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海人的炒麥粉

2020-09-12 14:28袁念琪
食品與生活 2020年8期
關鍵詞:糨糊麥粉麩皮

袁念琪

在20 世紀六七十年代,我家里有時也會做炒麥粉。雖不是北方人,但家里有個餅干聽,放著從弄堂對面茂名公寓底樓糧店買回的面粉。講是“買面粉”,可到了把面粉放進鍋里炒時,面粉卻叫作了“麥粉”,成了“炒麥粉”,而不叫“炒面粉”。至今沒弄明白這樣變化的原因,可這“炒麥粉”的表述也是準確的,誰讓面粉就是麥子磨成的呢!

沒想到,它還有一個好處是不會引起誤讀。當孩子見志愿軍在朝鮮戰場一口炒面一口雪,就問爺爺:“你們當年雖然艱苦,可一直有炒面吃??!”父親當年在志愿軍20 軍60 師文工隊任隊長,特級英雄楊根思就是他們軍58 師172 團3 連的連長。老同志進行糾正性解釋,讓孩子明白“炒面”炒的是面粉而不是面條??磥?,上海人把“炒面粉”說成“炒麥粉”有道理,真聰明。

當干糧的炒麥粉,是“三年自然災害”時救命的寶貝。1971 年,當時還是小學生的我參加野營拉練,包里就有它。1975 年,我去河南父親所在部隊過暑假,不料特大洪水爆發,家屬為抗洪部隊做的干糧里有它。1976 年上山下鄉到農場,連里農友回滬休假后,帶回不少炒麥粉,用以平時充饑。

我們所在的南方種水稻多,種麥少。記得在中學有一回學農,與小麥有了接觸。貧下中農傳授,把衣服兩個袖口用繩扎緊,不讓麥子進去。說麥芒是倒的,你越往外抖,它就越往里頭鉆。

小麥是舶來品,西亞是它故鄉。我國最早發現的小麥是在新疆樓蘭,在小河墓地里有炭化小麥,“年齡”約4 000 歲。內地考古出土的小麥,要比它晚1 000 多年,是商的中晚期。專家認為,由于戰國時發明的石轉盤在漢朝普及,使小麥能磨成面粉,因而使小麥種植得到大面積推廣,但這僅在于北方。說來,小麥南下還與金兵入侵有關。南宋時,北人南遷,青青的小麥在南方扎下,但在體量上還是不能與水稻相比。就如《天工開物》所記:“北方齊、魯、燕、秦、晉,民粒食小麥居半,而南方閩、浙、吳、楚之地種小麥者二十分而一?!?/p>

小麥磨成的面粉,是做炒麥粉的原料,也可用糯米粉或元麥粉。那時,用糯米粉、元麥粉代價既高又不好買。

三四十年前,上海糧店賣的小麥制成的面粉有三種,最貴是精白粉,0.22 元每500 克,上海人稱“富強粉”或“白面粉”;其次是標準粉,每500 克0.17 元;最便宜的是0.14 元每500 克的普通粉,也叫“黑面粉”,其實它并不黑,只是有點灰,黑是相對白面粉而言。

面粉分三等,皆因小麥加工精度不同所致,精度不同,價錢就不一樣。夾在中間的那檔名為“標準粉”,有人不明白為什么要取這名。其實可顧名思義,它的加工精度符合國家規定的小麥粉標準,實話實說。這樣,在它之上的“富強粉”就是精加工、特制的高檔面粉,而在它之下的普通粉就是低于標準的粉,但這樣的粉怎么還能進入市場,每500 克還要賣0.14 元?可在當時,從沒人對此提出異議,而且有銷路、有市場。因為我們的生活水平不高,要求也不高。家里無論是做炒麥粉還是偶爾做饅頭,都用標準粉,在上海人的眼里,這經濟實惠。雖然白面粉只比它貴5 分錢。

現在,又有了一個新品叫“全麥粉”。一粒小麥由三部分組成:胚芽(2.5%)、胚乳(85%)、麩皮(12.5%)。面粉是小麥除掉麩皮后加工而成,全麥粉則是不去麩皮、包含了整粒小麥麩皮加工而成的面粉,因而更具營養。

我家里的炒麥粉都是外公制作。炒麥粉做起來不復雜,關鍵有兩條:一掌握好火候,二掌握好時間。炒麥粉要開小火,大了易焦,炒時要勤翻炒,以防面粉變焦。

判斷面粉是否熟,也有兩條辨別標準:一是有無香味飄出,二看顏色是否泛黃。你也可親口嘗一嘗炒麥粉的滋味,這樣更可靠。麥粉炒熟后起鍋,先放在干燥容器里,涼后再裝入有蓋、密封性好的玻璃瓶或鐵皮箱里。小時侯,我是放在餅干聽里。

還讀到這樣的炒麥粉制作,出自農村,與城市的做法相反:先把脫粒去芒的麥子炒熟,同樣用小火且翻炒不停,再把炒熟麥子磨成粉,磨時加糖精。

日本學士院會員、研究中國學的名家青木正兒在他的《中華名物考》寫道:“我國的‘香煎,一般是先炒麥,然后磨成粉……可知在中華與之相反,先磨成粉,然后炒之?!彼f的“香煎”,就是從中國傳過去的炒麥粉。他還吃過一位上海友人送他不放糖的上等“麥香煎”,“據說是傭人從寧波鄉下帶回來的,粉末極細,加上山椒、茴香等香料,其風味之妙,美不可言?!蔽业接X得,美不可言的是對炒麥粉的命名:麥香煎。

吃炒麥粉如同它的制作,也很簡單。把炒麥粉盛碗里,倒入開水調拌,要放點糖,最好放融化快的綿白糖。也有在炒中就把糖加好了,有放黃砂糖或白砂糖的、放綿白糖是高檔的。那時的糖都按人頭每月配給,舍不得多放。

調炒麥粉要用熱水,要掌握好麥粉與水的比例,相似調糨糊。說是厚薄隨意,但不能太隨意;厚了不行,薄了也不行。厚了就變成一縷一坨的小面疙瘩,薄了成稀糊涂,湯湯水水的。調得到位的,一勺提起,既沒疙瘩也不像流鼻涕,吃起來爽滑得很。既然調炒麥粉如調糨糊,上海人講的“搗糨糊”高手調出的糨糊是:上不冒泡,中不夾生,下不粘底。

除了沖開水這樣的“濕吃”,也可不沖開水“干吃”。干吃是要有點技巧,不要被粉嗆了。用調羹舀一勺炒麥粉,不能太多,多了會嗆。慢慢放進嘴里,關緊嘴巴;不然,有空氣流動也容易嗆。然后,慢慢用舌頭攪拌,慢慢咽下。干吃不能講話不能笑,不然一張口,不但嗆了自己,還會弄個滿嘴噴粉,影響環境和他人。

到了20 世紀80 年代,大多數的上海人已不做炒麥粉了。我有個朋友,炒麥粉情結不離不棄且與時俱進。發明了八寶粉,食材以炒麥粉為主,再加磨碎的黃豆粉、芝麻粉、核桃粉等五谷雜糧。當早飯吃,每天六勺。

有位小朋友見媽媽津津有味吃炒麥粉,好奇嘗吃一口,覺得難吃。她不理解媽媽為什么吃得有滋有味,還說是兒時的美味零食。于是,孩子得出結論:媽媽童年真可憐。

猜你喜歡
糨糊麥粉麩皮
全麥粉營養及生產工藝展望
麩皮摻假咋識別
除舊迎新 貼“桃符”
除舊迎新貼“桃符”
全麥粉營養功能成分分析評價
麩皮價格為何再次上漲?
全麥粉對油條面團和油條質量的影響
五種小麥麩皮烷基酚類化合物體外抗腫瘤作用及初步的機制研究
小麥麩皮中β-葡聚糖的分離純化及組成研究
穩定化全麥粉面團的粉質和拉伸特性研究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