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應用型本科院校通識教育實施的問題與探索

2020-05-25 09:11楊陽
文教資料 2020年8期
關鍵詞:應用型本科院校通識教育教育模式

楊陽

摘? ? 要: 通識教育是最近十多年來我國高等教育體系中的一個研究常態,但是在不同類型的高校實踐中的情形卻大相徑庭。本文以重慶郵電大學移通學院為觀察樣本,從通識教育體現的教育理念、通識課程教學推動課堂教學模式的創新、通識教育對于改進學生的學習心態和認知觀念方面的作用等三方面展開探討,最后提出通識教育對于高等教育回歸“育人”核心的意義。

關鍵詞: 應用型本科院校? ? 通識教育? ? 教育模式? ? 課程體系

進入二十一世紀以來,隨著高等教育的蓬勃發展和高等院校自身改革與創新的不斷深化、拓展,以北京大學、中國人民大學、復旦大學為代表的一批綜合性研究型大學率先開始探索將通識教育納入大學生培養的基本學科體系中,通過“專業教育+通識教育”的雙重路徑培養符合社會需求的新型人才。這一改變中國高校數十年來習慣以專業分類的傳統教育模式的改革,在全國諸多高校掀起了一股通識教育的“熱潮”,越來越多的大學對通識教育在人才培養中的潛在作用愈加重視。在這一背景下,對應用型高校開展通識教育的實施路徑的探索便有了迫切性需求和現實意義。

一、應用型本科院校實施通識教育的瓶頸問題

通識教育,從內涵上講在于通過專業以外更廣博的學科知識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它作為一種“培養通達智能”的博雅教育,崇尚“探索高深的純理論知識”與受教育者“身心自由”[1](76-80)??v觀近些年來通識教育在高校教育中的發展,取得了相當明顯的成效:一方面,不僅幾乎所有綜合性研究型大學都開設了通識課程,而且相當多的應用型本科院校、高職高專院校引入了通識課程。另一方面,通識課程的教學方式越發多元化,課堂授課、網絡授課、微教學等方式并存,使通識教育的服務對象不僅限于在校學生,還擴展延伸到社會各界人士,讓受教育群體極大增加。

盡管通識教育在高等教育體系中取得了長足發展,但從整體發展狀況和發展水平上看,不同類型的學校呈現出明顯的差異與不均衡。對研究型大學來說,通識教育已從理論研究走向多元實踐,研究型大學積累的有關開展通識教育的實踐經驗是一筆寶貴的教育財富,而對于還處于探索和初創階段的應用型高校來說,如何有效借鑒研究型大學的經驗并結合自身情況開展通識教育則是未來一項長期挑戰。尤其在社會經濟發展轉型、人才培養目標轉型、學校定位發展轉型這一多重轉型背景下,既實現對人的專業性、應用性的培養又達到對人的人格、心理、思維價值等的全面塑造,不僅是應用型本科院校未來改革的方向和探索路徑,更是應用型本科院校辦學成果的關鍵。筆者所在的重慶郵電大學移通學院作為一所應用型本科院校,近年來正在全校大力推廣通識教育并取得了不俗的成績,然而也碰到了怎樣探索出一條符合本?;緱l件的培養路徑的難題。筆者通過對該校實施通識教育的經驗考察,以通識教育的課程教學方法為視角點,期望就進一步創新通識教育的課程教學、探索適合于同類型本科院校的通識教育發展模式提出一些思考和看法。

二、教學方式的轉變反映的是對人才培養理念的重塑

隨著新技術、新產業的不斷涌現,國家整體現代化水平的不斷提升,當代社會對人才的界定標準不斷更新。界定標準的適時更新,其實反映的是社會對未來大學生應當具備的整體素養、綜合技能等均產生新的需求。怎樣培養出符合時代前進趨勢、滿足社會需求的合格大學生,更準確地講是富有競爭力、創造性的綜合型人才,成為當今高校義不容辭的社會責任和歷史使命。面對時代進步和社會變化產生的變革壓力,我們看到的是很多高校對自身的辦學定位、育人目標和教學模式、方法作出了改變,以期推動學校、教師和學生的整體水平攀上一個新的臺階。

在應用型高校教育教學變革中,最常見同時最突出的一個變化之處為高校課堂的教學方法、授課模式正在發生新的變動。長期以來,普遍存在于中國高校課堂上以教師為中心、實行知識由“教師輸出”到“學生輸入”且缺少師生互動的課堂場景正逐步被打破。相對應地,以學生為中心、實行“教師引導——學生主導”、師生間廣泛互動的課堂開始涌現出來,這不能不說是課堂教學改革中一個令人振奮的突破。然而,對于上述這種新的亮點,在一些應用型本科院校雖有發生,卻并未完全擺脫傳統教學方式,甚至在部分課程中,傳統教學方法依舊占有主導地位。

經與部分仍舊采用傳統教學方式的教師溝通交流,筆者發現這部分教師對變革課堂教學方式的主要疑慮和困境在于以下幾點:其一,學生本身的知識基礎薄弱,學習動力不足,由學生推動學習研究,可能會變成學生對學習的進一步放任自流;其二,教師本人更習慣于按部就班地按照設計好的教學大綱開展教學,課堂進程的開放會加大控制難度;其三,部分課程的專業性較強,促使教師更傾向于按照自身的學識水平教授學生,而非讓學生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越界”。

筆者認為,上述疑慮折射出的一個現象是課堂教學方法改革的本質是什么的問題?;蛘哒f,當前的高校教學為什么要改革,內在動力在哪里。教學方法的改革,從根本目的來說,不是要用什么樣的新模式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而是在于某種新的方法或方式是否更能幫助我們在快速變化的社會經濟發展中培養出滿足社會需要且認同的富有競爭力的新型人才。也就是說,教學方法轉變的背后是一場人才培育觀念的重塑與革新。高等人才的培養離不開特定歷史環境因素的影響和限制。在過去高等人才匱乏的年代,社會對大學生的衡定標準基本是從單一專業學識的角度來判別,因此但凡受過高等專業教育的大學生即被視為“天之驕子”而備受社會推崇。然而,在當今大學生數量龐大而就業市場又難以吸納所有大學生的不對等形勢下,社會對人才的衡量與判斷已遠非過去的標準所能滿足。學生需要從單一的專業化人才變成綜合型復合型人才,不僅學生要努力做出改變,還要求學校從培養目標到培養模式都發生變化。具體到從事教學工作的一線教師,首要改變教學觀念,進而由觀念引起教學方式、手段的相繼變化,最終推動課堂教學整體“煥然一新”。

三、重慶郵電大學移通學院在實施通識教育方面的探索

重慶郵電大學移通學院作為一所以理工科為主的民辦應用型本科學院,經過十余年的發展壯大,已成為一所擁有21000余名在校學生、近千名專職教師的高等學府。建校以來,學校秉承“樂教、樂學、創造、創業”的辦學精神,以應用型人才培養為目標,信息科學技術為特色,致力于培養人格高尚、專業基礎扎實、創新實踐能力強、具有國際視野的“應用型、工程型、創業型、國際化”人才。學院提出了上述培養目標,關鍵之處在于以什么樣的方式實現這些目標,尤其是將學生的人格塑造和專業培養有效融合,對一所沒有太多辦學經驗和深厚學術底蘊的民辦理工院校來說更是一項艱巨的挑戰。對此,重慶郵電大學移通學院率先在教學課程體系上有了突破,較早地將通識教育體系引入并實施于學校課程教學中。

傳統的教育模式因為重視對專業的細分,對培養單一的專業技能型人才卓有成效,但是這種模式在實現塑造全面的、綜合性的“完整的人”(well-rounded person)的目標時則存在弊端,甚至因為專業過度劃分導致知識體系間的割裂,導致學生更易以一種片面的、單一的和功利的眼光看待周圍事物的發展。從一定程度上講,這樣的培養恰好走向了我們期待的反面。通識教育的引入,不僅是對傳統教育模式的修正,而且讓我們重新理解高校教育的本質是什么。

重慶郵電大學移通學院在全校范圍內開啟通識教育課程,一方面是要在課程結構上作進一步的優化均衡,改變專業技能型課程在全部課程中占比過高的狀態。另一方面是期望對學生的培養不止于工作就業這一具有功利性的直接目的,學校更期待的是雖然作為三本院校的學生,但在畢業走向社會后能保持較強的競爭力,能滿足當今社會對“跨界”復合型人才的要求。為此,學校作了如下探索:

(一)開設小班教學,強化師生互動。

重慶郵電大學移通學院為了使開設的通識教育課程最大限度地激活學生的主動精神和探知欲望,首先在有條件的院系開啟了小班教學。之所以稱之為小班教學,是限定該類班級所容納的學生人數上限為26人,以避免普通高校中習以為常的動輒超過百人以上的大班授課帶來的師生互動不足的弊端。因為班級中學生人數不多,授課教師能更好地觀察、審視學生們的聽課、思考狀態,并及時就學生們的疑問作出解答。

(二)讓老師將知識的“輸入——輸出”過程變為學生的“輸入——輸出”過程。

推行通識教育的目的在于“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融會貫通不同知識的能力,使學生對不同學科有所把握并能突破各學科不同的符合體系、邏輯體系所造成的認知盲區,從而得到較為全面的發展”[2](83-86)。筆者認為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融會貫通不同知識的能力是不能單單依靠教師傳授培養的,學生對知識理解的深刻程度、對學科問題認知辨別水平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學生的課后思考和探索。換句話說,學生要把課堂外的拓展學習作為其提高學習能力的主體來源。應該把課堂變為教師引導下學生們就思考、探索、分析出的思想觀點進行重復交流、展示、甚至爭辯交鋒的場所。學生自主提出對問題的思考并給出解決的方案、路徑,從過程上看,學生的“輸入——輸出”過程意味著學生的全程參與,讓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得到最大限度的激發。重慶郵電大學移通學院正大力倡導實施通識課程的教學班級讓學生成為課堂上的主角,讓學生們帶著問題來聽課、帶著思考的多元化結論來爭辯、帶著包容的心態聆聽不同觀點及帶著質疑的精神再度求索論證。

(三)改變部分學生在看待學習的目的和意義上的功利心態。

受社會不良風氣、生活壓力和就業形勢的影響,不可否認的是當今大學生有一部分是帶著功利的心態看待和進行大學學習的。為什么進入大學及大學生活對我們人生的影響是什么,在一部分學生看來或許就是與未來的工作職位、薪酬待遇發生關聯。專業課程的劃分設置,進一步讓他們強化了學什么樣的課程是有用的,而有一些無助于就業的課程從一開始就被視為無用的。這既不是一個合格大學生應具備的資質,又不是任何一所高校所期待的“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培養目標和結果,更不是德智體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應有之相。面對這種短視化、功利性的學習態度,通識教育課程的開啟正是一項有針對性的改進舉措。

筆者十分贊同“人首先是人,然后才是商人、企業家或專家”[3](75)。在一個以短期現實目的和過度功利化衡量是否有取舍價值意義的社會環境中,通識教育注重人的內向發展的功能顯得尤為重要。重慶郵電大學移通學院的通識課程教育一方面讓學生通過不同學科知識間的連接通匯,讓學生們帶著思辨的思維從多元的視角看待事物與問題。另一方面通識課程內容的非職業目的化、學習過程的非速成化、考核模式的非背誦化、答案結論標準的非一元化等都有助于讓學生摒棄急功近利的心態,潛下心來踏踏實實地深入學習。唯有學生將學習過程本身視為探索未知、認識世界和為今后改造世界做準備、打基礎之時,學習的動力才會涌現,學習的毅力才會持久,學習中需要的不畏艱難的拼搏精神將被激發。從這個成效上看,筆者認為,通識教育課程帶給學生們的不僅是知識本身,更是改變他們思想上認知的偏頗,重新尋找內心自我的寧靜與堅持,重塑正確的價值觀、人生觀、世界觀,最終實現傳授知識和育人的雙重良效。

通識教育在重慶郵電大學移通學院的實施是一次重要的嘗試,相較于研究型、綜合型大學日趨成熟的通識教育課程體系和教學模式,移通學院的通識課程還存在初創期的種種不足。但是,存在的不足給了我們更多的機會去完善和改進。移通學院通識教育的引入與開設,不僅對于課堂教學模式創新、師生關系轉換、學生求知欲和學習主動性增強有著很大的推進作用,還為其他應用型本科院校的課程體系、教學改革提供了一些值得借鑒的經驗,更在于讓我們通過通識教學反思和審視多年來因強化專業教育而存在的積弊,使高等教育重新回歸“育人”這一最核心的教育目標。

參考文獻:

[1]尤克冬.基于應用型本科:通識教育建設對策分析[J].長春大學學報,2016(12).

[2]蔣圣娟,王松華等.通識教育在應用型本科教育教學中的應用初探[J].安徽科技學院學報,2013,27(5).

[3]約翰.S.布魯貝克.高等教育哲學[M].王承緒,鄭繼偉,張繼平,譯.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87.

基金項目:本文系2018年重慶郵電大學移通學院校級項目,項目編號:(YTJG201830)。

猜你喜歡
應用型本科院校通識教育教育模式
通識教育與自由教育
高職與應用型本科院校協同開展技術應用型本科教育課程銜接的探析
基于MOOC的大學英語翻轉課堂教學模式研究
社會參與美國社區學院治理及對中國應用型本科高校治理的啟示
工程教育認證模式T的人才培養模式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