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共政策探究式教學:理論與應用

2014-02-17 02:54楚德江
現代教育科學(高教研究) 2013年5期
關鍵詞:公共政策探究式教學教學改革

[摘要]本文首先分析了探究式教學與公共政策課程的契合程度,在此基礎上闡釋了探究式教學應用于公共政策課程的基本方式,而后剖析了公共政策課程實施探究式教學存在的主要困難,最后提出了推進和完善公共政策探究式教學的主要策略。

[關鍵詞]探究式教學 公共政策 教學改革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843(2013)05-0142-05

[作者簡介]楚德江,江蘇師范大學法政學院副教授(江蘇徐州221116)

自杜威1909年提出探究式教學理念至今已有一百多年的時間,期間探究式教學在理論和實踐方面都取得了長足的發展并產生了廣泛的影響。早期,探究式教學主要應用于自然科學課程的教學,但從上世紀50年代起,隨著探究式教學的熱潮在美國興起,這種教學方式在各個學科,特別是應用性社會科學課程的教學中也得到廣泛應用,并取得良好的效果。近年來,探究式教學引起我國教育界人士的廣泛關注,但成功應用探究式教學的實踐仍不多見。本文以公共政策課程為例來探索如何有效應用探究式教學方式問題。

一、探究式教學與公共政策課程的契合性分析

探究既是一種開展科學研究和認識自然的方法,也是學生獲取知識、掌握研究方法的一種途徑。探究式教學試圖將科學探索的過程引入教學過程,從而通過教學活動培養學生學習的興趣、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并掌握科學研究的方法。然而,探究式教學不僅僅是針對教師的一種教學模式,也是針對學生的一種學習方法。Entwistle和Waterston將學習方法分為深層和表面兩種學習方法,深層學習方法是指學生對學習材料有真實的興趣,自覺、有意識地理解學習內容,并將其運用于日常生活;表面學習方法是指教師通過講授課程內容來完成教學要求,并伴之以學生的死記硬背。探究式教學“通過鼓勵批判性思考和知識應用從而有助于促進深層學習戰略”。簡言之,探究式教學就是一種以問題為導向的以學生為中心的通過多種形式引導學生自主探索、發現、求證知識的教學方式。

根據探究方式的不同,探究式教學主要有確定型探究、結構化探究、引導型探究、開放型探究等。確定型探究是讓學生通過探究證明一個已知的理論;結構化探究是在給定的問題和程序條件下,學生根據獲得的證據給出解釋;引導型探究是指教師只提出問題,學生設計研究過程并提出解釋;開放型探究則是由學生自己提出問題,設計研究過程,開展實驗并得出結論。雖然探究式教學的多種類型之間存在著一定差異,但仍具有顯著的共性特征。

1.探究式教學具有類似的教學結構。Jensen和Kindem認為,探究式教學有五個步驟,即:觀察(Observe)、設疑(I Wonder)、計劃(Plan)、探索(Investigate)、總結(Conclude)。Carin等人認為,探究式教學主要由探究式教學方法和探究式教學行為構成。方法部分構建概念和結構模型以幫助讀者理解探究式教學方式;行為部分遵循參與(Engage)、探索(Explore)、解釋(Explain)、闡明(Elaborate)、評價(Evaluate)的“5E”模型。Hermann等人則提出了7E學習周期模型,即參與(Engage)、引導(Elicit)、探索(Explore)、解釋(Explain)、闡明(Elaborate)、評價(Evaluate)和擴展(Extend)。

2.探究式教學是一種問題導向的教學模式。在運用探究式教學模式的課堂上,一般由教師首先提出一個復雜的問題以引導學生的思考,然后學生通過調查、建模、討論和閱讀等各種探究活動得出對問題的解釋并提出解決問題的建議。問題導向教學的一個優勢就是有助于構建真實世界的聯系,并展示科學是如何應用到日常生活的,因此對所有學生都具有吸引力。Tal和Kedmi研究發現,學生通過學習問題導向課程,不僅提高了他們的辯論能力,發展了基于科學證據的更復雜的推理模式,而且還向傳統的科學中立的觀念提出了挑戰。

3.探究式教學注重將學習內容與學生的生活經驗聯系起來。這種聯系極大地提高了探究式教學對學生的吸引力,也促進了學生素質的全面提高。美國國家科學院在2011年發布的《下一代框架》聲稱:“為了培養學生對科學的持續的興趣并使他們領會到科學與他們的日常生活有著多方面的聯系,需要將科學與他們的興趣和經驗聯系起來?!盳ohar和Dori的研究也表明,在科學教學中融進社會、文化、環境、政治和倫理問題,學習差的學生在學習中也取得了很大的進步。為此,美國國家科學教師協會曾建議,將科學指導與那些和學生相關的個人及社會問題相結合,以促使學生學習科學概念,參與學習過程,并將他們的理解應用到個人和社會生活中。

從上述特征可以看出,探究式教學并不滿足于對事物和現象的認知,而是基于這種認知去發現問題、探究問題、尋求解釋和解決方案。同時,探究式教學關注的問題并不是那些抽象的思辨性問題,而是與社會生活緊密相關,特別是與學生的生活經歷密切相關的那些問題。探究式教學的這些特點與《公共政策》課程的特點高度一致。首先,與探究式教學一樣,公共政策同樣是問題導向的。公共政策體現的是社會公共權威為解決社會問題所作出的努力,沒有社會問題,就不會有公共政策。公共政策研究始終圍繞著社會問題的發生、發展、根源與影響等展開。其次,公共政策所研究的問題一般都是社會影響廣泛、與民眾關系密切、迫切需要解決的社會問題,這些問題與學生的生活關系密切,能夠引起學生的高度關注和研究興趣。第三,政策問題本身的復雜性不僅使問題探究成為政策研究的必需,也為問題探究提供了充足的空間,這就為開展探究式教學提供了有利的條件。

對于公共政策課程的教學而言,運用探究式教學方式能夠帶來多方面的益處。首先,探究式教學通過對社會問題的關注和思考有助于喚起學生對人類生活狀況的關切和對人類共同命運的思考,從而增強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培養學生民主、公平的社會理念。其次,通過對社會問題的探究式學習和研究,有助于幫助學生樹立科學民主決策的觀念,提高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和研究創新的能力。第三,探究式教學有助于增強教學過程的趣味性,提高學生學習興趣,從而提高教學質量。研究表明,那些在課堂情境驅動下集中注意力并被充分調動起來的學生能夠在教學中保持長時間的注意力,而學生的投入和深入思考正是公共政策教學取得良好效果的關鍵因素。

二、探究式教學應用于公共政策課程的基本方式

探究式教學幾乎可以應用于公共政策課程的所有內容,從社會問題調查、政策目標確定到政策方案設計與選擇,從政策執行、政策評估、政策變革到政策終結等政策各環節,從政策主體、政策客體、政策環境的相互關系研究到實際政策案例的分析等,都可以應用探究式教學模式。在公共政策課程的教學過程中,探究式教學方式可以體現為不同的形態和方式。根據公共政策課程的特點,運用探究式教學主要采用以下方式。

1.社會問題調研與分析。社會問題是公共政策過程的邏輯起點,公共政策分析必須首先從社會問題人手。深入了解社會問題的產生、發展、現狀及影響既是公共政策探究的需要,也是學生了解社會、增長閱歷的重要途徑,有助于增強學生與社會的聯系,引導學生關注社會現實,增加學生對政策問題的感性認識。將探究式教學應用于社會問題調研和分析有兩種基本方式:一是帶著問題開展調研,學生通過觀察、問卷、訪談、體驗等多種途徑收集資料、分析問題原因并尋求解決問題的途徑;二是在社會調研的基礎上,學生自主地提出問題、界定問題、分析問題并提出解決措施。

2.專項政策研討。專項政策研討是公共政策課程中對某項政策議題的專項探究,是學生圍繞某一特定政策問題分別加以研究然后進行交流和討論的過程。政策研討是公共政策探究式教學的主要形式,幾乎可以用于所有政策問題的教學過程。在專項政策研討中運用探究式教學的一般做法是:先將學生分成若干個小組,在專項政策研討開始前2—3周布置專項政策研究任務;接著學生分組開展實地調研、文獻調研、小組討論等,對所研究的問題分析原因并提出對策;最后,在課堂上交流研究成果,并相互質疑、相互學習、相互借鑒。

3.模擬聽證與政策辯論。聽證會是一種將司法審判的模式引入行政和立法程序的制度,常用于涉及利益沖突的公共決策過程,各利益主體的代表在聽證會上陳述立場及理由,相互辯論,努力影響決策者的政策選擇。模擬聽證會是真實聽證會的預演或再現,是學生通過角色扮演從而模擬政策制定過程的新模式。模擬聽證可按以下步驟進行:至少提前2周選擇適當的聽證議題;自主選擇或分配角色并分組準備;在教師主持下召開模擬聽證會,各組選派代表以各自扮演的角色參與政策辯論;教師點評與總結等。

4.案例研究。案例研究是通過對典型政策實踐的觀察、了解、思考和分析,帶領學生進入特定的政策場景和政策過程,幫助學生獲得真實的政策體驗和經驗,以加深對政策理論的理解并提升學生對復雜政策問題的思考和決策能力。列恩曾指出,公共政策案例教學能夠幫助學生養成在政治和官僚制生活領域中的分析習慣,幫助學生增長運用分析政策問題的特定的分析概念與技巧的能力,幫助學生熟悉公共政策形成的知識和背景。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案例研究可以按照經典案例選擇、情景引入與案例介紹、各環節挑戰性問題辯論、案例評介、政策改進的創新性思考等步驟展開。在這里,案例選擇和挑戰性問題的設計對于案例教學的成敗關系重大,也直接影響到探究式教學能否較好地應用到案例教學過程。

探究式教學應用于公共政策課程并不僅限于上述方式,任何以問題導向的調動學生積極參與政策探索的教學活動都是公共政策探究式教學方式的應用。不過,上述四種方式是公共政策課程與探究式教學方式有效結合的典型表現,充分體現了探究式教學方式與公共政策課程特點的內在一致性。

三、公共政策課程實施探究式教學存在的主要困難

1.社會問題調研存在時間和資源的限制。社會問題調研與分析是政策研究的前提,學生開展社會問題調研不僅是獲取決策信息的需要,更是提高學生社會認知能力的重要途徑。然而,順利開展調研活動既需要有充足的時間,也需要具備相應的經費支持,同時還要得到相關部門和機構的配合。由于課時有限,幾乎沒有可能抽出時間開展實地調研。另外,我國高校與社會合作較少,任課教師的社會聯系不廣,調研中也很難取得相關部門和機構的配合。同時,缺乏調研資金也是限制學生社會調研的重要因素。因此,目前學生開展社會調研主要是文獻調研和少量的訪談及問卷調查,難以滿足公共政策探究式教學對社會問題調研的需求。

2.本土化案例數量不足且質量偏低。高質量的公共政策案例庫建設是開展案例教學和研究的基礎,這些案例應能夠引發學生的思考和討論熱情。正如約翰·巴赫(John Boehrer)所說的,如果你的學生出了教室仍然談論課堂上的案例,就可以認為你這堂課是成功的。然而長期以來,我國高校對公共政策案例庫建設并不重視,許多開設公共管理專業的高校甚至沒有建設公共政策案例庫。即便建有公共政策案例庫,所收錄的案例不僅數量有限,質量也偏低,特別是本土化案例嚴重不足。之所以如此,一是因為公共政策案例庫建設本身任務繁重,案例編寫費時費力;二是因為我國高校大多缺乏專業的公共政策案例研究和編寫人員;三是高校間缺乏公共政策案例庫資源的共享機制,已有的案例得不到充分利用。目前,許多高校的公共政策案例教學仍局限于“舉例子”的層次。

3.學生大多缺乏對社會問題的關注和了解。探究式教學不僅要求有需要探究的問題,更要求學生能夠將探究的問題與自身的生活經歷聯系起來。但在我國當前的教育體制下,學校重視對學生知識的灌輸而不重視能力的培養,重視升學率而忽視對學生人文精神的培養,學生對社會生活的了解較少。這樣,在實施探究式教學過程中就會面臨兩方面困境:一是學生社會生活閱歷較少,成長經歷簡單,難以理解社會生活中復雜的利益和文化沖突。也缺乏理解和把握復雜社會問題的能力;二是學生生活經驗趨同,對問題所持觀點的差異較小,難以圍繞特定社會問題形成有效的辯題和觀點沖突,從而使政策研討和政策辯論難以收到預期的效果。

4.學生對自主探究的積極性不高且課堂教學中參與機會不多。探究式教學重視學生對教學過程的參與,鼓勵學生對探究過程的投入和熱情。沒有學生的積極參與,探究式教學便無法實施。然而,經過長期應試教育的培養,我國學生大多重視知識的理解和記憶,而不重視研究能力的培養,也很少體驗探索和創新的快樂。一些學生缺乏探索的熱情,不愿意為之付出時間和努力;有些學生雖然有探索的意愿,卻因缺乏必要的指導和訓練,不懂得如何開展創新性思考和研究。另外,由于班級人數較多,課堂教學時間有限,不管是開展政策研討還是模擬聽證,都難以給每個學生充分的參與機會。

四、完善公共政策探究式教學的主要策略

1.建立學生社會調研機制。提高學生對社會問題的認知程度是有效開展公共政策探究的重要條件。目前高校主要采取課程見習、專業見習、專業實習等方式讓學生接觸和了解社會問題,但由于教學時間的限制,學生難以對自己感興趣的政策問題開展全面和深入的調研。解決這一問題的可行方法是鼓勵學生利用寒暑假開展社會調查和研究。學??稍诜偶偾鞍l布并實施學生社會調研課題立項,通過項目經費為學生調研提供一定的資金支持,在下學期開學后學生以研究成果或調研報告的形式結項。這種深入的社會調研不僅有助于促進公共政策探究式教學的順利開展,也有助于幫助學生了解社會,培養學生關注社會問題的意識和責任心。

2.提高教師探究式教學能力。實施探究式教學的關鍵因素是教師,教師是否具備探究式教學的能力直接關系到公共政策探究式教學的成敗。Quigley等學者指出,教師在實施探究式教學時面臨四個主要挑戰,即衡量探究質量、用對話推進探究、通過探究方法實現教學目標以及學習如何有效管理探究式課堂,這四個挑戰都與教師探究式教學能力密切相關。提高教師探究式教學能力可從以下方面入手:首先,教師要切實轉變以知識教育為主的傳統教學觀念,把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研究能力作為高校教育的主要目標。其次,努力提高教師自身的探究能力。如果教師不懂得如何開展政策分析與研究,怎么可能對學生的政策探究進行有效的指導呢?再次,教師要具有強烈的政策探究的動機和熱情。這種動機和熱情是促進教師不斷深化政策研究、不斷提高政策研究能力的不竭動力,同時這種熱情也能有效激勵和感染學生積極投入到政策問題探究中去。最后,教師要熟練掌握探究式教學的步驟和方法,不斷提高運用探究式教學所需要的各種能力。探究式教學已經形成了比較成熟的教學步驟,教師要能根據教學內容的特點熟練設計探究式教學過程。同時,在探究式教學過程中不斷提高教師的問題設計能力、引導啟發能力和課堂調控能力,不斷改進和完善對學生政策探究過程的輔導,努力提高學生的探究熱情、探究能力和合作精神。

3.建立本土化案例庫和高校間案例共享機制。案例庫的缺乏已成為阻礙公共政策課程應用探究式教學的重要因素。雖然公共政策教學對案例庫的需求非常迫切,但高校對建設公共政策案例庫的熱情普遍不高。由于公共政策案例庫建設需要投入大量資金,費時、費力、費錢,其緩慢的建設進度又難以滿足當前的教學需要,且很多學校急功近利,看不到公共政策案例庫建設對未來公共管理專業教學的重要價值,不愿意進行資金投入。雖然教授公共政策課程的教師具有建設案例庫的愿望,但沒有相應的資金,而且普遍缺乏編寫公共政策案例的經驗和技能。另外,在很多高校,編寫公共政策案例并不計算工作量,更不能折合為科研成果,這也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相關教師編寫案例的積極性。因此,高校應加強對公共政策案例庫建設的資金支持,并采取措施鼓勵專業教師編寫案例,逐步提高專業教師編寫案例的技能。但是,僅僅依靠單一高校的案例庫建設,很難滿足公共政策案例教學的需要,這就要求整合高校資源,形成高校間案例庫的共享機制。由于案例庫建設需要耗費巨大的人力、物力、財力資源,為了避免高校在案例庫建設中的“搭便車”行為,這種共享必須以互利或者有償的方式進行,以鼓勵高校在案例庫建設上的投入。

4.強化學生創新思維和研究能力的培養與訓練。探究式教學是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模式,需要學生具有高昂的參與熱情并積極開展政策問題的思考與探究活動。這不僅需要學生具有政策探究的興趣,更需要具備相應的思考和研究能力。在習慣了傳統灌輸式教學模式后,對學生實施探究式教學可能會引起學生的不適應。正如Keeney-Kennicutt等人所言,實施一種新的教學方法可能會遭到學生的抵制,特別是這種方法偏離了他們關于傳統大學課堂觀念的時候。因此,要逐步引導學生對政策問題探究的興趣,并在引導學生自主探究的過程中培養學生的創新研究能力,使學生逐步適應探究式教學的特點和高強度的探究訓練。首先,在公共政策課程授課伊始,教師就要有意識地引導學生關注幾個典型的社會熱點問題,并幫助學生展開調查和研究。其次,在教學過程中,要鼓勵學生獨立思考,各抒己見,對學生提出的創造性構想給予表揚和贊賞。最后,對學生的自主探究給予必要的指導,使學生掌握科學的思考方法和研究方法。

(責任編輯:趙淑梅)

猜你喜歡
公共政策探究式教學教學改革
公共政策中社會排斥的產生根源及其防范對策
公共政策視域下精準施策問題探究
公共政策在公共管理中的價值實現及作用
高中化學習題課探究式教學設計的研究
探究式教學法在立體幾何教學中的應用分析
淺談農村小學數學教學中探究式教學方法的運用
要將探究式教學融入到高中物理實驗教學之中
基于人才培養的技工學校德育實效性研究
現代信息技術在高職數學教學改革中的應用研究
以職業技能競賽為導向的高職單片機實踐教學改革研究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