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學生志愿服務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及其實現

2015-05-30 10:48丁科張明霞
教育與職業(中) 2015年8期
關鍵詞:志愿服務思想政治教育大學生

丁科 張明霞

[摘要]大學生志愿服務具有導向功能、凝聚功能、激勵功能以及調節功能,要求明確服務目標,堅定學生信念,構建激勵機制,完善管理體系,可以通過大學生志愿服務與思想政治理論課相結合、與豐富的校園文化相結合、與網絡公益平臺相結合、與社會公益活動相結合等途徑來實現。

[關鍵詞]大學生 志愿服務 思想政治教育 志愿精神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

[作者簡介]丁科(1985- ),男,安徽蕪湖人,云南國土資源職業學院,講師,碩士,研究方向為思想政治教育理論與實踐、高職通識教育。(云南 昆明 650217)張明霞(1981- ),女,云南昆明人,云南中醫學院,助教,碩士,研究方向為道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云南 昆明 650500)

[基金項目]本文系2014年度云南省教育廳科學研究基金項目“高職學生就業價值取向及其引導研究——以云南國土資源職業學院為例”的階段性研究成果。(項目編號:2014Y547)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3985(2015)23-0045-03

一、大學生志愿服務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1.導向功能。大學生志愿服務的導向功能,就是通過志愿服務活動,運用宣傳、教育、啟發等方式,把大學生的思想和行為引導到符合社會發展的主流上。運用啟發和引導等方式,使大學生對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產生認同感。一方面,志愿服務可以將大學生的思想向積極、健康的方向引導,增強大學生抵御不良思想的能力,為大學生適應社會和追尋人生價值開辟新思路;另一方面,志愿服務可以增強大學生的社會責任感,為大學生處理個人與他人、個人與社會的關系指明方向。志愿精神所提倡的“進步”思想將大學生的個人發展、個人價值實現與社會、國家的發展聯系起來,是人文核心價值觀的組成部分,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充分體現。

2.凝聚功能。大學生志愿服務通過契約精神將大學生志愿者緊密聚集起來,將作為個體存在的大學生集中到具有廣泛群眾基礎的志愿服務組織中,形成強大的精神力量。大學生志愿服務通過大眾奉獻的精神和共同進步的理想激發大學生的集體意識與群眾意識;通過志愿服務活動使大學生獲得歸屬感和榮譽感,而獲得歸屬感和榮譽感的同時必然凝聚人心,不斷吸引大學生參與到志愿服務中來;同時,大學生志愿服務通過幫扶行為,獲得社會的關注和支持,彌補政府公共服務領域的“缺位”與“失位”,得到社會力量的大力支持;另外,在宣揚志愿服務過程中,可以整合社會零散資源,形成人與人之間互幫互助、和諧共處的巨大向心力,營造良好的社會氛圍和風氣,產生強大的凝聚力。

3.激勵功能。大學生志愿服務的激勵功能,就是通過各種途徑,調動大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并在大學生群體中形成一種積極向上、士氣高昂的進取精神,為社會發展提供強大的精神動力。大學生參與志愿服務的動力,滿足大學生心理和情感的訴求,是大學生自我發展和成才的需要,更是參與志愿服務活動的內在驅動力。大學生在服務過程中獲得滿足感、成就感和社會認同感,會不斷激勵大學生參與志愿服務活動。志愿服務組織通過對優秀志愿者及其先進事跡的表彰和宣傳,為大學生樹立學習的榜樣,激勵大學生奮發向上;同時,對取得進步的大學生志愿者給予一定的獎勵,充分肯定大學生的奉獻精神和高尚的道德情操,使更多的大學生為幫助別人、實現自我而不斷努力。

4.調節功能。大學生志愿服務的調節功能,是指志愿者與社會機構、大學生志愿者內部、服務對象的協調。在志愿服務的過程中,通過協調、商談、溝通等方式,對大學生產生觸動和影響,幫助大學生糾正既有的一些錯誤思想和認知,使以往的錯誤認知轉變為正確的認知,形成積極的認同感,從而改造大學生的思想,實現“小我”與“大我”的統一,形成“我為人人,人人為我”的觀念。

二、實現大學生志愿服務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要求

1.發揮志愿服務的導向功能要明確服務目標。大學生志愿服務以自愿為基礎,以服務為手段,以創新為活力,通過政策引導和自主導向,幫助人們學會用政策分析問題和處理問題,同時提高志愿者自我教育的程度和能力。在“奉獻、友愛、互助、進步”精神指導下,學會處理人際關系、服務社會、參與公共事務、承擔社會責任等公民道德準則,引導大學生把服務他人、服務社會與實現個人價值有機結合起來,形成善意濃濃、善心涌動、善行如潮、善果累累的生動局面,使志愿者成為受益者,受益者成為志愿者。在組織內部建立分級目標制度,促進志愿者內部思想因素發生變化,使目標具有層次性和多元性,有利于感恩、誠信等基本道德規范教育,有利于弘揚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有利于提高公民的思想道德素質,有利于提高社會文明程度,有助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建設。

2.弘揚志愿服務的凝聚功能要堅定學生信念。市場經濟大潮的沖擊,社會階層和經濟利益多元化,促使人們價值觀念和利益取向多元化。同時,市場經濟以追求效益和利益最大化,使市場經濟與社會主義道德之間的矛盾日益凸顯。大學生志愿活動可以發揮大學生的主體作用,使教育對象由客體變為主體,實現主客體的雙向互動。志愿服務使大學生內化為自覺行為,實現從“少數同學”擴展到“多數同學”、從“特別的人”擴展到“普通的人”、從“要我參加”到“我要參加”的轉變。志愿服務是一種“助人”行為,又是一種“自助”行為。志愿活動尊重個人主體人格的獨立和自由,通過自我教育的方式實現自我學習和自我提高,堅定大學生的信念。

3.加強志愿服務的激勵功能要構建激勵機制。構建激勵機制,使大學生志愿者行動日?;?、規范化和制度化,是志愿活動得以長期健康有序發展的根本保證。首先,建立榮譽型激勵機制,如“志愿者獎”“優秀志愿者”等,其給予的精神激勵、文化激勵等,能讓志愿者感到服務的價值,從而產生內在的自豪感。其次,建立回報型激勵機制,如高校團學組織給予志愿服務者時間的認定,通過“時間銀行”的儲備,可以交換為接受他人的援助,并將志愿者參與服務的表現納入學生擇優、評獎中。再次,建立自我發展型激勵機制。大學生志愿者剛開始只是參與者和執行者,在不斷鍛煉中會成長為策劃者和組織者,甚至是優秀、核心人物,并培養更多的志愿者參與志愿服務,最大限度地實現自我價值。最后,建立自我愉悅型激勵機制,即在志愿服務中尋找快樂,善于調節情緒,獲得愉悅的體驗。

4.促進志愿服務的調節功能要完善管理體系。完善的管理體系,能進行科學引導和規范運行,使志愿服務工作從自發到自覺、從松散到緊湊、從低層次向高層次轉變。第一,完善組織機構,建章立制。健全大學生志愿組織內部管理機構,完善大學生志愿服務的職能,提高執行力,培養學生自主管理的意識,促進組織走自我良性持續發展的道路。第二,優化招募,注冊認證,加強培訓。志愿者的招募,關系著服務的質量和效果;注冊認證是對服務的肯定和認同,方便了解服務動態并及時反饋;加強培訓,推進志愿服務的專業化,有助于提高專業素質和服務水平。第三,強化保障體系。一是法律保障,對志愿者的地位、權利、義務予以明確規定;二是經費保障,爭取政府補貼、社會捐贈、學校支持和會費收入;三是安全保障,強化志愿者服務的安全保障和權益保障,制訂應急預案,提高處置突發事件的能力,切實維護志愿者的正當權益。

三、實現大學生志愿服務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途徑

1.大學生志愿服務與思想政治理論課相結合。青年的性格就是時代的性格。當代大學生已不再是“你說我聽,你打我通”的一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也不再過于強調“形而上”,而是更多地關注“形而下”的社會現實。隨著權利、主體和責權意識的增強,大學生更愿意自我激勵和自我完善。一方面,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為大學生志愿服務活動提供了強大的思想保障和理論支持;另一方面,大學生志愿者創新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形式,豐富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內涵,突破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模式。大學生志愿服務是一種隱性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將愛國主義教育、德育等實踐教學緊密聯系在一起,促進大學生的知行統一,提高大學生的道德素質,使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客體間形成良性互動,達到春風化雨、潤物無聲的目的,增強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

2.大學生志愿服務與豐富的校園文化相結合。大學生志愿服務為建設良好的校風、學風、班風,營造校園文化氛圍發揮著重要作用。第一,紀念日和節假日是開展志愿服務的首選,如在3月5日學雷鋒紀念日,組織開展志愿服務活動,包括打掃衛生、植樹鋤草、無償獻血等。第二,著眼大型校園活動開展志愿服務,如運動會、校慶、大型晚會等。以校慶為例,活動需要大量志愿者來提供熱情而周到的服務,大學生用真誠的微笑,喚起校友們的青春記憶,拉近校友與學校的距離,為校慶的有序開展添磚加瓦。第三,志愿服務與學生社團活動相結合。例如,為加快服務型學生社團建設,許多高校成立了環保社團,宣傳環保觀念和意識,倡導環保行為引起人們關注城市環保,共建美好家園。第四,大學生志愿服務與專業相結合。為提高志愿服務效果,可以使大學生服務內容與專業緊密結合,甚至與實驗、實習、實訓相結合,發揮專業優勢,運用所學專業知識和技能為他人、社會服務。

3.大學生志愿服務與網絡公益平臺相結合。21世紀以來,隨著科技的發展,網絡作為一種新興媒介,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發揮著重要作用。志愿者可以利用網絡資源優勢,通過網絡參與志愿行動。網絡志愿者,是以網絡為主要工具,為了良知、信念和責任,自愿為社會提供服務和幫助的人。以騰訊公益網為例,這個平臺既是公益組織的運作平臺,又是志愿者的參與平臺,其宗旨是“致力于公益慈善事業,關愛青少年成長,倡導企業公民責任,推動社會和諧進步”,吸引了青基會、兒基會、扶貧基金會、李連杰壹基金等十余家知名公益組織入駐該平臺,騰訊公益慈善基金會得到廣大網友的大力支持,掙愛心積分、掛公益圖標成為青年大學生的新時尚。

4.大學生志愿服務與社會公益活動相結合。大學生志愿服務增進了不同社會群體、社會階層之間的了解和溝通;大學生志愿服務提供了一種生活化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體現了生活化思想政治教育的心理動力、實踐基礎和文化環境。據了解,2010年上海世界博覽會共有200多萬名“小白菜”參與服務,而高校學生占志愿者總數超過70%,志愿者甜美的微笑和熱情的服務給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高??梢源_立自己的“志愿服務月”或“志愿服務周”,圍繞困難幫扶、愛心接力、環保服務、社區公益、和諧文化等開展“六個一”志愿活動,即組織一次“獻愛心,送溫暖”捐贈活動、結對社區留守兒童、啟動一項關愛老年人健康計劃、實施一項社區青少年助學輔導計劃、做好一次“社區環保,從我做起”宣傳活動、完善一個社區圖書館等活動,大學生志愿者把體力和智力奉獻給社會的同時,自身也會接受深刻的思想教育。

[參考文獻]

[1]南麒.大學生志愿服務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研究[D].重慶:西南大學,2011.

[2]周怡.大學生志愿服務活動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關系研究[D].武漢:武漢工程大學,2010.

[3]葛斌.大學生志愿服務的德育功能研究[D].蘇州:蘇州大學,2011.

猜你喜歡
志愿服務思想政治教育大學生
帶父求學的大學生
大學生之歌
基于協同發展理論的大學生志愿服務可持續化社會支持系統研究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視閾下的大學生志愿服務
志愿服務與“互聯網+”結合模式探究
加強思想政治課在大學慕課開放課程的地位研究
淺析紅色文化與高職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新媒體語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話語研究綜述
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創新研究
讓大學生夢想成真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