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奧古斯丁時間觀

2020-09-02 06:47朱劍鋒
現代交際 2020年13期
關鍵詞:時間自由

摘要:首先論述了奧古斯丁時間理論的背景、困境,這種困境是由于古希臘哲學家將時間作為劃分現象界與本體界的標準而產生的,由此引申出作為奧格斯丁改造古希臘時間觀面臨的兩個任務:拯救現象與捍衛上帝。接著從奧古斯丁主體時間觀中引出了蘊含在其中的自由萌芽。最后得到結論:奧古斯丁打開了自由得以展開的視野——時間,為自由的無限化奠定了理論基礎。

關鍵詞:奧古斯丁 時間 自由

中圖分類號:B50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5349(2020)13-0232-02

為什么要討論時間問題?首先,時間是與生活息息相關的東西,但是如果仔細推敲就會發現根本抓不住時間這樣的東西,深思時間就像在思虛無一般。正如奧古斯丁說的:“時間究竟是什么?沒有人問我,我倒清楚,有人問我,我想說明,便茫然不解了?!逼浯?,時間也是哲學的重要問題之一。時間問題屬于那些最抽象的哲學問題,時間問題往往與存在、歷史性、主體性、自由等問題纏繞在一起。正是在時間是其他重大哲學問題之視野的意義上,我們在從傳統到當代的時間觀轉換中可以折射出當代哲學與傳統哲學的不同之處,或者也可以說時間問題正好是一個哲學范式新舊交替的標志性問題。

一、奧古斯丁時間觀的背景與意義

在奧古斯丁的理論框架下來談論時間對于基督教理論的重要性,即為什么對作為基督徒的奧古斯丁而言不得不改造古希臘時間觀。

1.拯救現象

巴門尼德提出“思維與存在是同一的”。巴門尼德所謂的存在是指固定不變、我們思維能把握、語言能言說的東西,這些東西在他看來才是真的東西。這種真的東西是超脫于流變時間之外的。而現象就成了一種虛假而不可言說因而不可把握的東西,這些東西就處在時間之中。由此變動的時間就成了判定存在與非存在的標準,這就在現象界與存在界之間畫出了一條界線。一直到柏拉圖后期與亞里士多德那里,這種僵化的時間模式才有了轉機。他們開始把本體設定在自我運動之中,讓本體與時間、運動溝通起來。

而基督教哲學家認真對待了現象領域,因為世界上的萬物都是由上帝創造,因此也是真的東西,不可隨意拋棄。于是必須對古希臘時間觀進行改造,因為按照古希臘時間觀,時間是劃分二元對立的標準也是分隔神與其他萬物的鴻溝,那么被造物始終都是假的而得不到拯救。要解決矛盾辦法就是將時間看作內在于上帝的東西,或者說是上帝心靈產生出來的東西,不然時間永遠是上帝的邊界,而上帝也就成了具有邊界的有限者而不是無限者了。

2.捍衛上帝

古希臘時間理論框架還會產生上帝與時間的關系問題,因為如果上帝在時間中創世,那么時間本身應該先行于上帝,則既不符合上帝創造時間的教義,而且還會產生稀奇古怪的問題。比如,上帝在創造時間之前他在做什么?那么唯一可能的解釋只有這樣,即時間是現象領域之物,上帝超脫時間之外創造萬物。但是仔細想來,變動的時間怎么會蘊含在作為無時間性本體的上帝之中呢?被時間性污染的永恒還是真的永恒嗎?以上就是奧古斯丁面臨的理論問題。

二、奧古斯丁時間觀

面對上述兩個領域的困境,奧古斯丁不得不開始對古希臘時間觀進行改造。改造可以分為兩個步驟,首先將過去與將來歸結為現在,然后通過主體的回憶與期待兩種行為,再造過去與將來,這樣一來,時間就被改造成了由主體派生而來的主體時間。于是上帝與時間的矛盾就得到了解決。

1.將過去與將來歸結為現在

奧古斯丁首先考察了日常意義上的時間,他認為大致可以分為過去、現在、將來三個時間樣式。而日常意義上的時間與永恒是截然不同的,因為永恒是永遠的現在,而過去、現在、將來的劃分是前后相繼的。

接著,奧古斯丁思考了每一個時間樣式。他認為現在不應該有長度,因為當人們試圖用小的時間單位來規定現在,會發現有更小的時間單位出現,比如規定一小時是現在,但是分鐘單位比小時更適合現在這個時間樣式。因此他得出結論“設想一個小得不能再分割的時間,僅僅這一點能稱為現在,但也迅速地從將來飛向過去,沒有瞬息伸展。一有伸展,便分出了過去和將來;現在是沒有絲毫長度的”。

那么過去和將來的情況如何?于是奧古斯丁尋找過去與將來在何處存在。但是這種存在是違背過去、將來的本性的,因為一旦找到了過去與將來的存在,那么過去與將來就只能作為現在而存在了。因此它們或者不能存在,或者只能作為現在的某種派生者而存在。于是奧古斯丁得出結論:“說時間分過去、現在和將來三類是不確當的?;蛟S說:時間分過去的現在、現在的現在和將來的現在三類,比較確當?!?/p>

到此為止奧古斯丁將日常時間逼到了絕境,流變的時間已經變成了永恒的現在。他拿著這個結論已經可以回應當初他遇到的兩個問題了。

首先現象界的時間也是無盡的現在(因為過去、將來是不存在的),對于事物本身來說時間是不流變的,也就是說現象界本身也是處于真實之中,拯救現象的任務得以完成。

在此基礎上,上帝與時間的矛盾也得以解決,因為上帝是“千年如一日”的,于是“上帝創造時間之前”這個說法本身就是有問題的,沒有時間就談不上“之前”這個概念?!澳慵热皇且磺袝r間的創造者,在你未造時間之前,怎能有無量數的世紀過去?”而這種無數的現在的時間從上帝的無限中產生出來也不會有損于上帝無限的本性。

2.從現在中產生出過去與將來

如此隨之而來又有了新的問題,那就是時間的度量何以可能?我們明明體驗到一種時間的持續。因此奧古斯丁需要解決時間度量問題,以最終完成他對古希臘時間觀的改造。而奧古斯丁將時間改造為主體時間,為后來康德的主體時間奠定了思想基礎。

奧古斯丁將時間的伸展歸結為主體的行為。具體而言,回憶行為派生出過去,期待行為派生出將來,注意行為派生出現在。他舉了回憶的例子來說明這種派生關系,以及時間的伸展與永恒的現在的矛盾:我們都會有對童年的回憶,而我們的童年早已經不存在,但是當我講述童年時,它浮現在我當下的回憶之中。這也就是說,作為永恒的現在而存在的時間并不與時間的伸展而矛盾,因為回憶、注意與期待雖然本身構造出過去、現在與將來,但這三種行為本身只能是當下的行為。這就在主體之中構造出了時間的伸展,由此時間的度量成為可能。

三、時間作為自由視野的合法性

主體時間觀被康德繼續發展下去,既與主體認識結構相關涉又與主體的自由糾纏在一起。

康德在《純粹理性批判》的先驗圖式論中認為主體通過時間規定來認識各個范疇,比如實體范疇的時間規定就是某物在時間中的持存性;因果范疇的時間規定就是兩個事件在時間中的相繼性。

不論人們認為自由應該是完全擺脫因果關系的束縛(負相關),或者認為自由應該是任意開始一個因果系列因而自由是與因果相關的(正相關),自由都必定與因果范疇相關涉。因此在主體認識層面上,時間就成了人們認識“自由概念”的視野。

四、自由觀變革

兩種不同時間觀會導致兩種不同的自由觀。

在古希臘時間觀下,萬物處于時間之中,而剛才說到時間的相繼性規定正是因果關系的圖式,因此萬物都難逃時間或者更準確地說難逃天命。這種時間框架下的自由其實是極其有限的自由,甚至是不自由。這種自由根本沒有能力與必然性相抗衡。這樣一種哲學觀點在希臘文學作品中有大量的表現。在文學作品中必然性總是以神諭的形象出現,而主人公盡管竭力想要避免種種宿命式的結局,結果卻往往是主人公自己的行為被宿命玩弄。例如《俄狄浦斯王》與《安提戈涅》。

而古希臘時間觀經過奧古斯丁主體化之后,這種主體時間觀在康德哲學中得到了更系統和清晰的表達。在康德體系中時間已經成了主體的先天直觀形式,也就是說主體本身是一個先驗自我,并且這個先驗自我本身就有著超越時間的地位。而這種地位的合法性就在于先驗主體的自由。主體時間觀框架下派生的自由自然而然就成了處于時間之外的先驗自由。這種自由由于脫離了時間,它從古希臘處于具體情境和生活世界中的有限自由中超拔出來而獲得了前所未有的純粹性、廣度和成就,萬物仿佛都是這種自由給予的,而實踐上的倫理、道德更是基于此才是可能的。這樣的無限自由正是德國古典哲學津津樂道的事業,他們為了自由這個概念不惜一切建立起了一座又一座龐大的理論大廈。

但是為了讓自由獲得無限性,其代價是犧牲其現實性而變得抽象,因為這種自由放棄了生活世界鉆進了本體世界之中,是空洞抽象、無法實現的自由。對于這種抽象的自由,當代哲學家多有批判,比如舍勒舉了個例子認為想救溺水者的殘疾人和實際上救起溺水者的善于游泳者其實具有的體驗是完全不相同的。這也就使得康德直面了一個新的理論任務,即如何將自由帶向生活世界,使其與自然規律統一起來,而不是身陷二律背反的泥潭。

“與自然必然性的普遍規律相一致的自由的原因性的可能性”(《純粹理性批判》A538=B566),為了處理這個問題康德設想了一種主體,在這種主體身上既具有某種經驗性的品格,又具有某種理智的品格,此主體既按照經驗性的品格服從自然世界的必然規律,又按照理智的品格同一主體不受現象而來的任何規定并自行開始一個序列的展開。(A541=B569)在此其實康德所謂的自由也已經通過這種主體被帶進了生活世界之中,在一定意義上已經可以說是一個具體的自由了。我們可以說康德在這個問題上的處理其實已經十分接近現當代哲學家的方式了。

到此,自由的無限化進程當然在德國古典哲學中得到了高潮性的表達,但是從根本上來看,如果沒有奧古斯丁打開了自由問題得以展開的視野——時間觀,那么我覺得自由無限化的進程必定不會如此順理成章。

而現當代哲學家對于自由問題的重新認識仍然是從一種新的時間觀開始著手改造的。這也驗證了本文想說明的觀點,即時間是自由問題得以展開的視野。

參考文獻:

[1]奧古斯丁.懺悔錄[M].周士良,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63.

[2]海德格爾.存在與時間[M].陳嘉映,譯.北京:三聯書店,2014.

[3]康德.純粹理性批判[M].鄧曉芒,譯.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4]黃裕生.論奧古斯丁對時間觀的變革:拯救現象與捍衛上帝[J].浙江學刊,2005(4):16-22.

[5]劉勝利.時間現象學的中庸之道:知覺現象學的時間觀初探[J].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5(52):4.

責任編輯:張蕊

[作者簡介]朱劍鋒,黑龍江大學在讀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外國哲學。

猜你喜歡
時間自由
時間消滅空間?
“時間”面前人人平等
湯姆?提克威影片的審美特征
美國壟斷不了“自由”“民主”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