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試論概念化的認知心理機制

2013-12-31 02:04劉晉秦裕祥
中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13年6期
關鍵詞:認知語言學語法

劉晉 秦裕祥

摘要:認知語言學認為,語義和語法是密不可分的,語法是概念內容的結構化,語義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語法。因此,概念化也成為認知語言學研究的核心課題之一。概念化在本質上是一種認知活動。根據認知心理學的相關內容,對概念化所涉及的認知心理機制作出了初步闡釋,認為注意機制在概念化及其方式的選擇上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借鑒認知心理學所揭示的認知機制和規律,不僅能為認知語言學的研究提供科學依據,還能更有效地指導語言研究實踐,加深對概念化理論的理解。

關鍵詞:認知語言學;概念化;語法;認知心理機制;注意機制

中圖分類號:H0-0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104(2013)06?274?05

語義和語法的關系一直是當今語言學理論所關注的焦點。作為認知語言學的核心研究課題之一,概念化是洞察語義和語法相互關系的重要窗口,有助于揭示一種語言語法面貌的成因。目前國內外認知語言學領域已經圍繞著動詞和形容詞的概念化展開了許多探討[1?7],這些工作大大深化了我們對于語義和語法密切關系的認識。

我們的主要工作在于嘗試挖掘和闡釋認知心理學相關研究的語言學意義,特別是對有關概念化背后所潛在的機制的探討。

一、概念化及其研究的范式

“概念化”一說有多種意義,可以指各種同語義表達有關的現象。本文所使用的“概念化”參考的是石毓智[8]的定義,即“一個民族如何把認識外在世界的成果用詞語固定下來的一種認知行為”??偟膩碚f,過往對于概念化的探討主要有兩種范式。

(一) 將動態的認知過程引入語法分析

對于同樣一個認知對象,由于觀察視點的不同,人們就會用不同的方式來概念化。詮釋(construal)便是觀察現象的視點(或認知過程),Langacker[9](43?44)用一個經典的“半杯水”的例子說明了這種關系,如圖1所示。

Langacker指出,圖案(a)和(b)的認知視點分別為容器本身以及容器中的水,因此,與它們相對應的句式分別為“the glass with water in it”和“the water in the glass”;圖案(c)和(d)反映的是人們不同的認知過程:前者是從容器的底部向上觀察,而后者則是從容器的頂部向下觀察。這種不同的認知過程編碼為句式就分別表述為“the glass is half-full”以及“the glass is half-empty”。上述四種針對同一現實對象的不同描述代表了人們不同的認知詮釋。除了Langacker,石毓智[7, 10]等的討論也屬于這一范式。

(二) 以一種(相對)靜態的視角看待詞語的語義結構(‘意義成分或者‘概念內容)

人們通過認知能力對外部世界進行概括分類,并把認知的結果用語言形式編碼。然而,對于應當如何認識外部世界,不同的民族通常有自己的方式,這樣就形成了不同語言在語義結構上的差別。換句話說,對于同樣的現實現象,不同民族的視點不一,切分的方式也不一樣,因此詞語所包含的具體內容也很不一樣,進而影響到與詞語相關的語法行為。例如,基于跨語言的調查以及謂語動詞的復雜程度,Talmy[1]將人類語言分為兩種類型,即“衛星框架語言”(satellite- framed language)和“動詞框架語言”(verb-framed language)。前者的謂語結構主要是“核心動詞+小詞”,比如英語和漢語。該類語言在概念化動作行為時通常不考慮方向、地點等因素,而是在句法表達層面通過“小詞”的使用來明確方向等意義;后者的謂語結構只由單一的核心動詞構成,比如羅曼語、日語等。這

圖1 Langacker用“半杯水”說明詮釋的不同[9](43?44)

類語言的動詞本身就已經含有方向等語義特征,在面對同一動作的不同方向或地點時就用不同的動詞來表達。屬于這一研究范式的還有石毓智[5?6]以及Paradis[3]等。

上述兩種概念化的研究范式實際上并不沖突:一方面,從歷時的角度上看,共時層面的某一語言的概念結構也是在不斷的、動態的概念化作用下形成的;另一方面,概念化強調了人的主觀因素,包括概念形成的體驗、認知過程以及這一過程的結果,因此意義就等于概念內容以及如何來詮釋這一內容[11]。在下文中,我們將結合認知心理學的相關內容,并根據自己的理解對概念化所涉心理機制作出闡釋。

二、概念化背后的認知心理機制

認知語言學所關注的認知是人們日常生活中的思維活動,比如觀察視點、認知順序等具體的認知活動對語法產生的影響。這些認知活動大都屬于普通心理學或者認知科學的基本內容,已具有堅實的心理實驗基礎,人們在日常的思維活動中也能夠比較容易地感受到它們的存在。但同時Langacker[9](85)也指出,我們不能僅僅依賴直覺或者內省,意義的概念觀并不意味著語義結構能夠直接通過內省的意識得到理解:從事概念化的認知活動并不等于知道其工作方式,這就如同我們能夠(用眼睛)看(事物)但并不一定知道視覺是如何運作一樣……實際上,在有意識的分析層面,我們通常不會注意詮釋的以下兩個方面:一是我們詮釋了誘發的(概念)內容這一事實,二是我們詮釋的具體方式。通常情況下,我們的首要興趣在于人們說了什么,而不是說話背后所潛在的機制。盡管如此,對于“說話背后所潛在的機制”是什么,Langacker并沒有做出詳細的說明。

實際上,無論是“突顯”還是“視角”①,其背后都有人類一般認知能力為基礎,比如注意力的指向(direction of attention)等?!白⒁狻保╝ttention)包括個體所操控的所有信息,比如來自記憶、感覺和其他認知加工的信息等等,它使我們能夠有效地運用認知能力對感興趣的刺激做出迅速而準確的反應,從而達到辨認以及記住突顯信息的目的?!白⒁狻敝饕兴姆N功能,分別為“分配性注意”(divided attention)、“警覺和信號檢測”(vigilance and signal detection)、“搜索”(search)以及“選擇性注意”(selective attention)。其中,選擇性注意可以用來追蹤并同時忽略其他的信息。

在選擇性注意的研究中,學者們提出了不同的機制來解釋信息通過注意系統進而達到更高層次的認知加工方式,比如“過濾論”(filter theory)和“瓶頸論”(bottleneck theory)。下面將簡單介紹當中具有影響力的兩種解釋:其一是代表了早期注意理論的Broadbent模式。該模式認為,信息在感覺層面記錄后,人們便開始了將信息過濾的過程,如圖2所示。

在Broadbent看來,感覺輸入存在多個通道,外部信息通過它們到達一個注意的過濾器,但是該過濾器僅允許感覺信息經由一條通道到達知覺加工(perceptual processes)。在整個知覺加工階段,人們將感覺賦予了意義。

其二是Deutsch & Deutsch的后期過濾模式。該模式對早期的Broadbent模式做出了修訂,將信息的阻斷過濾放在了知覺加工之后,如圖3所示。這個“后過濾”使得人們能夠主動識別進入感覺輸入通道的各種外部信息。如果信息沒有觸動知覺,那么人們就會在過濾機制中將其剔除。需要指出的是,持前過濾機制和后過濾機制的學者們都認為存在一個僅允許單一的信息源通過的注意瓶頸,兩者的主要區別在于瓶頸(過濾器)應該處于信息加工的哪一個階段(或位置)。

實際上,認知心理學者們通常會通過區分執行認知加工中的“自動加工”(automatic processing)和“控制加工”(controlled processing)將注意分為兩種情況,即“前意識注意”(preconscious attention)和“有意注意”(conscious attention)?!白詣蛹庸ぁ毕鄬^快且具有并行性(parallel in nature),大多情況下不受意識控制;“控制加工”則相對較慢,具有順序性以及目的性

圖2 注意的瓶頸理論:早期的過濾機制[12](93)

圖3 注意瓶頸理論的修訂:后期過濾機制[12](95)

的特點(sequential and intentional in nature)。Broadbent的模式反映的是一種前意識注意,外部信息一旦輸入便進入選擇性過濾,兩者是并行的,因此屬于自動加工;而Deutsch & Deutsch的模式刻畫的是一種有意注意,人們能夠主動識別各種外部信息,因而屬于控制加工的范疇。Sternberg[12](104)指出,目前的研究成果傾向于認為,在完全的自動加工和完全的控制加工之間存在一個連續統(continuum),兩種認知加工并不是一個簡單的二元對立。也就是說,前意識注意和有意注意是能夠相互影響并互為補充的。上述討論可用表1概括。

表1 兩種模式所屬的注意及注意加工類型

Broadbent模式 Deutsch & Deutsch的模式

注意類型 前意識注意 有意注意

加工類型 自動加工 控制加工

上述兩種模式對于認知加工機制的解釋能夠為概念化機制的探討提供有益的啟發。一方面,人的認知系統是非?;钴S的,對于各種外界信息,人們不是被動地對其進行簡單的復制,而是在建構自己知識的同時,積極主動地對信息進行選擇。語言的認知也不例外;另一方面,就本文討論的概念化而言,人們將認識外部世界的成果用語言形式固定下來,形成一個個的概念。然而,對于概念所包含的具體內容是什么,哪些語義特征可以包含在內,哪些又被過濾在外,不同的民族往往有自己的方式。比如前文中介紹的“衛星框架語言”和“動詞框架語言”,前者將動作行為方向、地點等信息排除在動詞概念之外,而后者則將這些相關信息包含于動詞概念之中。這種主動選擇信息的過程離不開相關心理機制(如控制加工)的作用。

此外,Sternberg[12](77?79)指出,支持注意系統自動加工的是習慣化和去習慣化(habituation and dishabituation),它影響我們對熟悉刺激(familiar stimuli)和新刺激(novel stimuli)的反應。在習慣化情況下,隨著對刺激的熟悉程度的增加,人們逐漸注意不到該刺激,而去習慣化作為習慣化的對立面,會隨著熟悉的刺激所發生的變化而促使人們開始再次注意刺激。這一情況給我們的啟示在于,一旦一種概念化方式得以確立,它會在一個較長的時期內保持較高的穩固性和一致性,影響一個民族對外部世界的詮釋角度,使該民族的概念化表現出系統性和規律性的一面。在這種情況下,概念化方式會逐步表現出一種習慣化(habituation)的傾向,體現的是對外部信息所執行的“自動加工”。盡管如此,如前文所述,自動加工和控制加工之間存在一個連續統,這也意味著兩者可以在該連續統內游移,處于動態的變化之中,并且相互影響、互為前提:控制加工能夠在同一歷史時期具有很高的穩固性,但是在不同的歷史時期,它也可能隨著人們認知視點的變化而改變對外界信息的選擇和過濾。這一變化可能首先會打破之前的習慣化加工機制(去習慣化),然后隨著時間的推移,又逐步過渡到習慣化的加工機制上。如此反復,形成一個動態的、連續的發展和變化過程。這種加工機制的變化反映在語言中就有可能表現為對事物概念化方式(或詮釋角度)的變化,從而進一步影響到語言中的語法表現。

三、認知心理機制在概念化過程中的

作用

注意的一個重要功能在于識別環境中的重要對象和事件,人們通過選擇性注意不斷地對所關注的或者忽略的刺激進行選擇,對某些刺激的忽略(至少是弱 化)則意味著某些特定的顯性刺激的突出[12](80)。下面我們將結合具體的概念化研究,對注意機制的解釋力作出進一步闡釋。

概念化可以有不同的對象和層次:單一現象的認 知成果在語言中一般表現為一個個詞語,比如上文介 紹的動詞概念化;而對事件關系的認知則可能反映為 一種結構。石毓智[10](以下簡稱‘石文)運用跨語言的視角和認知語言學的方法,探討了古今漢語被動標記 詞匯來源同其他語言之間的共性和個性。石文指出,典型的被動事件主要由三個要素構成,即施事、受事和 動作。理論上說,這三個要素都可以被標記,但跨語言的材料顯示,語言中一般只標記動詞或者施事。由于各民族的認知視點不一樣,對這一事件可以從不同的角 度來詮釋,所以不同的語言就會選擇不同的詞匯來源。表2和表3是根據石文所例舉的材料整理而成②。

表2和表3中的標記分別代表著對被動事件構成要素的不同詮釋角度(即‘要素信息的不同過濾),其中表2 的標記可以分為三種情況:① 從受事主語

表2 標記動詞的被動標記及其詞匯來源

詞匯來源 代表語言 標記

see見 French vior

suffer遭受 Vietnamese bi

eat吃 Korean meg

get得到 German kriegte

comitative跟、和 Baka tε

fall落 Tamil -pat

personal pronouns人稱代詞 Luba ba-

third plurals第三人稱復數 Hungarian -ik

reflexives反身代詞 Russian -sja

anticausative非使成 !Xun /é

表3 標記施事的被動標記及其詞匯來源

詞匯來源 代表語言 標記

ablative奪格,“自” Bulgarian ot

comitative跟、和 Swahili na

locative地點介詞“在” Turkish taraf

hand 手 Zande bé

的視角看,事件的發生是一種被動遭遇,不是按受事者的意愿而遇到的行為,比如suffer、see、eat、fall這四類;② 將謂語動詞的論元(賓語)提到主語位置,被動式動詞后就不再帶其他論元,即丟失一個論元。比如personal pronoun、third plural、reflexive和anticausative的用例;③ 被動式的動作是施事方的意志,因此對施事來說是得到機會對他人或物施加某種行為,比如get和comitative類的標記。

表3的標記則可以分為四類:① 指明動作行為的來源,如奪格標記;② 指明事件的兩個參與者的空間關系,只有空間上相近,才能使一方的動作施加在另一方上,比如伴隨格(comitative)標記;③ 指示事件的發生地點,即施事可以看作是事件發生的一種“地點”,比如用引入地點的介詞來引入施事;④ 實施動作的關鍵部位,比如“手”。

石文指出,漢語被動式標記同這些語言相比,既有強烈的共性,也有鮮明的個性。表4總結了古今漢語中的各種被動標記。

表4 古今漢語被動標記(有刪減)[10](16)

來源類別 標記 時期

地點介詞 于 上古

伴隨介詞 與 上古?近代

目的介詞 為 上古?中古

第三人稱代詞 之 上古?中古

反身代詞 所 上古?中古

遭遇 見 上古?中古

遭遇 被 上古?現代

遭遇 吃 近代

遭遇 著 近代

使令 教 近代

使令 叫 近代?現代

使令 讓 近代?現代

給予 給 現代

對于同樣的事件結構,不同民族對于如何選擇和過濾參與事件的信息(認知視點)互有差別,結果導致語法標記的詞匯來源各有不同。同時,不同民族間對事件信息的篩選又是成系統、有規律的,結果帶來不同語言間語法標記詞匯來源的整齊對應。就漢語的情況,上述被動標記都是在一個較長時期內作為一個穩定的語法標記出現的,這反映了注意系統在歷時發展中的穩固性和一致性;另外,不同歷史時期對被動事件詮釋的視點在不斷變化中,對參與被動事件的信息的篩選和過濾也有不同,進而會影響到語法標記詞匯來源的選擇。這一動態變化的背后會涉及不同注意加工的更替和相互協調。

四、結語

認知語言學中的不少研究是通過內省的方法進行的,據此所得出的結論也不可避免地陷入純主觀的推測,缺乏實驗依據。認知心理學領域所揭示的大量認知機制及規律則能夠為認知語言學研究提供科學的依據。本文根據認知心理學的相關內容,嘗試探討了概念化背后的認知機制。我們認為,注意機制在人們概念化以及其方式的選擇上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此外,我們還結合相關研究對該機制的解釋力做出了初步闡釋。

由于涉及不同的學科知識背景,本文對概念化心理機制的探討和闡釋還不完善,尚有很多工作要做。對認知心理學相關成果的借鑒,能夠有效地指導語言研究實踐,加深我們對概念化理論的理解。

注釋:

① 突顯(prominence)和視角(perspective)是“詮釋”的兩個重要參數。

② 由于篇幅所限,此處對原文進行了刪減,僅保留了代表性的用例。

參考文獻:

Talmy Leonard. Path to realization: A typology of event conflation [J]. Berkeley Linguistics Society, 1991(17): 480?519.

Langacker Ronald. Grammar and Conceptualization [M]. Berlin and New York: Mouton de Gruyter, 1999.

Paradis Carita. Adjectives and boundedness [J]. Cognitive Linguistics, 2001, 12(1): 47?65.

Paradis Carita. Configurations, construals and change: Expressions of DEGREE [J]. English Language and Linguistics, 2008, 12(2): 317?343.

石毓智. 古今漢語動詞概念化方式的變化及其對語法的影響[J]. 漢語學習, 2003(4): 1?8.

石毓智. 英漢動詞概念結構的差別對其被動表達的影響[J]. 外語教學與研究, 2004, 36(6): 403?411.

石毓智, 白解紅. 漢英形容詞概念化的差別及其句法后果[J].四川外語學院學報, 2006b, 22(6): 77?82.

石毓智. 語法的概念基礎[M].上海: 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 2006a.

Langacker Ronald. Cognitive Grammar: A Basic Introduction [M].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8.

石毓智. 被動式標記語法化的認知基礎[J]. 民族語文, 2005(3): 14?22.

Langacker Ronald. Conceptualization, symbolization, and Grammar [C]// The New Psychology of Language: Cognitive and Functional Approaches to Language Structure. New Jersey: 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 1998: 1?40.

Sternberg Robert. Cognitive Psychology [M]. Belmont: Wadsworth/Thomson Learning, 2003.

An Attemptive Study of the Psychological Mechanism of Conceptualization

LIU Jin1, 2, QIN Yuxiang2

(1. Foreign Studies College, Hunan Normal University, Changsha 410081, China;

2. Foreign Language Department, Hengyang Normal University, Hengyang 421002, China)

Abstract: Cognitive linguistics holds that meaning and grammar are inseparable, grammar is the structuraing of conceptual content and meaning determines grammar to a great extent. Therefore, conceptualization becomes one of the core issues of study in cognitive linguistics. Conceptualization is a type of cognitive activity in nature. This paper, by basing itself on related findings in cognitive psychology, makes a preliminary interpretation of the psychological mechanism involved in conceptualization. It holds that the attention mechanism plays a significant role in both conceptualization and the selection of ways of conceptualization. The cognitive mechanisms and laws revealed by cognitive psychology can not only provide scientific basis for the study of cognitive linguistics, but also guide linguistic research in a more efficient way and deepen the understanding of conceptualization theory.

Key Words: cognitive linguistics; conceptualization; grammar; cognitive psychological mechanism; attention mechanism [編輯: 汪曉]

收稿日期:2013?05?28;修回日期:2013?11?22

作者簡介:劉晉(1981?), 男, 湖南郴州人, 湖南師范大學博士研究生, 主要研究方向:認知語言學; 秦裕祥(1955?), 男, 湖南綏寧人, 湖南師范大學外國語學院教授, 博士生導師, 主要研究方向:英語語法學, 認知句法學, 英漢語言對比.

猜你喜歡
認知語言學語法
跟蹤導練(二)4
參考答案
認知語言學翻譯觀及其對英語翻譯教學的啟示探索
基于圖形一背景理論的英語簡單句的認知分析
基于認知語言學“事態把握”的視角分析日語學習者授受表達的使用
認知語言學在日語慣用語教學中的應用
英語虛擬語氣的認知研究綜述
語法拾趣“尚未”和“仍然”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