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土地資源治理及工程模式探討

2018-05-14 17:05曲少東
農村經濟與科技 2018年9期
關鍵詞:土地資源

曲少東

[摘要]土地作為農業發展的載體,是發展農耕的重要基礎,開展土地治理工作,實現土地資源的充分合理利用,對促進經濟發展、提高農民收入、提升生態環境質量有著重要的意義。分析了土地整治的現狀及存在的問題,提出了土地治理工程的基本原則,討論了土地治理工程的三大工程模式,即農田水利工程、田間道路工程和生態環境保護工程。

[關鍵詞]土地資源;土地治理;工程模式;作物種植

[中圖分類號]F301.24 [文獻識別碼]A

地球上土地資源是有限的,而人類的發展是無限的,隨著經濟和社會的快速發展,以及對礦產資源的大力開發,土地和生態環境不斷面臨著更大的壓力。我國的經濟和社會的不斷發展,城市化建設和工業化進程中,建設用地不斷擴大,農業用地不斷減少,同時由于傳統的農業經濟效益不高,對農耕的重視和發展也較為不足。在目前科技水平下,提高土地資源利用率,特別是農耕用地的利用率,對土地資源的管理具有重要的意義。

我國土地治理工作起步較晚,對于土地治理項目中需要加強和完善的地方較多,土地治理工作的情況,對農業經濟的發展具有一定的影響,提高土地治理水平是目前農業發展的基礎性工程。土地治理工程中受到國家的政策、法律、社會及經濟等因素影響,治理目的不僅僅是改變土地用途,也是提升基礎建設、實現農村地區土地高效利用及環境保護、生態人文景觀價值的途徑。國內在80年代時,開展了土地資源整合治理的初步工作,主要是土壤重構、生態修復等方面的工作。90年代時,針土地利用率低、未開發利用及利用不合理、因自然災害損毀的土地的進行集中治理,主要在土地的開發、再利用、整合和復墾幾個方面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

目前出臺了《土地整治項目規劃設計規范》(TD/T1012-2000),《全國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綱要(2006年-2020年)》,對土地治理的對策及相關要求有了較為完善的依據。近年來,GIS技術的應用,使土地治理的方法更加快速和準確,推動了土地治理的進程,使得在進行土地資源管理及規劃過程,更加符合真實情況,測量準確,實現植被、水域、建筑、農耕等不同類型的地表信息的分辨,以此制定的規劃方案更加科學合理。本文通過土地工程治理的三大方面來討論土地治理工程的不同建設模式,以提高土地整治工作的針對性和實用性,解決土地資源規劃過程遇到的實際問題。

1 土地整治現狀及存在問題

1.1 土地利用現狀

根據2016年統計年鑒,研究區土地利用現狀如下表1。

1.2 土地利用特點

(1)土地資源總量大,充分利用制約因素多。研究區位于陜西南部,地形地貌復雜,盆地、山區、平川、丘陵等地形多變(表2)。地形坡度是制約土地充分利用的因素,導致交通不便、遠離居住區、灌溉水源無法良好解決,夏季暴雨期導致滑坡、泥石流、水土流失等自然災害,使得此類土地發展農業經濟種植較為困難。

(2)氣候環境及土壤類型,影響了農作物的種植模式及管理。地處北亞熱帶氣候區,南北氣候分界線、江河分水嶺,四季分明、氣候溫潤,造就了物種的多樣性。尤其是近年來退耕還林、還草的政策執行,林草植被率達到78.7%,這在全國都是不多見的。

(3)土地利用類型豐富,但關聯性和差異性較大。因地形地貌復雜多樣,各類土地利用類型分別雜亂,林地分布較廣且不均衡,反應出山區及丘陵地區面積大的特點,優質耕地基本分布在盆地及平川。其他土地利用則較為集中,且利用的占比較低。

(4)耕地質量差異較大,后備資源較少。由于地形地貌、土壤類型的差異,導致土壤肥力差異較大,加之農耕管理投入不足,使得不同區域產量差異極大,高效產區皆分布于平川、部分丘陵及水資源豐富地區,其余粗放式種植,收效較差。

2 土地整治工程分區

2.1 工程分區治理原則

土地治理過程需要在不同自然環境條件下進行,同時參考社會發展、科學技術、施工難度、經濟因素等,其原則如下:

(1)地域劃分性原則。區域的自然地理特征,決定了土地治理工程的實施方向及核心;(2)可持續發展性原則。促進經濟水平的發展及滿足社會的需求,設計更加符合時代變化的土地資源利用規劃;(3)效益性原則。以經濟效益、社會效益、人文效益、生態效益為綜合考慮的因素,科學合理的設計土地規劃及方案,實施土地整治工程;(4)效益最優化原則。需要結合當地的基本情況,綜合考慮土地的規劃重點,實現土地資源的效益最大化。

2.2 分區方法

采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將多個變量進行線性變化,選出重要變量的多元化統計分析方法,減少分析指標數量,提高重要指標的分析影響程度。再利用綜合變量分析,規劃土地整治區域。

3 土地整治工程模式

3.1 土地整治工程內容

土地整治工程基本內容為結合當地的經濟、社會需求,實現土地資源的重新規劃及工程組合利用,對部分區域的表層土地進行改良,提高土地資源的利用率,提高耕地的產出效果,提高農耕作物的經濟收入。其中包括的內容有:

(1)農田水利工程,包括對水資源進行投資升級,改良灌溉排水系統等,由水源工程、輸水工程、排水工程、灌溉工程、輸配電工程等構成,滿足農地水利的基本需求。

(2)田間道路工程,包括對城鄉道路的修建、升級,田間道路的改良,居民與田間連接道路的建設,為實現農耕機械化鋪平道路,實現更加便捷的道路功能系統。

(3)生態環境保護工程,改善和提升農耕區域的生態環境,實現綠色種植,并建設包括坡岸防護、水土保持、溝渠防護等工程設施,降低受自然環境影響導致農耕地被破壞的情況發生。

3.2 整治工程模式劃分

根據研究區域內地形、地貌、溫度、濕度、降水、土壤類型、當地農民種植習慣等,選擇不同的經濟作物,從而實施三大工程的建設,治理方案模式見表3。例如在山區及山丘區域,遠離工業區、云霧繚繞、土壤有機物含量高、土壤富含硒,富含氨基酸,推廣種植茶樹,產茶季節溫度適中,不易發酵,收效良好。

4 結語

目前各類型區域中種植作物與文中所選作物基本相同,中國目前為糧食產品進口大國,從長遠來看,糧食作物更能促進未來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需要,屆時農作物的經濟效益將更加可觀。作為土地資源的長遠發展來看,結合實際自然地理條件,發展農耕作物的種植是十分重要的。

[參考文獻]

[1] 郭仙.土地生態化整治與景觀設計的關聯性[J].吉林農業,2018(05):92.

[2] 黃傳偉.農村建設用地整治存在問題及對策[J].農業開發與裝備,2017(12):25.

[3] 肖山.土地綜合整治項目中的公司化基層治理模式研究[J].湖北社會科學,2017(06):86-93.

[4] 王華華.中國城鎮化土地征收沖突治理模式轉型研究[J].科學發展,2017(05):89-100.

[5] 范金梅.生態型土地整治大有可為[J].中國土地,2017(03):13-15.

猜你喜歡
土地資源
中國土地資源研究的發展趨勢分析
自然資源資產負債表土地資源賬戶核算
土地資源可持續利用中的經濟問題
探索山東省土地資源的節約集約利用
宅基地使用權流轉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分析
試述土地資源管理利用的內核
淺析土地資源可持續利用
淺談村鎮規劃建設存在的問題與解決建議
土地資源管理人才培養現狀及改革思考
土地資源績效審計評價指標淺析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