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繼承與發展: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創新觀點論析

2021-10-08 01:29郭鳳鳳閻巖高家驥
遼寧省社會主義學院學報 2021年1期
關鍵詞:生態文明思想繼承與發展新時代

郭鳳鳳 閻巖 高家驥

摘要:提出繼續大力度推進環境治理,將生態文明建設置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總體布局中,在如何對待自然,如何保護生態的問題上,立足于國際國內兩個大局,堅持系統治理的方法,正確處理人與自然、生態與經濟、生態與民生等關系;提出富有創新觀點的生態自然觀、生態發展觀、生態民生觀、系統生態治理觀以及全球生態共贏觀等,形成了新時代生態文明建設思想,為中國更好開展污染防治行動,實現美麗中國的目標奠定思想基礎。

關鍵詞:繼承與發展;新時代;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創新觀點

中圖分類號:F202;X37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2原4496(2021)01原017原05

基金項目:山西省忻州市科學技術項目野忻州市生態文明建設路徑研究冶淵20190703-2冤曰2018年中央社會主義學院高端智庫課題野新型政黨制度中引導民主黨派人士增進政治認同研究冶淵ZK20180225冤遙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新時代需要新思想,新思想指導新時代。在中國發展處于新的歷史方位中,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將生態文明建設置于重要的戰略地位,積極投入到生態文明建設的偉大實踐中,理論認識不斷深化,生態文明思想不斷創新發展。因此,本文以黨的十八大作為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創新觀點研究的時間起點。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在生態文明建設方面提出了一系列創新性觀點,形成了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

一、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核心要義

新時代需要新思想。新時代中國社會的主要矛盾發生了變化,人民的需求已超出物質文化層次,對民主、平等、安全、環境等方面的需求不斷擴展。在生態環境方面,人民過去“求生存”,現在“求生態”,想要生活的地方水更凈、天更藍、空氣更新鮮等。那么,要滿足人民在環境方面日益增長的需求,就需要在新的歷史方位中開展如何進行生態文明建設的全新課題。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堅持從實際出發,立足國內國際,在繼承和發展前人生態觀的基礎上,提出了一系列關于生態文明的創新性觀點,形成了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該思想內涵豐富、主題鮮明,其核心要義是:“為什么要建設?建設什么樣?怎樣建設?”對于這三方面問題的回答,習近平總書記綜合考慮世情、國情、民情、黨情等多方面,提出了一系列科學性、創新性的觀點,深刻闡述了新時代生態文明建設的基本原則、發展方向、根本任務、全球治理等基本問題,明確揭示了新時代生態文明建設的前進方向和基本路徑,有力保障了美麗中國目標的實現。

二、明確新時代生態文明建設的前進方向、基本原則和歷史使命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在生態文明建設方面圍繞“為什么要建設?建設什么樣?怎樣建設?”的基本問題,作指示、發表講話、出臺方針政策,明確了新時代生態文明建設的基本原則和歷史使命,為其指明了方向。

(一)指明新時代生態文明建設的前進方向

生態環境保護問題至關重要,既是政治問題又是社會問題。歷史和現實都說明,要更好地踐行黨的宗旨,更好地滿足人民群眾的需求,更好地推動中華民族的永續發展,肯定離不開對生態環境的保護。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在生態環保方面取得了顯著的成績,主要體現在:生態理念深入人心,污染治理力度加大,環境質量明顯改善等等。但是,中國的生態環境形勢依然嚴峻,主要表現為:粗放的發展方式沒有根本轉變,經濟生態發展不平衡性沒有根本改變,以重化工業為主的產業結構沒有根本優化等等。要從根本上解決這些生態問題,就必須解決好走什么生態道路的問題。方向決定道路,黨的十八大以來,黨和政府以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為指導,將生態文明融入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方方面面,大力開展生態文明建設,為人們正確處理生態與政治、經濟、民生等系列關系指明了方向,為人們大力開展污染防治行動指明了方向,從而為中國堅持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走好新時代生態文明建設之路指明了方向。

(二)明確新時代生態文明建設的基本原則

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不僅為新時代生態文明建設指明了方向,還提供了行為遵循,確立了新時代生態文明建設的基本原則:第一,正確認識人與自然的關系,改變向自然界無節制索取的行為,要尊重、順應和保護自然,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第二,正確處理生態與經濟的關系,不能將二者對立起來,要實現生態與經濟的良性互動,堅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第三,正確處理生態與民生的關系,增加人們在生態環境方面的幸福感,堅持良好生態環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第四,正確處理自然界各個要素之間的關系,改變過去種樹的只種樹,治水的只治水,種草的只種草,護田的只護田,要統籌兼顧,堅持山水林田湖草的生命共同體;第五,要依靠制度和法治來保護生態環境,堅持用最嚴格制度最嚴密法治保護生態環境;第六,堅持共謀全球生態文明建設,共建共享美麗世界。

(三)實現新時代生態文明建設的歷史使命

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對新時代生態文明建設歷史使命的實現具有重大意義。新時代生態文明建設要圍繞實現其歷史使命來開展。其歷史使命是建設美麗中國,建設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從而實現中國夢。黨的十八大第一次提出“美麗中國”這個概念,黨的十九大提出要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另外,要實現國家富強、民族振興和人民幸福的中國夢。在國家富強方面,不僅僅需要經濟更加發達,還包括在政治、社會、文化和生態方面的高標準,在生態方面要求生態更加美好,守住綠水青山,建設美麗中國;在民族振興方面,不僅要使中國在經濟、政治、科技、文化等方面處于世界領先水平,還要使美麗中國走向世界,這樣才能真正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在人民幸福方面,既要增加物質方面的獲得感和幸福感,還要增加生態環境等其他方面的獲得感和幸福感。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走向生態文明新時代,建設美麗中國,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的重要內容?!盵1]211可見,新時代生態文明建設的歷史使命是與建設美麗中國、美麗強國、實現中國夢息息相關、密不可分的。要想順利保證其歷史使命的實現,離不開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指導作用。

三、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創新點

新時代呼喚新思想。習近平總書記立足于中國發展的新歷史方位形成的生態文明思想,其系列觀點、講話、批示具有創新性、新穎性和可行性。

(一)生態自然觀: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在生態環境保護中,最基本的關系就是人與自然的關系。人類對于此種關系的認識,包括兩種完全對立的觀點。一是“人類中心主義”。這種觀點認為人與自然的關系是完全對立的,人是至高無上的,人主宰和統治自然,人為了其欲求,可以任意去踐踏、破壞、征服自然,使自然對人類俯首稱臣。在這種觀點的指導下,最終會為人類嚴重損害自然環境導致生態危機,使得自然界瘋狂地“報復”人類埋下嚴重的禍根。二是“生態中心主義”。這種觀點是在反思生態危機的基礎上提出的,認為在人與自然的關系中,自然是高于人類的,人類離開自然不能生存,人類的行為必須按照自然規律進行,符合自然的要求和目的。在這種觀點的指導下,人類只能消極被動地去適應自然,完全否定和忽視了人的主觀能動性。

習近平總書記深刻地反思這兩種錯誤認識,繼承和發展前人關于人與自然關系的認識,將對此關系認識上升到新的歷史高度,提出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是一個生命共同體。他指出:“自然是生命之母,人與自然是生命共同體,人類必須敬畏自然、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盵2]167可見,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主張人與自然相互依存、相輔相成,是一種共生關系。一方面,認為人是“受動的、受制約的和受限制的存在物”[3]209。人因自然而生,自然界是人類生存發展的基礎,人類在開展一切活動時都必須尊重、順應和保護自然,只有這樣自然界才會為人類提供源源不斷的生存和發展資源,從而促進自身的發展。如果任意妄為地破壞自然,會遭到自然界的報復。簡而言之,人與自然一榮俱榮一損俱損。另一方面,認為人是“能動的自然存在物”[3]209。對于自然規律,人類并不是無能為力,人類可以發揮主觀能動性,積極主動地認識、掌握和利用自然規律,與自然界和諧相處,像愛護自己的雙眼一樣愛護環境,像珍重生命一樣珍重環境,從而實現人類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和人的全面發展。另外,黨的十九大也強調了人與自然和諧共生,進一步明確了人與自然的密切關系。

(二)生態發展觀: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

新時代,要實現高質量發展,就必須正確認識經濟和生態之間的關系。對于此關系的認識,主要有三種錯誤的觀點:第一,主張“只發展不治理”,單方面去追求經濟的發展,唯GDP(國內生產總值)至上,只要能發展經濟,可以將破壞和犧牲生態環境作為其代價;第二,主張“先發展后治理”,致力于經濟增長,達到預期目標,再去采取措施來治理生態環境;第三,主張“重發展輕治理”,認為經濟發展比保護環境重要,經濟發展是主要任務,保護環境是次要任務。這三種認識的共同點就是沒有正確認識二者之間的關系,將二者完全割裂、對立起來。

習近平總書記批判了這三種錯誤認識,強調二者之間是辯證統一的關系,并用“兩山論”來形象生動地表達這一觀點,指出:“我們既要綠水青山,也要金山銀山。寧要綠水青山,不要金山銀山,而且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盵4]230這里的“綠水青山”指的是生態環境,“金山銀山”指的是經濟發展。這三段論鮮明地指出,在發展的過程中,不能用破壞生態環境換經濟發展,也不能忽視和輕視生態環境保護工作,更不能認為保護生態環境就是犧牲放棄經濟的發展。如果沒有或者失去生態環境,經濟的發展也會變成紙上談兵。另外,生態環境本身就是一種生產力,是一種經濟,保護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改善環境就是發展生產力。因此,我們要遵循自然規律,保護和改善生態環境,把綠水青山建得更美,把金山銀山做得更大,將生態經濟化和經濟生態化,在發展中保護,在保護中發展,實現雙贏,從而邁向生態文明新時代,建設美麗中國。

(三)生態民生觀:良好的生態環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

黨的宗旨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要真正增加人們的獲得感和幸福感,就必須正確處理生態環境和民生問題的關系。為此,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深刻認識到生態問題也是民生問題,指明:“良好的生態環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環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麗,藍天也是幸?!薄鞍l展經濟是為了民生,保護生態環境同樣也是為了民生?!盵5]362深刻地闡述了生態環境與民生之間辯證統一的關系。

生態民生觀主要包含三部分的內容:第一,良好的生態為民。為人民提供優質的生態環境產品,是民心所向,民意所在,這是新時代生態文明建設的出發點和落腳點。目前,各種生態環境問題仍然十分嚴峻,已成為民生之患、民心之痛,廣大人民群眾“盼環?!薄扒笊鷳B”的呼聲不絕于耳。在這樣的情況下,如果對生態環境污染形勢不加以扭轉,不僅會威脅到人的生存和發展,還會破壞黨和國家一心為民的形象。為此,新時代就需要加大生態環境保護力度,符合人們對優美環境的期盼和需求。第二,良好的生態靠民。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新時代生態文明建設不僅僅是黨和政府的事情,還需要全民行動,依靠最廣大人民群眾。當前我們已經進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收官期,生態環境問題仍然是實現此目標路上的一個短板,為此,就需要萬眾一心,成為新時代生態文明建設的參與者和貢獻者,打贏藍天保衛戰,建設美麗中國。第三,良好的生態惠民?!皥猿志G色發展和生態保護,推動自然資本大量增值,足以讓良好生態環境成為人民生活的增長點、成為長遠進步和永續發展的發力點?!盵1]210黨的十八大以來,生態環境明顯好轉,人們真正享受到了這方面的實惠。

(四)系統生態治理觀:山水林田湖是一個生命共同體

馬克思主義認為,整個世界是普遍聯系的。恩格斯指出:“當我們通過思維來考察自然界或人類歷史或我們自己的精神活動的時候,首先呈現在我們眼前的是一幅由種種聯系和相互作用無窮無盡地交織起來的畫面?!盵6]395生態系統內部包含著若干自然要素,也是一個相互聯系的統一整體。新時代,生態文明建設作為一項龐大復雜的工程,需要樹立整體全局觀,堅持系統思維、統籌治理。

習近平總書記深刻認識到生態系統中各自然要素之間的辯證關系,指出:“山水林田湖是一個生命共同體,人的命脈在田,田的命脈在水,水的命脈在山,山的命脈在土,土的命脈在樹?!盵5]363該論述揭示了山水林田湖是相互依存和相互作用的,在治理的過程中,不能種樹的只種樹,護田的只護田,種草的只種草,也就是不能顧此失彼,只“頭痛醫頭、腳痛醫腳”,而是要采取整體性和系統性的生態治理措施,綜合施策。只有這樣,才能保證生態系統內部各自然要素之間的完整性和連續性,從根源上解決一些生態問題和難題,真正實現自然系統永葆生機活力。另外,生態文明建設是“五位一體”總布局的其中一位,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全過程和各方面開展,也需要樹立整體系統觀,確保生態環境保護工程能實現全方位保護、各方面開展。

(五)全球生態共贏觀:共謀全球生態文明建設之路

生態文明建設是與全人類的生存與發展息息相關的。既然人類是命運共同體,那么應對全球生態環境問題,也應舉全球之力,全球共同保護、共同治理和共同享有,任何一個國家不能獨善其中,坐享其成。盡管每個國家在經濟、政治、文化以及地理位置、自然資源、氣候環境等方面各有其特殊性,但是任何一個國家的發展都需要良好的生態環境,一個國家環境問題任其惡化下去,最終會導致全球生態危機,危及全球發展。因此,生態環境保護工作是一項全球性的工作,世界各國人民應該將共建全球綠色家園作為其共同奮斗目標,攜手合作,共建共治,共享共贏,共謀全球生態文明建設之路。

近些年,習近平總書記立足于國際國內兩個大局,為維護全球生態安全和解決全球的生態環境問題,積極履行與全球生態環境有關的公約和議定書,積極參與遏制全球氣候變化的行動,積極推動低碳經濟發展,使中國成為全球生態治理的積極的參與者和實踐者。不僅如此,在面對全球性的生態環境問題,中國還實施綠色絲路使者計劃,構建包容聯動的全球發展治理格局,分享中國環境治理的經驗等??傊?,全球生態共贏觀也是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展現了中國負責任的大國形象,促進了美麗世界目標的實現。

四、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創新發展的啟示

美麗中國與中國的未來密切相關。此目標的實現不是一蹴而就的,既需要理論的指導,也需要反復的實踐,這就必然需要不斷地創新生態文明思想,而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創新性發展給我們留下了深刻的啟示。

(一)堅持與時俱進的馬克思主義生態文明思想指導實踐是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創新的內在要求

馬克思主義理論是與時俱進的,馬克思主義生態文明思想也是與時俱進的。新時代,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面臨著諸多的問題和挑戰,比如:龐大的人口數量、粗放的經濟生產方式、人均占有量少的資源形勢、環境污染威脅社會穩定等。要全面應對挑戰、解決問題,就必須以馬克思主義生態文明思想為指導,并對其不斷豐富發展。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立足于本國實際情況,探索新時代生態文明建設的前進方向、歷史使命、建設路徑、生產生活方式,堅持用不斷發展的生態文明思想,解決生態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民生問題,民族未來、國際責任之間的關系問題,使生態文明建設成效顯著,離實現美麗中國的目標越來越近。

(二)堅持群眾路線與深入調查研究是新時代生態文明建設工作創新的實踐要求

群眾路線是黨的生命線,是黨的各項工作制勝的最大法寶。調查研究是黨開展和完成各項工作的基本前提和手段。新時代,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工作,貫徹群眾路線,進行調查研究,將二者有機結合起來。

要繼續貫徹和走好群眾路線,扎根群眾,深入基層,進行調查研究,全面掌握群眾在生態環境方面的需求,想群眾之所想,解群眾之所困,將解決人民群眾最不滿意和關系切身利益的突出生態環境問題置于重要位置,提高人民群眾對生態環境保護工作的滿足感和幸福感,真正做到生態為民;要繼續貫徹和走好群眾路線,服務群眾,深入了解群眾的心聲和環境訴求,解決和查辦人民群眾反映的環境問題和環境違法案件,自覺接受人民群眾對生態文明建設工作的監督,真正做到生態惠民利民;要繼續貫徹和走好群眾路線,依靠和發動群眾,形成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最大合力,讓人民群眾成為生態環境保護工作的參與者和推動者。

(三)堅持加強思想引領與凝聚思想共識是推進新時代生態文明建設的精神要求

新時代,黨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建設美麗中國、實現中國夢的戰略目標,這就需要在黨的領導下,各地區各部門和廣大人民群眾凝聚思想,步調一致,統一行動,致力于貫徹落實新時代生態文明建設的決策部署;需要各地區、各部門和廣大人民群眾大力宣傳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方針政策,領會相關會議精神;需要黨、社會、人民將保護生態環境的理念轉化為行動,共同維護和打造山清水秀的綠色家園,需要國際和國內兩個大局,牢固樹立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意識,攜手合作,共同應對全球生態危機,保護好地球家園,建設美麗世界。只有這樣,才能增強全黨、全社會、全國人民堅決打贏污染防治攻堅戰的信心和能力,才能增強中國向世界分享守衛藍天、保護生態環境的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的能力,才能增強全世界人民攜手共建萬物和諧的美麗世界的能力。

綜上所述,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內涵豐富,圍繞其基本問題,回答了新時代生態文明建設的前進方向、基本原則、歷史使命、發展道路、根本動力等重大理論課題,是黨和人民的思想結晶和寶貴的精神財富。我們應以此思想為指導,建成美麗中國和美麗世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

參考文獻

[1]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二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

[2]中共中央宣傳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學習綱要[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9.

[3]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4]中共中央宣傳部.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讀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

[5]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三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

[6]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責任編輯:董瑞軍

猜你喜歡
生態文明思想繼承與發展新時代
論毛澤東生態文明思想
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對《資本論》自然生產力觀點的新發展
機理·思維·特點: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三維審視
中國傳統服裝服飾的舞臺表達形式
湖北民間織繡工藝的現代產業化可能性初探
瑤族舞蹈的道具運用與形象塑造
解構主義思潮下的當代戲曲藝術研究
新時代下會計人員繼續教育研究
新時代特點下的大學生安全管理工作淺析
馬克思主義生態文明建設與生態思想探析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