假調查 45%的大學生僅給自己放十天假
郭店楚墓主及其儒家化老子學
黨中央給大學生留下啥印象?
茶道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