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城中村改造問題及對策研究

2016-10-17 07:04蔡惠影李鵬宇
現代園藝 2016年17期
關鍵詞:問卷調查問題對策

蔡惠影 李鵬宇

"

"

"

摘 要:城中村是我國大陸地區城市化發展中出現的一種特有現象。作為城市的“夾縫地”,其獨特的地位與現象會產生一系列的社會問題,由于我國各區域發展水平不同,大、中、小城市在城中村改造過程中面臨的矛盾和相應的解決對策也各不相同。本文通過實地考察記錄、訪談、調查問卷等方式,調查了淮北市烈山區城中村的改造情況,了解身邊百姓對當前烈山區城中村改造的認識以及改造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并根據這些問題提供相應的解決對策。

關鍵詞:烈山區;城中村改造;問卷調查;問題對策

1 項目研究背景

隨著我國城市化的快速發展,城市的用地面積不斷擴張,城市周邊的農村便被逐漸納入城市的版圖,從而形成具有農村與城市雙重特征的“城中村”。由于受傳統的習俗與生活方式的影響,加之土地、人口、戶籍、管理、社會保障等城鄉不同的管理機制,城中村在發展中往往具有很大的自發性和滯后性,它的存在也引發了治安隱患、環境污染、征地拆遷等一系列問題[1],因此城中村的改造是城市化進程中的重要問題。

隨著淮北城市東進南擴戰略的實施,烈山區城市規劃區范圍內的120km2,將逐步成為城市建設的主戰場,烈山景觀大道、沱河東路、新東外路、五宋路、長山南路、烈青路等一大批城市主干道相繼建成通車,烈山區路網也真正意義上融入了淮北市城市交通圈。政策的扶持,資金的帶動,城市基礎設施的陸續投放,烈山區城中村改造是城市化進程中的必然趨勢。

2 研究對象與方法

2.1 調查范圍

烈山區城中村改造范圍東到龍脊山附近,西達新河灘,南至南外環,北至人民東路。涉及烈山區二鎮一辦(烈山鎮、宋疃鎮、楊莊辦),19個行政村,118個自然村,總改造戶數約26846戶,98609人。

2.2 調查對象及時間

調查對象主要為:①主城區范圍內,國有土地使用和市政公用設施不完善、布局不合理,環境較差,房屋結構較為簡陋,或住宅與工業等用地混合交叉用地的住區居民;②已經轉戶,但仍然保留農村聚居形態,使用國有或集體土地的,并以底層住宅為主的住區居民;③保留農村體制,使用集體土地,并以村民委員會為組織形式的自然村落居民。調查時間為2016年2~3月。

2.3 研究方法

2.3.1 實地調查法。通過實地調研,并從相關部門搜集所需資料,確保資料真實可靠,為本研究提供較為詳細的資料和數據。

2.3.2 調查問卷法。向居民發放問卷,收集他們對城中村改造的評價信息以及建議,并將調查結果量化,進行用后評估。

2.3.3 訪談法。訪問調查是筆者在實地記錄和發放問卷的過程中,有計劃地通過口頭交談直接向居民探討相關問題,并作訪談記錄。 而且通過Q Q 、微信等詢問同學,親朋好友看法和意見。

3 烈山區城中村改造面臨的主要問題

3.1 房屋混亂,整體形象較差

烈山區目前建城區面積約12km2,主要集中在工人村片區、青龍山片區、馬場片區、烈山鎮片區、菜里街片區以及零星分布的村民集中區。城中村房樣式多為舊屋多建于20世紀80年代,建筑樣式多為舊式磚木結構庭院式住宅,建筑密度大,房屋等級差,設施陳舊,缺乏合理規劃,無序建設,建筑物間距、房屋采光、通風、安全、消防都沒有充分考慮到,存在著極大的安全隱患;而且每戶占地面積過大,房屋使用率低下,造成了土地這種稀缺資源的極大浪費,村莊之間過于散亂,距離較遠,不便于城市基礎設施的投放。只在工礦區、集鎮、建設有多層住宅、商住樓、大部分沿街商業仍為二層磚混結構,規劃設計水平和開發層次較低,基礎設施配套不完善,道路不暢,嚴重影響了烈山區城市的整體形象。

3.2 拆遷補償安置方式的確定沒有與市場經濟接軌

當前,隨著淮北市經濟的發展,當地房價與物價不斷上漲,烈山區的征地及城中村的拆遷補償安置標準雖比過去有一定的提高,但始終沒有突破計劃經濟的思維模式,沒有與當前的市場經濟接軌,導致失去耕地與宅基地的居民所得到的拆遷補償不能滿足未來發展與生活的需要,引起他們的不滿與反對(圖2),甚至引發一系列反抗等不良社會影響行為。

3.3 被征地居民就業困難

據政府資料統計,烈山區目前涉及的拆遷人數已經達到6800人,根據筆者實地走訪調查的結果(圖3、圖4)顯示:烈山區的居民在文化水平上具有大專及其以上的人數占總人數的比例僅為25%,其余的文化水平都在高中及以下;從年齡方面上,在被征地居民中中老年人所占比例最多,年輕人較少,由此可知被征地居民的學歷普遍偏低,他們缺乏相應的專業謀生技能。并且,烈山區許多被征地的居民長年靠出租房屋與商店門面獲取生活來源,多年的安于現狀已經與社會相脫節,就業更加困難。

3.4 烈山區城中村經濟特征的普遍性與特殊性

3.4.1 從產業結構角度分析 。據統計,烈山區的城中村基本上還是以農業化產業結構為主,第三產業發展規模較少(圖5),服務層次相比發達地區的城中村較低,管理者素質普遍偏低,管理模式也稍遠離現代化?;幢钡靥幓幢逼皆?,農業面積較大,農業的貢獻率較大,第三產業雖有一定的發展,但不管在質量上還是在數量上都難以滿足需求。由于烈山區城中村房屋布局較為混亂,導致第三產業的布置也毫無章法(圖6、圖7),沒有一定的規范性與組織性,難以發揮第三產業的規模效應。

3.4.2 從收入角度分析?;幢睂儆诿禾抠Y源型城市,經濟發展深受當地區位與資源的限制,致使烈山區的流動性人口不多,依靠礦區發展的城中村人口大多數都被就地轉移,農村人口直接轉化為城鎮人口,工資是他們的主要經濟收入。烈山區本身其農業用地面積較多,加之開發用地的限制,居民自身經營理念的缺乏,經商意識不強,幾乎不想著去發展第三產業,農業仍然是多數人的經濟來源之一。據收集數據顯示,當地土地的供給遠大于需求,政府部門及開發商們對土地的征用比較緩慢,居民的出租收益也不是很理想,僅占收入的小部分??傮w可以看出烈山區城中村的經濟收入較為單一,過多地依賴農業收入與土地拆遷收益(圖8)。

猜你喜歡
問卷調查問題對策
中小企業會計核算相關問題及對策的探討
小學英語課堂存在的問題與對策
測量船質量管理QC小組探索與實踐
職校學生手機使用狀況調查報告
媒介融合背景下的分眾傳播與受眾反饋
高?!霸喝芜x課” 情況調查及問題解析
大學生對慕課的了解和利用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