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響堂山石窟造像與經刻研究

2020-10-14 09:10王元
青年生活 2020年31期
關鍵詞:北齊石窟佛像

王元

佛教同中國文化融合在魏晉南北朝時期是的關鍵時期。南朝佛教偏重理論,北朝佛教則實踐更重要,所以這一時期出現了規模宏大的石窟建筑在北方地區。比較著名的石窟有敦煌的莫高窟、洛陽的龍門石窟、大同的云岡石窟、天水的麥積山石窟等,另外還有一些在中國佛教史上占有一定地位的石窟,如響堂山石窟。

一、概述

響堂山石窟是位于今河北邯鄲市峰峰礦區,有南響堂山石窟(亦名滏山石窟)、北響堂山石窟(亦名鼓山石窟)。兩石窟均開鑿于北齊,其中東魏時期權臣高歡在鼓山建設伽藍,其子高洋代魏建齊在鼓山開鑿的石窟,即如今的北響堂山石窟。南響堂山石窟則由北齊沙門慧義倡首。響堂山石窟的造像題材豐富,保存有相當數量北朝刻經,有學者認為“現在治雕刻史者,已公認北齊石窟雕刻藝術,是自北魏向隋唐過渡的形式?!盵1]

響堂山石窟歷經三次大規模破壞,至今仍保存著16座石窟,殘存佛像有4300多尊,并保存著大量的經文與雕刻。東魏與北齊時期佛教雕刻藝術的代表是響堂山石窟,也是因為佛教起源于印度,在早期的佛教雕刻中不乏加入了外來文化的特征。自響堂山石窟開始,我國的佛教雕刻藝術開始有了中國的特色。隨著時間的發展,響堂山石窟的造像藝術也發生了較大的變化,響堂山石窟當中可見很多具有獨特時代特征的人物、造型、風格等。

二、造像特點

南響堂石窟建于公元565年,已有超過1400年的歷史,現存石窟8處,其中7處是建于北齊時期,共有造像3588尊,分為上下兩層,每一層造像都是有所不同,千佛洞最為華麗,保存最為完整,洞壁上大小造像達1028尊,窟頂為浮雕,有飛天、手彈琵琶、吹奏笙管等圖畫,造型婀娜多姿,華嚴洞規模最大。

北響堂石窟與南響堂石窟相對而立,位于鼓山天宮峰的西坡,山勢突兀,現存洞窟11座,大佛洞是規模最大的洞窟,其正面龕為釋迦牟尼的全像,造型美觀、敦實厚重,是該窟最大的造像,其裝飾華麗,背部采取浮雕手法,雕飾了火焰與忍冬紋,并于其中穿插了七條火龍,技藝精巧,是北齊時期造像的代表作。

(一)創新性

響堂山石窟是北齊皇室所開鑿的佛教大窟,在建造時突破了以前的造像風格,比如造像不再以瘦削為美,此時期的佛教造像渾圓雄厚、高鼻長目、兩肩較寬,整體結實、敦厚,體現出了北齊人民的強健與豪邁,服飾也不再是原來的重層披掛,而是更加柔軟、輕薄、舒適,坐像的袈裟衣裙長度有所縮短,且緊裏于雙腿并覆蓋在佛座上。佛像的風格有明顯的變化,菩薩整體造型相對厚重,線條圓滑,顯得佛身渾圓、衣著輕薄,整體體態健壯而腹部略微隆起,上身著披帛,下身著大裙,頭就寶冠。立于菩薩身旁的弟子面型類似菩薩,整體體態圓潤,衣著簡單,所著袈裟與佛像相同,下身衣著同于菩薩,身型比例上長下短??偟膩碚f,石窟中的造像藝術風格美觀、大方,樣式既承接了前代的風格,同時又有自身創新的風格。

響堂山石窟中的裝飾紋樣種類繁多,有龍紋、卷草紋、火焰紋、聯珠紋等,結合了國外和中國傳統。在響堂山石窟中龍紋應用較多,其主要刻于門拱、窟口等處,部分于門楣處雕刻了龍的上半身,在龍頭中間加入火焰寶珠紋龍與忍冬紋,使其更加有氣勢。造像上多有火焰紋,火焰的形狀更像是佛光,在佛像的頭部與背部發出,用火焰紋裝飾造像,主要是能夠襯托出佛像的尊嚴,這是起源于古印度藝術。響山堂石窟中很多佛像的背光、頭光等均以火焰為主要裝飾圖案,火焰的形態豐富,并以連接狀的三瓣葉或是波浪紋路將其淡化,以體現火焰的逸感。背光處的火焰紋形式連續、紋路簡單,顯得沉穩、大氣。

(二)獨特性

響堂山將雕塑、繪畫與建筑等各類藝術形式融于一體,體現了佛教藝術的核心。隨著佛教藝術不斷的發展,石窟藝術在佛教的不斷發展中演變。響堂山石窟是北齊時期較大的石窟,其早期雕塑、繪畫與建筑的獨特性主要是和印度石窟寺結合的一個創造,同時融合魏晉時期的手法所創造出來的獨具民族特色與時代特征的藝術。[2]石窟的造型、形制與裝飾紋樣均具有地區特色,體現了當時時代特征。

響堂山石窟造像展示了佛教藝術在中國不斷本土化的一個過程,展現了不斷學習不斷創造的過程。響堂山石窟造像形成了具自身特色的“響堂山風格”,可以看出,這一風格取了不少外來文化,尤其是傳統印度的塔形建制,其與我國的營造方法進行相互融合,形成了極具特色的“塔形窟”。響堂山南北石窟有很多地方都體現出了“塔形窟”的特征。覆缽式塔頂與中心塔柱的佛塔意蘊,當時源自新疆、中亞。[3]

三、石窟經刻

我國石窟大規模的石經出現最早在響堂山石窟時期。有很多具較高藝術價值的洞窟,如刻經洞。經洞是北響堂石窟的另一重要洞窟,其于北齊天統年間開鑿,外形呈缽塔造型,是受印度的影響而建成,內外壁均刻滿了經文,旁有唐邕所書的4部經文,筆鋒犀利,筆劃剛動有力,這也體現了北齊時期的書體文化特征。北齊時期的書法還汲取了南北朝書派的書字體,從而形成了具自身特色的隸書寫經體。響堂山石窟中很多刻經就是以隸書與楷書作意象,筆法以方為主,融合了部分的圓體,筆勢相對溫婉。

北響堂寺的刻經主要集中在刻經洞、大業洞以及北響堂石窟半山腰的位置刻經洞在北響堂山石窟區的最南端。南響堂刻經主要集中于華嚴洞、般若洞、阿彌陀洞中,南響堂山石窟的刻經相比北響堂的刻經要保存的相對完整的多。

響堂山石窟中大量刻經的出現,與北魏太武和北周武帝的大規模的滅佛運動有著直接的關系。而后期再鄴城附近也就是今天的臨漳集中發現大量佛像,也印證這一點。北周時期,武帝焚毀佛教佛寺佛塔,迫僧侶還俗,使得佛教遭到傳播中的第一次發難,史稱“太武滅法”。唐代武宗認為“非中國之教,害生靈”,故廢法此為“會昌法難”。五代周世宗時期,下詔嚴禁私自出家,不經朝延許可的寺院不準存在,必須廢去。故廢寺3336所。[4]佛教的這些發難,使得佛教書籍著作大量丟失,也迫使中國的僧侶們創造出保存佛經的新形勢摩崖刻經??探浺矎倪@里開始??探洺霈F的另一個原因是與當時的末法思想有關。

作為宗教傳播的場所,響堂山石窟在造像藝術上延續北魏風格的同時,有了自身的獨特性和創新性并趨于成熟。在石刻藝術上,所刻文字記錄了響堂山石窟開鑿,佛教的思想和當時的文化思想,可以發現當時審美,政治文化的發展,還有石窟寺中壁畫的故事題材,體現了當時人們社會生活的豐富多彩。為研究北朝特別是北齊時期的佛教發展史及石窟、造像藝術等方面提供了優質的第一手材料。

參考文獻:

[1] 陳明達:《北朝晚期的重要石窟藝術》,文物出版社,1989年.

[2] 盧林林:《北齊佛教石窟裝飾色彩淺析—以響堂山石窟為例》,中國流行.

[3] 唐仲明:《響堂山石窟北朝晚期中心柱窟的“西方”因素》,《故宮博物院院刊》2014年第2期.

[4] 趙立春:《響堂山石窟藝術》,中古文史出版社,2010年.

猜你喜歡
北齊石窟佛像
形態各異的石窟(上)
佛像面前的 菩薩
《陸孝昇墓志》考釋
夜宿石窟
《龍藏寺碑》藝術風格淺析
北齊文林館考證及其對北齊文學的貢獻
夜宿石窟
佛像面前的菩薩
北齊長城考
關于佛像藝術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