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卓越醫師培養中基礎醫學實驗教學體系的改革與探索

2015-03-11 05:34刁海鵬郜亮解軍弓輝劉紅麗
中國教育技術裝備 2015年2期
關鍵詞:實驗教學體系基礎醫學

刁海鵬++郜亮++解軍++弓輝++劉紅麗

摘 要 醫學生創新和實踐能力是“卓越醫師教育培養計劃”的核心內容。學生不僅要掌握扎實的醫學知識,而且要通過實驗課程的學習,進一步熟知疾病的發病機理,提高動手能力和操作水平,這就對基礎醫學實驗的教學體系改革提出更新更高的要求。

關鍵詞 卓越醫師;基礎醫學;實驗教學體系

中圖分類號:G642.423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1-489X(2015)02-0145-03

1 基礎醫學實驗教學在卓越醫師培養中的意義

卓越醫師人才教育培養計劃是目前國家專門針對醫學生培養所制定的長期發展戰略,在于促進國內醫學教育向國際先進水平看齊,提高醫學教育水平和醫學生培養質量,培養卓越衛生人才,為醫藥衛生事業的發展提供堅實的人才保障。我國目前實行的是五年制臨床醫學本科教育,而其中就有將近三年的時間在接受系統的基礎醫學教育。這個階段的學習不僅為醫學生將來所從事的職業,而且為終身自我學習能力的養成和專業知識的延續奠定堅實的基礎。

對于醫學生的培養來說,實驗教學課程體系在基礎醫學教育質量中的重要性不容忽視。實驗教學是理論教學必不可少的重要補充,對于學生基本的實驗操作技能的掌握、嚴謹的實驗作風的樹立、理論知識的深化理解、綜合運用知識能力的提高都十分重要[1]。

2 整合創新性基礎醫學實驗教學課程體系

近年來,山西醫科大學基礎醫學院根據高校實驗教學示范中心建設和卓越醫師培養目標的相關要求,參考其他兄弟院校的辦學經驗,結合自身辦學特色和學科專業的特點,對現有的實驗室資源進行了有效整合,成立了基礎醫學實驗教學中心,進行統一管理,以使優質資源達到深度融合和充分共享,推動教學科研協同發展。

基礎醫學實驗教學中心的目標定位:以理化學科群、人體解剖學綜合課程群、形態學學科群、機能學學科群、生物化學與分子免疫學學科群等五個課程及學科群為基礎,建立單學科基礎實驗平臺、綜合實驗平臺、學生創新創業平臺等三類平臺;設置基礎驗證性實驗課程體系、單學科綜合實驗課程體系、多學科融合性實驗課程體系、學生創新創業實驗課程體系等四類課程體系;與學校學生創業就業中心有機結合,形成學生實驗培養的良性循環圈;培養學生基本實驗操作技能、實驗儀器設備使用技能、綜合性實驗與理論結合學習技能、創新實驗設計實施技能、創業實驗項目社會服務技能等五項技能,使學生在基礎醫學學習階段奠定與理論知識結合、進行科學研究、服務社會的良好能力基礎。

人體解剖學實驗室 人體解剖學是學習和研究醫學的基礎課和入門課。在卓越醫師培養的背景下,對人體解剖學實驗進行相應的改革:

1)由傳統的“填鴨式”的教學模式改為PBL教學模式;

2)在整體上保持系統解剖—局部解剖—中樞神經系統解剖的循環教學方式,有機地彌補了傳統的局部解剖學和系統解剖學相分離的教學模式的缺陷;

3)利用“生命科學館”的動態標本、三維標本、局部標本、木乃伊等多種形式,豐富了解剖學實驗教學的內容,增加了解剖實驗教學的趣味性,提高了學生的學習效率。

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實驗室 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實驗課程的主要功能是培養學生常用的生物化學檢測技術和基本的分子生物學操作技能,是醫學生必須掌握的一門通用技術。突破傳統的依附于理論教學的驗證性實驗教學,根據學科發展需要不斷創新實驗項目,增設綜合性實驗課程,并充分利用課余時間,大力開放實驗室,學生積極性和參與度有效提高,為其以后從事分子生物學相關研究奠定可靠的基礎。

形態學實驗室 組織胚胎學、病理學、生物學、醫學寄生蟲學等實驗課程的操作都基于顯微鏡觀察,學科間既相互重疊又相互彌補。通過以細胞—組織—器官—系統為學習主線,將正常與異常形態相結合、微觀與宏觀形態相結合,整合建立為形態學實驗室,不僅減少了課程之間的重復,彌補了課程之間的不足,而且實現了實驗硬件設備和教師資源的有效利用,使學生的學習更全面和宏觀。同時,組建全數字化的多媒體數碼網絡顯微互動教室,改變了過去需要依靠切片標本及顯微鏡才能觀察的傳統的形態教學模式,將組織標本數字化虛擬顯微鏡應用于所有與顯微鏡觀察相關的形態學實驗教學,極大地豐富了教學資源,減輕了教師的工作強度和實驗成本。對于學生來說,豐富實驗項目突破了時間和空間的限制,創新能力和學習積極性大大提高。

機能學實驗室 機能學實驗是把生理學、藥理學和病理生理學等三門原本獨立的實驗課程有機地融合為一門新型的實驗性課程。通過課程的整合,克服了分科教學的弊端,對培養大學生的創新思維和綜合聯想能力很有促進。同時,打破以前對“三理”項目的機械拼湊,主動融入臨床診斷和治療的初步知識,形成以“正常生理—病理模型—藥物治療”為主線的、以疾病為中心的一體化綜合機能學實驗[2],實驗目標更為明確。

醫用理化實驗室 醫用理化實驗室以醫用化學和醫用物理學兩門課程為基礎,掌握學習醫學課程和研究醫學技術的基本工具,學習醫學所涉及的基本原理,不僅在基礎學習,而且在臨床檢測和檢查中應用廣泛。實驗教學中雖然以驗證和演示為主,但設計了一定比例的綜合性實驗,融入了后期學科以及臨床實踐知識,增加學生學習醫學和重視程度。

3 構建分層次化實驗教學模塊

根據卓越醫師的培養目標,按照綜合交叉、有機結合、整體優化的原則,將傳統的實驗類型、實驗內容、實驗學時和授課時間進行大膽改革。

改革和調整的總體原則:

1)系統研究和建立以驗證性實驗為基礎,培養學生綜合性實驗的學習和操作能力,使學生掌握創新研究和創業能力的課程體系;

2)創新教學模式,有機整合實驗內容,在學時調整和不減少教學內容的情況下合并實驗項目;

3)合并相關內容的實驗項目,開設綜合性實驗項目,包括學科內綜合和學科間綜合兩類,刪減部分與醫學聯系不緊密、較為落后的實驗項目;endprint

4)利用創新實驗平臺和創業實驗平臺開設新的實驗項目,培養學生創新、創業能力。

學時及授課時間調整:各實驗室原來的五年制教學任務為化學50學時、物理28學時、微免34學時、生化32學時、形態106學時、機能52學時、解剖70學時。以上實驗課程中89%是基礎性實驗類型,7%是綜合性實驗類型,生化開設有16學時開放實驗室課程,占4%。整合調整后的實驗課程類型比例為:基礎性實驗(包括驗證性實驗和演示性實驗)占40%,綜合性實驗(包括單學科綜合和多學科綜合)占35%,創新性實驗占25%,綜合性實驗和創新性實驗比例有較大提高。

以上課程體系的調整,是在壓縮學時、少壓縮教學內容的情況下整合的。整合后,每個教學內容的教學學時縮短。為了適應壓縮學時后的實驗內容開設,將實驗課每學時的授課時間由目前的50分鐘調整為40分鐘。

1)基本技能訓練,其內容分解在所涉及的相關課程,如機能、形態、生化、病原微生物、免疫、解剖等實驗,主要完成基本技能包括基本儀器設備的使用、基本技術的學習、動物實驗的基本操作等訓練。

2)經典實驗,即基礎驗證性實驗,目前以理化實驗室開設的物理、化學等實驗項目和解剖實驗室開設的各類實驗項目為主,旨在加深學生對基礎知識、基本原理的理解,基本技術的應用。

3)綜合性實驗,指實驗內容涉及本課程的綜合知識或與本課程相關課程知識的實驗,分為學科內部的小綜合和學科間的大綜合兩種形式,在已經合并的形態學實驗室、機能實驗室的教學中得到廣泛應用。教師通過臨床案例提供信息數據,引導給出解決問題的思路和實驗原理、方法,啟發學生綜合利用各學科知識獲得實驗結果。

4)設計性實驗,由學生自行設計實驗方案,在既定的實驗目的、要求和實驗條件下,進行較獨立的全程操作。目前以微生物學、免疫學和分子生物學的實驗內容為主,能夠綜合培養學生文獻檢索能力、協作溝通能力、批判思維能力。

5)創新性實驗。創新性實驗是將理論知識和實驗操作融合的橋梁,培養學生自主創新能力。實驗中心內專門設立了學生創新創業實驗平臺,由學生自主設計課題并且完成實驗;或是結合指導教師的科研課題,展開討論和初步研究。使大學生在醫學基礎課程學習階段,在掌握基礎實驗技能的同時,開展科學研究前期培養,使他們對選題、設計、實施課題有一個初步了解和掌握,也為對科學研究有特殊興趣的大學生群體提供良好的能力培養平臺。

4 推行全新多元化的實驗教學方法

參與式研究型教學 近年來,逐步開始用于實驗教學,主要由各學科的山西省教學名師、教授、博士生導師等在臨床醫學專業本碩班生理學、生物化學、組胚學和藥理學實驗教學中和所有學科創新創業平臺教學中開展實施。

參與式研究型教學方法形成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理念,其核心由教師的“教”為中心轉移到學生的“學”為中心上來,著重設計讓學生參與研究的活動,包括實驗方案設計、合作討論、參與交流等;學生自己查閱資料、提出問題、思考問題和解決問題,教師為學生創造解決問題的條件,實現師生互動,學生在實驗過程中成為真正的主體,手腦并用,鍛煉了自身的創造性思維和開放式思維。

臨床病理討論(Clinical Pathological Conference,CPC)教學 CPC教學最初在形態學實驗教學中針對臨床醫學專業本碩班學生開展實施,2012年開始逐步應用于五年制臨床醫學專業形態學實驗教學中。該教學方法以病例討論為中心,以臨床病例為主線,把組織學、細胞生物學、病理學和病原學知識與患者的臨床癥狀、體征甚至各種實驗室檢查、病理檢查聯系起來,全面、綜合地認識疾病從正常組織到病變的連續演變過程,通過讓學生自由討論,有機地將靜態形態學與動態思維結合起來完成形態學知識的學習,形成連貫性和融合性自主式學習方式。

目標教學法 形態學實驗和機能學實驗在開展疾病實驗內容時采用此方法進行教學,推行“從實踐中來、到實踐中去”的教學新模式?!皬膶嵺`中來”要求教師參閱臨床診治疾病的手段以及相關護理注意事項,從中發掘出可以引出所要講述的素材并整理歸納,直觀地介紹學習內容;“到實踐中去”要求學生應用所學知識于臨床實踐,并對所學知識進行總結。

大數據云資源數碼顯微互動式教學 從2012年開始主要在形態學實驗教學中實施。利用大數據時代的網絡云資源,將國內外典型案例直接用于教學,將浙江大學、高教出版社云資源系統與數碼顯微互動實驗室對接,使傳統的由教師個別指導學生用顯微鏡進行微觀形態觀察的“點式”教學方法轉變為師生雙向溝通和圖像共享。

5 革新實驗課程教學質量激勵、考核及評價機制

激勵機制 中心建立專項經費,實施學院教學改革培植計劃,鼓勵教師參與實驗教學、撰寫教改論文、申請教改課題和指導學生進行課外科研。提倡個人激勵和團隊激勵相結合,有利于團隊成員的競爭與合作;物質激勵和精神激勵相結合,滿足成員的成就感需求,提高團隊穩定性;團隊目標與個人目標相結合,以團隊目標的整體實現為標準進行績效考核,區分個人貢獻。

考核機制 實行多元化的綜合性考核方法,包括隨堂操作、課堂討論、實驗報告、常規考試以及實驗設計等。要求學生真實記錄實驗過程、結果和心得體會,發現實驗不足,分析原因,并最終尋求解決的辦法。學生創新創業平臺采用實驗設計的考核,考查學生綜合利用知識解決問題和進行科研思維的能力。鼓勵所有學生參與課外創新類實驗項目和競賽,給予相應的學習成績加分。

評價機制 卓越醫師教學質量評價體系中建立定期聽課制度,從專家、領導、導師、同行、學生、自身六條途徑收集反饋信息,提高實驗教學水平,加強過程的監督與管理。將專家評價、同行評價、學生評價和自我評價四個方面相結合,綜合評價教學質量。專家評價,由教學經驗豐富的教學督導通過聽課,對教師的教學技能、教學態度、教材理解創新和改善等作評價記錄,并將意見反饋給教師,向教師提出更好的要求。將教師的自我評價和同行評價、學生評價相結合,能夠保證教學評價的客觀性和合理性。同行評價主要通過互相聽課的方式進行,不僅有利于取他人之長,還能夠正確考評其他教師的教學情況。同時,教師積極主動對自己的教學工作進行自我評價和反思,本身就是教學質量提高的過程。

6 結語

通過對現有的基礎醫學課程的實驗教學模式進行不斷的改革和探索,將會為培養全面發展的、綜合素質強的卓越醫師創造條件,既可以將傳統實驗教學的優勢進行延續,又可以淡化學科界限,促進多學科知識的交叉融合,提高學生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逐步培養創新思維和自主創新能力,真正貼近卓越醫師培養目標的要求。

參考文獻

[1]俞莉瑩.新模式在創新實驗室建設中的作用[J].實驗室研究與探索,2009,28(6):5-7.

[2]秦偉,陳遠壽,劉愛東,等.基于大學生創新能力培養為導向的機能學實驗教學改革[J].西北醫學教育,2014,

22(4):704-706.endprint

猜你喜歡
實驗教學體系基礎醫學
新媒體時代高校新聞學本科專業實驗教學體系研究
組織行為學實驗教學體系建設研究
財經類院校藝術設計專業實驗教學體系構建的探索
信息工程專業實驗教學體系的建設與實踐
建設省級實驗示范中心 培養創新型醫療人才
基礎醫學
基礎醫學
基礎醫學
基礎醫學
基礎醫學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