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國內外青少年媒介素養研究的可視化分析

2021-03-16 09:36張多
新媒體研究 2021年22期
關鍵詞:文獻計量學媒介素養青少年

張多

摘 要 選取2010—2021年以來關于青少年媒介素養研究的中外文獻,從學術共同體的建立、研究區域分布、研究熱點主題等方面著手,運用Citespace和VOSviewer軟件對文獻數據進行可視化分析,探究國內外青少年媒介素養研究領域的發展現狀。研究發現:1)國外發文量顯著高于國內,且呈現上升趨勢,國內發文量趨于穩定;2)鄭素俠、李樹培等學者為國內的高產作者,Susan Paxtonc等學者是國外高產作者;從合作關系看,國內學術共同體尚未建立,國外形成了較小規模的合作;3)國內對于青少年媒介素養的研究主題集中在五個方面:媒介素養的內涵變遷、國外經驗與本土化、媒介的使用和素養的評估、媒介素養的影響因素、媒介素養教育路徑和實踐;國外關注的主題集中于四個方面:媒介素養與健康素養研究、女性主義視角下媒介素養研究、媒體使用行為研究、媒介素養教育研究。

關鍵詞 青少年;媒介素養;文獻計量學;Citespace;VOSviewer

中圖分類號 G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6-0360(2021)22-0010-08

國家互聯網信息中心發布的第48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21年6月,我國6~19歲網民規模達1.58億,占網民整體的15.7%[1]。青少年群體是我國網民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時也是我國網絡信息安全保護的重點人群。近幾年來,我國互聯網安全問題日益凸顯,影響了青少年對于媒體的健康使用行為?;诖?,發展青少年群體的媒介素養至關重要。本文使用文獻計量軟件Citespace和VOSviewer對中外文獻進行分析,把握近些年來國內外青少年媒介素養的研究現狀和研究重點。具體來說,從以下兩方面展開論述:其一,最近10年來,國內外青少年媒介素養的發文量分布、作者和發文機構以及研究區域分布情況,目的是考察國內外對該領域的研究熱度和學術共同體建立情況;其二,分析中外文獻研究的重點主題,進而探討未來我國在青少年媒介素養研究領域的發展方向。

1.1 數據來源

在CNKI數據庫中檢索CSSCI和“北大核心”數據庫中的文獻數據,以“(媒介素養)AND(‘青少年’OR‘未成年人’OR‘中小學生’OR‘兒童’)”為檢索主題詞,時間設置為2010—2021年,檢索時間為2021年10月2日,文獻類型為期刊論文,并對所選取的文獻進行二次篩選,將新聞報道、會議論文、期刊評論和其他無關的文獻剔除,最終得到數據235條,作為國內研究的分析數據。

在Web of science(WOS)核心合集中,選取社會科學引文索引(SSCI)數據庫,以“(media literacy)AND(adolescents OR teenagers OR youngsters OR youth)”為檢索主題詞,時間設置為2010—2021年,檢索時間為2021年10月2日,文獻類型選擇期刊論文(Article),排除會議論文(Proceedings)和期刊評論(Editorial material),共檢索到國際文獻516篇,該數據作為外文文獻研究的分析數據。

1.2 研究方法

使用Citespace和Vosviewer兩個軟件對本文所收集的數據進行文獻計量分析,這兩個軟件分別是由陳超美教授和荷蘭萊頓大學科技中心(The Centre fo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tudies,CWTS)所開發的文獻可視化計量軟件,能夠通過數據算法展現出某一領域的研究熱點視圖,幫助我們快速了解某一領域的研究現狀。

2.1 發文量分布

從相關研究的發文量來看,自2010年以來,有關青少年媒介素養相關研究的外文文獻發文量呈現上升的態勢,說明國外對于青少年媒介素養的研究保持著較穩定的增長,且國外對于青少年媒介素養的關注度在不斷增加。相比于國外的發文情況,國內有關青少年媒介素養的研究文獻數量較少,發文趨勢也較為平緩(見圖1)。

2.2 中外文獻作者和機構合作分析

學術共同體既是知識發現的主題,也是知識發展的機制[2]。從作者和機構合作分析網絡圖可以看出國內外學術共同體的建設情況。將中外文獻數據導入Vosviewer,使用軟件中的“co-authorship”功能對作者合作關系進行可視化分析,在該圖譜中,圓形的面積的大小代表作者發文數量的多少,連線則表示作者之間的合作關系,連線越多則代表合作越緊密(見圖2、圖3)。

從表1可以看出,國內文獻作者發文量較為平均,李樹培和鄭素俠是我國發文量最多的學者。Susan Paxtonc是外文文獻中青少年媒介素養研究領域的高產作者,發文量為9篇。從圖2可以看出,外文文獻作者形成了一定的合作關系,如以greene,Kathryn和raich,rosa學者為中心的聚團周圍形成了小規模的合作連接。從圖3可以看出,國內學者單獨撰文的較多,節點之間尚未出現較大的共現關系,一定程度上表明學術共同體尚未形成。

通過將國內外研究文獻的數據分別導入Citespace和VOSviewer軟件中,分析國內外研究機構的發文量情況(見表2)。

從國內研究機構的學科屬性看,發文量較高的是新聞與傳播學院、計算機與信息技術學院、兒童文化研究院,說明青少年媒介素養具有一定的跨學科趨勢。從發文量來看,中國傳媒大學在該領域較為活躍,其次是湖南師范大學、東北師范大學、浙江師范大學和安徽師范大學等師范類高校,說明目前傳媒高校和師范高校對該領域較為關注。通過對比表1與表2可以看出,研究機構與作者所在單位的重合度較高,主要發文機構的頭部效應比較明顯。從國外的研究機構看,樂卓博大學、羅格斯大學、根特大學、匹茲堡大學、公立巴塞羅那自治大學和哥倫比亞大學等機構的發文量較多,從機構的國別可以看出美國、澳大利亞、比利時和西班牙是該領域的高產量國家。

2.3 研究區域分布

研究區域分布是通過Citespace對web of science數據庫的文獻進行可視化得出。頻次高的國家和機構可以表明它們在青少年媒介素養研究領域的多產性。對研究區域分布數據進行整理,得到發文量和中心性排名靠前的6個國家(見表3),可以看出,美國中介中心性高達0.57,說明它在整個網絡結構中占據重要的關鍵位置,且發文量顯著高于其他國家。其次是澳大利亞,中介中心值為0.14,發文量是49。西班牙、加拿大、英國和德國也是在青少年媒介素養領域較為高產的國家。

3.1 國內文獻研究主題

關鍵詞可以高度概括文章的內容,通過關鍵詞分析可以把握文章的主題核心。關鍵詞聚類分析在Citespace軟件中可以對數據進行算法分析,將聯系密切的關鍵詞匯聚成一個聚類團。本研究運用LLR算法對本研究所收集的文獻數據進行聚類分析,形成“青少年媒介素養”研究關鍵詞聚類知識圖譜(見圖4),參考聚類的相應結果,其中Modylarity Q=0.863 1,Weighted Mean Silhouette S=0.980 8,說明聚類有效。在關鍵詞聚類中,聚類編號與該聚類所包含的文獻呈反相關,也就是聚類編號越小,該聚類中所包含的文獻越多,其重要性越強,本研究選取了前10個聚類進行顯示,可以看出“#0媒介素養”“#1青少年”“#2媒介素養教育”“#3新媒體”“#4低俗化”“#5媒介接觸”等聚類較為顯著。通過結合以上知識圖譜所展示的主題內容結合人工聚類分析,可以得到關于青少年媒介素養研究的四個主題(見表4)。

通過對文獻進行進一步的精讀,總結和歸納出國內對于青少年媒介素養研究主要聚焦于以下主題。

3.1.1 媒介素養的內涵變遷

與該主題相關的有集群1的“網絡素養”“新媒體環境”等關鍵詞。Michael[3]認為媒介素養需要回應快速發展的媒介和傳播技術。技術的快速更迭使得媒介素養開始出現融合發展的趨勢,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提出了“媒介信息素養”(media and information literacy,簡稱MIL)這一概念,旨在將媒介素養與信息素養相結合,為媒介素養的教育提供了融合發展的路徑和跨學科的視角。吳吟[4-5]就媒介信息素養這一概念制定了專門的測量量表,探究青少年媒介信息素養與互聯網非理性行為之間的關系。媒介素養內涵的變遷標志著我國對媒介素養認知的不斷更迭與進步,也是時代發展的必然要求。

3.1.2 國外經驗與本土化

國外經驗與本土化是指對國外媒介素養發展的經驗進行總結,并以此結合中國實際國情,提出中國媒介素養發展路徑。集群1中的“美國”與集群2中的“本土化”表現了這一研究主題。235篇文章中有16篇文章是關于國外經驗啟示的研究,其中美國、英國、加拿大和芬蘭是頻率較高的國家,它們代表了三個類型:大眾文化批判與青少年保護;視覺媒介崛起(先電視后互聯網)與屏幕素養;外來文化侵襲與媒介文化保護[6]、倡導多方合作的教育模式[7]。耿益群、劉燕梅[8]探究了美國K-12媒介素養教育課程的特點。孫婧、周金夢[9]研究了英國在媒介素養教育課程的改革,總結出三點經驗:課程目標彰顯三位一體,課程內容強調理論與實踐并重,評價內容多樣化且堅持以實踐為導向。朱立達、常江[10]探討了構建中國特色媒介素養教育體系。

3.1.3 媒介的使用和素養評估

青少年媒介的使用和素養評估是指通過量表和問卷對青少年群體媒介使用情況和媒介素養水平進行評估。與該主題相關的有集群4中的“媒介使用”“網絡成癮”“移動閱讀”等關鍵詞。國內對于該領域的研究,一是將媒介接觸與使用的水平看作是媒介素養的水平,二是研究媒介接觸、使用與媒介素養之間存在的關系。對于青少年媒介素養的測量和評估,吳吟、楊聿涵[11]專門制定了量表。國內關注的青少年群體有城鄉地區青少年、少數民族或邊疆地區青少年、女性青少年。鄭素俠[12]以城鄉地區青少年作為調研對象,探討城鄉青少年媒介使用的影響因素,旨在縮小城鄉青少年之間的“數字鴻溝”。斯琴格日樂和劉建華[13]認為邊疆地區青少年群體媒介素養提升對于應對輿情危機具有重要的意義。國內關于女性主義媒介素養的研究較少,王琴[14]從網絡安全的視角出發,探討了媒介素養對于提升女性青少年網絡安全的重要意義。

3.1.4 媒介素養的影響因素

青少年媒介素養的影響因素是指媒介素養作為因變量,受到其他內部或外部因素的影響。與該主題相關的有集群1中的“影響因素”。從收集到的文獻來看,我國對于青少年媒介素養的影響因素集中在外部環境因素,如父母干預、學校教育、青少年媒介接觸或媒介使用方面。賴澤棟[15]研究了青少年對于微媒介的叛逆行為和心理,以及父母對青少年的督導方式,認為家長采取較為開放的方式有助于青少年微媒介素養的提高。學校教育一直是媒介素養教育的重要場所,也是青少年媒介素養的重要影響因素。田麗等[16]通過實證研究,證明了教師的網絡使用、學校的信息技術教育和網絡安全教育、教師和朋輩對網絡的認知狀況是青少年網絡素養的影響因素。在媒介接觸和使用對媒介素養的影響研究中,張蕊[17]從交互涵化效應的視角出發,討論了土味短視頻這一媒體形態對城鎮化留守兒童的影響,由于缺少父母的監管,留守兒童長期接觸土味短視頻相關的低俗化內容,更加容易陷入“娛樂至死”的狀態。

3.1.5 媒介素養教育路徑和實踐

媒介素養研究的根本目的是走向教育實踐,從實踐過程中總結和借鑒經驗,以便推動我國媒介素養教育的本土化發展。我國應當將教學目標指定為“技術理性”的啟蒙教育、媒介價值觀的綜合素養教育、培養學習者終身學習的奠基性教育[18]。在媒介素養教育實踐過程中,我國學者大多是將媒介素養課程與其他課程相融合。從已有的研究來看,我國青少年媒介素養教育實踐大多是嵌入語文或信息技術等課程的教學中。曠曉霞[19]認為媒介素養教育是信息時代語文能力提升的有效載體。也有學者從單獨開設了媒介素養的相關課程,在教學過程中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讓學生在參與和實踐中學習媒介素養相關的知識和技能,具有代表性的有張沿沿、張舒予[20]開設的“視覺文化與媒介素養”課程,開展了媒介素養教育的參與式教學實踐探索。但總體來看,我國對媒介素養教育實踐及課程設計方面的相關研究較少,要將媒介素養教育真正落地和實施,需要獲得相關政府部門、學校、社會團體等參與主體的廣泛的支持。

3.2 外文文獻研究主題

通過使用同樣的方式對WOS數據庫收集的外文文獻進行關鍵詞聚類分析(見圖5),圖中Modylarity Q=0.878 7,Weighted Mean Silhouette S=0.869 9,說明聚類有效。結合關鍵詞人工聚類,歸納為4個集群(見表5)。

作者對外文文獻進行批量閱讀,結合以上所繪制的知識圖譜和對關鍵詞共現的分類,總結出外文文獻主要集中在以下的研究主題。3.2.1 媒介素養與健康素養研究

在收集的文章中,這一類型的研究較多,也是近些年來的研究熱點,與該主題相關的有集群1中的“healthliteracy”和“prevention”等關鍵詞。國外對于青少年的健康問題的關注包括抽煙、飲酒、飲食等健康行為。這一類型的研究可以分為兩個方面:一方面是媒介素養對于青少年健康行為的作用,通過問卷測量青少年媒介素養和吸煙行為之間的相關性,回歸分析預測青少年未來對于吸煙的易感性[21]。Corazza等[22]通過實驗法證明了媒介使用對青少年食品偏好和健康行為具有顯著的影響。另一方面是探究青少年廣告營銷對健康行為的影響,倡導對青少年廣告營銷的監管,促進青少年媒介素養的提升以抵抗廣告營銷的不良影響[23]。

3.2.2 女性主義視角下的媒介素養研究

女性主義視角下的青少年媒介素養是指根據女性的特點,對女性青少年制定有別于男性青少年的媒介素養教育方法,做到因材施教[24]。與該主題相關的有集群2中的“Adolescent girl”。Devold[25]專門強調了媒介素養對于女性青少年的重要作用。Tolman[26]認為,由于性別地位和話語語境的不同,需要遵循女性的特點進行媒介素養教育。Vandenbosch、Oosten[27]關注媒介素養對女性看法和態度的影響,認為媒介素養有助于減少青少年在媒介使用過程中對女性產生的性別歧視問題。

3.2.3 媒體使用行為研究

與該主題相關的是集群3中的“behavior”“exposure”等關鍵詞。從樣本文獻來看,外文文獻關注的媒體主要是:社交媒體、數字媒體、游戲、視頻平臺、App和廣告。關注的問題集中于青少年媒體的使用情況和媒介素養表現,以及對使用行為的引導策略研究。Gleason[28]對青少年在Twitter平臺的使用行為進行了觀察,發現青少年在該平臺上的使用行為有自我表達、交流、維護友誼和信息共享。也有學者關注到青少年在使用WhatsApp過程中的假新聞分享行為,研究發現如果新聞的內容和青少年的興趣偏好相關,無論該信息的真假,他們更有可能會分享內容[29]。國外有學者研究了家長對青少年媒介使用的引導,發現父母對孩子社交媒體使用的限制會推動其他形式媒體的使用[30]。

3.2.4 媒介素養教育研究

與該主題相關的有集群4中的所有關鍵詞。國外對于青少年媒介素養教育的研究主要為兩個方面,一是媒介素養教育政策研究,二是媒介素養教學實踐和策略研究。關于媒介素養政策研究一直是國外研究關注的重點,旨在通過發現新的社會問題,進而推動媒介素養政策的發展。Livingstone[31]認為社交媒體的迅速崛起,出現了互聯網隱私、網絡欺凌和信息不良接觸等問題,需要將兒童權利框架制定在相關政策中。國外學者通過不同的媒體形式,如游戲、紀錄片或社交媒體平臺,對青少年開展媒介素養教學實踐。如Mikelli[32]提出通過The Glowing Divide這一紀錄片探討年輕人的社會孤立話題,通過差異化教學法,將其作為媒介素養教育的媒體資源??偟膩碚f,國外對于青少年媒介素養教育以實踐研究為主,在實踐過程中探索媒介素養教學的方法策略。

本文采用Citespace和VOSviewer軟件對2010—2021年CSSCI和WOS數據庫的相關文獻進行了文獻計量分析。研究發現:其一,國外青少年媒介素養研究發文量呈現上升的趨勢,而國內發文量一直趨于平穩狀態,且發文量較低,說明國內對于該領域的關注度亟須提升。其二,關于國內青少年媒介素養研究的主要學者有李樹培、鄭素俠、楊靖、陳鋼等人,但國內學者間的合作程度較為松散,學術共同體尚未建立。在該研究領域高產的外文文獻作者有Susan Paxtonc、Greene,Kathryn Leigh、Michael Hecht等人,從合作關系來看,部分學者之間形成了較小規模的學術合作關系。其三,從研究區域分布來看,美國是最為高產的國家,其次是澳大利亞、西班牙和加拿大等國家。其四,關于國內外研究主題存在一定的差異:從我國目前的研究主題來看,青少年媒介素養的關注集中在理論層面,對于媒介素養教育研究缺乏實踐性和應用性,需要增加實證或行動類的研究。對于互聯網弱勢群體的關注集中于留守兒童或農村地區青少年群體,但是對于女性青少年群體的關注度不足,應當加強女性視角下的青少年媒介素養教育研究。值得一提的是,關注青少年健康問題尤為重要,健康問題不僅包括了身體健康,還包括心理健康、情緒情感健康和社會人格健康等,但是目前對于青少年媒介使用與健康行為研究缺乏,需要對這方面進行補充。

參考文獻

[1]中國互聯網信息中心.中國互聯網發展狀況統計報告[R/ OL].(2021-09-15)[2021-10-16].http://www.cnnic. net.cn/hlwfzyj/hlwxzbg/.

[2]袁廣林.大學學術共同體:特征與價值[J].高教探索,2011(1):12-15.

[3]RobbGrieco M.Why History Matters for Media Literacy Education[J].Journal of Media Literacy Education,2014,6(2):3-20.

[4]吳吟.媒介信息素養測評量表的建立與應用探索:以浙江省青少年(學生)為例[J].北京教育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16,11(3):60-68.

[5]吳吟,楊聿涵.青少年互聯網非理性行為與媒介信息素養關系研究:社會網絡分析的視角[J].中國廣播電視學刊,2019(1):59-63.

[6]羅雁飛.媒介素養研究核心議題:基于CSSCI期刊關鍵詞網絡分析[J].中國出版,2021(2):59-62.

[7]孫玨.跨界合作:芬蘭兒童媒介素養教育述評及其啟示[J].比較教育研究,2014,36(9):59-64.

[8]耿益群,劉燕梅.美國K-12媒介素養教育課程及其特點分析[J].外國中小學教育,2012(2):21-26.

[9]孫婧,周金夢.英國媒介研究課的特點及啟示:基于英國最新《GCSE媒介研究課程標準》與評估框架的分析[J].比較教育研究,2020,42(2):32-38.

[10]朱立達,常江.中美青少年媒介素養教育體系的比較分析[J].青年記者,2018(16):49-51.

[11]吳吟,楊聿涵.青少年網絡媒介素養測評研究[J].中國廣播電視學刊,2017(9):7-11.

[12]鄭素俠.城鄉青少年媒介使用的家庭環境差異及其影響因素:基于2013年度中國教育追蹤調查(CEPS)數據的分析[J].現代傳播(中國傳媒大學學報),2015,37(9):144-149.

[13]斯琴格日樂,劉建華.邊疆民族地區網絡輿情傳播與青少年社會認知的教育學思考[J].中國青年研究,2014(2):106-111.

[14]王琴.網絡文化安全視域下女性青少年媒介素養教育探析[J].現代傳播(中國傳媒大學學報),2021,43(6):16-18.

[15]賴澤棟.青少年微媒介叛逆與親職督導[J].現代傳播(中國傳媒大學學報),2018,40(6):163-168.

[16]田麗,張華麟,李哲哲.學校因素對未成年人網絡素養的影響研究[J].信息資源管理學報,2021,11(4):121-132.

[17]張蕊.交互涵化效應下土味短視頻對城鎮化留守兒童的影響[J].現代傳播(中國傳媒大學學報),2019,41(5):162-168.

[18]姚姿如.自媒體背景下小學媒介素養教育的目標定位和內容體系研究[J].中國電化教育,2016(7):58-62.

[19]曠曉霞.媒介素養教育:信息時代語文能力提升的有效載體[J].語文建設,2012(10):63-64.

[20]張沿沿,張舒予.媒介素養教育的參與式教學實踐探索:以“視覺文化與媒介素養”課程為例[J].現代遠距離教育,2017(5):75-80.

[21]Page R M,Piko B F,Balazs M A,et al.Media literacy and cigarette smoking in Hungarian adolescents[J].Health Education Journal,2011,70(4):446-457.

[22]Corazza I,Pennucci F,De Rosis S.Promoting healthy eating habits among youth according to their preferences:Indications from a discrete choice experiment in Tuscany[J].Health Policy,2021,125(7):947-955.

[23]Elliott C.“Grab gatorade!”:food marketing,regulation and the young consumer[J].European Journal of Marketing,2018.

[24]黃文森,梁振文,陸菲.近十年國外媒介素養研究的熱點與趨勢:基于共詞聚類分析和戰略坐標圖[J].文化與傳播,2014,3(3):61-69.

[25]Dmitrow-Devold K.What matters to the girls?Norwegian girls’ experiences of digital competences in mainstream blogging[J].Young,2017,25(2):190-207.

[26]Tolman D L.Female adolescents,sexual empowerment and desire:A missing discourse of gender inequity[J].Sex Roles,2012,66(11):746-757.

[27]Vandenbosch L, van Oosten J M 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online pornography and the sexual objectification of women: The attenuating role of porn literacy education[J].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2017,67(6):1015-1036.

[28]Gleason B. New literacies practices of teenage Twitter users[J].Learning,Media and Technology,2016,41(1):31-54.

[29]Herrero-Diz P,Conde-Jiménez J,Reyes de Cózar S. Teens’Motivations to Spread Fake News on WhatsApp[J].Social Media+Society,2020,6(3):2056305120942879.

[30]Len-Ríos M E,Hughes H E,McKee L G,et al.Early adolescents as publics:A national survey of teens with social media accounts,their media use preferences,parental mediation,and perceived Internet literacy[J].Public Relations Review,2016,42(1):101-108.

[31]Livingstone S,Brake D R.On the rapid rise of social networking sites:New findings and policy implications[J].Children & society,2010,24(1):75-83.

[32]Mikelli D.Pedagogy of Difference 2.0:Interactive documentary practices and participatory research with young people[J]. Convergence,2021,27(2):438-457.

2142500520391

猜你喜歡
文獻計量學媒介素養青少年
讓中華文化在海外華裔青少年心中“留根”
蔬果能讓青少年的心理更健康
中日青少年體質PK
《廣西民族研究》創辦30年來刊發文章的回顧與展望
中文圖書評價體系研究
新媒體背景下中學生媒介素養現狀與應對
網絡負面熱點事件對大學生社會心態的影響
“互聯網+”時代高職學生媒介素養的培育路徑研究
大學生媒介素養調查研究
第二單元 做自立自強的人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