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核心素養背景下的初中生物教學研究

2020-07-06 15:36盧鑫才
青年生活 2020年16期
關鍵詞:生物教學初中核心素養

盧鑫才

摘要:核心素養是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一步步形成的問題解決能力和思維方式,是學生適應社會生活,和長期學習不可或缺的知識和人格素養。以初中生物學教學為例,在教學中貫徹核心素養理念,要結合課程標準對核心素養的要求,構建與核心素養密切聯系的教學體系。

關鍵詞:核心素養;初中;生物教學

2017年最新版生物學課程標準,聚焦了生物學核心素養內容。生物學核心素養,是黨對我國教育發展的要求,在初中生物教學中的具體化、實際化的體現,是落實立德樹人,實現終身發展的基本方式和途徑。生物學核心素養在內容包括:生命觀念、科學思維、科學探究、社會責任,凝結了知識、方法、情感價值觀三維目標[1]。

一、信息技術教學下的生命觀念素養培養

生命觀念是生物學核心素養第一部分內容,是學生在觀察了解生命現象后,對不同現象之間的聯系進行抽象化分析后,得出的結論包括:結構與功能觀、物質與平衡觀等等。例如在講授華師大版七年級上冊科學:《細胞》這一節知識時,本節課的學習是,繼學生利用顯微鏡觀察細胞后的學習,重點是讓學生理解細胞的結構與功能,所以是通過結構與功能觀,來培養學生的生命觀念素養。教師利用信息技術將面包廠和細胞結構圖展示給學生,學生看到細胞內部結構示意圖,立刻對其中的結構名稱,以及作用產生興趣。教師以類比法一步步分析,首先是細胞膜,它在細胞的最外層類似于面包廠的圍墻,讓學生說出細胞膜的功能。學生回答:與外界環境隔離。再次引導學生思考:細胞是生物體的基本組成單位,人體要吸收營養,意味著人體的每一個細胞也要吸收營養,但同時也需要排出廢物。學生立刻知道,還有另外一個功能就是控制物質的進出,類比于面包廠它的圍墻也是控制原材料的進入,和廢物的排放。通過將面包廠和細胞結構相類比,再加上教師的引導,讓學生懂得了細胞各結構的名稱和功能,從而培養學生的生命觀念,貫徹了生物學核心素養。

二、頭腦風暴互動下的科學思維素養培養

科學思維是學生學習生物學知識的科學認知過程,是學生對書本間接經驗進行加工處理的心理活動。初中生物學教學中,可以通過頭腦風暴教學法,讓學生在學習中探究、交流,各抒己見突破對問題的解答。例如在講授華師大版八年級上冊科學:《食物的消化和吸收》這一節課時,教師事先不展示教學內容,讓學生閉合書本,小組合作的形式回答以下問題:為什么吃饅頭會有甜?我們吃的食物都是在胃內被消化和吸收的嗎?糞便又是在哪里形成的呢?大家知道脂肪是在哪里被吸收進入人體的嗎?學生以四人一小組為單位,展開研討,大家聯系生活各抒己見。其中一組的學生首先將人體的消化道,從口腔到大腸和肛門全部按順序寫下來。然后按順序開始分析,口腔在咀嚼食物的時候會分泌唾液,其中含有唾液淀粉酶,猜測是唾液淀粉酶和饅頭中的糖類發生了反應。消化系統中除了有胃還有小腸、肝和腺體等,對食物的消化肯定不僅僅是在胃中進行。對于脂肪學生聯想到電視上常說的脂肪肝,猜測脂肪的消化場所應該在肝臟。關于糞便的形成,學生聯系過程生活中的利用大腸做菜時,一般會添加很多香料來除味,所以大腸應該是形成和排出糞便的作用。學生以小組為單位以頭腦風暴的形式,展開聯想和想象,突破對問題的解答,提高了學生的科學思維能力。

三、科學實驗為主導的科學探究素養培養

科學探究是指學生通過科學實驗和動手操作的形式來探索科學問題,從而形成對某一自然規律的認知的過程。生物學是研究自然規律的一門科學,利用實驗將自然現象遷移至課堂非常關鍵[2]。例如在開展華師大版七年級上冊科學:《利用顯微鏡觀察臨時裝片》的實驗時,本實驗要求學生掌握顯微鏡的使用步驟,以及如何利用顯微鏡,來觀察洋蔥鱗片葉表皮細胞和口腔上皮細胞。首先要讓學生掌握顯微鏡的使用步驟,從取鏡到安放、對光、壓片、調焦等等,每一個步驟都要求學生熟練操作并且注意細節,比如對光是要求光線經過反光鏡反射后,恰好能夠通過通光孔,并且能夠透過載玻片和目鏡進入人眼,光線在整個過程是沿著直線傳播,調焦中注意逆時針調節粗準焦螺旋是上升鏡筒。隨后開展觀察細胞實驗,首先教師展示洋蔥鱗片葉表皮細胞,讓學生思考,剛撕下來的葉表皮可以直接放在顯微鏡下觀察嗎?學生作出了否定的回答,至于原因大家提出了不同的意見,有的學生認為載玻片不清潔、葉表皮細胞在缺水的環境下會很快死亡等等。最后教師讓學生帶著問題,探究實驗的步驟,學生結合資料書,牢牢抓住剛才提出的問題,歸納出本實驗的步驟,實驗的每一步都是為了解決問題減少誤差。比如將撕下的洋蔥葉表皮撕下展開在清水中,目的是維持細胞滲透壓,展開的目的是防止細胞的重疊。所以實驗教學,不能讓學生按部就班似的操作,應該提出問題,讓學生思考探究的步驟,這樣才能夠培養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

四、聯系生活培養社會責任素養

社會責任素養是指,學生學習生物學知識,了解生物學概念和社會生活、自然環境之間的聯系,通過生物學知識懂得保護生態環境的重要性,從而上升其社會責任感。例如在講授華師大版九年級下冊科學:《生物的變異》這一節課時,教師通過視頻展示了福島核電站泄露后,由于各種化學物質流入環境中,以及各種核輻射散發在空氣中,對任何動物造成了非常嚴重的傷害。學生可以看到有的狗所產下的狗仔先天畸形,有的人吸收了過量的核輻射導致細胞出現癌變,教師告訴學生這些都是生物變異的現象。同時也展示了將種子放在太空空間站進行培養,發現所結出來的果實非常的大,產量非常的高,教師告訴學生這是人類正確地利用生物變異,提高食物的產量和營養價值。學生學習后知道,生物變異分為有利和有害,我們應該保護環境,約束自己的行為,要有社會責任素養,防止會出現生物變異的因素出現,比如化學物質的排放、核輻射等等,這些不利因素我們一定要控制。

五、結語

核心素養是新時代生物學教學開展的指導方向和教學目標體系。本次研究從核心素養的四個層面展開教學實踐。在現實教學中,我們要牢牢抓住核心素養內容,對教學的每一個環節進行思考,如何滲透核心素養,如何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和能力。

參考文獻:

[1]張舒磊.將核心素養的培養貫穿初中生物課堂始終[J].黑河教育,2020(02):28-29.

[2]王曉聯.初中生物教學中提高學生核心素養[J].中國農村教育,2019(36):102-103.

猜你喜歡
生物教學初中核心素養
從滲透人文素養的角度論新課改背景下的生物教學
對新課改下高中生物教學的反思
初中物理“問題—發現”式課堂的實踐與思考
共情教學模式在科學課堂的構建與實施研究
計算機教學中存在的問題與對策研究
素質教育背景下初中教學管理目標研究
作為“核心素養”的傾聽
“1+1”微群閱讀
向著“人”的方向邁進
核心素養:語文深度課改的靶向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