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兩次世界大戰間亞非拉民族解放運動的特點

2021-06-22 04:57吳斯琴
歷史教學·中學版 2021年5期
關鍵詞:歷史解釋唯物史觀

[關鍵詞]亞非拉民族民主運動,階段性特點,唯物史觀,歷史解釋

[中圖分類號]G6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7-6241(2021)09-0059-08

在統編教材之下,如何理解與把握新教材想必是每位一線教師的必修課。筆者在進行《中外歷史綱要(下)》的教學時注意到,與以往相比,新教材增加了亞非拉民族解放運動的篇幅。其中包括第13課“亞非拉民族獨立運動”、第16課“亞非拉民族民主運動的高漲”、第21課“世界殖民體系的瓦解與新興國家的發展”。統編教材以時序為基本線索,較為清晰地呈現了亞非拉民族解放運動的發展脈絡。眾所周知,資本主義在全球范圍內擴張的一個重要表現即為殖民體系的建構,而兩次世界大戰又與殖民地問題密切相關。教材擴充的亞非拉民族解放運動的相關內容,有助于學生深刻理解影響現代世界發展的重要因素。

基于上述分析,筆者認為教學中厘清亞非拉民族解放運動發展史的基本線索十分必要。本文以《中外歷史綱要(下)》第七單元第16課“亞非拉民族民主運動的高漲”為例,嘗試從單課教學首尋突破,為今后探索亞非拉民族解放運動史的專題教學拋磚引玉。

一、尋找問題,突破難點

前文提到,《中外歷史綱要(下)》以時序為基本線索,通過第13課、第16課及第21課的相關內容將亞非拉民族解放運動的始末鋪陳道來。筆者之所以選擇第16課“亞非拉民族民主運動的高漲”進行課例分析,是因為第13課“亞非拉民族獨立運動”可視為亞非拉爭取民族解放運動的開端;第21課“世界殖民體系的瓦解與新興國家的發展”是亞非拉成功擺脫殖民壓迫的終點,這兩個階段的民族解放運動的特點鮮明,較為容易把握。相比而言,第16課呈現的是兩次大戰間的亞非拉民族民主運動,作為亞非拉民族解放運動長河中的一個階段,階段性特點較難把握,這也正是本課的難題之一。

與階段性特點相比,兩次大戰間亞非拉民族民主運動的區域性特點更難把握。第16課共涉及15個國家和地區,不同國家和地區民族民主運動的領導力量、斗爭方式、斗爭對象、階段性任務、階段性成果均有不同。既要突出重點,不能面面俱到;又不可以偏概全,忽略整體。如何整合碎片化內容,在重構教材知識體系的基礎上推論出這一時期亞非拉民族民主運動的區域性特點,此為本課的難題之二。

此外,筆者還注意到第16課的標題中有“高漲”二字,但是教材呈現出的這一階段的亞非拉民族解放斗爭大多以失敗告終或陷入低谷,如此看來教材的敘述邏輯似乎與標題中的“高漲”二字相悖,那么“高漲”該如何理解?又該如何體現?此為本課的難題之三。

綜上,筆者在學術內化的基礎上形成了一個設計思路:將民族解放運動的發展脈絡視為一條基本線索,想要充分認識兩次世界大戰間的亞非拉民族民主運動,就必須明晰這一時期民族民主運動的階段性特點。只有明確階段性特點,學生才能清楚地區分不同時期的民族解放運動的發展概況、理解不同階段的民族解放運動的歷史意義。

既如此,如何明確兩次大戰間亞非拉民族民主運動的階段性特點?單元視域給予了我們突破口。教材第七單元“兩次世界大戰、十月革命與國際秩序的演變”涵蓋4課,其中第14課“第一次世界大戰與戰后國際秩序”和第15課“十月革命的勝利與蘇聯的社會主義實踐”分別涉及第一次世界大戰以及十月革命,這兩大歷史事件深刻影響著戰后亞非拉民族民主運動的階段性特點。筆者認為,若簡單地以第一次世界大戰和十月革命作為背景直接分析過于泛泛,不利于學生理解。筆者在兼顧宏觀視角的同時,聚焦威爾遜主義中民族自決權的提出對亞非拉民族自決意識覺醒的影響,分析并推論出階段性特點一;借助十月革命后共產國際的成立給亞非拉民族民主運動帶來的新面貌,歸納出階段性特點二。后文將詳細闡釋兩個階段性特點的由來,此處略述。

在區域性特點的把握上,筆者嘗試重點分析“亞非拉”三大區域中的典型國家,從典型國家的民族民主運動的特點中找到能夠代表所屬區域的共性,再結合其他地區的民族民主運動的發展概況推論出亞非拉各自的區域性特點。區域性特點的得出,既能幫助學生把握亞非拉民族民主運動的各自發展狀況,又可以比較出不同地區的民族民主運動在發展程度上的差別,觀察這一階段亞非拉民族民主運動的多樣性。

筆者在突破上述難題的過程中,最終形成了本節課的教學思路:基于時代特征從階段性特點——區域性特點——階段性歷史作用,形成一條從時間到空間再到時間的邏輯鏈,教學中彰顯時空觀念下的歷史解釋。

二、教學目標

基于時空,了解兩次世界大戰間亞非拉民族民主運動高漲的原因;基于史料,多角度解讀不同地區的民族民主運動的發展概況和典型案例,認識這一時期的民族民主運動呈現更為廣泛和深入、與國際共運相結合的階段性特點及區域性特點;理解兩次世界大戰間的亞非拉民族民主運動對戰后國際秩序的深遠影響。

三、教學環節

導入:

材料1:1919年,世界各地相繼出現與民族解放相關的事件(圖1)。

提問:始于18世紀末19世紀初的亞非拉民族解放運動為何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后掀起新的高潮?

設計意圖:借助地圖,聚焦1919年,了解亞非拉民族民主運動的時空背景,由時代特征生發問題、切入課題。

探究1:探究亞非拉民族民主運動高漲的原因和階段性特點。

設計意圖:此為教學重點。一戰后,亞非拉民族民主運動在戰前的基礎上繼續發展并不斷擴大。眾所周知,美國總統威爾遜在構建戰后國際秩序時多次提議要給予殖民地主權和自治權,也就是所謂的“民族自決”。無論威爾遜目的是何,不可否認的是,“民族自決”的提出與亞非拉人民的夙愿不謀而合,亞非拉在爭取民族自治甚至是獨立的過程中充分利用了“民族自決”的口號,“民族自決”也成為戰后亞非拉人民最關注的政治權益。然而當“民族自決”在殖民地半殖民地徹底落空之際,亞非拉民族解放運動的斗爭之勢被徹底激發。盡管動機和后果不一致,“民族自決”的提出仍可看作是戰后亞非拉民族民主運動高漲的原因?;谏鲜稣J識,教學中可借助相關的圖文史料,引導學生進一步探究階段性特點一。

事實上,階段性特點一在延續以往民族解放運動特點的基礎上注入了時代特點,但體現更多的仍是民族解放運動延續性的一面。因此,僅憑階段性特點一還不足以宏觀的認識這一階段的民族民主運動,階段性特點二的補充十分必要。十月革命后,列寧有意識將世界革命的重心從西方轉向東方,開創了“無產階級革命”與東方國家民族解放運動相結合的20世紀的“世界革命”運動。因此,十月革命開創的世界革命運動與民族解放運動的結合,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20世紀非殖民化運動的進程和方向,在一定時期內使相當一部分新興國家走上了類似蘇聯模式的社會主義道路。①筆者認為,借助十月革命后共產國際對亞非拉民族民主運動的影響,引申出的階段性特點二,不僅能充分體現兩次大戰間亞非拉民族民主運動與以往相比的獨特之處,更有益于學生此后理解殖民體系瓦解后新興社會主義國家出現的相關問題。在設計本環節兩個階段性特點時遵循了一定的邏輯遞進關系,力求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時代特征生發階段性特點的唯物史觀。

材料2:引導學生觀察、比較一戰期間和戰后歐洲政治版圖(詳見圖2、圖3)。

提問:傳統帝國崩潰后的歐洲政治版圖有何顯著變化?

設計意圖:之所以出示這兩幅地圖,是為了引導學生關注戰后歐洲新興民主國家的出現。觀察圖2并結合所學,可了解傳統帝國控制下的歐洲政治版圖;比較圖3,可看到戰后歐洲政治版圖的明顯變化。在設問方面,如果不明確問題指向,學生會得出很多結論,也許會與設計意圖相偏離,因此在設問時教師應明確問題指向,引導學生將關注點置于一戰削弱了帝國主義和殖民主義力量,戰前的四大帝國在戰后被圖中所示的新興民族國家取代。

材料3:1918年1月8日,他(威爾遜)在國會演說中提出了和平“十四點原則”,作為建立“世界和平的綱領”。其主要內容包括恢復各國領土,實現民族自決。①

提問:新興民族國家享有的權利是什么?

基于回答追問:“民族自決”對于尚未完成獨立的地區有何意義?

設計意圖:通過分析威爾遜“十四點原則”中處理戰后歐洲領土問題的準則,認識“民族自決”的內涵,理解“民族自決”作為民族國家享有的重要政治權利,對尚未獨立地區爭取民族獨立的運動產生一定影響。

材料4:一戰也把東方各族人民卷入國際政治生活,幫助他們熟悉軍事技術裝備和新式武器,使他們開闊眼界,加深了對帝國主義的認識。美國總統威爾遜的“十四點綱領”、英國首相勞合·喬治關于民族自決原則的聲明,也使殖民地人民民族自決意識和民族獨立觀念大大強化。②

設計意圖:補充史料,進一步引導學生認識,民族自決原則在殖民地引起了廣泛關注。盡管這一原則的提出并非是為了真正意義上解決戰后殖民地問題,但這并不妨礙其在歐洲以外地區的呼聲高漲,“民族自決”正逐步發展為戰后世界公認的普遍性權利。

提問:“民族自決”是否真正應用在了殖民地半殖民地地區?

基于回答追問:這對翹首盼望獨立的亞非拉人民將產生何種影響?

設計意圖:引導學生認識戰爭將亞非拉廣大地區卷入了國際政治生活,受民族自決原則的影響,亞非拉人民的民族獨立意識增強。而“民族自決”的破滅不僅激化了亞非拉人民與帝國主義國家之間的矛盾,又成為推動兩次大戰間亞非拉民族民主運動高漲的重要因素。

材料5:出示圖片,聚焦延續與變遷。在電子課件展示時,此圖的動態演進,形象地展示了19世紀末至20世紀初到兩次世界大戰間的亞非拉民族解放運動的變遷,限于紙媒,此處省略。

提問:對比可知,兩次大戰間的民族民主運動有何特點?

設計意圖:從某種程度而言,“民族自決”推動了亞非拉民族民主運動的發展,但是學生對此階段民族民主運動的發展情況尚無清晰認識,無法精準推斷出兩次大戰間的民族民主運動的特點。因此,筆者力圖借助最直觀的方式引導學生認識兩次大戰間亞非拉的民族民主運動。通過對比可知,兩次大戰間的亞非拉民族民主運動比此前涉及的國家更多、范圍更廣。簡述前一階段未完成獨立訴求的國家在這一階段仍繼續深入斗爭。進而可引導學生理解,兩次大戰間的民族民主運動呈現出更為廣泛深入的特點,并明確“廣泛深入”為階段性特點一。

再次出示戰后歐洲的政治版圖,教師講述正值亞非拉人民深受一戰荼毒之際,遠東的俄國正在發生劇變。

材料6:同時,十月革命后建立的蘇維埃政權不僅對內力求以民族平等和民族自決原則來解決國內民族問題,而且對外摒棄沙皇俄的帝國主義對外政策,反對任何形式的民族壓迫和殖民奴役,各民族不論大小一律平等,有權決定自己的命運,取消沙皇政府與中國、土耳其、伊朗等國訂立的各種不平等條約,支持被壓迫民族的正義斗爭。③

提問:十月革命的勝利對亞非拉的民族民主運動有何意義?

設計意圖:基于對十月革命世界影響力的分析,啟發學生認識十月革命對亞非拉民族民主運動的鼓舞作用。講述十月革命后,列寧有意將世界革命的重心轉向東方。1919年共產國際在莫斯科成立,其工作重心即為支持亞非拉的民族民主運動。

材料7:出示中共一大共產國際代表馬林、尼克爾斯基圖片(略)。

設計意圖:由于教材未提及相關內容,為便于學生理解,筆者借助出席中共一大的兩位共產國際代表尼克爾斯基和馬林,引導學生認識,在1921年至1927年,特別是在1924年至1927年,中國人民的反帝反封建的大革命,曾經在共產國際的正確指導之下,在中國共產黨的正確領導的影響、推動和組織之下,得到迅速的發展和偉大的勝利。講述共產國際幫助亞洲和拉美多國成立了共產黨組織,并支持由各國共產黨領導的民族民主運動的史事。引導學生認識在共產國際的引領下,被壓迫民族的解放斗爭轉而與國際共產主義運動相結合,亞非拉的民族民主運動被納入世界革命的浪潮之中,從而進一步推動了民族民主運動的高漲。引導學生認識在共產國際的幫助和推動下,各國共產黨紛紛建立并逐漸成長為領導本國民族民主運動的重要力量。

基于上述分析追問:亞非拉民族民主運動高漲的另一階段性特點可歸納為何?

設計意圖:引導學生自行分析并歸納,這一階段的民族民主運動出現了以共產黨為代表的新領導力量。教師應明確指出“新領導力量”為階段性特點二。呼應前文所述,階段性特點二突顯了時代特征。

材料8:出示兩次大戰間亞非拉民族民主運動的分布示意圖(圖略)。

設計意圖:簡述由于亞洲、非洲和拉丁美洲的歷史與社會狀況不同,引導學生認識這一時期的民族民主運動還呈現出各具特色的區域性特點,明確此為特點三。如果說階段性特點是基于時代特征,那么區域性特點就是基于空間特征。如此設計有助于引導學生運用時空觀念整體把握這一階段民族民主運動的特點。

提問:不同地區的民族民主運動究竟呈現何種面貌?借問促思,過渡到下一環節。

設計意圖:回顧本環節,筆者借助圖文史料,解釋兩次世界大戰間亞非拉民族民主運動高漲的原因;引導學生理解特定時空對歷史發展的影響,體會歷史是多種因素合力作用的結果;引導學生運用分析、綜合、比較的方法歸納亞非拉民族民主運動的階段性特點。

探究2:亞洲運動何以走向高潮?

學生在掌握階段性特點和區域性特點的基礎上,對兩次大戰間的亞非拉民族民主運動有了一定把握,自然會進一步追問各個地區的民族民主運動是如何進行的。若一味追求詳盡,學生最終接收的只是一些零散的、無聯系、無重點的碎片化知識,這顯然不符合高中歷史課堂應達成的學科素養。課標對于本課的內容要求是:理解兩次世界大戰之間亞非拉民族民主運動對國際秩序的影響。①因此,后續教學重點應力求透過亞非拉民族民主運動的各自表現及發展程度,勾勒出這一階段運動的整體趨勢,回應核心問題:亞非拉民族民主運動高漲的歷史洪流究竟給戰后世界帶來何種影響?;诖?,筆者在選取典型事例并進行描述時有所取舍,教學始終緊扣內容主旨,逐一達成目標素養。

亞非拉三洲的民族民主運動,由于亞洲所涉國家最多、范圍最廣,因此首先引導學生關注亞洲概況。由學生自行歸納亞洲民族民主運動的基本狀況。教師講述在中國共產黨的正確領導的影響、推動和組織之下的大革命中,中國收回了漢口、九江的英租界,沉重打擊了帝國主義的侵華勢力;越南則掀起了由共產黨人參與的反法斗爭;印度尼西亞在印尼共產黨的領導下發動了聲勢浩大的民族大起義。引導學生體會各國共產黨在推動亞洲民族民主運動走向高潮的過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值得注意的是,這一時期亞洲民族民主運動的斗爭方式多樣,出現了印度的非暴力不合作運動,筆者在本環節的教學中將重點落于此。選取印度為典型代表并非意在表明印度可以代表整個亞洲,而是為了突出亞洲民族民主運動的獨樹一幟,旨在說明領導力量、斗爭方式的多樣化促成了亞洲民族民主運動逐漸走向高潮。

提問:爭取民族解放的方式有哪些?

設計意圖:在學生回答的基礎上,引出印度獨具特色的非暴力不合作運動。

材料9:在第一次非暴力不合作運動中,甘地曾用苦行精神訓練了15萬非暴力志愿者。在第二次不合作運動中,甘地精選了2500名志愿者步行向丹迪鹽場進軍。這些赤手空拳的志愿者面對殖民者的警棍和鐵棒毫無懼色,一批人被打倒在地,另一批又挺身而上,仍保持著原來的隊形。在第三次不合作運動中,不僅甘地和國大黨的大多數領導人被逮捕,而且還有大批民眾陸續被捕入獄。僅在1941年上半年,被捕人數就達2萬多。這些以甘地精神武裝起來的“堅持真理者”,手持印度教經典《薄伽梵歌》,視死如歸,臉不變色心不跳地走進監獄。①

提問:非暴力不合作運動為何能如此廣泛地發動民眾?

設計意圖:聯系前學可知,在甘地成為印度精神領袖之前,國大黨與印度民眾之間存在著隔閡,國大黨雖堅持“印度自治”的目標,但所宣揚的西方式政治理論無法發動廣泛的群眾運動。而甘地的成功之處在于,他基于印度全民信教的特點,運用民眾熟悉的語言和形式,不分民族、宗教、種姓,身體力行的團結民眾為實現獨立而斗爭。對廣大的印度民眾有極強的號召力和吸引力,因此對發動民眾投身民族斗爭起了巨大的推動作用。②本環節力圖引導學生認識斗爭方式的多樣化使得亞洲的民族民主運動走向高潮;抓住印度非暴力不合作運動典型內核即可,運動的階段性特點、局限性,教材與教師教學參考用書都有詳細說明,可引導學生自學。

探究3:非洲獨立何以意識覺醒?

兩次大戰期間非洲民族民主運動涉及的國家和地區相對較少,其中埃及的民族民主運動走在前列,是這一時期非洲民族民主運動的典型代表。此外,與亞洲的印度相同,埃及也受英國的殖民壓迫,甚至一度淪為英國的殖民地。那么,同樣受到英國殖民壓迫的埃及,其爭取民族獨立的道路和命運是否與印度相同?回應這一問題,有助于學生更為深刻地認識這一時期民族民主運動的復雜性和曲折性。因此,在本環節中,筆者將引導學生重點關注埃及民族民主運動的發展始末?;趯W情的掌握,筆者認為平鋪直敘的講解效果不佳,應盡量運用學生已有的知識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因此,筆者嘗試從英國控制埃及蘇伊士運河的意圖切入,引導學生體會埃及爭取民族獨立的現實意義以及在爭取民族獨立的道路中困難重重的深層原因,力圖做到小切口見大歷史。

提問:與亞洲相比,非洲民族民主運動有何特點?借設問過渡到本環節,聚焦埃及。

材料10:出示英國占據蘇伊士運河航線圖(圖略)。

設計意圖:借助動畫放映效果,首先出示新航路開辟后英國通往亞洲的航線,再出示蘇伊士運河開通后英國通往亞洲的新航線。直觀清晰地展現蘇伊士運河開通后大大縮短了東西方之間的航程。

材料11:建立在那些地區的任何敵對勢力都會直接威脅到大英帝國通往直布羅陀海峽、地中海以及蘇伊士運河的最重要的海上交通線。大英帝國的安全,在很大程度上要依賴這條航海線。③

設計意圖:結合上述歷史地圖和文字史料,引導學生認識蘇伊士運河是英國的海上生命線,它對于英國維持其殖民霸權和海洋霸權有著極其重要的戰略意義,進而理解英國對埃及殖民問題的基本態度,為后文做鋪墊。

提問:1922年埃及宣告獨立,然而獨立后的埃及為何沒有停止斗爭?

材料12:保護英國在埃及的交通安全,包括由英軍防守蘇伊士運河;保護埃及,防止并抵御外來侵略;保護埃及境內的外國僑民及其財產。④

設計意圖:出示文字史料《英埃關系宣言》的相關內容,引導學生在分析文本的過程中認識英埃關系的實質,獨立后的埃及其主權依然受到英國的侵犯,與前文鋪墊相呼應。

提問:如何看待埃及的獨立?

設計意圖:啟發學生認識盡管一戰削弱了帝國主義國家的實力,但是戰后殖民體系尚未瓦解,殖民主義勢力依然存在,獨立后的埃及未能完全擺脫英國殖民主義的壓迫。由此理解埃及接續發起護憲運動的原因,體會埃及民族民主運動的深入性。

提問:這一時期非洲其他國家民族民主運動的發展概況如何?

引導學生認識埃及的獨立發揮了先導作用,北非和東非國家的民族獨立運動正在進行,非洲的獨立意識開始覺醒。

設計意圖:本環節旨在引導學生運用史料提取信息以分析英埃關系的實質,理解帝國主義的干擾是這一時期非洲民族民主運動面臨的現實難題;基于歷史解釋,突出非洲處于獨立意識的覺醒階段,提升歷史思維能力。

探究4:拉丁美洲何以鞏固獨立?

與亞洲和非洲相比,拉丁美洲的民族民主運動最具獨特性。一戰前拉丁美洲絕大多數國家已經完成獨立,然而獨立并非民族民主運動的終點,事實上兩次大戰期間的拉丁美洲依然面臨著嚴峻的革命任務。由此可知,探尋拉丁美洲繼續進行民族民主運動的動因應作為本環節教學的重點。筆者選擇拉丁美洲最具代表性的改革——墨西哥的卡德納斯改革。借助卡德納斯改革,窺探拉丁美洲民族民主運動的特點,引導學生再次體會兩次大戰間亞非拉民族民主運動的復雜性與多樣性。

材料13:出示獨立后的拉丁美洲示意圖(見圖4)。

設計意圖:基于圖像信息認識一戰前拉丁美洲多數國家已經實現獨立的史實。

設問:獨立后的拉丁美洲為何要繼續進行民族民主革命?

講述拉丁美洲的代表性國家墨西哥在獨立后的發展現狀。

材料14:1921—1925年,墨西哥石油平均年產量達二千七百一十萬噸,僅次于美國,居世界第二位……墨西哥自己需要石油,都要向外國公司購買,其價格要比國際市場高二倍。②

提問:為何會出現這種怪相?

材料15:1901—1937年,僅美、英、荷三國的石油壟斷資本就從墨西哥掠奪了18億余桶石油,攫取純利潤多達4億多美元。③

設計意圖:基于了解外國資本控制著墨西哥經濟命脈,認識歐美殖民國家對獨立后的拉美進行經濟滲透、政治操控的史實,進而理解獨立后的拉丁美洲繼續進行民族民主運動的現實原因。結合教材相關內容簡述為捍衛國家主權和本土資源,墨西哥的卡德納斯總統推行了石油國有化運動。

提問:從石油問題中能否推論出這一階段墨西哥民族民主革命的任務?

設計意圖:引導學生認識以墨西哥為代表的拉丁美洲的民族民主革命致力于獨立地位的鞏固。

材料16:墨西哥自己掌握了石油這一重要經濟命脈,大大促進和帶動了民族工業的高速發展,1935—1940年,墨西哥的經濟增長率高達83%。①

設計意圖:引導學生了解墨西哥通過民主改革的方式實現了獨立地位的鞏固。

簡述卡德納斯在其他領域繼續深化改革,引領墨西哥逐步走上現代化發展之路的史事。概述拉丁美洲其他地區鞏固獨立的方式,再次體會拉丁美洲民族民主運動的特點。

設計意圖:解釋卡德納斯改革的原因、內容及影響,提升歷史分析及歸納能力;認識拉丁美洲通過形式多樣的民族民主運動鞏固獨立地位。

教學小結:

借助板書引導學生回顧本課知識(圖略)。

提問:兩次世界大戰間的亞非拉民族民主運動發揮了怎樣的歷史作用?

基于學生回答,再問:為什么只能“動搖”而不能“瓦解”殖民體系?

材料17:人類始終只提出自己能夠解決的任務,因為只要仔細考察就可以發現,任務本身,只有在解決它的物質條件已經存在或至少在形成過程中的時候,才會產生。②

設計意圖:出示文字史料,啟發學生認識歷史運動的階段性不僅表現在特點上,而且表現在歷史作用上。兩次世界大戰間的民族民主運動尚不具備瓦解殖民體系的歷史條件,因此只能發揮動搖殖民體系的歷史作用。

追問:何時才具備殖民體系瓦解的歷史條件?為后續學習做鋪墊。

四、教學反思

筆者在去年的上海市中小學中青年教師教學大獎賽決賽的課堂中選擇了這一課。當學生得知此想法后曾問過筆者為何不選擇一戰或二戰。筆者深知學生的疑問源于他們對這類內容更熟悉也更感興趣,而對于亞非拉民族解放運動的相關問題興趣不濃。誠然學生的疑慮觸動了筆者,但未改初心是因在筆者心中這課的分量不比任何一課輕。課后,有學生認為此階段民族解放運動的影響力有限,難以體會其對今后世界的發展和變化有何重大意義。有趣的是,幾周后教學推進到了第八單元“20世紀下半葉世界的新變化”,課堂中當討論到世界殖民體系崩潰后新興社會主義國家出現的相關問題時,學生們在發言時紛紛提到,當看到殖民體系瓦解后一些新興社會主義國家紛紛涌現的時候,聯想到此前亞非拉部分地區已經出現由共產黨領導的民族解放運動,說明當時已然在醞釀此后瓦解殖民體系、改變世界格局的新力量,由此體會到兩次大戰間的民族解放運動對二戰后殖民體系的瓦解,新興社會主義國家的出現有著極其深刻的意義。當筆者聽到這樣的所思所悟時,深感這節課的用意達到了。

第16課“亞非拉民族民主運動的高漲”看似僅為民族解放運動長河中的一段,但其實本課中蘊含著諸多對今后歷史發展至關重要的因素,這些歷史因素對于學生深刻理解20世紀下半葉世界的新變化有著重要作用。課堂中不斷體會歷史的延續和變遷是本課的意義所在,也是筆者在今后的教學中繼續深化研究的動力。

【作者簡介】吳斯琴,中學一級教師,華東師范大學第二附屬中學歷史教師。

【責任編輯:王雅貞】

本課電子課件已上傳至本刊現代紙書資源中,有需要者,可掃描下方二維碼查看詳情。

猜你喜歡
歷史解釋唯物史觀
“分配正義”概念的歷史追溯與唯物主義重構
唯物史觀下史料實證素養培養實踐研究的思考
從小組辯論到歷史解釋
高中歷史教學中的“史料實證”素養論析
論馬克思唯物史觀的形成
從官商關系角度解讀民族資本主義興衰
我們解釋一個奇跡的時候,不必害怕奇跡失蹤
站在唯物史觀的高度解析歷史虛無主義
毛澤東青年思想的唯物史觀底蘊
淺議歷史核心素養的內涵及實踐策略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