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西方美學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交匯

2021-12-19 15:09鄢可然
海外文摘·學術 2021年20期
關鍵詞:合唱團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鄢可然

摘要:以傈僳族農民合唱團為個案,分析其西方美學淵源及時代特色,考察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下怒江傈僳族傳統少數民族合唱藝術發展的現狀和前景。

關鍵詞: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西方美學;合唱團

中圖分類號:F5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2177(2021)20-0036-03

0 引言

我國境內有20余萬傈僳族同胞,大部分聚居在怒江大峽谷中。傈僳族同胞極具歌舞藝術天分,在合唱藝術方面的藝術成就尤其突出,近年來多見于各方媒體的怒江傈僳族農民合唱團成為傈僳族藝術人類學關注的新焦點。進入新時代,既繼承發揚自身優秀傳統又與社會主義新時代文化完美融合,是邊疆少數民族文化可持續性發展問題中需要認真考量的部分。本文以傈僳族農民合唱團為個案,通過分析這種藝術組織的源起和改變,探討新時代文化環境下,具有鮮明自身特色和傳統的民族藝術如何融入到當前時代潮流之中。

1 怒江傈僳族農民合唱團組成及時代特色

怒江傈僳族農民合唱團數量眾多,特質不一,目前可分成官方、商業和教堂三類。官方合唱團是得到政府認可,作為政府的民族文化工程代表的合唱團。由怒江傈僳族自治州人民政府辦公室和政協怒江傈僳族自治州委會辦公室編寫,李福珊主編的《飛越峽谷的歌聲——怒江傈僳族農民合唱團享譽中外》介紹了官方合唱團的發展脈絡。1996年10月中國第五屆金雞百花電影節開幕,應組委會邀請,怒江自治州組建了由30個傈僳族農民組成的合唱團,于開幕式中首次登臺亮相。在商業意義上,最為知名的是瀘水市百花嶺傈僳族農民合唱團。2005年成立,合唱團由110位當地傈僳族群眾組成。百花嶺合唱團是當地文化名片,進入大眾傳媒和旅游經濟范疇。上述知名怒江傈僳族農民合唱團僅是當地合唱組織的有限樣本。事實上,怒江地區有教堂唱詩傳統,各村寨都飄蕩著峽谷中的天籟之音,至今已有百年歷史。以唱詩班為形式的合唱藝術成為少數民族文化認同的組成部分。

怒江傈僳族農民合唱團自誕生之日起,就不僅只唱贊美詩,他們演唱的曲目包含云南少數民族民歌,如傈僳族傳統民歌三大調擺時、莫廣、優葉,白族《拉馬人》,普米族《拜龍調》,西方藝術歌曲如《歡樂頌》《哈利路亞》,膾炙人口的西方名曲如蘇格蘭的《友誼地久天長》加拿大的《紅河谷》。演出場合包含各藝術節例如中國國際合唱節、昆明國際藝術節;重大節日慶典如傈僳族闊時節住昆辦事處演出、怒江傈僳族自治州成立50周年晚會。百花嶺合唱團目前用傈僳語演唱的曲目主要有《平安夜》《歡樂頌》《同一首歌》《友誼地久天長》《愛我中華》《親愛的媽媽》《哈利路亞》《黃河大河唱》《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等十余首中外經典歌曲,成立至今,共舉辦各類專場演出千余場,接待國內外游客數十萬人。在展示自身四聲部合唱的民族音樂、宗教音樂、西方音樂綜合傳統同時一直不斷用歌聲抒發愛國主義情懷。2011年以傈僳語無伴奏多聲部合唱演唱大型紀錄片《我的抗戰》主題曲并在北京進行巡回演出,進入電影和流行音樂產業鏈。

近百年的西方歌詠文化已經完全融入怒江傈僳族鄉村文化中,成為民族傳統文化不可分割的部分。當前我國進入社會主義新時代,怒江傈僳族農民合唱團,在日常的排練及參與各級政府及文藝團體策劃安排的比賽和演出中唱響的均以愛國為核心的和諧之音。

2 西方美學視野中的怒江農民合唱團

2.1 怒江傈僳族農民合唱團音樂結構及唱法的西方歌詠淵源

怒江傈僳族農民合唱團的演唱均以四聲部合唱呈現。四聲部合唱需要長時間的訓練和排演,由于歷史原因,傈僳族的傳統文化使其更容易四部和聲,形成當地合唱藝術的最主要特征之一。

合唱是我國人民群眾喜愛的藝術形式,中國音樂傳統上是主調思維,所以合唱多以齊唱見長,故而被稱作團結的藝術。19世紀末20世紀初,隨著西方歌詠運動的興起、新式軍樂隊的建立以及學堂樂歌課程的開設,合唱藝術由西方逐漸傳入中國,至今已有一百多年的歷史[1]。教堂歌詠是禮拜儀式當中的重要環節,由于信仰文化的長久影響,歷經幾代人口傳,四部和聲融入到現今傈僳族音樂傳統之中,成為民族音樂傳統認同中不可分割的部分。調查顯示,在怒江的歌唱傳統中,每個人都知道自己的音域音色適合哪個聲部,聲部的選擇基本固定。演唱開始,指揮找準調子,大聲起音四個拍子之后,每人自覺進入適合的聲部,瞬間回蕩絕妙共鳴。近觀傈僳族人的演唱,喉頭位置較低相對保持穩定,腔體打開,聲音具有穿透力,所發出的聲音有支點,是氣息支撐之上的有質感的聲音,聲線自然連貫?!熬退麄冊诟璩兴值穆曇粲^念、發聲方法和氣息運用這些根本問題而言,應當與我們當今的美聲唱法有同族同源之考量”[2]。

怒江傈僳族怒族同胞在歷史機遇中有西方人“教他們以標準的美聲發聲方法唱歌”[3]。由于世世代代口耳相傳,每日練習,傈僳族人說話無論漢語傈僳語,都神奇地處于高位置?;蛟S正因如此他們完全不需要暖嗓,禱告結束直接就可以唱,開口處于正確的歌唱狀態。

2.2 西方美學意涵下歌詠中的真善美

音樂具有象征性意義,也具有撼動靈魂的巨大力量。在中世紀美學中,人類創造演奏的音樂首先應有象征無限圣潔崇高的意圖,與神的創造之美契合,在對音樂之美的理解上,大概托馬斯阿奎那的那句“美是秩序的光彩”最能體現。中世紀西方合唱不僅是人與神溝通的途徑,也是帶領人們體會神之真善美的途徑。音樂具備將復雜的思想化為極具畫面感想象力的超凡能力,歌詠音樂之美激發人悔改從善也安慰憂傷的靈魂,歌詠的過程使心靈充滿神圣的體驗。

歷代教會音樂家無不以創作最好的頌贊音樂為畢生所愿,從格里高利圣詠到復調音樂、清唱劇、康塔塔、眾贊歌,直至宗教改革之后英國和美國的贊美詩傳統,每一代作曲家深諳聲樂藝術之美,為歷代教會創作了浩繁的教會音樂。他們知道“在一個‘美’無從得見、無從作為的世界里,‘善’也失去了原有的吸引力,人因此也就失去了行善的動力和目標,同時,一個沒有‘美’的世界,有關‘真’的證明也喪失了其說服力,‘真’可以僅僅被理解為冷漠的真實性”[4]。道德的教化不能僅靠一味說教,音樂功不可沒。

3文化融合背景下傈僳族農民合唱團傳承與發展中的建議

3.1 社會主義新時代下傈僳族農民合唱團的社會功能

音樂具有豐富的社會功能內涵,音樂能陶冶情操,豐富和諧人的精神世界,還能調節情緒,升華道德,對豐富社區人民生活、穩定社區人群關系,有多種積極意義。怒江傈僳族音樂活動與社會生活有密切聯系,在民族文化傳統中有獨特的社會功用,走親訪友、節日聚會、打獵放牧、春種秋收都要唱歌,甚至在調解民事糾紛時,雙方也通過歌唱申述理由。

憑借四聲部合唱的音樂語言和自原生態跨界宗教的極富張力的曲目安排,傈僳族農民合唱團奇跡般地實現了少數民族文化與現代西方文化的對話。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推動下,原先只在教堂敬拜的天籟之音走上世俗的舞臺,文化資源成功轉化為地方特色名片和旅游經濟資源。

怒江傈僳族農民合唱團,是90年代云南少數民族藝術文化展演進程中的產物,幾乎在同一時期,昆明附近的富民小水井和安寧密馬龍,以及滇東北甚至遠達貴州西部某些苗族村寨的次第跟進,紛紛組成類似合唱團,一度成為引人注目的“泥腿子”合唱團現象。

這些少數民族農民合唱團源于生活,扎根于群眾,如今已發展成社會主義新時代的文化產物,它以農民合唱團為載體,通過藝術的語言演繹著邊疆少數民族百姓的精神面貌。它是一種全新的文化現象,更是一種社會現象,直觀地反映出社會主義制度下少數民族群眾安居樂業、生活幸福的現狀,體現了邊疆少數民族精神文明發展的程度。

3.2 現代性危機之中西方中世紀美學引入的必要性

考察這些合唱團的少數民族文化傳統淵源,基本都有信仰至當地傳播的歷史文化因素,產生與發展的路徑也與怒江傈僳族農民合唱團基本類似?;谄浯逭幕瘶嫵?、合唱機制來由都與詩班合唱文化當中西方中世紀美學息息相關,考慮未來的可持續發展,對少數民族歷史文化的實際情況應給予重視。

在后現代主義橫行肆虐之中,現代美學也不免成為現代性危機的一部分。這一危機的根源,是因為現代性本身是中世紀后期的啟蒙思想這一意識形態運動路徑下的產物。與宗教改革相比,啟蒙運動的副產品是神性的失落,以至美學與理性主義糾纏不清,美學的重心不斷游離。當啟蒙運動轟轟烈烈打開理性的大門,美學離開了西方中世紀文化這個重心,以理性為重心,當尼采宣布“上帝已死”,也宣布了理性已死,美學轉向了尼采的權力意志,弗洛伊德的無意識,薩特的存在主義。美學主體內涵不斷遷延,美學本體論研究幾乎覆滅,進而轉向主體審美經驗研究。文本很快取代人成為美學主體,可惜不久解構主義也取消了文本的中心地位,結構性美學至此再難有所作為。美學的困境,將導致求真求善同樣受困的道德危機。如果我們對現代美學的困境有充分認識,針對怒江傈僳族農民合唱團對可持續性發展問題,會發現回到現代美學誕生的歷史背景中,引入西方中世紀美學的視野是有必要的。

4 結語

任何民族的發展離不開自身獨特的歷史軌跡,民族文化的差異性是我國五十六個少數民族文化豐富多樣性的前提。怒江地處偏狹,毗鄰青藏高原,至今交通仍然不便,因此可能相對完整地保存部分民族文化傳統。如果藝術作品喪失了精神的維度,喪失了神圣的光照,藝術也會死亡[4]。只有依靠自己的傳統文化根基,藝術作品才會歷久彌新。如果離開傳統文化的補給滋養,傈僳族合唱藝術將逐漸褪色,轉變為純粹的大眾娛樂形式,呈現出與其它社區業余合唱團的同質特征。

新時代,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引領下,農民合唱團的可持續性發展具有典型的象征意義。少數民族農民合唱團集時代特點與民族特色為一體,未來要進一步推動少數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進一步推出既繼承傳統優秀文化又弘揚時代精神的文化創新成果,傳承和弘揚少數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創作有道德、有溫度的優秀作品,為時代凝心聚力。以潤物無聲的力量,推動觀念、風格、流派切磋互鑒,弘揚社會正氣、培育文明風尚、塑造崇高人格和民族精神品格,催生精神力量,成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正能量。

參考文獻

[1]汪毓和.中國近現代音樂史(第二次修訂版)[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2002.

[2]汪瑤,李磊,康建中.富民小水井苗族合唱團歌唱方法及文化初探[J].民族藝術研究,2010,23(2):39-44.

[3]巴爾塔薩.神學美學導論[M].北京:三聯書店,2002.

[4]李進超.美學與神學的互融:論巴爾塔薩神學美學思想中藝術與神學的關系[J].消費導刊,2009(7):231-232.

(責編:王錦)

猜你喜歡
合唱團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青蛙合唱團
德國有六萬減壓合唱團
高職學院大學生信仰迷失的原因及對策
在高校有效傳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途徑探索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指導下的大學生創業素質培養研究
IP影視劇開發中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構建
高中政治教學中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有機融入
德國托爾策童聲合唱團管風琴伴奏下演繹巴赫
好戲正上演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