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淺談如何在教學過程之中培養教師的”育人“精神

2019-09-10 22:51肖玲春
新教育論壇 2019年26期
關鍵詞:立德育人教學內容

肖玲春

隨著社會進步和教育發展,現代社會力求通過由應試教育轉變到素質教育來回歸到教育以人為本的初衷和內涵。如何正確發揮以扶貧、扶志、育人等系列講話精神,積極發揮教師隊伍優勢,這同樣離不開每一位教師的努力。這也啟發廣大教育工作者應該在日常工作之中積極培養育人精神,以實現立德樹人和以人為本的教育初衷。

一、育人精神的基本內涵

(一)以人為本

由于大多中小學課堂都是一言堂模式,所以很多教師常常忽視學生在課堂之中的主體地位。而育人精神的基本內涵則是以人為本。教師應該適時在教學過程之中降低教學的強勢屬性,讓講臺不再成為強勢的工具,教師和學生可以在一種較為融洽的氛圍之中進行自由對話,二者不再是單向溝通,而是一種雙向溝通。教師可以想學生所想,并時刻尊重學生的個性發展和天性解放。

(二)立德樹人

在日常教學之中,教師應該通過立德樹人來培養和強化自己的育人精神,并打造出一個有”愛“課堂,讓學生可以在其中感受到愛的教育。傳統的中小學教學之中,很多教師僅僅將書本的內容作為全部教學內容,而忽視了課本之外的生動教學,這是不利于增強學生的體驗感和參與感的。在學校和課堂之中,學生往往是以學習者和感受者的身份來參與到教學之中。而中小學生普遍處于認知能力較低和生理年齡較小的階段,教師應該以身作則,以良好的一言一行來幫助他們培養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因為學習是一個終身成長的過程,除了學習必備的文化知識,學生還需要學習是高尚的品質和良好的審美品位等,這是可以幫助他們脫離低級趣味的有效途徑之一。只有這樣,學生才可以在這種良好的熏陶之下自覺學習良好的品質和具備高尚情操,這是有助于他們后天人格的培養的。

(三)美育

素質教育早已脫離傳統教育的框架束縛,并具有較強的藝術性,那么,作為素質教育的核心部分,育人精神的特征也不可避免地具有一定的美育價值。傳統的中小學教學往往并不遵循學生的客觀認知發展規律,而是將完成教學任務和教學目標當做主要目的,過分重視教學結果而非教學過程。這樣一來,教學的功利性色彩增強,過分重視教學的工具性而忽視審美性,是極為不利于學生的全面健康發展的。

大部分中小學課程設置比例嚴重失衡,語文、數學、英語等主要科目占用過多時間,而美術、體育等課程則被占用。越俎代庖的現象屢禁不止,究其根本原因是因為,很多教師忽視了美育在育人過程之中的重要性,課堂變得較為枯燥和死氣沉沉。因此,在日常教學之中,教師一定要清楚認識到在育人精神培養過程之中的美學價值,增加教育的可視性和體驗性。

二、培養教師育人精神的具體策略

縱觀當前中小學教學發展現狀不難看出,無論是從“教書匠”到“教育工作者”,從“機械教學”到“靈活教學”,還是從“照本宣科”到“因時制宜”,新時期、新背景下,如果想切實有效地實現立德樹人的教學初衷,培養和深化教師育人精神,增加現代教育的活力,廣大教育工作者應該積極需要完成三個轉變,即意識轉變、教學內容轉變和角色轉變。本文從多維度論述了培養中小學教師育人精神的現實意義。

(一)意識轉變

當前大多數的中小學發展陷入同質化,城鄉教學資源分配不均、“教師”隊伍有短板,這都是制約教學創新的重要限制性因素。而在教學創新的過程之中,如何做到以育人為教育根本,首先要做到教師的意識轉變,即尊重學生的主體位置,以日常教學為基點、以多元教學形式為主要驅動力,讓學校、教師、學生可以緊密聯系在一起,讓學生可以做到“有話想說”“有話就說”和“有話說完”。

教師不能絕對否定或者全班照搬照套別人的教學經驗和教學成果,而是應該自覺摒棄這種絕對觀念,應該積極從扭轉傳統教學觀念,即”為成績論“,減少甚至杜絕教學過程之中“形象工程”的出現次數,以增強教學活力,實施多元化的教學手段,打造多元化的教學情境和使用多元化的教學評價機制等來實現開放式教學和特色教學。量體裁衣、看菜吃飯的做法同樣適用于教育之中,尤其是針對于很多農村中小學,通過此舉同樣有助于引導農村中小學將地緣劣勢轉化為地方教學優勢,讓學生的主體位置得以凸顯。

(二)教學內容轉變

在傳統的中小學教學過程之中,教師應該兼顧教學形式和教學內容的雙重創新。而教學內容的創新應該從回歸育人主題開始。教師應該主動養成充電意識,并全部摒棄照本宣科等機械性教學方法。能動地增加教學內容的廣度、寬度和深度,只有懂得這樣的教師才可以做到與時俱進和盡得人心。教師應該清楚認識到教學內容的連續性、動態性和復雜性,在日常教學之中,通過聯系生活來進行教學等方法具化教學內容,使其生動化和形象化。

(三)角色轉換

在日常教學過程之中,若想培養自身的育人精神和育人能力,應該自覺完成”理論——實踐——理論“的深刻轉變,并自覺扮演引導者參與者和組織者的角色,而不是一味處于強勢地位,做講臺上的絕對發言者和示威者。

在傳統的教學過程之中,教師往往主要聚焦處于“貧困線”之上的學生,即學優生,對于處于“貧困線”之下的學困生卻采取漠視態度。這是極為錯誤的做法。單純依靠成績去衡量學生,而沒有尊重他們的個性和天性,這會在不久之后,形成閉合的死循環,學生難以對教師產生親近感,師生粘性大大降低。因此教師可以通過使用角色互換、游戲法等方法,成為學生的知己、朋友和伙伴,以多種身份來走進孩子的世界,傾聽他們的訴求,了解他們的真實意愿。

綜上所述,不難看出,只有循序漸進地進行教學創新,才可以實現育人目的,培養和深化教師的育人精神,以更多的愛心、耐心和細心等去感染學生,并對他們的終身成長產生深遠影響。

猜你喜歡
立德育人教學內容
Stories about labor education家校勞動,立德樹人
育人鑄魂守初心 賡續前行譜新篇
家校社協同育人 共贏美好未來
談初中化學教育的立德樹人
新冠疫情期間小學信息技術在線教學內容的選擇和實踐
巧化課堂意外 踐行立德樹人
例談高中生物學教學中的立德教育
普通高中文化育人的思考與實踐
悅人亦育人 冬季里的音樂綻放
等差數列教學內容的深化探究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