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地方本科院校轉型發展的文化內涵建構

2019-03-05 12:11陳錫堅
應用型高等教育研究 2019年4期
關鍵詞:應用型辦學轉型

陳錫堅

(肇慶學院 高等教育研究所,廣東 肇慶 526061)

在高等教育發展歷史進程中,大學為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已經歷過多次的轉型發展,每一次轉型發展都依然經歷了十分復雜而曲折的歷程,歸根到底,體現了文化在大學轉型中的核心競爭力作用。大學在整個發展歷程中,逐步形成了獨特的文化內涵,追求真理、嚴謹求實、兼容并包、學術自由等傳統和精神,這是大學共性的文化內涵。從本質意義上來說,當前高等院校所進行的轉型發展,是大學文化屬性的轉型。因此,地方本科院校必須構建與之相適應的轉型文化,凝練與轉型發展內涵相符合的、適應轉型發展需求的大學精神及文化建設體系,以文化轉型建設為高校轉型發展提供精神動力,打造良好氛圍。[1]

1 大學文化的價值內涵與轉型發展的關系

大學之大,在于精神之獨立。大學精神之于大學,猶如人的靈魂之于身體。大學作為培養人才以及學術研究的文化機構,具有教育性與學術性的本質屬性,屬于文化的范疇,它既不是政府的分支機構,也不是其附屬品。[2]南開大學原校長母國光院士認為:“辦大學最重要的就是辦一個氛圍”。這樣的“氛圍”就是要塑造優秀的大學文化?,F代大學既要服務好社會,又要守護好大學的文化,顯然,大學文化建設至關重要。德國哲學家雅斯貝爾斯指出:“假如大學里缺少人間精神活動的背景,只講書本,不講哲學;只做實驗,不研究理論;只敘述事實,而沒有理論概括;只有學術的方法訓練,而精神貧困;那么這樣的大學必定是個貧瘠的大學?!盵3]“由科學而達至修養”和“教學與學術研究相統一”的兩條重要原則,由威廉·馮·洪堡校長在創辦柏林大學時提出的,其主要著眼點是為提高育人質量服務的,目的在于提高大學教師的學術水平和教學質量,提高大學生的人文素質,培養大學生的創新思維,促進他們成為理想的新人。[4]總之,大學之為大學,不僅在于它是一種客觀的存在,更因為它是一種文化的存在。

大學文化作為一種教育手段和育人環境,具有顯著的導向功能、文化傳承功能、思想創新功能、向心凝聚功能、熏陶感染功能等。因此,對于地方本科院校來說,在轉型過程中大學文化所呈現的作用:一方面,學校發展的重要動力、辦學特色的重要載體、人才培養質量的重要手段以及作為應用性科研的指南,另一方面,為社會服務、特別是為區域文化發展傳遞先進文化發揮了重要力量。轉型發展涉及到方方面面的工作,但是,大學文化建設與學校的轉型發展比較密切。大學文化建設是基礎,轉型發展是快速發展的手段,轉型發展促進文化建設,文化建設推動轉型發展,二者相互促進,共同推動地方本科院??缭绞桨l展。從戰略地位來看,地方本科院校文化建設是其生存和發展的靈魂,在社會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的重要法寶。[5]當前,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大眾創新、萬眾創業, “互聯網+”等形勢發展對大學文化提出了新的要求,應用型人才培養需要與之相應創新的大學文化,所以說,轉型發展有現實意義。

2 地方本科院校文化建設存在的問題及原因

在高等教育大眾化發展過程中,地方本科院校的發展機遇與挑戰并存。2014 年,國家明確倡導地方本科院校轉型應用技術大學發展,文化轉型是應然之義,但也存在一些問題。[6]

2.1 從客觀方面來看產生的主要原因

在高等教育大眾化浪潮中,地方本科院校在辦學規模膨脹的過程中,無暇顧及大學精神的培育。大學文化從本質上來說是一種組織文化,是組織成員在其發展過程中所形成的價值觀念和行為方式,是維持其正常運行和成長的動力源泉。對于大學來說中,大學文化是大學的靈魂和精神之體現。大學中的師生員工在長期的學習、研究和工作環境中所形成和秉承的價值觀、理想信念、思想道德觀、制度體系等。隨著地方本科院校辦學規模的擴大,學校的中心工作主要是教學工作及其教學基礎設施建設等正常運轉的問題。大學文化氛圍建設甚至大學精神的培育等軟件工程建設自然出現置后的現象,新建本科院校建設初期,很難感受到具有積極向上、開拓創新、學術氛圍等彰顯精神風貌的大學文化,與此同時,特別是一些通過合并組成的新建本科院校,教師和學生對大學文化存在著認同感和歸宿感缺乏的現象。

市場經濟發展與高等教育大眾化的發展過程。市場經濟為高等教育發展創造更大的空間,雖然利用社會資源在一定程度上,緩解辦學基礎設施建設困境,但是受市場經濟大潮的影響,不利于地方本科院校的大學文化建設。當前大學文化主要現象表現為:功利主義盛行,商業化、娛樂化泛濫,學校行政化氣氛越來越濃。

地方新建本科院校的建校歷史短、文化底子薄,傳統的“??啤苯逃枷肜砟?,無法滿足“本科”的大學文化建設要求。??平逃饕袑I知識的教育教學方面以及有關實踐技能訓練,地方??圃盒5奈幕ㄔO雖然有一定的積淀,但是與本科層次的大學文化內涵、水平等存在差距,沒法滿足其要求。況且,地方本科院校區域優勢比不上大都市及省會城市,辦學條件相對差,有關資金資源、人才資源及優質學科專業欠缺。由此可見,地方本科院校文化建設及轉型發展面對客觀情況,壓力是相當大的。

2.2 從主觀方面來分析其主要原因

大學文化建設的組織管理制度和運行機制還沒有建立起來,或者運行處于低層面,沒有實現從??茖哟蔚摹靶@文化”到本科層次的“大學文化”的轉型。??茖哟蔚男@文化主要體現在文娛體育藝術方面,而本科層次的大學文化內涵更豐富,其文化涉及到學科建設文化、專業建設文化、課程建設文化、課堂教育教學文化、質量文化、大學校園品牌文化建設等,從深層次和時間上不斷積淀形成的,對教職員工以及學生的思想品德和行為規范等精神風貌產生積極的影響,同時,以物化的實體規劃和建筑以及運行機制而彰顯特色。

轉型發展過程中,存在實用主義和急功近利思想以及重理輕文等現象,使得大學文化建設的頂層設計和渠道拓展沒有及時到位或者實施不符合學校實際情況。大學發展過程,其文化形成有內在規律和特殊性,也就是說,可持續性發展性。大學在轉型發展過程中,所追求的速度快和效益好,既相向,同時又存在逆向。具體來說,在人才培養中,強調理科專業的重要性而輕視文科專業的片面性;重視專業技術知識的傳授而忽視人文素質教育的熏陶,所以,實用主義思想、急功近利思想和重理輕文現象必然存在。當前,地方本科院校在轉型期的機遇和挑戰同在,社會經濟發展為地方本科人才培養創造條件,然而,地方高校內部資金和所擁有的資源有限,為順應潮流,務必著力深化改革,從學科、專業和課程體系進行改革,師資結構和應用性水平面對現實,壓力重重。為了達到一定效果,只好制定相關制度,重點或扶持有關項目,讓有關資源向其傾斜,甚至重組機構調整,開創新的發展模式和道路。其結果如何,時間是最好的見證人。

大學文化建設中如何正確協調好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為文化和物質文化的關系,發揮地方性文化與應用性文化的影響力等。大學文化建設中,最重要的是精神文化,最次才是物質文化,而且地方本科院校的大學文化建設中,往往是主次顛倒,強化物質文化建設的至高性、表面性,出現孤立建設,顧此失彼的現象,沒有考慮大學文化建設的核心性、系統性與宏觀性。缺乏“文化建設工程”“文化建設行動計劃”等為抓手。[5]

總之,發現問題之所在,為大學文化建設的方向和目標提供有效路徑,只要從實際出發,從全局出發,遵循辦學規律,科學規劃,內外治理,著眼未來,大學文化建設效益不斷顯示。

3 地方本科院校轉型發展的文化建設與實踐探索

以文化的轉型為引領,堅持先進性與特色相結合、傳統性與應用性相結合、普遍性與區域性相結合、繼承性與創新性相結合、科學精神與人文精神相結合等原則,樹立理論和實踐的辯證唯物主義思想,把握內涵,探索路徑,深化改革,以點帶面,協調發展。

關于高校文化建設問題,國家主席習近平給我們指明了方向,他認為,首先,要努力打造良好的育人環境;其次,要開展形式多樣、健康向上和格調高雅的校園文化活動;再次,要堅持不懈培育優良校風和學風。由此來看,高等院校轉型發展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關于扎根中國大地辦大學的實踐探索。

3.1 秉承理念文化的核心作用

雅斯貝爾斯在《大學之理念》中指出:“大學是一個人們可以在此自由地探索真理、教授真理的地方。大學越變得重要,就越需要對大學之理念與功能作反思。大學之發展方向關乎到一個國家的文明之性格?!盵7]因此,秉承大學理念,建構大學理念文化,以理念文化指引大學的改革與發展,從而為國家的社會經濟文化建設培養高素質的有用人才。當前,地方本科院校轉型發展,是在傳承大學辦學理念文化的基礎上,尋找適應自身發展的實踐道路,因此,在一定意義上說,高校轉型是大學文化賦予新的時代思想觀念。

辦學理念是對大學的基本性質、價值追求、辦學模式、發展路徑等的理性思考,是一所大學得以生存和發展的靈魂。隨著社會發展以及大學內外部條件的不斷變化,凝練符合客觀情況及自身實際的辦學理念,才能在未來發展和競爭過程中立于不敗之地。如肇慶學院提出“以生為本,以質立校;學術并舉,崇術為上”的辦學理念,既有學理性,又有實踐指導性,符合地方本科院校轉型發展的理念文化要求。從大學學術活動與其所服務的外部環境來說,學術的概念正如梁啟超所言,學為學理,術為應用,“學也者,觀察事物而發明其真理者也;術也者,取所發明之真理而致諸用者也?!?“學者術之體,術者體之用”。[8]“學”與“術”的關系反映在大學人才培養目標上,表現為兩種不同的人才類型?!皩W”是指學術型人才,這種人才主要從事基礎理論研究。 “術”是指實用型人才,這種人才主要從事應用研究或實際操作。[9]各種學術活動都在其終極的意義上服務于整個社會的創業活動。

文化的育人作用是根本性、基礎性和長久性的?,F代大學發展呈現多學科性、專業性、辦學定位區域性、辦學模式多樣性、辦學歷史長短性、辦學投資結構類別性等特點,因此,大學發展過程中自然會形成屬于自己的文化,即獨特的大學文化。對于應用型大學則強調應用、注重知識轉化、看重實際,注重培養學生的務實精神、實踐能力和創新創業意識,這就體現了大學文化的差異性。進一步來說,只有應用型大學文化形成之后,我國應用型人才培養的效益才能真正體現,從而形成可持續發展的長效機制。[10]

3.2 培育應用性學科文化

大學學科結構呈現分化性、穩定性、公平性和相關性等規律趨勢。學科是專業的依托,專業是學科與社會需要相結合的產物。沒有學科基礎的專業只能培養技能型人才,很難培養出真正具有研發能力的應用型人才。比較學術型大學和技能型院校的不同,應用型本科院校以培養能研發產品或會開發市場的應用型人才為中心任務,為社會尤其是為地方經濟發展需求服務。正因為如此,應用型大學必須進行學科建設,只不過這里的學科一定是以應用性學科為主,而不能是基礎性學科。盡管高校類別和層次有異,學科建設是龍頭,尤其學科文化建設帶有普遍性,是大學文化建設的重要組織部分。從高等教育的學術組織來看,學科是學術系統中的基本組織,是大學賴以生存和發展的核心,大學人才培養、科學研究、社會服務以及文化傳承等主要依靠學科平臺。在學科發展過程中,學科組織成員之間不斷進行交流、溝通與合作,各種形式的互動使他們產生某種認同和歸屬的心理,逐漸形成一些共同的價值觀念和行為規范,最終積淀為具有特定文化特質的學科文化。[11]由此可見,學科建設的成功關鍵在于其獨立的價值追求與獨特的文化內涵,從而形成穩定的發展機制。

地方轉型高校重點建設應用性學科,培育應用性學科文化。轉型發展的大量實踐活動,如協同創新平臺、創新創業共同體等都以應用性為主,所以其文化的價值取向在人才培養過程中強調以實用為主,同時也注重理性思維培養。應用學科文化的發展,產學研合作關系密切,科教融合、產教結合進一步深化和長效化,從而增強服務創新驅動能力。

總之,學科建設是學科文化的重要載體和實踐路徑,在轉型發展過程中培育和挖掘應用學科的建設,激活地方性應用學科的生命力,構建生態性學科體系模式,表現出各具特色的學科文化,在應用性的人才培養、科學研究和社會服務方面彰顯實力。

3.3 創新教學文化內容

地方應用型本科院校聚焦教學文化的創新,正體現了本科教育人才培養的根本和核心的價值地位。美國學者博耶認為學術除指專業的科學研究之外,還包括探究、整合、應用知識與傳播知識的學術。如他所言:“學術不僅意味著探究知識、整合知識和應用知識,而且意味著傳播知識,我們把傳播知識的學術稱為教學的學術?!盵12]因此,以學術內涵為依據和統領,建構各種類型的文化屬性是學術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作為地方應用型本科院校,應當高度重視教學學術文化建設在促進轉型發展中的核心地位與作用,同時,將教學學術文化運用與服務于高層次應用技術人才培養的整個過程,從而服務于社會對人才的需求結構。轉型高校的教學文化具有的特征:一是鮮明的實踐性;二是鮮明的合作性;三是鮮明的創業性。[13]

在深化教育教學改革,雙師和雙能型師資隊伍建設過程中,重視教學文化建設。在繼承原來好的教學思想和方法基礎上,進一步轉變觀念,樹立開放創新的教學理念,以人為本的教學思想。建立新型的教與學的師生關系,完善教學評價體系和相關的管理制度,促進教學文化健康發展的保障。選派教師深入教學、管理、生產、研發等一線崗位學習培訓,提高教師實踐和操作能力,為應用型人才培養提供教學能力保障。從企業、中小學和其他高校聘請兼職教師和客座教授,進一步優化學校師資隊伍結構。配合省市教育主管部門的規劃,爭取創設教師教學發展中心和教師專業能力發展中心,舉辦教師教育相關的培訓班和學術研討會,推進區域性教師教育改革創新試驗區建設。

轉型高校,創新教學文化,要以“四個回歸”為指導,培養高素質的應用型本科人才作為檢驗一切工作的標準。推動和加強高水平應用性本科教育的改革和發展,重視應用性學科建設,適用社會經濟發展的專業建設,拓寬和提升課程建設的實踐性,同時選擇和編寫相關教材,使課程教學充分體現探究性,為畢業論文和畢業設計,創新創業教育,產教融合、協同育人等奠定扎實基礎,塑造和形成濃厚的教學文化氛圍,在本科教育教學上配置優質資源建立機制,從而為社會主義事業長遠發展,真正培育出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建設者和接班人。[14]

3.4 重視質量文化建設

高校質量文化是全體師生員工在質量意識和質量價值觀上的共同體現和價值追求,它對全體師生員工形成一種內在的感召力和凝聚力,形成全校上下共創優質教育的強大精神氛圍。自覺樹立起以質量求生存、求發展的共同信念,從而保證教育教學質量的穩步提升。在地方本科院校轉型發展進程中,加強應用型質量文化建設,既是辦學定位的內在要求,也是學校文化發展的客觀需要,更是高素質專門人才培養的有力保障。加強應用型高校質量文化建設,必須依托評估認證體系、完善制度保障、營造創新氛圍,融入學校管理、人才培養和學風建設全過程,有效推動應用型高校校園文化整體水平的持續提升。[15]

教學質量是地方本科院校辦學的中心工作,人才培養質量既是整個社會關心的問題,也是學校辦學水平,提升核心競爭力的體現,更是制約學校發展的命運問題。以質量文化為引領,以轉型試點院校為契機,實現學校人才培養目標,提升辦學層次。按照“以評促建、以評促改、以評促管、評建結合、重在建設”的方針,圍繞審核評估的“四個維度” (目標適應度、條件保障度、運行有效度、用戶滿意度),突出人才培養中心地位,加快改善辦學條件和基本建設,在專業建設、課程體系、師資配備、條件建設、質量保障、環境美化、氛圍營造等方面加大建設力度,全面修訂人才培養方案,強化質量保障體系建設。以專業認證為突破口和著力點,從培養目標、畢業要求、課程與教學、合作與實踐、教師隊伍、支持條件、質量保障、學生發展等方面進行考量,深化教育教學改革,加強專業內涵建設,全面提高教育教學水平和人才培養質量。

3.5 開拓“眾創”文化新局面

3.5.1 創意文化、創新文化和創業文化的內涵關系 1991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研討會報告中指出:“創業教育,從廣義上來說就是培養具有開創性的個人。創業文化的本質是創新精神。創業的基礎和核心是創新,創新支撐著創業,創新的重要表現形式之一就是創業”。創新、創業的萌芽起點和初始階段主要是培養創意思想和能力意識,以點帶面,以面提升點,點面結合,奠定基礎,從而形成濃厚的“眾創”氛圍。高校創新創業教育,從一定意義上來說,其理念和價值取向,模式選擇、教育體系構建,由高校創新創業教育的目標所決定的。

我國正在推進創新驅動戰略,迎接“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時代潮流。地方本科院校轉型發展要培養創意文化、創新文化和創業文化。一是促使學校的教育教學在傳授知識和能力的基礎上,培養大學生實踐知識創意、技術創意、管理創意的能力,從而使學校的轉型發展目標落到實處。二是在辦學理念、人才培養模式、管理體制機制等各方面實現創新,積極推動應用技術型人才培養目標的實現。使師生員工都能在轉型發展的歷程中,具備創新精神和能力,將創新作為價值追求,不斷培育創新文化。三是創業文化以制度激勵、實踐活動、環境氛圍等多種途徑作用于培養主體,使廣大學生在創業文化的引領下,在身體力行的創業實踐中耳濡目染并接受熏陶,逐漸培養自身的創業意識和創業精神,不斷推動轉型發展取得實效。[16]

3.5.2 創新創業的實踐探索 為推動大學科技園孵化器的建設以及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的開展,目前全國各地高校,根據其比較優勢推進創新創業平臺、大學科技園建設,組建創新創業學院,取得了較好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為推進轉型發展,發揮產教融合優勢,在加強專業、課程以及實習實訓的合作同時,逐步嵌入企業文化元素,使學生從技能、職業素養和職業精神上適應未來工作的需要,以國家級和省級的大學生創新創業項目為引領,以參加全國、省市的有關競爭活動為抓手,強化文化氛圍,取得較好成績。從而使人才培養、科學研究、服務社會以及文化傳承得到進一步彰顯。榮獲各種稱號,如大學生青創空間孵化中心示范點創建單位、電子商務產業示范基地、創新創業教育示范校、全國創新創業典型經驗高校、中德教育合作示范基地等,為進一步發展提供更好更廣闊的實踐奠定基礎。

轉型發展,內涵創新,樹立典范。要按照十九大報告的要求,深化產教融合、校企合作,貫徹落實好國務院辦公廳《關于深化產教融合的若干意見》,學習借鑒國際上產教融合的先進經驗,適應當前經濟社會發展和科技革命的新要求,不斷深化高等教育綜合改革。如合肥學院、黃淮學院、常熟理工學院等院校在辦學創新道路上取得較好成績,教育部向國務院專題報告(教外〔2016〕4號),明確指出“把合肥學院中德教育合作示范基地作為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關于引導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應用型轉變決策部署的重要舉措”。

3.6 夯實校園文化的品牌性

文化是大學的精神和靈魂,大學文化對學生的人格發展、社會適應能力和綜合素質培養具有重要影響。校園文化是全校師生員工在大學建設及發展過程中,共同創造出來的一切物質和精神的產品及其創造過程的總稱,也就是凝聚的校園精神及其文化環境的總和。[4]校園文化有廣義和狹義的內涵,從校情實際出發,以重點和品牌為抓手建設校園文化效果明顯,受益和影響力大。

3.6.1 環境文化建設 一方水土,哺育一方文化。大學的中心任務是治學育人,在一定程度上說離不開具有高品位的大學文化生態環境的構筑,進一步說,高校環境文化是大學風格和精神的集中體現,承載著課堂教學所無法替代的價值作用。[17]環境文化如春雨般滋潤著師生員工的教學、科學、服務和生活,體現在校風、教風和學風之中。整體上說,高等院校都重視校園自然景觀與人文景觀建設,特別對于轉型發展的地方院校,其環境生態文化建設重要性顯著,優美環境是創新創業的樂園,科研成果產出的沃土,人文精神教育的寫照。因此,堅持大學文化生態環境高品位的關鍵是確保先進文化在大學文化生態環境中的主導地位,努力把大學真正建設成為發展人類先進文化的重要基地。

3.6.2 書院文化建設 書院文化是我國傳統文化的瑰寶。求真,求善,求美是書院文化的基本內涵,其精髓是正心明德。正心在求真問學、不以一己之是非為是非;明德在發揚自身光明之德,踐履匡濟天下之任。[18]隨著現代大學的科學主義和專業主義傾向加劇,大學對人才的培養主要集中在專業和技能方面,人文精神和大學文化式微。在工具主義的導向下,大學日益社會化、功利化,大學生對專業技能和就業過度追求,以犧牲成長的幸福感和快樂自由的心靈為代價,以至于大多數學生難以成為全面發展的高素質創新人才。

書院文化具有社會教育價值、學術價值及其功能,傳承書院文化的自由精神、創新精神和人文精神。[19]在傳承中創新,弘揚書院文化的獨特魅力,為應用型地方本科院校提供辦學指導。更新教育觀念,培養創新人才;加強教學管理,提高教學質量;建設學術團隊,促進學術創新;提倡自覺和質疑,培養創新能力。[20]借鑒國內外大學辦書院的經驗,結合自身的辦學目標和辦學特色,構建書院架構,實施書院制的管理和研究,營造書院文化的氛圍。以肇慶學院為例,為打造特色校園文化,創新本科人才培養模式,于2009年實施“學科專業學院制,生活社區書院制”改革以來,產生較好的辦學效果和社會影響力。2014年,“學生社區書院制綜合改革”被批準為廣東省教育綜合改革示范項目,并先后獲得肇慶學院第五屆優秀教學成果一等獎、全國高校校園文化建設優秀成果獎、廣東省校園文化建設優秀成果一等獎和廣東省教育教學成果獎(高等教育類)二等獎??傊?,以非形式教育和自我教育的方式,積極開展相關教育活動,為進一步提升大學生綜合素質,引導學生自我管理、自我服務和自主發展,從而為學校轉型發展營造良好的育人文化環境。

3.6.3 社團文化建設 學生社團作為高校校園文化的生力軍,在創建校園精神文明、繁榮校園文化、培養大學生創新精神與實踐能力方面起到重要的作用。當前,高等教育的轉型發展對復合型、應用型人才培養提出更新更高的要求,學分制的全面系統普及逐漸淡化了傳統的班級建制,提高社團策劃組織活動、鍛煉能力的紐帶要求,無形中也擴大了社團的作用范圍,提升了其影響力。[21]因此,推進學校轉型發展,培養應用型人才,社團建設需要樹立品牌理念,打造獨具特色的社團格調,營造繽紛多彩的社團文化氛圍。高校轉型發展需要各級黨團組織進一步轉變觀念,發揮好社團在組織青年、服務青年、凝聚青年和引領青年等方面的積極作用。

3.7 弘揚地域文化的特色價值

地域文化指在長期社會和歷史發展過程中積淀形成的歷史與現實、人文與科技、有形與無形、可再生與不可再生的物質財富與精神財富的總和,是地域性、傳統性和獨特性較強的一種亞文化。[22]地域文化是高校文化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地域文化的特色涵養了地方高校文化特質,使高校有了不同于其他高校的個性品格。地域文化有助于地方高校形成自己的辦學特色,為人才培養提供文化素材,為學科專業建設提供特色資源,增強教學的實踐性,增強學生的文化認同感,發揮教研優勢。[23]

在地方高校融合地域文化轉型發展的過程中,融入地域文化特色。一方面,地域文化的獨特性服務于校園文化內涵建設,另一方面,應用型高校借助自身人才、知識等資源優勢,反哺區域文化獨特性建設。如韓山師范學院在校園文化中開展“潮學研究”,嘉應學院彰顯客家文化為特色,五邑大學的僑鄉文化,曲阜師范大學的 “孔子文化研究院”傳承儒家文化,蘇州科技學院開展吳文化研究碩果累累,等等。肇慶學院弘揚端硯文化和包公文化等地方歷史文化,校園打造以中國傳統“文房四寶”——“筆墨紙硯”為主體的四大標志性景觀,分別是文筆峰、翰墨池、國硯廣場和杏壇春風硯。在傳承創新肇慶地方文化的基礎上,經過傳統與現代的有機結合,建立了中西文化交流與利瑪竇研究中心,成功舉辦了 “利瑪竇與中西文化交流學術研討會”。成立了“廣東省硯文化研究基地”,積極推動端硯文化研究以及其它地域文化研究,創編舞蹈《硯魂》,在省內外展演受到高度評價并獲獎。原創 “包公”主題大型的音樂劇《青天之端》,集歷史性、思想性、時代性于一體的文藝精品,對于開展廉政文化教育具有很好的促進作用。

應用型高校開展地域文化教育與研究是一項較為復雜的系統工程。因此,樹立多維多元化、動態發展性和兼容并蓄式的地域文化教育觀念,從實際情況出發,組織和策劃地域文化與教育主題契合,以育人為本、立德樹人和辦學特色為核心,從而為地方應用型本科院校文化建構樹立品牌效應,提高社會服務水平,擴大辦學影響力和美譽度。

4 結 語

地方本科院校轉型發展是中國高等教育審視世界高等教育發展趨勢,貫徹落實國家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和一帶一路發展戰略,從高等教育大國向高等教育強國的道路邁進,后大眾化高等教育發展的戰略性選擇。大學的本質是求真育人,大學文化應以學術為中心,樹立追求真理、敬業愛生的精神,緊跟時代發展的步伐,從高等院校的客觀實際出發,建立高雅文化,抵制低俗文化。具體來說,以黨的十九大報告精神和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貫徹落實全國教育大會精神,堅持黨的教育方針,堅持社會主義辦學方向,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任務,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教育教學和校園生活的各個領域,培養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高素質人才。

以深化應用型人才培養為動力,始終堅持轉型發展不動搖,始終堅持內涵發展不放松,加快建設高水平應用型人才培養體系,統籌推進專業建設和課程建設,協調開展專業審核評估與專業認證,著力培養學生創新創業能力,突出辦學特色,深化教育教學改革。抓住國家實施創新驅動戰略和地方高校轉型發展的歷史機遇,銳意進取,大膽探索,取得更大更好的成績,加快高等教育現代化,辦好人民滿意的高等教育做出貢獻。

猜你喜歡
應用型辦學轉型
關于應用型復合人才培養的教學模式探討
在晉招生部分院校中外合作辦學項目梳理
在晉招生部分院校中外合作辦學項目梳理
轉型發展開新局 乘風破浪向未來
“5-2-1”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探索實踐
航天器在軌管理模式轉型與實踐
中外合作辦學在晉招生錄取情況一覽表
網絡平臺補短板 辦學質量穩提升
聚焦轉型發展 實現“四個轉變”
轉型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