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細化養成教育 促進品德形成

2019-04-25 00:09劉智康
關鍵詞:共鳴內化養成教育

劉智康

【摘要】? “內化”是一種內在的心理活動,是將外在要求化為自己內在需要的過程。它是一種感染、感受,也是一種精神的傳遞,德育“內化”必須對抽象、空洞的德育理論進行分析、研究,通過多種方式、手段,調動學生主觀能動性,產生情感共鳴,讓其理解、認可、接受,并在豐富多彩的社會、生活實踐中,不斷地自覺修煉,將其外部要求轉化為內部的需要,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提升自己的思想道德素質。

【關鍵詞】? 養成教育 內化 共鳴

【中圖分類號】? G633.2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992-7711(2019)04-024-01

眾所周知,中學教育的奮斗目標是在德、智、體等方面,培養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合格公民,德育教育是搞好這一工作的重中之重,而堅持德育在“內化”上下功夫,將學生的道德認知轉化為道德行為則是當前提高德育教育實效的關鍵。英國教育家德·朗特里把“內化”稱作“內在化”,即將從別人處聽來的看法、價值準則與主意化為自己的思想或把自己想出的看法、價值準則與主意隱在心中(或化為自己的品格)的過程??梢?,“內化”是一種內在的心理活動,是將外在要求化為自己內在需要的過程。它是一種感染、感受,也是一種精神的傳遞,當外在的思想道德要求進入教育過程中,如果沒有激起個體內在的需要,個體是不可能真正接受的,即使由于外力的強大影響包括硬性灌輸,有時表面上接受了教育,但由于沒有引起內部矛盾,也形成不了“內化”過程,因此,德育“內化”就必須對抽象、空洞的德育理論進行分析、研究,通過多種方式、手段,調動學生主觀能動性,產生情感共鳴,讓其理解、認可、接受,并在豐富多彩的社會、生活實踐中,不斷地自覺修煉,從而將其外部要求轉化為內部的需要,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提升自己的思想道德素質。筆者認為,要在以下幾方面下功夫。

一、堅持以人為本,突出主體性

如前所述,“內化”既然是人對外部事物普遍通過認知轉化為內部思維的過程,那么這種“內化”就不是照相式的、生吞活剝的不自覺過程,而是一種充分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自愿、自覺獨立完成的。教育作為一種以促進人的發揮,社會的發展為目的,以傳授知識,經驗為手段培養人的社會活動,其功用就在于把人類所創造科學文化知識或經驗“內化”為個體性的精神財富,發展、提高他們的主體性,造就未來社會的行為主體。學校德育工作材料必備學校工作班主任工作管理學生工作管理以往的德育教育只重視德育目標的制訂和德育道德規范的灌輸,缺乏對人的關注,忽視了道德的個體性和學生的主體性,忽視了自我教育、自我修養,重外律、輕內省,難以體現德育教育的針對性、實效性,從而偏離了教育的宗旨。

二、堅持情理交融,增強情感性

情感是人的道德中最主要的心理因素,沒有情感就不可能有“內化”,沒有情感,也不可能有對真善美的追求。一位教育家曾說過,教育之沒有情感,沒有愛,就如何同池塘沒有水一樣,沒有水就不能成為池塘,沒有愛就沒有教育。因此,必須使情感教育成為主旋律,堅持情理相融,情理相融包括兩方面:一是教師要通情達理,別太苛求;二是教師與學生之間要心理相容。初中生大多在13-15歲之間的年齡,正是穩定的個性,良好的意志品質形成的關鍵時期。許多研究表明,青少年接受知識的過程,也是個性品德形成的過程。不能否認,初中生知識水平參差不齊,情緒不穩定,意志力較差,更有少數對學習毫無興趣,調皮搗蛋的“后進生”。因此,一方面教師要樹立為學生服務的職業觀。教師的勞動是一種特殊的服務,學生是服務的對象,學生即使“毛病”再多,也不能將他們列為“朽木不可雕”而置之不理,更不能拋棄他們。另一方面,建立新型師生關系,師生關系不僅是教育者與被教育者的關系,還應該是情感融洽的朋友關系,共同參與教學活動的伙伴關系。從而在雙方愉悅的合作中達到“內化”的最好效果。

三、堅持知、行統一,注重實效性

在學生“內化”過程中,認知與踐行是其轉化的兩極。認知是“內化”的前提和基礎,踐行是“內化”的外顯,即“內化”完成的落腳點。規范的要求是外在的,要使學生真正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必須伴隨學生的內在需要,在自覺培養訓練的基礎上才能養成習慣。只有“內化”而無外顯,不能說已形成良好的道德水平,只有外顯的行為也不能說明學生的“內化”水平,因此,就要把認知與實踐結合起來。

首先,要讓初中生多參加社會實踐活動,這使他們接觸社會、了解國情、開闊視野、陶冶情操的學習過程,也是認識社會、增強使命感、明辨是非、堅定信念、提高為人民服務的自我教育過程,更是在改造自然、改造社會的活動中,不斷吸取營養、完善自我、增強能力、提高素質的成長過程。為此,一是要抓好課堂教學,結合本地區特點,不定期地帶領學生參觀、學習,讓學生根據課上所學、所思、所悟,結合所見所聞,寫小論文或調查報告,加深對課堂知識的認知,理解,從而為“內化”打下堅實的基礎。二是要開展多姿多彩的校園文化活動,諸如升旗儀式、主題班會、讀書會、世界地球日、國際禁毒日等等,從而使學生能夠在有目的、有意識的活動中,在易被學生認可的,生動活潑的形式中主動、自覺地接受教育,為“內化”創造必要條件。

其次,要使德育教育深入學生生活實際,即德育教育生活化。美國教育家杜威曾說:“教育即是生活”。生活是每個人切實的經歷,它對人產生最直接、最深遠的影響。生活世界又是蘊含豐富價值和意義的世界,是道德根植于其中的土壤。

綜上所述,德育“內化”是德育過程中受教育者主體因素發揮作用的最突出的表現,它起源于道德感知,發展于道德思維,形成于道德認同。德育在“內化”上下功夫,必須堅持以人為本,堅持情理交融,堅持知行統一。唯有如此才能使道德感知轉化為道德行為,才能最終實現德育教育的實效性。

猜你喜歡
共鳴內化養成教育
讀悟化展:小古文浪漫教學四重奏
思辨:兒童哲學促學生道德內化的教學實踐
體驗與共鳴:大數據時代場景營銷模式研究
工匠精神的缺失與高職院校的使命
情感味道:閩南話對臺灣廣播的獨特功能
小學生良好習慣的養成教育探索
高校學生體育素質養成教育研究
“民族唱法”的表現形態美
夢想斑駁照進現實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下的民族高校大學生價值觀認同教育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