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傳承非遺文化

2020-06-08 10:18張君娜
中國校外教育(上旬) 2020年5期
關鍵詞:滿江紅文化傳承校本課程

張君娜

【摘要】《滿江紅》是中國傳統音樂中的大型民歌套曲,有著很高的藝術價值。把“滿江紅”文化與校本課程融合,開發《滿江紅》非遺課程,既是對非遺文化最好的傳承和保護,也拓寬了學生音樂學習的視野,提高學生的音樂素養。

【關鍵詞】滿江紅?校本課程?文化傳承

日照,因“日出初光先照”而得名,這顆璀璨的黃海明珠孕育著古老淳樸的民歌——《滿江紅》?!稘M江紅》是魯南五大調中的一個曲牌,和流行于郯城的《大調》《淮調》《玲玲調》和《大寄生草》總稱為魯南五大調。2008年入選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稘M江紅》曲調優雅婉轉,細膩古樸,表演形式上亦唱、亦奏、亦演,被當地人稱為“雅詞”“細曲”,是中國傳統音樂中的大型民歌套曲,有著很高的藝術價值。

筆者思考如果能將日照本地的民間音樂資源運用到課堂教學中,把“滿江紅”文化與校本課程融合,開發《滿江紅》非遺課程,讓小學生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既是對非遺文化最好的傳承和保護,也拓寬了學生音樂學習的視野,提高學生的音樂素養。

一、《滿江紅》課程開發的優勢

文化遺產是國家和民族歷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標志,引導學生學習本地區非遺文化,對傳承和發揚本地區優秀文化傳統有著重要的意義?!稘M江紅》最早可追溯到元、明時期,主要流行于日照市石臼所沿海一帶,以捕魚為生的漁民出海打魚歸來后,三五好友圍聚在一起飲酒助興,興之所至,拿起碗、碟、酒盅、筷子等敲擊節奏作為打擊樂器,配上二胡、三弦、柳琴、錢琴(一種用銅錢串起發出清脆聲響的樂器)等伴奏樂器,曲調輕快活潑,旋律起伏,載歌載演,一派其樂融融的漁家慶豐收景象。

1.表演形式

《滿江紅》演唱形式別具特色,獨具風格,有坐唱和群唱兩種主要的演唱形式。群唱一般是10人左右,圍攏在一起或站成兩排,演唱者手持碗、碟、酒盅、筷子等打擊樂器站在后面,二胡、三弦、柳琴等伴奏樂器演奏者坐在前面。除了吹管樂器的演奏者外,其他表演者均邊唱邊奏。坐唱是三五人圍坐桌前,一人拿三弦伴奏,其他人手持碗、碟、酒盅、筷子等打擊樂器敲擊節奏演唱,形式較自由隨意?!稘M江紅》活潑的表演形式表現了人們無拘無束、縱情快樂的情緒,感染力極強,深受當地人喜愛。

2.歌詞語言

《滿江紅》是用當地方言演唱,原生態大白嗓的唱腔,原汁原味的展現地方特色。歌詞內容來自漁家生活,用詞直白、隨意,字少腔多。襯詞豐富,多是“哎”“咳”“呦”“呀”等,字里行間表達的是人們內心的真實情感。近些年,為了順應時代的潮流,貼近現代人的生活,作為曲牌名的“滿江紅”被填入歌唱新時代、歌頌美好家鄉的歌詞,如《日照是個好地方》等曲目。借古曲譜新詞,賦予“滿江紅”時代氣息,在非遺傳承保護上,“滿江紅”也在跟著時代與時俱進。

3.伴奏樂器

傳統的伴奏樂器有二胡、三弦、揚琴、柳琴、琵琶、笛子、蕭、錢琴(一種用銅錢串起發出清脆聲響的樂器)等。加入碗、碟、酒盅等生活用品作為特殊樂器,使“滿江紅”極具鄉土特色,產生非凡的藝術效果。實際表演中,碟子表演者起到指揮的作用,所有表演者以他的節奏為準。最具技巧性的是酒盅的顫盅演奏,兩手各拿兩個套疊的酒盅,兩手輕輕搖動,酒盅會發出鈴鐺般清脆的聲響。這種顫音演奏一般在長音時出現,會顫盅表演的老藝人們越來越少,面臨失傳的局面。

二、《滿江紅》課程開發的意義

1.豐富學校課程體系

將“滿江紅”文化納入課程資源,不僅可以加強學生對當地文化的使命感和認同感,還有利于學校課程的發展?!稘M江紅》校本課程的加入,豐富了學校課程體系,彌補了國家課程和地方課程的不足,使三級課程處于和諧統一的學校課程體系中。通過非遺文化傳遞把豐富的校外傳統音樂資源運用到課堂教學,賦予“滿江紅”新的生命力,實現真正的文化傳承。

2.挖掘學生藝術潛能

開設《滿江紅》校本課程,讓學生了解當地過去的音樂文化,增強學生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覺。古老淳樸的音樂文化能浸潤學生心靈,提高學生的審美情趣。在學習《滿江紅》的過程中,唱、演、奏三者合一的表演方式能滿足學生的個性發展、挖掘學生的藝術潛能,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三、《滿江紅》融入校本課程的途徑

《滿江紅》濃郁的鄉土氣息和別具一格的藝術魅力吸引著越來越多人的關注。它亦唱、亦奏、亦演的演唱形式和特殊的伴奏技法,自由、輕松的藝術風格,形成了特殊的藝術魅力?!稘M江紅》課程開發的宗旨是為了非遺文化的傳承,我們需要激發學生對“滿江紅”文化的興趣,傳遞“滿江紅”文化,引導學生深入了解“滿江紅”文化內涵,真正愿意參與到“滿江紅”學習中來。

1.明確課程目標,凸顯育人價值

開設《滿江紅》課程的目標不單單是非遺文化的學習,而是將“滿江紅”文化轉化為課程價值,不斷挖掘“滿江紅”的現代魅力,滋養當代學生的發展。明確課程目標,用“滿江紅”文化表象后的人文內涵去提升學生的藝術素養和情感素養。

2.編寫校本教材,研發校本課程

課程學習離不開理論指導,加強對“滿江紅”非遺文化的理論研究,明確《滿江紅》校本課程的理念。根據小學生認知特點,編寫適合小學生使用的校本教材,科學、合理的研發《滿江紅》課程,創學校特色課程。

3.聘請非遺傳承人,“活態傳承”

《滿江紅》是表演的藝術,為了深入開發“滿江紅”卓越資源,學校聘請“滿江紅”國家級傳承人賀娟林為藝術指導,每周四下午到校為學生授課。在教學過程中,通過傳承人手把手的傳授、面對面的交流,學生切身感受到《滿江紅》的藝術魅力,大大激發了學習興趣。2019年,學校成為“滿江紅”國家級傳承人賀娟林的傳承研習所,這成為《滿江紅》校本課程資源的補充,學生可以在校本課程之外更深入的領略“滿江紅”的藝術之美,也能在研習所里耳濡目染“滿江紅”的藝術氛圍,堅定學好“滿江紅”并將之傳承下去的信心。

4.展示課程成果,登臺表演

自成立“滿江紅”校本藝術團以來,學校積極為其提供展示的舞臺。2017年11月的校本課程展示活動月,“滿江紅”藝術團的學生們第一次登臺亮相,演唱的是《滿江紅》經典曲目《四盼》,學生們精湛的表演和優美的演唱引發家長們連綿不斷的掌聲。2018年的慶六一聯歡會,“滿江紅”藝術團的學生們載歌載舞載奏的表演,引發全校學生的共鳴。在一次次的舞臺表演中,學生對“滿江紅”表演越來越駕輕就熟,“滿江紅”在他們心中種下了一粒傳承的種子。

以上的途徑有利于學生在欣賞、實踐中深入了解“滿江紅”文化,感受家鄉的藝術魅力,激發學生熱愛家鄉的情感,熱愛家鄉的傳統文化。只有做到了真正的熱愛,才能將中國傳統的音樂文化傳承下去,中國的非遺音樂文化才能展現出勃勃生機。傳承“滿江紅”藝術,一批“滿江紅”傳承人正在慢慢孕育。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寶藏,是人類文明的見證。讓非遺文化走進校園,融入學校課程,把傳統文化的種子播種進學生心田,有利于促進非遺“活態傳承”。在藝術教育的天空下,我們努力讓學生去感受美、體驗美、表現美、傳承美。讓每個學生成為文化的傳承者,承載過去,寄望未來。讓“滿江紅”文化薪火相傳,歷久彌新。

參考文獻:

[1]高慎英.小學校本課程開發[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2]路遐.對民間鄉土音樂教育的思考與探索[J].天津市教科院學報,2011,(01):90.

猜你喜歡
滿江紅文化傳承校本課程
滿江紅
島內盤點蔡上臺周年“滿江紅”
重釋愛國主義經典《滿江紅》
培養有民族文化根基的現代中國人
試論如何在古代漢語教學中傳承中國傳統文化
關于傳統戲劇文化傳承的思考
淺談大學校園設計中的文化傳承意義
新疆高職院校少數民族漢語教學的課程設計及開發研究
文化傳承視野下的獨立學院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探究
高中學?!叭乃仞B特色德育”實施策略研究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