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淺析《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前四條

2021-03-08 04:35趙思帆
文化學刊 2021年8期
關鍵詞: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唯心主義唯物主義

趙思帆

一、實踐——超越唯物與唯心之爭的綱領

(一)對舊唯物主義觀點的批判

馬克思在《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以下簡稱《提綱》)中對包括費爾巴哈在內的舊唯物主義進行了批判與改造,認為這些觀點強調世界的物質性以及人的受動性,在其中受動性被片面地發展了。他首先對包括舊唯物主義進行了批判,認為它們未能真正理解實踐,沒有從主觀出發來看待物質世界,“對事物、現實、感性,只是從客體的或者直觀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們當作感性的人的活動,當作實踐去理解,不是從主體方面去理解?!盵1]只從直觀的形式來看待、理解整個世界,勢必會使主體對人與現存世界的聯系形成片面的認識,其原因在于舊唯物主義離開人的活動本身、離開人來考察整個世界?!皩嵺`”“感性的人的活動”,其實是某種可以被人們所具有的感覺所感知到的活動,即可以被感知、觀察、意識到的活動,是實際存在的活動,它具有某種實在性、直接現實性,而不是所謂的純粹的理論活動,不是假想出來的活動。我們通常所說的主體的人進行的認識活動以及理論活動,這些都是在思維的領域內進行的活動,不具備直接現實性的特點,不能使現存事物發生某種實際的改變,只有通過實踐這種感性的人的活動,我們才能夠有能力去超越思維領域內所進行的認識活動和理論活動,進而達到對現存的事物的某種改變,逐漸打破現存條件的束縛,這是馬克思在對舊唯物主義的改造之后所形成的新的唯物主義思想,通過對費爾巴哈思想的揚棄,馬克思闡明了自己與舊哲學的根本區別。

(二)對唯心主義的批判

馬克思也對唯心主義進行批判與改造,認同其強調人的主體性以及能動性的方面,它把人的精神、意志等因素置于主導性的地位,對否認世界的物質性以及由此而形成的人的受動性等進行了批判,即能動的方面被抽象地發展了。馬克思認為唯心主義相對于舊唯物主義來說有了進一步的發展,意識到了“能動的”方面,但是對這方面發展也是有局限性的,它其實只看到人的精神和意志等作用,并提出:“和唯物主義相反,能動的方面卻被唯心主義抽象地發展了,當然,唯心主義是不知道現實的、感性的活動本身的?!盵1]這里所提到的“能動的方面”,是構成實踐的重要因素。他認為唯心主義的不足之處在于沒有把實踐看作是現實的、感性的活動。沒有看到人在現實世界的現實的活動,這一切都只是在抽象的、思辨的領域中進行的。這種唯心主義只是從思維的范圍內提出解決問題的辦法,認為從理論上可以解決現存世界的現實性問題,而沒有看到實踐活動在生產活動中的作用。

(三)超越唯物與唯心之爭

馬克思在一定程度上超越了舊唯物主義與唯心主義之爭,可以說是揚棄了二者。在他看來,唯物主義所抽象發展的能動性、唯物主義所抽象的發展的受動性,二者都是實踐活動不可或缺的因素。正是鑒于能動與受動兩大特性,才隨之形成了唯物主義與唯心主義兩大陣營。他結合了唯物主義所強調人的受動性的特點以及唯心主義所強調人的能動性的特點,從這個角度來看,他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的對立,也就是超越了兩者。

他超越舊唯物主義與唯心主義之爭在于以下兩方面:一方面,批判唯物主義所認為受動的特性而強調實踐活動的能動性。他將過去屬于唯心主義的“能動性”的原則運用于實踐活動,也就是說吸收了唯心主義中的合理的、正確的因素,肯定了人的能動的特性和主體性的特點。另一方面,他又在一定程度上批判唯心主義的能動性,指出要看到實踐活動中的物質性的特點。他首先對“物質性”進行了肯定,認為進行實踐活動的主體、客體,以及運用的手段都是物質的,都具有物質性的特點,這體現了這種能動性的物質性,也可稱為“受動性”。強調受動性是唯心主義的基本特點,要想真正克服唯心主義,就要看到實踐活動的物質性,看到物質性的力量。脫離了物質性的制約來討論、看待人在實踐活動中的能動性,是抽象的、片面的,只是純粹的理論活動,只是不切實際的妄想。

在對舊唯物主義觀點的批判以及對唯心主義的批判基礎上,馬克思對二者進行了繼承與改造,進而建立了一個嶄新的世界觀?!榜R克思是唯物主義者,肯定唯心主義和思維的能動性之后,接下來必須在唯物主義的框架中對這種能動性作出解釋?!盵2]馬克思認為,只有在實踐中才是檢驗自己的思維是否具有真理特性的標尺,也只有在實踐中才能真正使自己對象化的思維上升為真理,離開了實踐,這種思維就是不現實的,它就仍是“彼岸性”的,還與現實存在巨大的鴻溝。實踐是檢驗思維是否具有真理性的一把“標尺”,人們的思維是否具有真理性,僅僅在理論上、僅僅在思維的領域內是無法解決這個問題的。正是由于實踐自身具備聯系主體和客體的中介的特點,才使得實踐具有檢驗思維真理性的作用,同時它能夠在生產活動中不斷對思維活動加以改造,使思維活動更加符合真理性,這種觀點批判了舊唯物主義者把感性直觀當作真理的標準,從而堅持在唯物主義基礎上的真正的真理標準。

二、實踐——重構人、環境、教育的關系

(一)舊唯物主義中三者之間的關系

《提綱》中第三條提到的“唯物主義學說”,指的是出現于18世紀法國的機械唯物主義,其主要代表人物為愛爾維修、霍爾巴赫等人,提出了諸如“環境決定論”“教育萬能論”等等觀點。主要特點是過度夸大教育與環境對人的影響,認為環境與教育決定著人的發展,也決定著社會的發展,同時認為教育是萬能的?!斑@種學說必然把社會分成兩部分,其中一部分凌駕于社會之上?!盵1]這些學說把教育與環境的關系建立在一種單向的基礎上,沒有看到人對教育與環境的作用,沒有在人、環境與教育之間建立一種雙向的關聯性。它們只看到了教育與環境對人所形成的影響,卻片面地認為人不能夠對教育與環境加以改變。他們還指出,人之所以能夠進行生產生活,進而改變環境和教育他人,是由于在社會中有少數的天才人物可以突破環境對他們的制約,而這些天才人物是“凌駕于社會之上”的??偟膩碚f,這種學說沒有看到人在教育與環境中發揮的作用。

(二)馬克思重構人、教育與環境的關系

馬克思對舊唯物主義中三者的關系進行了批判性改造,重構了三者的關系。在《提綱》中,馬克思關于人與環境、教育關系的闡述有力地批判了舊唯物主義對教育與環境的“決定論”,表明了馬克思主義的嶄新的世界觀?!碍h境正是由人來改變的,而教育者本人一定是受教育的?!盵1]馬克思看到它們之間的辯證關系。人、環境與教育不僅是基于實踐的,同時也是統一于實踐的,他認為實踐將作為主體的人與作為客體的環境聯系起來,在實踐活動中,作為客體而出現的環境以及作為主體而出現的人,都需要依賴于實踐這一中介,通過實踐才能將它們二者真正的聯系起來。每一個人在生產生活中都可以自發的、自主地與環境進行或多或少的互動與關聯,不是被動地去適應所屬的客觀環境。他看到了人的主體性地位,看到了以往“唯物主義學說”所忽視的人對環境所進行的反作用,看到了人具有能動與受動的特點,看到了環境具備能動與被動的特點。從一方面來看,環境影響著人。作為主體的人在物質世界中進行生產生活,在實踐活動中必定會受到整個大環境,即物質世界某種程度的制約;另一方面,人也影響環境。每個獨立的主體在社會所給予的各種條件中,根據自身的情況從而充分發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最終達到對環境的改造。人的實踐與環境相互作用,而教育作為實踐中的重要形式之一也屬于實踐,因此,人在與環境的相互作用中必不可少地受到教育的影響,在談到人與環境的關系時,必須把教育因素考慮進來,三者不是孤立的。

針對舊唯物主義所提到的教育與環境決定論等觀點,馬克思也對其進行了改造。馬克思打破了舊唯物主義所認為的人與環境、教育的單向的關系,建立了三者的關聯性。人的實踐活動將環境與教育結合起來,教育與環境統一于主體所進行的實踐中?!碍h境的改變和人的活動或自我改變的一致,只能被看作是并合理地理解為革命的實踐?!盵1]所謂的“革命的實踐”,是指人進行的實踐活動,在這個過程中,人改變了環境。人是環境的產物,但是我們也應該看到,在人不斷改變環境時,其實也在改變著自身,即人的改變在某種程度上說其實是“自我”的改變,促使主體不斷發生改變的原因恰恰在于人自身。之前的唯物主義只看到了環境對于人所起到的決定作用,而唯心主義抽象的發展人的能動性,可以說它們都存在著一定的局限性。馬克思基于實踐的觀點,將人改變環境與環境改變人結合起來,看到了在實踐中人和環境的相互作用,同時將教育包含在實踐中,從這個角度看,他重構了人、教育與環境三者之間的關系。

三、實踐——揭露消滅宗教的途徑

(一)對費爾巴哈的肯定

《提綱》中馬克思也對宗教問題有所涉及,他首先對費爾巴哈所做的工作進行肯定。他在其中提到,費爾巴哈對于宗教問題的研究不僅僅是將宗教局限在自身中進行考慮,而是打破了宗教的界限,著眼于世俗世界中去對宗教問題加以研究和深入,他將世界分為宗教世界與世俗世界,為宗教的研究指明了正確的方向。最終他將宗教世界歸結于它自身的世俗基礎。費爾巴哈認為:“人的依賴感是宗教的基礎”[3]。宗教的產生是由于人們在現實生活中有無法突破的限制,在現有條件下難以滿足自身的欲望,于是人們轉而訴諸于某種神靈,由之形成依賴性,久而久之便形成了宗教,而隨著這種依賴的增強,人們對其信仰程度也就越來越高,宗教的發展就變得更加穩固。在宗教中,與神靈有關的概念其實都與人的活動密切相關。在此,馬克思肯定了費爾巴哈所做的工作,即從世俗世界切入,從而為揭露消滅宗教的途徑指明正確的方向。

(二)揭露消滅宗教的途徑

1.闡明宗教產生的根源

馬克思對費爾巴哈進行肯定,同時也指出他的局限性,認為他沒有對世俗基礎本身進行深入地批判與深層次的探究。馬克思從世俗世界的自我分裂和自我矛盾出發,闡明了宗教產生的社會根源。他認為,在人類社會早期,宗教源于與自然界的矛盾,人們處于生產力及其低下的環境中,面對無法解釋的現象從而訴諸于某種神靈,逐漸對其產生依賴,由之產生了宗教。在進入階級社會后,人們處于不同的階級,各種階級之間存在著尖銳的矛盾,統治階級為了鞏固自己的統治,需要對其他階級進行思想上的控制與奴役,不可避免地將宗教與政治統治普遍聯系在一起,宗教日益成為統治階級實現其權力的掩蓋物,成為掩蓋在階級斗爭中獲得勝利一方的權益的“武器”。馬克思立足于實踐,從費爾巴哈所引出的路徑,即世俗世界自身的矛盾出發,通過分析社會發展的不同時期,找到了宗教產生的根源。

2.揭露消滅宗教的途徑

馬克思在找到宗教的源頭之后,對宗教進行了更加深入與徹底地批判,進而揭露了消滅宗教的途徑。他認為宗教產生于世俗社會中的自我矛盾,既然產生于世俗社會,那么消滅宗教就不能只在宗教自身的范圍內進行,必須從它的產生根源中來消滅。宗教作為社會發展的產物,是隨著社會的發展而產生的,宗教必然具備一定的客觀原因以及現實基礎。因此,如果不在實踐中找到宗教存在的客觀原因,廢除宗教賴以生存的現實基礎,那么通過其他手段所進行的廢除宗教的活動,不會達到對宗教的真正廢除。馬克思認為,廢除宗教的途徑必須在世俗基礎本身所存在的矛盾中去尋找,只有在實踐的過程對世俗基礎所存在的矛盾進行“革命的”改造,進而推翻宗教賴以生存的現實基礎,才能真正地廢除宗教。宗教的產生與發展,歸根結底都是來自現實生活中所出現的各種矛盾,來自人們在現實中的某種缺失。只有當人與人、人與自然、人與社會的關系表現為合理的狀態時,即達到物質資料極大豐富和生產力的高度發展的狀態時,也就是說,人們不再需要也沒有必要從某種神靈的期許中去獲得滿足感,實現必然王國向自由王國的飛躍時,只有達到了這樣的狀態,宗教才能夠真正地走向滅亡、才能真正被廢除。

總之,馬克思首先肯定了費爾巴哈對宗教研究的正確導向性,即費爾巴哈將宗教的產生歸于世俗基礎,然后他從世俗社會的矛盾中進一步對宗教加以分析、批判,進而找到消滅宗教的真正途徑。馬克思將費爾巴哈對宗教所做的工作進一步深入,對宗教賴以生存的世俗基礎進行更加深入地研究,闡明了嶄新的觀點,揭露在實踐中消滅宗教的途徑。

在《提綱》第一條,馬克思通過對包括在費爾巴哈在內的舊唯物主義以及唯心主義的批判闡明了自己鮮明的觀點,首先表明了實踐是二者的結合;第二條中,表明了只有在實踐中才能證明自己思維是否符合真理性,第三條中,提出實踐活動使得人與教育、環境相互作用,重構了三者之間的關系;第四條中,他進一步分析世俗社會的矛盾,揭示了消滅宗教的路徑。在這四條中,馬克思突出表達了實踐的觀點。

猜你喜歡
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唯心主義唯物主義
唯物主義何以言“否定之否定”?——“否定之否定”的“前世”“今生”與“再生”
早期斯拉夫派宗教哲學家對德國唯心主義的闡釋與批判
實踐唯物主義不是方法
實踐:馬克思的新哲學觀
“星座”的哲學探究
正確認識和科學評價哲學唯心主義
淺談《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的實踐意義
哲學唯物主義不必擁抱量子力學的多世界解釋
“新唯物主義”與馬克思哲學
對唯心主義要具體分析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