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以培養學生的思辨和創新能力為導向的英語教學改革研究

2015-07-04 22:14王金杰
雙語學習·下半月 2015年11期
關鍵詞:英語學習教學改革

【摘 要】幾年的教學實踐發現,英語教學單純追求語言水平和測試成績,而忽略了在英語的學習和教學中培養學生的思辨和創新能力,這種缺乏思考、判斷、分析能力所造成的現象,被稱為“思辨缺席癥”。進入二十一世紀以來,培養創新型人才已成為是我國教育的首要任務,解決思辯和創新能力缺失的問題已是英語教學改革的重中之重,我們要從教學理念的轉變,課程設置的改革,教學方法的變化,測試方式的改變等方面著手,在英語教學中注重培養學生的思辯和創新能力,以適應時代和國家經濟和社會的發展需求。

【關鍵詞】英語學習;思辨缺席;教學改革

一、引言

早在2009年,我國就強調要“把培養造就創新科技人才作為建設新型國家的的戰略舉措”;進入二十一世紀,培養創新型人才已在教育界達成共識,被視為我國教育的首要任務。然而幾年的教育實踐發現,缺乏創新人才仍是我國教育的薄弱環節,尤其外語專業的學生的思辨能力和創新能力亟待提高,事實上,外語專業的學生在寫文章需要闡述觀點時,在辯論中需要辯解道理時,往往出現思想空白,觀點匱乏,這種沒有分析、判斷、推理和辨析能力所形成的現象,被稱為“思辨缺席癥”。黃源深教授在他的文章中(“思辨缺席”,外語與外語教學,1998)強調,“思辨的缺席直接影響人的創造力、研究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影響人的素質”,并指出思辨缺席給教育帶來的嚴重后果。然而,近十多年過去了,他文中所提到的問題仍是我們教育的軟肋。

二、外語教育在創新人才培養方面存在的問題

多年來英語教學以提高學生的英語水平為目標,致力于訓練外語基本技能,教學上更是集中精力提高英語水平,加上各種英語測試成為衡量英語水平的硬性指標,結果就是這樣的英語教學很少顧及培養全面人才所具備的素質,尤其是缺乏獨立思考,辨析真偽和創新意識的能力。按照傳統思路的教學模式培養出來的人才,在英語語言的掌握和運用上還算成功,但這種純粹的英語人才往往知識面狹窄,文化素質不高,不善于獨立思考和分析問題,少有新的觀點和見地,因此,我們外語教育在創新人才培養方面還是存在眾多問題。

首先,思辯能力和創新能力的缺失最直觀的表現是英語學生的畢業論文的撰寫。畢業論文不但呈現出學生的語言知識的運用能力,而且也能了解他們的思維邏輯性以及分析推理、論述概括和發現問題并解決問題的能力水平。在提倡了培養學生評判性思維和獨立思考能力多年后,許多學生在論文寫作中恰好暴露這方面的問題。論文的題目總是老生常談,毫無創意,可見思維的局限性,想要創新但力不從心。論文的內容,沒有運用分析、綜合和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多為堆砌材料、缺乏思想的介紹性的文章,且思維混亂,沒有邏輯性和條理性,根本稱不上是學術論文。畢業論文是檢驗我們教學成果的重要標準,是測查學生所學技能和知識的綜合運用能力。因此,我們不難得出結論,我們的英語專業的學生的思辨和創新能力的缺失已經十分嚴重,是必須引起外語界的高度重視的時候了。

此外,思辯能力和創新能力的缺失將會影響到走上工作崗位的學生們的發展前途。傳統模式培養出來的學生缺乏創新意識,在工作中少有創造性地成果,在專業領域中很難有所成就。因此,思辯缺失的問題不解決,英語專業的路就會越走越窄,最后培養出符合國家要求和社會需求的具有創新意識的通才將成為空談。

三、培養學生思辨和創新能力為導向的英語教學改革措施

解決思辯和創新能力缺失的問題已是英語教學改革的重中之重,我們要從制定人才培養目標開始,改變陳舊的教學理念,增設多元化課程,嘗試新的教學方法和測試方式,開展以培養英語學生的思辯和創新能力為導向的英語教學改革。根據《高等學校英語教學大綱》要求,縱觀英語教學的現狀及問題,尤其是外語學生思辯能力缺失的問題,本文的研究以培養學生的思辨和創新能力為導向的英語教學改革將從下面幾個方面入手:

第一,遵循培養創新型的復合型英語人才的培養目標。傳統的人才培養目標是精通外語,具有扎實的基本功,即掌握聽說讀寫譯的各種技能,培養純粹的英語人才,因此,要解決英語專業的人才培養中思辯和創新能力的缺失問題,首先要制定新的人才培養目標,應當從原來的只培養單純的外語人才,轉變成培養具有扎實的專業技能,同時具有較強的獨立思考,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能力的創新型的復合型人才,能夠在自己從事的領域中創新和發展,因此,培養具有思辯能力和創新能力的新型人才,才是英語專業的未來的目標和方向。

第二,調整課程設置,增設培養思辯能力的課程。大學教育中的不但給學生提供系統的學科訓練和學科知識,更重要的是幫助學生培養所需的思維和行為方式,因此,課程體系的構建不是簡單地完成大綱要求的內容和目標,而是要在學科內涵和專業寬度方面下足功夫,而且要對研究方法類的課程給予足夠的重視。就英語學習而言,語言、文學和文化無疑可以確定的三個學科研究領域,但在深度和系統上的提高都需要課程的合理設置和不間斷地學科內涵建設。再之,現在的英語知識的的課程缺少社會科學范疇的課程,適當的增設將有利于培養全面發展的、有思辨能力的人才。此外,英語學習有必要安排與專業有關的研究方法類課程,介紹定量和定性性研究的一般方法以及語言學、文學和文化課程所學的常用研究方法,還需要增設思想方法和思辨課,在某種程度上這些課程會有助于學生的思辨能力和研究能力的提高。

第三,改革教學方法。首先,教師的教育理念需要更新。傳統的強調死記硬背和機械模仿的教學方法已不再適合大學教育,英語學習也不應是完全依賴精讀、泛讀、口語、聽力等純外語課程,應該通過挖掘和發展思維能力和創新能力的多樣化的課堂活動,讓學生通過更多的方式獲得語言知識。其次,教學方法需要改變。提倡真正的自主學習,以學生為中心的課堂,避免教師的一堂灌,應是以專題討論和辯論的方式來替代教師為中心的教學。比如,學生可以通過先閱讀后討論再寫作的這一學習模式來獲得語言技能和文化知識,在這樣的學習模式下,學生可以主動思考,動手實踐,在獲得了語言知識的基礎上,也擴大了知識面和開闊了眼界,結果不但是學習和掌握詞匯和語法,重要的是這一模式無疑會培養學生的分析能力、思辨能力和獨立思考以及解決問題的能力。

第四,改變測試方式。英語課程的測試大多是使用傳統的方法,選擇題為多,一味地追求高分,題型單一,問題機械,整齊劃一,易做易批。但以提高學生思辨能力為導向的英語測試,應逐步以撰寫短文形式,回答問題等主觀題型為主,而且題型需要多樣化。如果是口語課,也不應是千篇一律的自我陳述,復述故事類的測試,應該是圍繞一個主題發表自己的觀點,或者以辯論研討的形式進行。對學生的成績的核定也不局限于客觀題測試,應采納更多地測試方法,如:課上和課下結合,筆試和口試結合,主觀題和客觀題的結合,納入辯論和競賽成績,通過多樣化的測試方法培養學生獨立思考和善于思考,不懼問題并解決問題的能力。

四、結束語

英語教學不應是單純追求語言水平和測試成績,更不能忽略了在英語的學習和教學中培養學生的思辨和創新能力。培養學生的思辨和創新能力是建設創新型國家的基礎步驟,因此,我們教育工作者的應堅定不移地貫徹以培養創新人才為目標的人才培養方案,構建課程體系,轉變教學理念,改進教學方法,以培養英語學生的思辯和創新能力為中心任務,培養出適應時代和國家經濟和社會的發展需求的人才。

參考文獻:

[1]戴煒棟,張雪梅.對我國英語專業本科教學的反思[J].外語界,2007,4.

[2]孫有中.英語教育與人文通識教育[M],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8年.

[3]黃源深.思辨缺席[J].外語與外語教學,1998,7.

作者簡介:

王金杰(1964.10-),女,山東平度,碩士,副教授,研究方向:英語語言與文化。

猜你喜歡
英語學習教學改革
教師角色在英語學習中的作用及角色轉換
淺談如何培養中職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
芻議農村學生英語學習習慣的培養
微信對大學英語學習的輔助作用
高中生英語自主學習能力培養研究
優化教學方法輕松過“詞橋”探析
中職學?!吧菊n堂”的調查研究與實踐
高校三維動畫課程教學方法研究
基于人才培養的技工學校德育實效性研究
現代信息技術在高職數學教學改革中的應用研究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