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態城市建設中的若干弊端及對策探討

2021-11-29 07:39朱蘊麗李美華
江西社會科學 2021年12期
關鍵詞:行道樹公園生態

■朱蘊麗 李美華

生態城市建設是我國目前整體推動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一項重要的民生工程,深受廣大城市公眾的擁護和支持,但在城市行道路行道樹、環城江河湖泊溝渠濕地修復和森林公園、老公園改造等建設工程實施過程中,仍然存在不少問題需要進一步完善和改進,就此,必須從依法提升城市公眾生態倫理境界、科學規劃行道路行道樹、合理配置城市森林和新老公園、江河湖泊等水域建設,要擁有生態情懷、著實考慮拓寬屋頂、陽臺和露臺綠色空間建設。

近年來隨著城鎮化的迅速發展,從邊遠的小縣城到一線的大城市,全國上下生態城市建設都正在如火如荼地展開,各級政府和相關職能部門對此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財力,且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效,城市人居生態環境也得到了極大的提升和改善[1],但在快速建設過程中也留下了不少弊端和隱患需加以完善和改進。

一、生態城市建設中存在的若干弊端

當前,我們生態城市建設過程到底存在哪些弊端,這些弊端的發生演變將會埋下什么樣的隱患,我們將如何面對和改進,這是當前亟待解決的問題。

(一)公眾對生態城市建設認識存在的偏差

自黨的十八大把生態文明建設納入“五位一體”的總體布局和十九大提出“建設生態文明是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千年大計”以來,應該說各級政府及職能部門對生態城市建設的認識都有前所未有的提升和思考,都能以各自的職能行動投入到城市優美生態環境創建之中。[2]但形成反差的是,城市公眾參與生態城市建設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似乎不高,作為城市主人翁的主體意識并沒有被喚醒,認知上往往把自身與政府割裂開來,認為這只是各級政府的責任,將自己置身度外,甘當局外人,沒有意識到自己也是一個城市建設的參與者和擔當者。這突出表現在:

一是社會責任認知上的誤差。有相當一部分市民錯誤地認為生態城市建設就是城市種草植樹、治理大氣和水污染、修復湖泊濕地或科學處置廢棄物等廣義上的環境保護行動,而往往忽略了所在社區、樓盤、樓棟底下與自身身邊日常生活和消費過程的生態文明小事。殊不知城市的每個居住者的言行舉動、吃喝拉撒等都與所在城市的藍天碧水、綠地花叢息息相關,它們持續的養育和維持都與城市居住者的公德意識和環保意識須臾不離,若沒有所在城市公眾的積極參與和主動維護,那么生態城市建設也是難以持續穩定發展的。

二是城市公眾環衛意識參差不齊。經過多年城鄉環境衛生教育,城鄉公眾的環衛意識整體有所提升,這是不爭的事實。但在老城區或城鄉接合部以及各類專業市場交叉地,甚至有些高檔住宅小區不講公共衛生的陋習仍然存在,這不僅僅指有些居民隨手亂扔垃圾、隨地吐痰、亂潑污水的現象,還有到處涂鴉和各種“牛皮癬”廣告等也是屢禁不止。每逢節假日,城市周邊景區內亂丟塑料瓶、塑料袋、塑料披件和食品垃圾的現象依然屢見不鮮。[3]

三是各種過度消費和浪費普遍存在。首先是過度消費或“炫富”消費,這主要指普遍存在的糧食和舌尖上的浪費,這種自掏腰包看似不違法的“面子”消費或饕餮珍饈的飲食習慣本質也是生態的不公平,無形中會對貧困人群精神上產生潛在的傷害。其次是有悖于生態倫理情懷的消費。如購置各種高檔動物皮革制品或隨心所欲地食用各種珍禽異獸,這種消費不僅威脅野生動物的生存,也可能引發動物身上不同種類的病毒在人類身上交叉侵擾,有時甚至會給人類帶來災難性的生態后果。此外是生活、辦公用水用電用紙等浪費造成的生態隱患也是驚人的。

(二)行道路和行道樹建設過程中存在的各種問題

一是行道路的問題。隨著生態城市建設投入的不斷加大,各種市政設備和設施也在不斷完善,大街小巷路面拓寬和升級改造也在所難免。但這種行道路改造和翻修的過程中,普遍性存在一個很大的誤區,就是往往注重于行道路面的施工質量以及地面磚鋪裝的整齊美觀和隔層路基的耐久性,而忽略行道路面的透氣性和滲水性,忽略行道樹的根須延伸和雨水涵養的小環境的打造,往往千篇一律地是先用混凝土掃平打底,然后在上面鋪裝地面磚或花崗巖石,考慮到美觀和行走方便,但阻隔了雨水的滲漏,不利于行道樹的涵養和成長。有的為了深埋管線,不惜動輒挖,挖了平,平了再挖,反復傷害行道樹根須的延伸,忽略了路與樹相依存的空間屬性,直接影響到行道樹生長的生態環境。

二是行道樹坑的問題。對于行道樹坑的大小國家有關部門是有嚴格規定的,標準的行道樹坑一般為2個平方米左右,行道路路基包括基礎、墊層和面層的厚度一般要求在0.7米左右,特別強調路基的滲水性能要通透??梢哉f目前大部分城市的行道路及樹坑建設難以達到這種規范要求,加之行道路側邊都規劃要預埋各種管線。如果管線和路基同時施工,竣工后的行道路面不會留下疤痕;如果路面磚已經鋪裝完畢,又反復挖掘埋線,這不僅破壞路面的整潔,也對行道樹樹根造成多次傷害。加上許多行道樹坑過于狹窄、樹根無法舒展,只能地表隆起和延伸;許多樹坑沒有安放樹池箅子,導致池內土壤板結,不利于人工澆水養護。

三是行道樹栽種和管護問題。這主要表現在沒有考慮生物多樣性和樹種之間的相生相克問題,首先存在北樹南栽或南樹北栽的情況,比如引進根本不適宜當地氣候環境的樹種,導致樹木難以存活,即使存活但維護成本很大。其次是樹種單一。就南方的行道樹來說,要么是清一色的樟樹、榕樹、梧桐、廣玉蘭、女貞等;而北方主要以槐樹、垂柳、白楊、銀杏、雪松等為主。而清一色的樹種最致命的弱點就是一旦病蟲害暴發,就會很快蔓延開來,產生連鎖反應。其三是出現大量的“砍頭樹”。行道樹成林以后一旦遇到風雪雨雹等惡劣天氣,往往會出現不同程度的倒伏或折枝,對此管護部門為了安全起見,干脆把幾十年甚至上百年的大樹樹梢砍掉,從而使根深葉茂的大樹一下變成了“砍頭樹”,死不了、長不成,半死半活地矗立在行道路邊,不僅大煞風景,也萎縮了生態功能。

(三)江河湖泊濕地溝渠水環境修復中的不足

清澈的水是生命之源泉,也是一個城市賴以生存的基礎性條件。生態城市建設過程中需要優先考慮的問題必然是江河兩岸或周邊湖泊濕地溝渠水環境的治理和修復,并通過轄區內水域的有效治理或修復,確保了所在城市水域網絡體系的安全。有的湖泊濕地溝渠淤泥和污水得到了有效的疏浚清理,有的對城市江河兩岸重新進行了擴建和改造,建成了城市綠色和人文景觀相融相契的亮麗的景觀帶,有的對湖泊濕地護岸進行了加固,因勢打造了森林公園或綠地游園之類,等等,有效地拓寬了綠化、美化和休閑的空間。但美中不足的是,在打造這些水系和綠色空間過程中仍然存在許多不足:

一是江河兩岸和湖泊濕地周邊護坡墻存在瑕疵。為提升城市周邊水系防護的安全性,江河湖泊濕地溝渠的護岸建設采用水泥澆注或硬質材料砌墻這不可厚非,但欠考慮的是缺乏生態倫理關懷,水下的墻體及硬質材料砌得過于平滑,未能留有空隙或人造窟窿,這就影響了水生動植物的繁衍、生長和棲息的環境,直接造成水生動植物的大面積萎縮,打破水陸兩系的生態平衡,割裂了人與水的親和關系。

二是江河和溝渠修建得過于平直。一般來講除了人工河道以外,許多江河主道是天然形成的,有的湖泊溝渠也是歷史的產物,它們都承載了成百上千年自然形成的印痕和人文的記憶,水下長期存有各種水生動物繁衍生息的巢穴,也存有許多水生動物賴以生存的植物生態譜系,一旦被人為挖掘疏浚拉直改道,未能留下緩沖的彎道水面,平直化的江河溝渠一旦遇見洪水泛濫,被一瀉而下沖刷帶走的不僅僅是泥沙,也帶走了許多依附于岸堤底下生存的各種水生魚類,會衍生水下動植物銳減的系列生態問題。

三是缺乏對水生態資源的綜合考慮。這主要表現在對水源整治過程中有點顧此失彼,只考慮短平快的“政績”,而忽略“生態”的綜合持續效應。諸如只考慮防洪排澇,未考慮緩沖區水凈化降解功能;只考慮圩堤護岸的堅固,未考慮水生動物的棲息繁衍;只考慮整齊劃一,未考慮迂回蜿蜒是人類親近自然的本性,等等。更何況大量的城市污水或糞便被排泄到江河湖泊濕地溝渠之中,若沒有水生動植物群落的調節、降解、吸收和消融,整個水體的水質必然會富營養化和退化惡化。

(四)草坪、綠化帶和森林公園建設的誤區

一是草坪建設。人口密集的老城區一般都不宜草坪建設,草坪建設只適合于郊外具有多種功能的高爾夫球或足球場,現在的問題是有的城市草坪建設是面積越大越好,草皮越貴越好,甚至不惜重金購置進口名貴草皮,看上去草坪是美觀,但中看不中用,生態功能十分有限,若管理不周,幾年下來很快就會被其他雜草所吞噬。有數據表明,同樣面積的喬木、灌木和草坪組成的復層結構綠化帶較之單一的草坪種植,它們的釋氧固碳、蒸騰吸收和減污防風等綜合效益要高出4~5倍。因此城市生態建設應該盡量多栽樹,減少草地種植面積。

二是綠化帶建設?,F在最為普遍的是我們許多城市廣場周邊綠化帶建設,為張顯廣場的綠色積淀或氣派,往往會從外地移植大樹來點綴,這已成為一種風尚。有的地方甚至不惜重金引進熱帶樹種到溫帶地區來種植,春夏秋季節還好,但每到冬季就要給樹包裝御寒,管理成本特高。就是從山區移種那些幾十甚至上百年的大樹,管理成本也不菲,從生態的視角看,這些被移植的大樹,在原產地已經產生了生態效應,固化了當地的一片水土,“氧育”了周邊的許多群眾,一旦花重金修剪枝葉后把大樹運至城市種植,栽種的溫濕氣候環境已大打折扣,即使僥幸存活下來,也成了粗大的樹干依稀附帶幾片葉子的“砍頭樹”,豎立在那里既沒有生氣,更沒有美感,還讓人們付出了辛勤勞動和經濟代價。

三是森林公園建設。森林公園建設的初衷是希望在城市周邊恢復原生態的自然,給城市公眾提供一個可以休閑運動的天然場所。但少數地方建設過程中功利主義很濃,常常把森林旅游與城市公園摻和在一起,搞得不倫不類。集中表現是把森林公園當作一般的普通公園來設計和打造,有其名而無其實。很明顯的弊端是人工所栽種的樹種單一,針葉林與闊葉林、常青樹與落葉樹未能搭配有序,草木花卉未能錯落有致,林木種植的密度失衡,有的樹木種植的密密麻麻,有的卻稀稀拉拉,既沒有疏密科學分布的森林意蘊,也未能打造一個生物多樣性的具有生態情懷的小環境。結果造成森林公園只宜“人”,但不宜“鳥”,只宜“遛狗散步”,不宜“小動物生存”。如果一個森林公園的建設,連飛鳥都不敢來集聚,聽不到鳥叫,看不到飛禽走獸,連小松鼠、黃鼠狼之類的小動物沒有,那么這樣的森林公園只能是一片空寂,也缺乏天然靈氣和靈動。

(五)新建房地產樓盤和老公園改造的瑕疵

一是新建地產樓盤最大的問題是對場地原生態擾動性較大。不可否定的是,一般來說一些高檔的新建住宅小區,與普通小區或老城區相比,有的能夠將原有的山水湖塘等地勢或茂密林木為我所用,就勢打造一個融自然與人文為一體的宜居的園林景觀小區,植被樹木搭配有序、郁郁蔥蔥,的確給人一種“林在城中,城在林中”的感覺。但也有不少新建樓盤小區,房地產商為了多建房,往往會犧牲原有的生態環境,把山頭削平,把湖塘填滿,把水路改道,把原有大樹移走,然后按照自己所認為的“風水”格局重新規劃布局,另建人工湖、另做假山和另辟陸路水路,再從別處移種大樹,多次多處破壞環境,弄巧成拙地留下了許多地質隱患。

二是新建小區綠地面積難以確保是一個普遍現象。小區原生態植被破壞后,有的只能在地下車庫上面覆土種樹、種草來滿足規劃對綠地率規定的要求,由于有關部門對覆土層規定的厚度缺少有效監督,在實際操作過程往往導致不少房地產商偷工減料,舍不得對覆土層的投入,造成覆土層普遍較薄,致使不能栽種較大的名木古樹,只能以普通植被、草皮或花卉等替代種植,這就大大降低了住宅區內綠化的生態質量。

三是老公園的改造存在許多瑕疵。一般來講城市中的老公園,都遺留了許多名木古樹,也留下許多諸如歷史悠久的石雕碑刻、假山回廊和樓臺亭閣等人文古跡,這些古跡早已積淀了一個城市世代相因的人文記憶,有的甚至是一個城市的名片,但有的城市建設過程中為了整齊劃一和注入現代元素,不惜把所有老的、舊的、古的全部推倒,重新建造類似于幾何圖形或玻璃房式的建筑?,F代是現代了,地上地下面積也擴大了,但古樹名木移走了,老的、舊的和古的永遠沒有了,同時傳統的古老的或地方特色沒有了,一個城市的人文記憶也永遠消失了。

二、如何推進生態城市建設

(一)必須依法提升城市公眾生態倫理境界

生態城市建設就是一個城市的生產力建設,改善城市的生態環境就是培育一個城市的可持續發展能力,這不僅涉及政府及其職能部門的事情,也涉及所在城市公眾的生態倫理境界提升問題。[4]

一是要建立健全生態城市建設相關的法律制度,確保生態城市建設制度化和規范化。特別對諸如江河湖泊濕地溝渠等水域、行道路和行道樹、城市森林公園、新老公園和房地產樓盤等建設要出臺一些具有針對性的行政法規和規章制度,讓這些法律法規和規章制度能落地生根,做到家喻戶曉,并強化這些法律制度的執行力、監督力和威懾力。[5]

二是要著實提升城市公眾生態倫理境界。城市公眾應該成為生態建設的擔當者、參與者和維護者,因為他們的生產、生活和消費方式無不與生態城市建設有關。他們的言談舉止諸如日常隨地吐痰,亂丟垃圾紙屑、瓜皮果殼,隨手拋棄廢棄塑料袋塑料瓶或者炫富擺闊、食用野生動物等高檔消費行為,這些都直接或間接地影響著生態城市建設的發展。

三是要把生態倫理或生態道德情懷融入城市公眾的心目中去,轉化為一種生態建設的行為。要以各種形式來宣傳和培育公眾的生態倫理“德性”,使公眾能自覺樹立生態責任意識,使綠色消費觀念深入人心,自覺抵制那種破壞生態建設或不環保的行為,積極地參與到種樹、種花、種草的行列,甚至積極投身于護生、放生或保護野生動物的行列中去,最終構建起全社會的生態倫理道德體系,形成良好的生態文明道德風尚。

(二)行道路、行道坑與行道樹建設要科學

行道路、行道坑和行道樹建設,它們之間是一個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整體,不能有絲毫的功利思想或短期行為。

一是要以長遠的眼光規劃好行道路建設。首先,對行道路的建設,一定要著眼未來和科學規劃,特別對各種管線該一次性投入的必須一次性投入,該一次性預埋的必須一次性預埋。不能動輒挖了建、建了挖,反反復復、挖挖建建,顯然這種反復投入成本要高于一次性投入。其次,行道路的地面應該鋪裝透氣透水的地面磚,磚底下基礎部分不宜采用混凝土或石灰拌沙等阻水材料,這樣容易造成基礎板結,不利于雨水下滲;因此行道路鋪裝基礎應采用砂石和素土混合夯實等方式,增大雨水滲透的涵養度,有利于土壤水量的長期積聚,對行道樹根須起到涵養保育作用。最后,行道樹坑的間距應嚴格執行國家有關規定,樹坑上應該覆蓋樹池箅子或多孔的塑料蓋板以防土壤裸露和板結,同時還要考慮防止汽車碾壓破壞樹坑和地面磚的情形。

二是行道樹種選擇應遵循“適地適樹”的原則。盡量選擇抗旱抗寒、抗污水和生命力強的樹種,最好遵循樹種“相生相克”的原理或季節性的“配置變化”,選擇成本較低的鄉土樹種為主,落葉樹與常青樹搭配有序,綠化與美化相宜,盡量避免“清一色”的樹種或相克之樹混栽一起。有的樹種像銀杏、樟樹等還要考慮雄雌搭配,激發和促進樹木茁壯成長。特別要選擇種植一些高質量的樹種,絕不能讓那些不良樹商把砍頭樹或反復移植的樹苗混入好樹苗之中。

三是行道路拓寬改造和翻修過程必須解決好隨意破壞行道樹生長環境的問題。切忌不尊重樹木或植物的生長習性,任意蠶食和吞噬行道樹生長空間,盡量避免反復挖掘松動傷害行道樹樹根的情景。

(三)城市森林和新老公園建設要合理配置

循序漸進地推動城市森林和新老公園建設,這其實是一項與城市公眾福祉息息相關的民生工程,也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理想變為現實的體現,必然會受到城市公眾的擁護和支持。[6]

一是城市森林與公園建設要合理配置。新建森林公園應該集中在城市的近郊或新開辟的工業園區附近為宜,而城市公園除了少數新建的以外大多坐落在老城區,老公園較之于新公園名木古樹相對保留的比較多,人文積淀也比較厚重。由于公園建設是新階段城市發展的一種新的理念,往往會過多地把財力、物力和精力集中投入到新公園或城市森林建設之中,把老城區的老公園建設撂在一邊,使其邊緣化,存在厚此薄彼和未能均衡發展的情景。對此必須引起政府及其職能部門高度重視,不管城市森林建設,還是新老公園建設,都應該同步進行和合理配置。

二是城市森林與公園建設應該因地制宜。不管是在舊城區里新建公園或改造老公園,還是通過建設城市森林或打造新公園,都要因地制宜,不能搞一刀切。有山有水的城市,可以依山傍水建公園或建林園;有江有河的城市可以就勢打造一江或一河兩岸綠化景觀帶;湖濱地區的城市可以就湖濱四周開辟城市森林或生態公園;平原草甸地區也可把生態城市建設有機融入其中,等等。關鍵是要宜山則山、宜水則水、宜大則大、宜小則小、宜林則林、宜草則草,要結合當地的地理、氣候、溫濕度和親水環境等自然條件因地制宜地復原或建設生態,使城市森林、新老公園相映成趣,相得益彰。

三是城市森林或新老公園都應該擁有生命的靈性。如果一個城市森林或者新老公園僅是樹木花草綠色一片,沒有花香、沒有鳥叫、沒有飛禽走獸等小動物的竄來竄去,那就缺乏了生命的靈動性。所以,不管是擁有江河兩岸或湖濱、海濱附近的城市,還是依山傍水的山城或高原城市,都應該考慮開辟和設置一定范圍的生態敏感綠化區,要充分利用當地濱湖濕地、江河兩岸、平原草甸,甚至是農田周邊水域,讓野生鳥類、水生動植物和陸地動物有一個棲息繁衍的地方,以生態倫理的眼光最大限度地復原水上水下生態的多樣性。新老公園的改擴建也應該賦予其多種功能,要呈現各自的特色,使環狀綠地與楔形綠地結合,人文與自然巧妙融合,要園中有園、樹中有樹、花中有花,使居住在周邊的城市公眾能置身于調溫消燥,巷陌聞香,樓臺觀鳥,花叢探奇,演繹抓拍快閃,整個身心每天都能放松,心情愉悅放飛的環境中。

(四)江河湖泊濕地溝渠修建要有長遠規劃

政府部門應當充分認識到江河湖泊濕地溝渠等水域生態建設的重要性和迫切性。

一是就江河溝渠的修建來說,應該擁有生態建設的長遠眼光,要堅持自然修復為主、人工修復為輔的原則,應該回歸自然,盡量遵循原有的水道走勢,彎道緩沖的水面不宜人為地辟直,要最大限度地保留原有迂回蜿蜒的態勢,以此形成多樣化的水流特征與水體結構,既要創建適合人們生活的親水環境,也要為生物多樣性生存繁衍留下“一席”水域。

二是不管是湖泊濕地的修復,還是江河溝渠的改造,在設計江河道兩岸護坡時,最好采用石塊壘砌或透水磚護坡,哪怕就是用混凝土澆灌護坡也不能砌成直角的坡堤,應該形成一定的坡度或人為地打造許多混凝土蜂窩狀孔隙,給附著溝渠、河道兩邊水生動植物的留下生存空間。而湖濱濕地四周最好保留其原生態,即使要修建護坡,最好采用松木、杉木樁、鐵絲網包裹或石塊壘砌等進行,留下一定空隙,給魚蝦、泥鰍、青蛙、螃蟹、螺絲或昆蟲之類的生物預留生存的空間,以此延伸生物多樣性互補功能。

三是江河湖泊濕地溝渠水域的治理要通盤考慮,不能搞短平快。在規劃上還要對整個水域自然規律、形態走勢和水流量等進行綜合考慮,不能只注重提升河流的防洪排澇能力,動輒大搞抵御“五十年”或“一百年”洪澇災害的護坡,這固然重要,但也要充分考慮生態功能的復原和人文景觀需求的有機融合。對那些土質比較好的護岸大堤,除了要注意保護兩岸水土和打造區塊綠色叢林外,更多還要考慮各個層次生物多樣性的保護,特別要考慮栽種一些可以固堤保土、遮陰避暑延活幾百上千年的諸如樟樹、榕樹等樹種,讓堤岸古木參天、佳卉競妍,充分滿足人們親近自然和文化上的需求。

(五)拓寬屋頂、陽臺和露臺等綠色空間建設

一是要繼續傳承生態建設已有的三種模式:一種是具有一定歷史淵源的著名的大中學校校園模式,特別是著名大學校園模式;一種是具有厚重的人文文化積淀的寺廟宮觀模式;一種是能融人文與自然為一體的園林模式,不管是保存至今的皇家園林、私家園林還是普通園林;由于它們都具有敬畏性、神圣性和私密性等特點,加之相對獨立和長期有人管護,免受了外界人為的侵擾和破壞,至今仍然保留了許多幾百上千年的名木古樹,花卉草木品種和植物多樣性保存的也是最多的,這也是生態城市建設最值得借鑒和學習三種模式。

二是要構成完整的城市綠色體系。要以現有的新老公園為載體,聯動城市森林公園、湖濱濕地公園、江河兩岸綠色景觀帶和區塊式的綠色花卉草地等,盡量做到點線面結合,構建城市多片區、多層級和多角落的綠廊體系,以此來均衡覆蓋老城區、新建住宅小區和各類經濟開發區,讓景觀與生態高度融合,人文與自然和諧共生,環境與民生協調統一,使生活在生態綠色福祉下的城鄉公眾擁有更多的獲得感。[7]

三是要拓寬屋頂、陽臺和露臺等綠色空間建設。綠色建筑應該與綠色區塊相吻合,在房屋承載能力和防水措施保護有效的情況下,相關職能部門應該出臺鼓勵政策,鼓勵支持居住頂樓的住戶建設屋頂花園或空中花園,小多層房屋結實的外墻允許墻壁種植爬藤植物,室內陽臺和室外露臺提倡多種花卉草木或綠色蔬菜,要使整體建筑垂直綠化成為風尚,讓綠色建筑融入“綠色天地”之中,讓整個城市成為“綠色海洋”,這樣做不僅能儲蓄部分天然雨水和降解部分污水,也能凈化整個城市的空氣,形成一定范圍內的小氣候和小環境,不僅“綠化”了城市,也“美化”了人心。

三、結語

生態城市建設既是我國整體推動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既涉及政府的民生工程,又涉及城市的千家萬戶,其建設的優劣也決定著生態文明建設的優劣,同時也凸顯所在城市社會經濟發展的優劣。我國地域遼闊,自然條件復雜多樣,南北城市自然稟賦差異性很大,生態城市建設和管護必須秉持實事求是的態度,不能一窩蜂搞一刀切,應該因地制宜實事求是地有序進行,既要有只爭朝夕的緊迫感,又要有循序漸進的責任感。

猜你喜歡
行道樹公園生態
我家門前的小公園
行道樹
秦藥新生態之二 藥好才是真的好
長抓政治生態
彎道
住進呆萌生態房
在公園里玩
《營利》的生態批評解讀
彎道情結
芒果行道樹,賓川亮麗的風景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