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試論中國當前節日泛化現象

2015-01-17 13:30房樹仁
學理論·上 2015年12期
關鍵詞:社會功能

房樹仁

摘 要:隨著當今社會變化的加速,作為中華文化重要載體的節日也處于急劇的變動之中,節日泛化現象風靡云蒸。節日泛化現象有著自身的類型、生成原因及其社會功能,對其進行系統的分析和研究,將是節日文化今后良性發展的必經之路。

關鍵詞:節日泛化;基本類型;生成原因;社會功能

中圖分類號:G122 ? 文獻標志碼:A ? 文章編號:1002-2589(2015)34-0157-03

中國傳統節日形式多樣,內容豐富,是中華民族歷史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和強有力的載體。千百年來,為了適應天時氣候的變化,人們約定俗成,發展出一系列重要的休閑、娛樂、紀念、占候、禁忌和慶賀的日子,節日就這樣產生了。誠然,“我國傳統的歲時節日,主要是農業文明的伴生物?!盵1]131在傳統農耕社會里,每逢節日到來,都會開展相應的民俗活動。例如春節,在中國民間,傳統意義上的春節,從臘月初八的臘祭就已經開始,一直持續到正月十五才算結束,在此期間,掃塵、貼春聯、貼年畫、放鞭炮、吃團圓飯、守歲、拜年、祭祖等年關節俗是必不可少的。近些年來,我們悄然發現,人們對于傳統節日的重視程度正在慢慢消退,相反而言,對西方外來節日的追捧以及出于各種目的考量自我創設的一系列“新節日”正在逐漸形成蔓延之勢,走進并深刻影響著人們的日常生活,這種趨勢,可稱之為節日民俗中的“節日泛化”現象。

一、節日泛化現象的范疇

節日泛化現象是一個極其紛繁復雜的節日民俗事象,由于其自身的特殊性,我們很難把它歸結為某一個特定的民俗范疇,它與泛民俗、新民俗以及偽民俗三者之間既各有關聯又互有不同。

泛民俗學的代表人物徐華龍認為:“泛民俗是與傳統民俗相對而言,是固有民俗的衍生態的東西,傳統民俗是泛民俗的發生源,沒有民俗的發生源,就不可能有泛民俗這一衍生物的出現,而泛民俗的出現是傳統民俗在自己演進過程中必然會出現的現象?!盵2]照此觀點,當今中國的節日泛化現象是傳統節日民俗的衍生物,它們之間存在著某種承繼關系,這顯然是不全面的?,F實生活中經??吹降母鞣N各樣的新節日——風箏節、國際龍舟節、桃花節、文化遺產節等等,大都不是自行創造出來的,而是在傳統民俗節日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可以說節日泛化現象與傳統節日民俗之間存在著一定的傳承關系。但是,有些節日——光棍節、情人節、復活節、平安夜、圣誕節等等,有的完全是自創的,有的則是從西方傳入的,它們與中國傳統節日民俗之間則沒有明顯的傳承關系。

前美國民俗學會主席阿蘭·鄧迪斯曾在《誰是民俗之“民”》一文中指出:“隨著新群體的出現,新民俗也應運而生?!毙旅袼鬃匀话ㄐ碌墓澣彰袼?,我們很容易會把泛節日化現象劃歸為新民俗的范疇之內,這個問題需要我們辯證地來看?,F實生活中的一些新的節日,如果表現人民大眾的生活愿望,與人民大眾的日常生活緊密相關,并成為人民大眾日常生活必不可少的一部分,經過一定時期的傳承發展,它就極有可能發展成為一個新的節日習俗。但是有些節日泛化現象經過一段時間的流行后就漸漸消失了,就不能稱其為新的節日習俗或新民俗。

“偽民俗”一詞較早是由民俗學家理查德·道爾森在《民俗與偽民俗》一文中提出的,他認為,偽民俗“是打著地道的民間傳說旗號,假造和合成出來的作品。這些作品不是來自田野,而是對已有文獻和報道材料不斷進行系列的循環反芻的結果,有的甚至純屬虛構?!盵3]偽民俗不僅僅存在于民間傳說領域,在節日習俗領域同樣存在。當今的一些節日泛化現象,如科技節、大米節、空調節、百貨節、美食節等等,僅僅只是有一個節日的稱號,完全沒有任何的民俗根基,大量是出于商業利益的目的而催生出來的所謂的“節日”。因此,這些節日泛化現象不能稱其為一般意義上的節日,而只能稱其為“偽節日”或“偽民俗”。

節日泛化現象紛繁復雜,我們不好輕易地把它劃歸到任意一個民俗學范疇,但泛節日化現象在當今社會是一個不容忽視和跨越的存在,甚至對于我們當下社會的發展在某種意義上還能起到非常重要的促進作用,因而,對于它的研究就顯得至關重要和有意義。

二、節日泛化現象的類型

美國人類學家埃爾伍德曾經說過:“分類是屬于科學的本質,科學是有組織的知識,沒有分類的系統,則對于事實,即不能有科學的了解?!盵4]科學地研究當前中國的節日泛化現象,分類問題不可避免。

近年來我國節日的現狀是,一則,傳統節日正在逐漸被人們漠視和淡忘;而另一方面,出于各種目的的考量又“生”出許多“節日”來;一個地方有什么特色文化或者有什么特色產品,就可以為其量身定做一個“節日”,如各地的文化遺產節、旅游節、山歌節、女兒節、風箏節、桃花節、梨花節、牡丹節、槐花節、荷花節、櫻花節、豆腐文化節、熊貓節、西瓜節、陶瓷節、火鍋節……簡直是不勝枚舉,這種類型的節日可稱之為“嫁接型”的節日泛化現象。嫁接型的泛化節日往往依附于一定的傳統文化開展,認同者頗多,批評之聲亦不少,但嫁接得是否對紋路、通脈絡則是其能否持續生存下去的關鍵所在。

毋庸諱言,外來的西方節日,如圣誕節、萬圣節、情人節、父親節、母親節、復活節、感恩節、愚人節等在中國的泛化,已經對中國的節日文化產生了巨大的影響,特別是在求新求異的年輕人中間,這種西方節日儼然已成為其生活的一部分。在2月14日情人節這一天,玫瑰花會非常搶手,即使其價格比平時來說高出幾倍乃至十幾倍,都不能澆滅人們的購買熱情。說到過情人節,現在的人們已經把情人節過到了極致,除2月14日正統西方情人節之外,還衍生出了3月14日白色情人節、4月14日黑色情人節、5月14日黃色情人節、6月14日親吻情人節……一年之中每一月份的14號都是情人節,節日泛化程度只能用“無以復加”四個字來形容。國門的開放,經濟的發展,文化之間的交流碰撞不可避免,對待如此繁多和泛化的西方外來節日,我們既不能全盤肯定,也不能全盤否定,有些外來節日像父親節、母親節,過起來就特別有“人情味”。魯迅先生的“拿來主義”應是我們對待外來文化和外來節日的應有之意。

除了嫁接型和外來型的節日泛化現象外,還有一類自創型的節日泛化現象同樣值得我們關注。這類節日泛化現象有的完全是商家的人為炒作和推動而產生,諸如各種科技節、空調節、大米節、冰箱節、電腦節、食品節、百貨節、美容節等;有的則是因為青少年嗜新、求異的時尚心理不斷變化而創造出來的,諸如“3·7女生節”“5·20網絡表白日”“8·3男人節”“8·18八卦節”“11·11光棍節”“12·12購物節”等。自創型節日泛化現象種類繁多、形式多樣,在人們社會生活中所占據的節日空間越來越大,已經成為節日文化線上的一道獨特風景,如何對待和引導此類節日發展是重中之重的問題。

嫁接型、外來型及自創型只是對當前中國節日泛化現象所做的一個大致分類,不可能窮盡所有,也不可避免有所交叉,但作為一個分類系統還是有存在的價值,至少它已經讓我們注意到節日泛化現象的出現和對人們的日常生活產生的巨大影響。

三、節日泛化現象的生成原因

細究起來,部分節日泛化現象的出現,往往與地方政府的助力推動分不開,這是地方政府大力發展文化產業的必然結果?!拔幕a業發展是全球化進程中最重大的事件之一。知識經濟在全球的興起和物質經濟向非物質經濟的全球性戰略轉變,以及人類社會正在遭遇到的資源和環境的發展危機,都使得大力發展文化產業,把文化產業作為今后長期的國家發展戰略,成為國際社會廣泛的戰略選擇和國際戰略競爭新形態?!盵5]為了大力發展文化產業,各地政府聞風而動,依托本地文化特色,各種各樣的“文化節日”作為文化產業的一種,就這樣被催生出來了。各地政府為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打造特色非物質文化品牌,舉辦各種非物質文化藝術節就是很好的佐證。要注意的是,地方政府在助力各色“節日”發展的同時,要追求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統一,不能只抓“量”忽略其“質”的部分;不能只顧外在形式效果,淡化其內在的傳統性和地域性。

改革開放三十多年以來,深處其中的我們,能夠深切感受到中國社會變化的翻天覆地,人們物質生活水平的顯著提高,生活方式的日趨豐富和多樣。當前中國節日泛化現象的出現,與全球化時代商業大潮的滾滾洪流緊密相連。商家捕捉商機的敏銳性似乎是天生的。每年的11月11日,因為四個孤單的“1”字,和沒有找著對象的光棍們形單影只的形象很貼切,因而被創意性地稱之為“光棍節”。針對這一特殊群體,大型的電子網站和商品市場都會利用這一天進行大規模的商品打折促銷活動,從而提高商品的銷售額度??梢院敛豢鋸埖卣f,商家為了提高商品效益,成為了節日泛化現象背后的操盤手。像這樣的例子有很多,每年的情人節、圣誕節、表白日、雙12等都是人們特別是青少年群體瘋狂購物狂歡的特定時刻。商業的推動帶來了節日的泛化和繁榮,但是我們要理性對待這種商業化的行為,避免盲目消費和過度消費。

現代社會,大眾傳媒在節日泛化現象面前的影響力不容小覷,節日泛化現象的發生、發展乃至繁榮都與大眾傳媒的傳播作用息息相關。當今時代,報紙、廣播、電視、網絡等大眾傳媒已經不再僅僅是節日信息傳播的工具和手段,還左右著節日意義的培養與生產,具有節日文化的建構功能。美國著名傳播學家格伯納的“培養理論”認為,大眾傳媒提示的“象征性現實”是一種“主觀現實”,與人們真正了解和認識的“客觀現實”之間存在著很大的偏離,會對“客觀現實”世界受眾世界觀和價值觀產生影響,這種影響是一個長期的、潛移默化的和“培養”的過程。中國當前的泛化節日,每每舉辦之前都會借助媒介的平臺和力量進行大肆宣傳,無形之中,受眾對于“事件”發生的期待值就賦予了一種“非常狀態”。除此之外,如果傳媒“能把與一種或多種社會核心價值相關的象征性動作置于突出地位”[6],那么節日的舉辦就有了“合法性”和“合理性”。

四、節日泛化現象的社會功能

任何一種現象出現的背后,必然要承載著一定的社會功能,否則它就失去了存在的價值和意義。節日泛化現象容易導致物質崇拜、盲目消費等社會負功能,但其所起到的弘揚文化、娛樂大眾、帶動經濟發展的社會正功能同樣值得我們肯定,重要的是,我們應當引導其往正確的道路上前進與發展。

許多嫁接型的泛化節日,諸如各色各樣的文化藝術節,大多是地方政府出于“文化搭臺、經濟唱戲”的目的而舉辦的?!拔幕钆_、經濟唱戲”一開始是一個非常新鮮的創意,到后來卻淪為了一種“陳詞濫調”,文化是基,但我們往往會丟失和違背文化的本意,裹挾著文化使其不情愿地成為了“暴發戶”。大部分外來型和自創型泛化節日,成為了商家追逐商業利益的戰場,間接地在受眾中間刮起了一股崇拜物質、盲目消費之風,導致消費主義大行其道。諸上種種,皆是節日泛化現象給社會帶來的負面影響,但我們不能放之任之、不管不顧,變“負”為“正”任重道遠。

從另一個方面而言,泛化節日在今天能夠如此普遍和盛行,與其所承擔的正面社會功能是分不開的。很多主題鮮明、大眾參與度高的特色文化藝術節日和旅游節日,不僅起到了弘揚特色文化、樹立城市品牌和豐富民眾生活的作用,還直接或間接地帶動了當地的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功不可謂不高。有些西方外來的節日,像圣誕節、愚人節等,人們在節日之際盡情狂歡,調節了民眾高節奏的工作和生活壓力,娛樂了身心;還有像父親節、母親節,兒女們為辛勤付出的父母送上一句真誠的慰問、一份精美的禮物,充滿了濃濃的人情味。人民群眾具有創造的天賦,很多帶有新意的自創型泛化節日,體現了人民群眾極大的想象力和創造力,既豐富了人們的物質世界也豐富了人們的精神世界。

節日泛化現象的負功能不可避免,社會正功能不可忽略,無論是社會、政府、商家還是個人,趨利避害,引導泛化節日朝著良性的軌道發展,追求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二者的和諧統一才是應當持有的態度。

五、余論

節日泛化現象紛繁復雜,隨著社會的進步和時代的飛速發展,傳統節日的生存環境已經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在傳統節日的既有文化意義和社會價值還未來得及做出相應的適應和調整的同時,泛化節日的出現可以說是一個很好的補充。節日泛化現象是一個獨特的存在,其中有精華亦有糟粕,不能全盤肯定也不能全盤否定,廣大人民群眾的利益要求才是其價值判斷的最終標準。泛化的節日還在不斷出現,對其研究也還沒有停止,希望有越來越多的人加入到研究的行列中來,促使節日文化朝著更為良性的方向發展。

參考文獻:

[1]鐘敬文.民俗學概論[M].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98.

[2]徐華龍.泛民俗研究與學科建設——當代民俗學的發展趨勢[J].浙江學刊,2002(3).

[3][美]阿蘭·鄧迪斯.偽民俗的制造[J].周惠英,譯.民間文化論壇,2004(5).

[4][美]埃爾伍德.文化進化論[M].鐘兆麟,譯.上海:世界書局,1932:27.

[5]胡惠林.關于我國文化產業發展戰略研究的思考[J].東岳論叢,2009,30(2).

[6]保羅·康納頓.社會如何記憶[M].納日碧力戈,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55.

[7]徐華龍.泛民俗學[M].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2003.

[8]廖冬梅.節日沉浮問:節日的定義、結構與功能[M].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7.

[9]李露露.中國節:圖說民間傳統節日[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5.

[10]馮賢亮.歲時節令:中國古代節日文化[M].揚州:廣陵書社,2004.

[11]蕭放,董德英.中國近十年歲時節日研究綜述[J].民俗研究,2014,30(2).

猜你喜歡
社會功能
淺析音樂的美育作用
基層群眾文化的社會功能探析
壯族(布偏)天琴文化的社會功能探微
淺談愛德華·邦德《李爾》中的“布萊希特式”
電視綜藝娛樂節目的社會功能探討
群眾文化的社會功能和文化價值淺析
當前我國鄉鎮綜合文化站的社會功能分析
人間佛教的社會功能
以數據新聞獲獎作品探析數據新聞特征
淺析維吾爾族樂器獨它爾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