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共享經濟”對高校經濟學教學范式的影響研究

2017-06-03 21:12劉源
中國市場 2017年13期
關鍵詞:共享經濟高校教育互聯網

[摘要]當前,受互聯網驅動以“使用而非擁有”為核心的共享經濟呈爆發之勢,掀起新一輪從消費、產業、收入到經濟金融的深刻社會變革?!肮蚕斫洕钡某霈F使傳統經濟學教學范式面臨一定程度的挑戰和沖擊。通過對共享經濟的特征和內涵與傳統經濟學教育的范式進行比較分析,發現當前的經濟學教學應當做出相應改變,轉變教學思維和認識,以更好地培養應用型人才。

[關鍵詞]共享經濟;高校教育;互聯網;經濟學范式

當前,以Uber、Airbnb等一大批共享平臺的出現和集體爆發為標志,“共享經濟”成為一個新興的應用經濟學詞匯,不僅引領了全新業態,實現節約發展,也登堂入室,越來越多地進入大學課堂引起爭論,成為高校經濟學研究的“藍?!??!肮蚕斫洕钡某霈F,是傳統經濟學教學范式所不曾深入涉及的?;趥鹘y經濟學的認識,鄰里之間和熟人社會也存在諸如私人信息的分享、書本的借閱、農具和工具的借用等“共享”情形,但受制于“空間—關系”維度,交易只存在于私人可接觸的范圍,分享只發生在熟人之間,共享經濟達到的“跨區域、陌生人分享”的高度在傳統觀念中不會出現。顯然,傳統經濟學的教學范式在這里遇到了困難和挑戰,需要對“共享經濟”的特征和內涵進行深入研究,提升課堂教學的思維和認識,才能更好地培養應用經濟人才。

1共享經濟的特征和內涵

①“使用權”為核心。共享經濟有時也稱為“協同消費”“協作經濟”或“分享經濟”,“使用而非擁有”是其鮮明的基本特征,在學術界已達成共識?!笆褂谩痹诜ㄖ粕鐣袑臋嗬褪恰笆褂脵唷?,與傳統商品交易中發生“所有權轉移”形成強烈對比。使用權發生轉移的前提條件是存在社會閑置資源,共享經濟對其有效整合是一種帕累托改進;②“陌生人使用”為重要特征。共享經濟是以取酬為目的,基于向陌生人提供暫時的物品使用權而發生的一種商業模式。共享經濟主要發生在陌生人之間,區別于傳統的熟人關系型共享;③互聯網驅動是技術性特征。共享經濟較之于傳統經濟,解決了信息和信用的問題,互聯網作為技術保障居功至偉。其一,互聯網出現使得商品和服務的交易可以不依附于傳統商業性組織,實現P2P的模式,這一階段是去中介化的過程;其二,互聯網共享平臺的出現實現了共享經濟的再中介化,但這一次是更高的飛躍:互聯網配合移動終端的廣泛使用,信息傳遞成本和信息不對稱顯著降低,個人信息的廣泛聯網也較好地解決了個人征信難題;④信任是必要條件。共享經濟為消費者帶來的便捷、舒適、節約和綠色等體驗皆來自信任。信任需要滿足一系列的社會、技術和人文條件。綜上所述,“共享經濟”涉及:“閑置資源”“使用權”“信息”“信任”和“互聯網”等核心要素,屬于應用經濟學范疇,需要進行深入研究。

2 “共享經濟”對傳統教學范式帶來的影響和挑戰

(1)傳統經濟學的教學范式。首先,傳統經濟學教學采用的第一個參照系就是供求分析的框架:消費者問題、生產者問題、廠商理論、要素價格、利率、匯率等幾乎所有的問題都可以納入分析,在此基礎上引入博弈論的納什均衡發展出“局部均衡”和“一般均衡”的概念。在分析上也提出了靜態、比較靜態和動態的方法;其次,第二個參照系就是科斯定理,解決了企業的性質和邊界問題。使得我們對政府、公共企業、私人企業和市場的范圍和邊界有了深刻認識;最后,第三個參照系就是帕累托最優,一切資源配置的最終問題都是公平和效率目標的實現,帕累托改進是實現兩大目標特別是效率目標的主要手段和比較基準。顯然,在傳統經濟學教育中明確區分供給和需求,采用實物經濟和貨幣經濟的古典兩分法是重要的教學方法,討論均衡和實現帕累托改進是主要內容。但在“共享經濟”等新興經濟業態出現后,傳統范式如何適應新情況還缺乏研究和探討。

(2)“共享經濟”對傳統范式的一系列挑戰。①在傳統經濟學范式下,作為“共享”的公共物品的供給需要滿足“薩繆爾森提供規則”,卻又與私人最優的“戈森定律”相沖突,由于缺乏足夠的激勵,私人不會提供“共享產品”。共享經濟在傳統經濟學范式下既不會發生,也不存在帕累托改進;②在傳統經濟學范式下,陌生人之間存在私人信息,供給方和需求方擁有不對稱信息,在非重復型博弈模型下陷入“囚徒困境”,引發信用風險,產生逆向選擇和道德風險的嚴重問題。傳統經濟學范式要解釋“共享經濟”需要克服信息成本和合約激勵等難題;③在傳統經濟學范式中,解決信息不對稱主要靠合約激勵和重復博弈,較少涉及技術手段的作用和影響;④在傳統經濟學范式中,“經濟人”假設認為人是追求私人利益最大化的,陌生人信任在一次性靜態博弈中無從談起;⑤“共享經濟”的資金模式與互聯網金融高度融合,金融學問題存在“買空”“賣空”機制,供求曲線完全水平重合,難以采用供求分析框架。通常認為,金融學問題需要在“無套利均衡”的基準框架下分析。顯然,上述挑戰在客觀上也刺激了經濟學研究的進一步發展。

(3)共享經濟為經濟學教育帶來的機遇。①高校學生對“共享經濟”持樂觀態度,在理論學習上存在好奇心,在“創業和創新”的實踐中樂于探索。這是因為高校學生是最為活躍的青年人的生活群體,具有群居和集體的特征,天然具有“共享”的雛形和自然發展的土壤,共享經濟必然深刻改變著他們的生活方式和思維方式,對他們的行為、道德、機遇和發展,以及學校的教育和培養模式都會產生深層次的影響;②共享經濟帶來了全新的“物權”觀念,為學生的經濟學學習提供了新的視角;③共享經濟培育了學生的誠信品質,提升了課堂育人的效果。

3經濟學教學應對“共享經濟”的改革思路和措施

(1)加強對“共享經濟”的研究,深化對“共享經濟”的課堂解釋。首先,傳統經濟學缺乏對新興業態的解釋,實踐則遠遠走在課堂教學的前面;其次,學生對新生事物的熱情很高,回避教學或不當解釋都會對學生的學習產生負面影響;最后,“共享經濟”是在“互聯網+”時代中產生的,作為高校教育領域,教師應當順應時代發展,積極更新觀念加強學習,在教學中與學生相互討論,相互啟發,也有利于產生良好的課堂互動關系。

(2)在教學中引導學生討論,在實踐中進行廣泛調查?!肮蚕斫洕痹诮虒W實踐中存在一些誤區和觀念上的錯位,比如:在筆者主持的一項大學生“挑戰杯”關于共享經濟的問卷調查中,我們發現超過半數的大學生仍然看重對物品的所有權,比例是58%,其中男生選擇的比重高達66%,顯示出更強的占有欲;另外,有20%的同學不了解Uber和“滴滴出行”等典型“共享經濟”的企業;同時,有43%的同學會在兩年內更換手機等電子產品,但36%的同學對閑置資源的處置是直接扔掉或其他不再利用的方式。顯然,這些信息有利于我們改進課堂教學和引導課堂討論,不經過調查不會發現問題。

(3)改革和拓展傳統經濟學教學范式。 “范式”一詞一方面代表共有的信念、價值和技術等構成的整體;另一方面也指整體的元素,代表了“學科基質”,包括符號、模型、價值和范例?!肮蚕斫洕钡某霈F需要在經濟學教育中進行符號上的更新,模型上的拓展,價值觀念的更新和經典案例的整理和引入。

4結論

高校經濟學教育具有一定的范式和特定的語言,但并非封閉和固定的。當新生事物出現時,就會引起對原有范式的不滿、質疑和調整,恰恰促進了學科的發展,提升了教學質量?!肮蚕斫洕北尘跋?,需要高校經濟學教育加強對學科范式的研究和調整,在課堂教學和課堂育人兩個層次上培養學生探索性思維、恰當的物權觀念和誠信品質,促進學生進行調查研究和“雙創”實踐。

參考文獻:

[1]楊帥共享經濟帶來的變革與產業影響研究[J].當代經濟管理,2016(6):69-74

[2]劉源論技術經濟學課程的分階段培養模式[J].中國市場,2016(48):167-169

[3]謝水園企業的業務骨干參與大學課堂教學常態化研究——以《國際貿易實務》為例[J].亞太教育,2016(30):89

[4]謝水園論外貿通關實務課程中多種教學方式的運用[J].中國市場,2014(22):149-150

[5]劉源,謝水園外包的經濟學分析[J].商場現代化,2008(36):5

[作者簡介]劉源(1980—),男,漢族,四川德昌人,沈陽工業大學商貿學院講師,博士生,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公共政策研究所助理研究員。研究方向:金融學。

猜你喜歡
共享經濟高校教育互聯網
“共享經濟”在中國變味兒了嗎
高校設計教育網絡平臺的服務系統設計研究
從“數據新聞”看當前互聯網新聞信息傳播生態
互聯網背景下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項目的實施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