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案例教學在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中的應用研究

2020-01-11 01:11常麗敏
中國校外教育(中旬) 2020年12期
關鍵詞:法治教育案例教學道德與法治

常麗敏

【摘要】案例教學法在《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它激發了學生主動了解法律知識的興趣,彌補了低年級學生生活體驗的不足,在案例討論過程中提升了學生思維的廣度與深度。同時,在案例教學過程中,法治意識、道德行為規范也逐漸滲入,入心入腦,為培養法治社會的合格公民打好了基礎。

【關鍵詞】《道德與法治》 案例教學 法治教育

青少年法治教育的目的不僅是讓學生掌握法律知識,還需要學會運用掌握的法律知識正確地分析、認識社會現象,并且最終落實到自己的行為上,自覺守法,學會維護自己的權利?!兜赖屡c法治》的課堂教學通過何種方式,能引領學生從簡單的知道走向達成更高層次的目標,也是非常值得思考的問題。

在社會科學領域廣泛應用的案例教學法給了我們很好的解題答案。案例教學法中核心是生動的案例,既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又能使學生獲得生活體驗,同時在對案例的層層深入分析過程中,提升學生的思維品質。

一、生動案例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法治意識的培養是一個長期的過程,需要經歷對法治的了解、理解到認同再轉化為外化的行為。學生通常會認為普通人一輩子都不會和法律搭上關系,只有少數的人才會打官司。所以,在教學過程中,抓住孩子愛聽故事這個天性,經常性地將最新報道的新聞事件、身邊的人發生的糾紛、抖音里看到的案例分享給她們,讓她們看到法律并不是遠離普通人的,它存在于生活的各個方面,每個人都可能會碰到需要運用法律武器的時候。

例如,老爺爺在小區中遛彎,鄰居未拴狗繩的大狗突然沖出來,將他撞倒在地,引發心梗住院,老爺爺與鄰居因責任和賠償問題達不成一致而將其起訴至法院。

案例陳述完之后,學生立馬來精神,紛紛表示自己和鄰居也在小區中碰到過類似的事情,然后有的同學就關注到了賠償的問題,有的認為鄰居應該承擔所有醫藥費,有的學生認為可能這位老爺爺心臟本來就不好,鄰居只負部分的責任,但怎么確定負多少責任呢?還有的學生十分氣憤,應該把這只惡狗抓起來殺掉,然后立馬有同學反駁太不理智,應該找警察叔叔解決問題。

生活中的案例很容易激起學生的共鳴和討論熱情,通過學生的踴躍的發言,老師可以很快找到學生頭腦里的認知沖突點,并以此為依據展開進一步的探究。每次案例分享完,學生總是意猶未盡,追著問還有沒有其他案例。除了案例本身的趣味性,有時案例中法律知識豐富、有勇有謀的主人公也會讓學生贊嘆不已。比如,上海華東政法大學王潔瑩因攜帶零食進入上海迪士尼樂園時被園方工作人員翻包檢查,認為自身合法權益受到侵犯,向法院提起訴訟,要求認定上海迪士尼樂園禁止游客攜帶食品入園的格式條款無效,并賠償損失。

很多學生都去過迪斯尼樂園,并且認為禁止攜帶零食入園,還翻包檢查的做法不對,但沒什么辦法,只能默許了這種行為。王潔瑩勇敢的行為讓學生看到了掌握法律知識的力量,也看到了依照法律程序可以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每個人做到知法守法,依法維權,我們就能建設一個公開公正的法治社會。法治意識就是這樣通過一個個案例逐漸在學生的意識中生根發芽。

為了鼓勵孩子們的積極性,我在課堂上開辟了“新聞播報”環節,每次請一位同學來分享一則新聞事件。為了避免出現學生漫無邊際講述的情況,我給出了講述的大綱,并且限制了分享時間為5分鐘,以此來鍛煉學生的分析能力與表達能力。

1.事件的起因、經過、結果。

2.事件中,沖突在哪里?應該如何解決?

3.事件涉及的法律條文是什么?

二、真實案例補齊學生體驗空白

六年級的學生生活體驗有限,尤其是關于政治生活方面?!度嗣翊頌槿嗣瘛芬徽n中講到人大代表的職責時,盡管探究新知和閱讀角都分別通過圖片和故事的形式提供了人大代表的職責信息,但還是略顯單薄,學生的參與度明顯不高。于是,我給學生推薦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官網的“代表風采”欄目,在這個欄目中有全國各地的優秀代表事跡的專題介紹,有視頻,還有文字介紹,信息非常豐富。我請每個學生瀏覽五位優秀人大代表的事跡介紹,然后記錄其中提到的每位代表主要工作內容。

掌握了豐富的素材,孩子們的話明顯多了起來。他們先在組內交流,然后共同總結出人大代表的主要職責,再以組為單位進行匯報,匯報時不僅能結合欄目中的內容,還在欄目的啟發下找到了所在社區的“人民代表之家”,介紹了社區中經代表提案之后帶來的停車環境變化等。

這個年齡段的孩子還處在形象思維到抽象思維的轉變過程中,對事物的認識還主要依靠直觀的感受和事例,針對性強、內容豐富的案例是學生獲得新知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三、復雜案例提升學生思維品質

一直以來,小學生的課堂里多數為“是什么”“是或否”“對不對”類型的提問,學生習慣于簡單的復述,非黑即白的判斷方式以及單向度的分析維度,限制了學生的思維發展和對現象的深入認識。

比如,在討論重慶公交車墜江事件時,教師提問學生“造成這起悲劇的原因是什么?”學生無一例外地表示,都是那位與司機發生沖突的乘客的問題。如果不是她一直與司機爭吵,拿手機擊打司機,司機駕駛就不會偏離方向。

教師充分肯定了肇事乘客是這件悲劇的主要原因,她的行為嚴重危害了公共安全,已經觸犯了法律。接著,教師又給學生播放了一段短視頻,同樣是有乘客與公交車司機發生沖突,一直在撕扯司機,車出現了左右扭動的現象。這時,同車的另兩位乘客走上來,合力制服了肇事的乘客。

教師繼續提問,看完后是否有新的想法?經過啟發后,陸續有學生表示車上的其他乘客冷漠旁觀,不想多管閑事的行為也是造成這起悲劇的原因;還有的同學想到最近看到公交車上司機的空間被封閉起來了,公交車公司應該早采取這種措施,悲劇也可以被避免。

社會現象是復雜、多面的,選擇案例時,要清晰明確的案例,但同時也要具有一定的沖突、矛盾,有層次漸進,適合提出層層深入的問題,引導學生學會思考,學會多角度分析問題。經歷過幾次案例討論后,學生在問題分析時考慮能更加全面。

當“大連10歲女孩被害”事件發生后,教師同時呈現了若干起未成年人犯罪事件,提問“面對未成年人犯罪年齡有下降、低齡化趨勢,我們應該怎么辦?”

小組討論后,有部分小組已經可以結合材料從兩方面進行分析,適當降低未成年人犯罪年齡,讓年齡小不再成為逃避責任的借口;同時,家庭、學校、社會也要加強對邊緣未成年人的關注和教育,這才是降低未成年人犯罪率的根本之道,這也是兩部未成年人保護法修訂的原因。

結合案例進行討論時,學生并不能一個人分析完整,每個人貢獻其中的一方面,這時可以讓學生嘗試總結大家的觀點,也可以由老師進行總結陳述,這將是學生學習模仿的示范,學生的分析能力就是在一次次的案例討論中得到提升。

綜上所述,案例教學法在《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它激發了學生主動了解法律知識的興趣,彌補了低年級學生生活體驗的不足,在案例討論過程中提升了學生思維的廣度與深度。同時,在案例教學過程中,法治意識、道德行為規范也逐漸滲入,入心入腦,為培養法治社會的合格公民打好了基礎。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定制.義務教育階段思想品德課程標準(2011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1.

[2]王紅霞.關聯生活巧普法,精選案例入腦心——《道德與法治》六年級上冊的教學實踐與思考[J].教學月刊,2019,(12).

[3]吳晨媚.培養知法守法用法的小公民[J].中小學德育,2019,(08).

[4]崔維云.法治案例教學存在的誤區與對策[J].中學政治教學參考,2019,(5).

[5]張家軍.論案例教學的本質與特點[J].中國教育學刊,2004,(01).

猜你喜歡
法治教育案例教學道德與法治
蘇教·中圖版《道德與法治》小學低年級教材解讀
加強青少年法治教育 從源頭上遏制校園暴力
法治思維視角下的藝術管理學科發展研究
案例教學在機械創新設計課程中的應用
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課案例教學的幾點思考
中小學推出《道德與法治》課程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