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親子溝通對農村留守兒童行為問題的影響研究

2020-01-11 01:11李姍姍
中國校外教育(中旬) 2020年12期
關鍵詞:親子溝通農村留守兒童

李姍姍

【摘要】家庭教育對于兒童身心發展、行為導向、社會適應性等方面的成長,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其中,親子溝通作為家長與兒童間信息交流、情感交流的紐帶更是不可或缺。然而,自上世紀80年代開始的內地人員向沿海發達地區流動的“打工潮”引發的農村留守家庭和留守兒童現象釀成了農村留守兒童行為問題。親子溝通過程中出現的內容匱乏、頻率不穩定、缺乏有效途徑等問題,使得農村留守兒童在學習行為、生活行為與社會交往行為也出現了諸多不良發展的可能性。緊扣親子溝通對農村留守兒童行為問題的影響這一主題,文章將對留守家庭、留守兒童等概念作出定義,并結合先行研究論述農村留守家庭的親子溝通現狀及其特征,之后圍繞對親子溝通的重要性及其對留守兒童行為問題的影響這兩方面內容的分析,探討如何改善農村留守家庭的親子溝通狀況,希望能夠提供有效建議以對農村留守兒童問題的解決略盡綿薄之力。

【關鍵詞】親子溝通 農村留守兒童 行為問題

家庭是兒童人生中的第一所學校;家庭教育是兒童為人品格和特質的最初養成因素;家庭環境是兒童感知社會氛圍、認知世界規律的本源性港灣。盡管家庭對兒童成長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我們仍然可以發現當前中國農村地區因留守現象出現的家庭教育的嚴重缺失和穩定溫暖的家庭氛圍的匱乏。伴隨著我國經濟自上世紀80年代以來的迅猛發展,我國經濟市場對于勞動力資源的需求也越來越大,于是發展較為落后的內陸地區人員廣泛地向沿海遷移?!按蚬こ薄敝械母改競冇械倪x擇將孩子一同帶去打工城市,也有的選擇將孩子留在農村并委托長輩或親屬代為照看,而后者正是農村留守現象出現的主要原因?!按蚬こ薄弊畛醭霈F的時候,很少有人能夠預料到留守兒童現象在之后的數十年間將成為極其突出的社會問題。而隨著教育與兒童心理越來越受到社會和學界的廣泛重視,針對農村留守兒童行為問題的研究也日見增多。本文將選取親子溝通這一視角進行農村留守兒童行為問題的影響研究。

一、留守家庭與留守兒童的概念

20世紀80年代以來,隨著“打工潮”的興起,農村留守兒童的大規模出現成為我國現代發展與城市化進程中的隱痛,農村留守兒童現象也成為了不可忽視的社會問題。在這里我們首先需要明確留守兒童與留守家庭的概念。留守兒童指因父母長時間外出務工或經商而不能和父母長時間生活在一起的兒童。因父母雙方或一方流動到其他地區,而被留在戶籍所在地無法和父母雙方共同生活在一起對于孩子的成長有著極大的影響。從社會普遍產生的認知來看,留守兒童在大眾心中的定義為父母單方或雙方外出后留守半年的18周歲以下兒童。而留守家庭是指家庭結構中的青壯年勞動力外出務工后,被留在原籍的孩子與爺爺奶奶或外公外婆組成的老幼家庭。留守家庭的構成是畸形的,缺乏穩定的支撐和健康的家庭氛圍。

全國婦聯2013年發布的《中國農村留守兒童、城鄉流動兒童狀況研究報告》指出,全國農村留守兒童的數量為6102萬左右。盡管伴隨著內陸地區的經濟發展出現了小范圍的務工人員回潮現象近年來農村留守兒童的數量和規模仍然處于上升趨勢。農村地區義務教育的持續推進帶來了留守兒童心理與行為的正向發展,但農村留守兒童問題依舊需要我們的重視。

二、農村留守家庭親子溝通現狀及其特點

由于與祖父母生活在一起的隔代撫養在留守兒童的撫養方式中占據了主導地位,農村留守兒童的家庭教育存在嚴重匱乏。老人對兒童的撫養往往只重吃飽穿暖而忽視了兒童的行為矯正和心理關懷,兒童在家庭中缺乏安全感,又難以與父母取得高頻次、長時段、高效率的溝通,就會有極大的可能出現心理與行為問題。

對農村留守兒童的親子溝通現狀的分析可以從頻率、方式、內容質量等方面進行。其中頻率層次可以劃分為經常、有時、偶爾、從不;方式可以劃分為長途電話、微信視頻等;內容質量可以劃分為父母對孩子的簡單的噓寒問暖、親子間的互相思念和互相關心等。孩子與父母的溝通頻率越高,父母對孩子的了解和孩子從父母身上獲得的安全感就越多,而手機視頻聊天相比電話,家長能夠對孩子的身形體貌變化過程具備更多的了解,最后父母與孩子的線上溝通交流相比共同生活時的互相溝通,其深度和廣度都是遠遠不足的。在短暫的溝通中,孩子想不到和父母傾訴生活的苦惱和學習的煩惱,父母也更多地關注孩子的外在體貌而無法借助模糊的聲音或視頻畫面知悉孩子的心理狀況與日常行為狀況等??偟貋碇v,留守家庭的親子溝通存在著必要溝通時間無法保證以及隨之帶來的親子關系淡薄、溝通途徑有限與溝通頻率不定導致的溝通質量較低、溝通內容局限于孩子的吃飽穿暖的物質生活和學習生活、家長對孩子的教育局限于簡單的叮囑或者說空洞的獎懲承諾等特征,這使得親子溝通對留守兒童的行為關注和品行教育的影響不足。

三、親子溝通對農村留守兒童成長的意義

溝通是人與人之間情感與認真的交流紐帶,親子溝通更是實現家庭教育功能的重要方式。家庭中的親子溝通目的在于父母與子女之間交換各自的信息、觀點與情感態度,達到彼此共同的了解、信任與互相合作。親子溝通的質量和效率往往對留守兒童的學習行為、生活行為與社會交往行為有著顯著的影響。首先,親子溝通越頻繁,越有利于兒童樹立積極向上的學習信心和動力,有利于矯正兒童的學習行為、幫助其克服學習障礙,最終有利于兒童取得良好的學習表現和學習成績;其次,有效的親子溝通能夠幫助兒童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和健康的生活習慣,有利于兒童迅速地成長成熟起來、形成良好的生活自理能力,并杜絕因缺乏父母的實際管束而產生的抽煙、打架等不良行為;最后,持續不間斷的親子溝通有助于兒童形成樂觀開朗、積極向上的性格以及由此帶來的社會交際能力的成長,兒童交際能力的強弱往往體現在其朋友數目的多少,留守兒童朋友數量越多一定程度上能夠說明其親子溝通的質量。綜上,與父母溝通頻繁且高效的兒童能夠獲得更加健康的身心發展與學習、生活、社交能力的進步和行為的矯正。

四、親子溝通對農村留守兒童行為發展的影響及其改善對策

農村留守兒童的親子溝通質量和效果決定了其家庭親密度,而家庭親密度帶來的家庭氛圍和教育環境對兒童的社會適應性等方面能力具有顯著的影響力。親子溝通作為親子關系的動態發展和靈活的表現形式,其作用意義不容小覷。良好的親子溝通能夠在親子之間形成互動交流的良性循環,這將有助于親子間建立和諧親密的關系。而親子關系的健康對留守兒童行為發展具有正面的導向作用。留守兒童參與的親子溝通的匱乏,佐證了留守兒童教育中父母的缺位,證明了留守家庭教育功能的弱化,這些都不利于留守兒童行為的積極發展。眾所周知家庭對孩子一生的影響是深遠而重大的,為了改善留守兒童所受的家庭教育,我們首先從改善親子溝通方面入手。

(一)增加留守兒童的希望感

盡管親子溝通對于兒童身心的保護作用和對兒童行為的正向矯正作用已經得到認可,還有其他外在與內在因素會對親子溝通發揮作用的大小產生影響,如兒童初期的性格因素偏向于積極樂觀還是消極悲觀。鑒于此種狀況,可以采取相應手段來增加留守兒童的希望感。如父母在與孩子溝通時通過提出接孩子到其務工城市過暑假或寒假回鄉多陪孩子等計劃,激勵孩子努力學習并對假期生活充滿期待。留守兒童局限于農村的生活環境可能難以讓其更加全面完整地認識到世界之大、生活之美,因此不僅家長要多與孩子溝通學成長大后能夠接觸到的廣大世界,農村地區的學校老師等在教育孩子時也要循序漸進地使其了解世界、開闊視野。

(二)提高留守兒童親子溝通可行性

近年來,隨著我國基礎通信技術的發展和智能手機的普及,留守兒童與父母進行溝通交流的方式相比十幾年前已經有了很大改善。借助智能手機和網絡信號,留守兒童能夠隨時隨地與父母溝通,這種情況下影響親子溝通可操作性的只有父母工作的繁忙程度和收入水平。針對無法給留守在家的兒童和親屬配備智能手機方便溝通的家庭,地區相關工作人員可以提供設備支持和技術指導;而父母工作繁忙、作息不規律導致無法經常與孩子溝通的情況下,父母和孩子都可以學習錄制生活相關的短視頻,以非實時的方式增進了解和溝通。

(三)提供親子共同生活的機會和支持

我要提出的改善措施是,從根本上減少留守兒童的出現。父母不帶著孩子外出務工的原因往往是擔心自己沒有時間照顧和子女在當地就讀接受教育等問題。針對父母的憂慮,那些務工人員占據人口比例較多的城市可以開設兒童托管機構方便務工人員托管學齡前兒童,此外還可以為外來務工人員子女提供政策支持,方便其在本地接受教育,如近年來許多沿海城市已經放開外來務工人員子弟的中考、高考政策。如此一來,父母可以放下對孩子學齡前后的照顧和教育的擔心,將孩子帶到自己務工的城市,這樣就大大改善了留守兒童現象,孩子們可以收獲更多更深入的親子溝通,并得以在溫馨穩定的家庭中健康成長。

五、結語

綜上所述,家庭教育對于兒童情緒、人格與行為的影響和養成作用決定了親子溝通的重要性。針對“打工潮”下農村留守家庭和留守兒童家庭教育缺失、親子溝通缺乏有效的途徑和顯著作用方式的情況,本文對親子溝通的概念及其在農村留守家庭中的現狀做出論述,并結合應用心理學等領域的知識,解析了親子溝通對農村留守兒童成長的重要性與親子溝通對留守兒童行為的問題性趨向與動態的發展影響,最后提出了增加留守兒童對家庭發展與個人未來的希望感、有關部門與社會和學校多多提供支持提高留守兒童親子溝通的可行性和頻率,務工人員較多的城市為其提供子女托管和教育機構與政策支持等改善措施。通過本文的研究梳理,筆者希望能夠為農村留守兒童問題的改善與解決做出貢獻。孩子是祖國的未來,我們應該行動起來,為農村地區兒童的成長掃平障礙。

參考文獻:

[1]楊青松,周玲,胡義秋,朱翠英,孫煥良.親子溝通對農村留守兒童的行為問題的影響:希望感的調節作用.中國臨床心理學雜志,2014,(06) :172.

[2]鄭會芳.農村留守兒童親子溝通、家庭親密度與其社會適應性關系研究.華東師范大學學報,2009,(12).

[3]李翠英.農村外出務工父母與留守子女溝通頻率對子女行為的影響研究.長沙鐵道學院學報,2006,(02) :123.

猜你喜歡
親子溝通農村留守兒童
家長應學會給孩子和自己“留白”
用關心化解家庭教育中的強迫
智障兒童親子溝通能力評估的研究進展
學校、家庭、社會三方面加強對農村留守兒童心理健康的關注
淺析小學留守兒童感恩教育
當前農村留守兒童的學習問題及其對策研究
真誠激勵,關愛相隨
媽媽,請不要念動你的“咒語”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