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實境課堂: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情境的浸潤范式*

2020-01-05 05:39蔡學之
教學月刊中學版·政治教學 2020年12期
關鍵詞:教學情境道德與法治

蔡學之

摘? ? 要:初中道德與法治實境課堂以初中生逐步擴展的生活為基礎,以學生成長過程中需要處理的家庭、學校和社會關系為基點,把實境課堂從學校開設到家庭、社區和社會,詮釋情感體驗和實踐是道德與法治學習的最重要的方式,充分發掘實境課堂的特色,追求潤物無聲、育人無痕的效果。

關鍵詞:實境課堂;道德與法治;教學情境

初中道德與法治實境課堂,是指“教師依據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的教學內容和課程標準的目標達成,在實際場景或通過‘模擬實境‘虛擬實境進行實際場景再現進行教學的課堂”。實境課堂具有教學浸潤感,更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好奇心,發揮思政課的隱性教育功能,并在潛移默化中幫助學生實現知識的拓展、能力的提高和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升華。

一、聚焦現實: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

“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春夜喜雨》首聯中提及的好雨之所以是好雨,是因為選對了時機——正當春天萬物生長之時。初中道德與法治實境課堂的探索與實踐,正是應和了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學科核心素養的指向,通過學生的真實體驗感悟和道德與法治實踐,來深化學生的思想認識、提升其道德與法治的踐行能力;切合了《中小學德育工作指南》中“活動育人、實踐育人”的要求,把課堂教學的理論性和實踐性、顯性教育和隱性教育有機統一起來;契合了江蘇省品格提升工程的“創新有感染力的課堂范式”的著力點,把教學內容置于鮮活的實境中,使課堂教學呈現真實的教學情境,打造出更具浸潤感的實境課堂。

基于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中小學德育工作指南》頒布、江蘇省品格提升工程實施的“好時節”,筆者對“乃發生”的實境課堂中“實境”進行了定義。狹義上的“實境”指的是“實際場景”,廣義上還包括“模擬實境”和“虛擬實境”(見圖1)?!皩嶋H場景”,一是指課堂開設的實境場所。如博物館、展覽館、科技館、物質和非物質文化遺產地、革命紀念地、法院、檢察院、公安機關、交通隊、消防隊、企事業、大自然等。二是指與教學情境相關的當事人、實物走進課堂。如法官、人大代表進課堂,糧票、選民證進課堂等。三是指師生課前調查、走訪的第一手資料,包括視頻、音頻、圖片、文字、數據等?!澳M實境”是指師生通過角色扮演而演繹的真情實境。如模擬法庭、模擬人大、模擬政府、模擬聽證會等?!疤摂M實境”指的是利用計算機、網絡通信技術對實境場所、實境人物、實境事件進行的再現。如網上博物館、網上展覽館(會)、課堂上視頻通話、語音連線、現場直播等。

實境課堂通過創設“實際場景”“模擬實境”或“虛擬實境”,在實境教學中發揮李吉林所倡導的“入情—動情—移情—抒情”情境教學作用,很大程度上解決了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在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過程中“知易行難”的最大難題。

二、聚合知行: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

“知行合一”是指內在的知識和行動的統一。近代教育家陶行知在“知行合一”的教育思想引領下創立“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薄敖虒W做合一”等教育理論。初中道德與法治實境課堂的隱性德育功能,恰如《春夜喜雨》的頷聯“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 。在“聚合知行”方面,筆者的團隊做了諸多有益探索。

(一)聚合實境課堂基地

“實境課堂”突出體驗式學習,強化實踐導向,把道德和法治課堂搬到實際場景,學生在實境中不知不覺中被感染、受觸動,引起共鳴、引發思考,自覺將情感、態度和價值觀內化于心、外化于行。

根據我校的實際情況,我們整合校內外教育教學資源,共建共享周恩來童年讀書處、周恩來紀念館、周恩來故居、劉老莊八十二烈士紀念館、蘇皖邊區政府舊址、博物館、消防大隊、交警大隊、工農路社區、淮西社區、十堡村、福利院、特殊教育學校、憲法主題公園、生態園、公安機關、法院、檢察院等一批實境課堂基地,為實境課堂的順利開展提供有力保障。

【實境教學片段1】

教學課題:九年級上冊第一課1.2:走向共同富裕

實境設置:淮陰區高家堰鎮十堡村(實際場景)

師生活動:(1)聆聽扶貧戶現身說法:講述脫貧致富的歷程。(2)參觀扶貧戶的房屋設施及老照片。(3)交流問題:“什么是共同富裕?”“為什么要走共同富裕之路?”“怎樣走向共同富裕?”

設計意圖:十堡村是我?!瓣柟夥鲐殹钡慕Y對村,也是我校實境課堂基地,共有36個結對貧困戶,經過4年的扶貧工作,絕大部分貧困戶已達到脫貧標準,不少農戶甚至走上了富裕道路。這節基于實際場景的實境課堂,學生通過切身體驗,引發深度思維,認同共同富裕國策,認同黨的領導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最大優勢。

(二)聚合主題教育活動

陶行知先生曾一語見地指出:“教師的職務是千教萬教,教人求真;學生的職務是千學萬學,學做真人?!薄罢娼逃切男南嘤〉幕顒?,唯獨從心里發出來,才能打動心靈的深處?!睂嵕痴n堂要結合教材內容,設計形式多樣的理想信念教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生態文明教育等真實的主題教育活動,在真情境、真體驗、真感悟中促進學生良好的道德意識和法治觀念的形成和發展。

【實境教學片段2】

教學課題:九年級上冊第六課6.2:共筑生命家園

實境設置:里運河畔(實際場景)

師生活動:(1)邀請河長講述里運河的資源和環保價值、里運河“前世”污染與“今生”治理。(2)交流問題:“淮安不缺水,為什么還要節水?”“淮安如何走綠色發展之路?”(3)課后實踐:我為里運河做點事。

設計意圖:水是淮安最鮮明的自然與人文符號,京杭大運河、古黃河、鹽河、里運河四河穿城而過,被譽為“漂浮在水面上的城市”。里運河畔的實境課堂教學,突出生態文明教育主題活動,把教學內容置身于里運河的實境中,在實境中感悟綠色發展理念,在“我為里運河做點事”的課后實踐中提升節約資源、保護環境的意識和能力。

(三)聚合實踐育人范式

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分為文化基礎、自主發展、社會參與三個方面。其中,社會參與是其他兩個方面的落腳點,也是實境課堂的落腳點。實境課堂的浸潤范式可以概括為:課前搜集實境資源加工信息;課堂體驗實境資源激發情感;課后社會實踐學以致用。通過課前、課堂、課后的閉環教學系統拓展學生的道德與法治知識,提高學生的道德與法治能力,提升學生的道德與法治情感(見圖2)。

【實境教學片段3】

教學課題:八年級下冊第六課6.1:國家權力機關

實境設置:模擬“人大”(模擬實境)

師生活動:(1)課前走訪人大代表。(2)課堂在人大代表的指導下模擬“人大”。(3)課后走訪居民,發現問題,“我為人大代表獻個策”。

設計意圖:學科素養是學生在對生活的認識、體驗和實踐過程中逐步形成的,然而國家權力機關——人民代表大會的相關知識,正常游離在初中生生活范圍之外。通過課前對人大代表的走訪、課堂在人大代表組織下模擬“人大”、課后學生給人大代表獻策等活動,可以讓“人大”更好地走進學生的生活范圍,在人大代表的專業引領下,實現學科知識、能力、情感的有效融合。

三、歸聚特色:野徑云俱黑,江船火獨明

相對于常態的道德與法治課堂,實境課堂歸聚了實境體驗的特色、學校家庭社會“三位一體”共育特色、志愿服務的特色等諸多亮點,在常態課堂的“萬綠叢中”,凸顯實境課堂的“一點紅”,正如《春夜喜雨》頸聯所描寫的:“野徑云俱黑,江船火獨明?!?/p>

(一)歸聚實境體驗特色

初中學生正處于道德意識和法治觀念形成的關鍵時期。但是,道德品質的提升和法治觀念的提高不能靠簡單的說教來實現,而要通過活動、實踐把學生引入教育教學實境,在實境中去體驗,在體驗中去感悟,在感悟后去導行。

【實境教學片段4】

教學課題:七年級上冊第六課6.1:走近老師

實境設置:《老師的一天》(實際場景)

師生活動:(1)課前:學生跟拍自己班主任的一天。(2)課堂:播放微電影《老師的一天》;交流問題“在你的成長過程中,老師最讓你感動的事情是什么?”課堂小結:教師的使命、好老師的標準。(3)課后:開展、評價“見到老師問聲好”主題月活動。

設計意圖:學生和老師雖然朝夕相處,但是學生未必真正能走近老師。在家長的協助下,學生走近跟拍老師的一天,在《老師的一天》的實境中去體驗,在實境體驗中激發尊師情感,在情感觸動下外化為尊師行為。

(二)歸聚共育機制特色

在道德與法治實境課堂探索中,一方面要強化家庭參與,發揮家長在實境課堂教學中的作用,積極構建實境課堂進家庭,建立科學合理、良性互動的家校教學互動機制,形成教育合力;另一方面要強調社會力量的參與,注重實境課堂與社會教育的有效銜接,利用好學校周邊社區的教育資源,延伸實境課堂時空,努力構建學校、家庭、社會“三位一體”的共育機制。

【實境教學片段5】

教學課題:九年級上冊第五課5.2:凝聚價值追求

實境設置:周恩來紀念網、全國周恩來紀念館網上巡展(虛擬實境)

師生活動:(1)課前:學生瀏覽周恩來紀念網或參觀全國周恩來紀念館網上巡展。(2)課堂:周恩來紀念館的宣講師(家長)到校講述周總理光輝的一生,凝練“恩來精神”。(3)課后:網上紀念(祭奠、獻花、留言)——“周總理,我想對你說?!?/p>

設計意圖:周恩來紀念網是由人民日報社人民網、淮安市委市政府等社會力量主辦的。通過引導學生網上參觀周恩來紀念館,邀請在周恩來紀念館工作的家長參與課堂教學,充分利用家庭、社會的教育資源和教育力量,實現學校、家庭、社會的共育機制。

(三)歸聚志愿服務特色

在當下,志愿者已經成為社會上一道亮麗、溫暖的風景線,志愿者“奉獻、友愛、互助、進步”的精神也成為社會文明進步的標桿。在道德與法治實境課堂中,我們歸聚學雷鋒志愿服務特色,引導學生自發成立“小水珠”志愿服務社團,通過社團開發第二課堂,并利用社團的力量開展專業化志愿服務,把學?!傲⒓簽槿?,以文化人”的育人方略滲透到志愿服務中去,培養學生社會責任擔當的意識。

【實境教學片段6】

教學課題:八年級上冊第七課7.2:服務社會

實境設置:“志愿江蘇”(實際場景)

師生活動:(1)以班級為單位在“志愿江蘇”平臺注冊“志愿服務組織”。(2)全班學生在“志愿江蘇”平臺注冊志愿者。(3)“志愿服務組織”招募志愿者開展課外志愿服務活動。

設計意圖:“志愿江蘇”是省文明辦創設的江蘇志愿服務信息系統平臺。在這個平臺上,志愿團體可以發布志愿項目、招募志愿者、評價志愿者、展示志愿風采。課堂教學通過“志愿江蘇”這個平臺,組織學生線上注冊志愿者、線下開展志愿服務活動,在實境中培養學生奉獻社會的情感和勇于承擔社會責任的意識。

四、積聚效果:曉看紅濕處,花重錦官城

評價一節課的效果,主要看“三維目標”的達成:知識是否得到拓展、能力是否得到提高、情感態度價值觀是否得到升華。實踐證明,道德與法治實境課堂更能有效拓展知識、提高能力、升華情感,積聚更好的課堂效果,一如《春夜喜雨》尾聯所描寫的:“曉看紅濕處,花重錦官城?!?/p>

由于學科特點的不同,情感、態度和價值觀是道德與法治課堅守不變的靈魂。知識的傳播、能力的培養,其終極指向價值引領——政治認同、科學精神、法治意識、公共參與等。初中道德與法治實境課堂有效探索學校立德樹人的新路徑和新范式,增強了學科教學的隱性教育功能,積聚了學科核心素養效果。

為實現知情意行相統一,實境課堂設置了課后道德與法治實踐的環節,這一環節主要指向增強學生的責任擔當、實踐創新等社會參與能力,通過志愿服務、建言獻策、模擬法庭、制作微電影、創作公益廣告、撰寫調查報告等實踐作業或可視化評價項目,提高學生的道德與法治能力,積聚了學科關鍵能力效果。

明代思想家王陽明主張:“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痹诔踔械赖屡c法治學科中,有諸多道德上的“知”,亦有諸多法治上的“知”。在道德與法治實境課堂中,可以通過實境體驗、人物走訪、對話專家、社會調查、社會實踐等,掌握學科的必備知識、基本原理,為“三維目標”的達成打下堅實的知識基礎,積聚了學科必備知識效果。

“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背踔械赖屡c法治實境課堂恰似學生道德與法治學習過程中的源頭活水,為學生的道德與法治成長源源不斷輸送清清渠水。

猜你喜歡
教學情境道德與法治
人教版《道德與法治》一年級上冊教材研讀思考
蘇教·中圖版《道德與法治》教材使用策略探微
蘇教·中圖版《道德與法治》小學低年級教材解讀
微課助力,讓小學語文教學大放光彩
信息技術下的小學語文高效教學探究
新課程理念下的物理課堂情境教學模式芻議
小議初中英語如何創設教學情境
培養學生自主探究能力的策略研究
中小學推出《道德與法治》課程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