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勞動力結構視角下黑龍江省新型職業農民的培訓意愿研究

2018-05-14 17:05唐爍孟雪靖
農村經濟與科技 2018年9期
關鍵詞:職業農民

唐爍 孟雪靖

[摘要]基于黑龍江省農村實地調研數據,為了研究生產經營型職業農民培訓意愿,從勞動力結構角度采用二元logistics方法實證分析影響農民培訓意愿,結果表明,受教育程度、行情了解和技術掌握程度具有顯著正向影響,對新型職業農民培訓起重要作用。提出各類培訓主體要科學地提供培訓內容,政府要加強宣傳力度、培育農民市場觀念,培訓機構要創新培訓模式等建議。

[關鍵詞]勞動力結構;職業農民;培訓意愿;二元logistics

[中圖分類號]G725 [文獻標識碼]A

新型職業農民是以農業為主要職業、具備一定相應的專業知識和技能、收入主要來自農業生產經營并達到相當水平的現代農業從業者,農業部印發關于《“十三五”全國新型職業農民培育發展規劃》明確指出,新型職業農民要成為現代農業建設的主導力量,培育新型職業農民是解決“誰來種地”問題的根本途徑,是加快農業現代化建設的戰略任務、是推進城鄉發展一體化的重要保障、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重大舉措?!笆濉逼陂g建立完善新型職業農民培育體制機制,農業部帶頭,政府多部門聯合,社會組織參與加快我國新型職業農民人才隊伍建設。新型職業農民是未來我國農業發展的核心主體,通過培訓使其掌握各類生產技能會影響其主體的發揮,進而決定我國現代農業發展水平?,F階段我國農村青年勞動力大量流失,老人、兒童、婦女留守農村從事農業生產,農村“老齡化”問題日益嚴重,加快農村人力資源開發,加快新型職業農民人才隊伍建設尤為重要,長期以來,政府聯合科研院所,農林高校開展新型職業農民培訓,努力提供充足的資源開展各類培訓活動,逐步形成構建新型職業農民培育體系,為新型職業農民培育,進一步開發農村人力資源奠定了基礎。黑龍江作為我國糧食生產大省,農業強省,從2013年開始,響應國家政策與實際需要,發展農廣校等公益性農民教育培訓機構,推動黑龍江省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建設。

1 實證模型與樣本變量

1.1 模型選擇

本文研究的新型職業農民培訓意愿,即農民是否想要通過教育培訓來獲取農業科學知識和生產技能。農民參加培訓的意愿受多種因素影響,但最終結果只可能有兩個(參加過和未參加過),是一個[0,1]二分類變量,二元Logistic模型模型是對被解釋變量是二分類變量進行多元回歸分析的有效模型。

在此,本文以是否參與培訓的行為作為因變量,即0~1型因變量(參加過,定義為y=1;未參加過,定義為y=0)。設y=1的概率為P,則y的分布函數為:

上式中,Pi是農民參與過素質培訓的概率,i為農戶編號;βj表示影響因素的回歸系數,j為影響因素編號;m表示影響因素的個數;Xij是自變量,表示第i個樣本的第j種影響因素;α為截距;u為誤差項。

1.2 樣本情況

本文所用數據來源于課題組黑龍江省哈爾濱、黑河、佳木斯、牡丹江、雙鴨山、綏化6個農業大市的12個縣(市、區)的生產經營型職業農民進行的問卷調查。調研對象界定為以農業為主要收入來源,耕地面積為6.67hm2以上的農民。調研對象的選擇采取隨機抽樣的方法,本次調查剔除缺少關鍵信息的部分問卷后實際有效問卷為306份。

表1顯示,受訪者以男性為主,占樣本總數的80.72%。從年齡來看,41~50歲年齡組的人數居多為49.67%,其次為31~40歲為26.14%。從受教育程度來看,受訪者的整體受教育水平相對較低,大多數農民僅接受過初中及以下教育占76.14%。從農業勞動力數量來看,受訪大戶家庭務農人數最多為2人,其中家庭務農人數為2人及以下的農民占82.35%。從種植規模來看,但種植規模為6.67~20hm2居多為63.40%。從種植收入比重來看,受訪的農民中,農戶種植收入在1~20萬元,占所有種植戶的86.6%,與種植規模呈正相關。

1.3 變量選擇

農村勞動力是指鄉村人口中年齡在16歲以上、經常參加集體經濟組織(包括鄉鎮企業、事業單位)和家庭副業勞務的勞動力,也指男性16~59歲,女性16~54歲有勞動能力的農民。本研究從農村勞動力結構角度出發,選擇年齡結構、性別結構、文化素質結構(教育水平、市場行情了解程度、農業技術掌握程度)指標進行分析,模型變量及其統計性描述見表2。

2 實證分析

2.1 模型運行結果(見表3)

2.2 結論分析

2.2.1 受教育程度。受教育程度在5%的水平上正向顯著影響新型職業農民參與培訓的意愿,農民受教育程度越高,新型職業農民更能了解職業培訓對其農業生產的重要意義,其認為新

型職業農民培育能夠為自己帶來知識能力的提升以滿足對農業生產的需求,自己對培訓內容的理解能力更強,更容易學會技術和知識,其參加培訓的可能性就越大。

2.2.2 行情了解。農民對市場行情的了解程度對其是否參加過培訓的意愿在1%的水平上具有顯著的正向影響。在市場經濟條件下,農民需要融入市場,農民不僅僅是農產品的生產者,還需要使生產的產品編成商品以滿足社會發展需要,這就需要農民具備一定的市場觀念,對市場行情了解程度高的農民,能夠及時了解市場信息,生產適銷對路的高質量產品,這就需要提高生產能力、管理能力、技術能力,所以他們更愿意參與培訓來滿足需求。

2.2.3 技術掌握。農民技術掌握程度在10%水平上對新型職業農民參與培訓的意愿具有顯著正向作用,這表明,農民掌握的技術越多,越愿意參加新型職業農民培訓。農民通過其他途徑獲得的農業生產技術應用于實際生產中,既能夠一定程度上節省人力物力財力,又能獲得良好的經濟效益,這會促使農民更加渴望獲得更多更先進的技術來繼續提高自己的收入,更積極的參與到新型職業農民培訓中來。

3 結論與建議

本文通過對黑龍江省部分市、縣實地調查得到有效問卷306份,構建二元logistics從農村勞動力結構角度對生產經營型農民培訓意愿進行研究,數據調查發現,生產經營型農民整體年齡偏大,受教育水平不高。通過實證分析結果得到勞動力結構要素中,受教育程度、行情了解、技術掌握程度對農民的培訓意愿具有顯著正向影響。根據上述結論,加快建設新型職業農民人才隊伍,開發農村人力資源,應做好以下三項工作。

一是根據農民實際需求,科學地提供培訓內容。通過調查分析發現,現階段農村農民以中老年人為主,并且受教育程度存在一定差異且普遍較低,需要根據不同群體提供不同層次、類型的培訓內容。針對性培訓與系統性培訓結合、理論培訓與技能培訓相結合。制定形式多樣和個性化的教育形式,細化到每一個人、每一個區,開展分階段、分等級、分區域、分時間的系統科學的培訓規劃。

二是政府加大宣傳力度,推動市場觀念深入人心。政策宣傳可以采用多種形式,借助于媒體渠道,開設全方位信息通道,不斷地將市場理念、市場信息傳遞給農民。并且進行榜樣宣傳,把具備市場觀念的農民樹立為典型,用事實說話,讓農民切實感受到市場理念對農業生產、商品銷售的巨大促進作用。

三是創新培訓模式?,F有的新型職業農民培訓是一種由政府主導,地方農業局或者農廣校組織的上傳下達的模式,這種模式具有權威性,但是存在過多的條件限制。從上述分析上看,農民技術掌握程度對農民參加新型職業農民培訓具有顯著正向作用,可以設立專項農業技術員,針對不同地區的農業生產實際情況配備相應的農業技術培訓指導人員,針對性地提供更為精準的技術輔導,以提高農業新技術的普及率和利用效率。

[參考文獻]

[1] 朱奇彪,米松華,黃莉莉,等.新型職業農民參與技能培訓的意愿及影響因素研究—基于規模種植業農戶的實證分析[J].浙江農業學報,2014(05):1361-1367.

[2] 杜亞書,孫連錚.現階段吉林省農村勞動力結構問題研究[J].吉林工商學院學報,2015,31(05):27-29.

[3] 耿麗敏,孫秀新.新型職業農民培訓現狀與對策—以河北省為例[J].人民論壇,2015(36):216-217.

[4] 高海云,黃勇明.我國新型職業農民培訓的制約因素與對策探討[J].課程教育研究,2016(11):225-226.

[5] 張笑寧,趙丹.教育公平視閾中的新型職業農民培訓問題與對策—基于陜西六縣的實證調查[J].職業技術教育,2017,38(12):57-61.

猜你喜歡
職業農民
農民職業化的路徑
豐城市新型職業農民培育的實踐初探
職業農民培育工作的幾點思考
新型城鎮化背景下湖南職業農民培養的困境及機制研究
論農廣校培育新型職業農民的重要性
農民職業化問題面臨的挑戰與對策研究
論職業農民主導下的家庭農場創業
鄒曉輝:新型“職業農民”
發展農業職業教育 培養新型職業農民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