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社會主義政治文明建設中的國民政治心態探討

2022-01-04 11:06禤順
速讀·上旬 2022年1期
關鍵詞:社會主義分析

◆摘? 要:人類社會政治生活的進步,離不開人類的政治文明。同時政治文明也是人類文明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人類社會進步的重要標志。國民政治心態對于我國社會主義政治文明的建設也是具有一定的雙重性。目前對于國民心態來說,也需要對其進行更加有效地研究,才可以不斷地的滿足人們對于自身政治參與愿望和政治利益需求的有效措施,也為我國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和政治文明建設提供了有效的政治保障,更好地促進我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事業的發展。

◆關鍵詞:社會主義;政治文明建設;國民政治心態;分析

隨著政治學的有效發展,國內專家的研究重點也發生了改變,逐漸重視個體的政治行為以及自身的心理研究。對于我國的國民心態來說,不同的階層在政治心態上面存在著一定的差距。通過對國民心態的研究,可以更好地了解人民意愿,從而根據實際情況,進行針對性的改革,并有效的穩定我國的發展。與此同時,在改革開放下的經濟文化也發生著較大的變化,這些也影響著國民心態的變化,也需要引起專家學者的研究,并進行相關的合理性分析。

一、政治文明與國民政治心態研究

政治文明是人類社會政治生活進步狀態,是人類政治智慧的結晶。靜態上是人類社會政治生活進步成果,動態上指政治生活進化過程。包括政治意識制度與行為文明部分,政治文明是人類文明的重要部分,1844年馬克思在《關于現代國家的著作計劃草稿》中已有政治文明等相關表述,恩格斯指出,城市出現需要有行政機關等,需要有公共政治機構。馬克思認為政治因社會需要產生,論述涉及國家政黨、人民主權、憲法權力等內容。

政治文明是與野蠻集權專制相對的現代國家政黨制度,民主法治制度。黨的十六大把建設政治文明作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要目標,新黨章明確對政治文明做出部署,黨的十七大報告關注民主政治建設,政治文明在和諧社會建設中居于主導地位。建設政治文明是現代化的重要目標,社會主義政治文明核心是建設高度社會主義民主。建設政治文明凸顯中國政治文明根本特征,是執政黨以馬克思主義為主導,領導人民形成政治進步過程,基本內涵是堅持黨的領導,堅持依法治國。社會主義政治文明是行為規范文明。政治文明根植于不同生產力條件,具有較強階級性與民族性,社會主義政治文明是民主政治重要優勢,政黨政治是現代政治文明的重要標志,人民民主是政治文明的本質要求。

政治心理層面研究源于西方政治理論界,美國心理學家奧爾波特最早對政治心態研究,認為政治心態是政治認知行為取向組成的心理。50年代美國政治學家阿爾蒙德在發表《比較政治學體系》首次使用政治文化概念,指出公民政治態度是政治文化核心層面,政治心態指政治心理態度,表現為政治取向認知評價對人們政治行為起到支配性作用政治心理取向。較好的政治心態有助于擴大政治參與,發展民主政治需要國民具有積極的政治心態。政治系統和諧涵蓋國民積極的政治心態,我國政治制度穩固等需要人們政治心理支持。和諧社會下人們應有廣泛的政治共識,有助于我黨確定政治體制改革目標,擴大社會各群體的政治共識。

社會主義政治文明建設中出現一些非制度化障礙,部分國民留戀傳統,對當前法治文明熟視無睹,必須從社會內因層面尋求政治文明建設路徑。政治文明建設是以民主法治為核心制度建設,制度政策需要人們貫徹執行,如何保證制度實施是政治文明建設關鍵。國家制度建設需要價值體系作為內在觀念支撐,政治文明建設中要重視國民文化心理問題,國民文化心理規范民族文化觀,制約國民的思維行為模式。政治文化心態具有民族共享性,文化心理模糊性等特征。文化心理處于文化系統深層結構,對制度文化產生輻射作用。政治文明核心是民主法治,要重視加強國民政治文化心理培育,推進社會主義政治文明建設。

二、社會主義政治文明三個特性

政治文明在對于人類社會來說,是政治生活進步的表現,也是人們生活的體現和世界的財富。我國的政治建設保證了社會主義的民主,也實現了廣大人民群眾當家做主的目標。與此同時,在進行社會主義政治文明建設的過程中,也需要對其本質進行研究,需要站在人們群眾的角度進行一定的分析,才能更好地進行社會主義建設。

(一)社會主義政治文明的人民性

人民性體現了社會主義政治文明的核心價值,表現了社會主義政治文明建設不僅是符合人民群眾意愿和要求的,也是貼合社會主義科學發展觀的,同時也是人民全面發展和自由發展的政治寫照。人民性強調了以人為本的政治發展,遵照了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與此同時人民性也需要以人民的意志為依據,在理論的基礎上充分結合實踐,社會主義政治文明的實踐性也是人民性的有力保證,兩者相互依存,也需要做到從思想和行動上給人們提供導向。

(二)社會主義政治文明的人民政治性

人民政治是推動政治文明建設的理性力量,社會主義政治文明保持著人民至上的理念,并通過人民政治的加強,使得政治文明不斷向前推進,引導人民進行更加科學的政治實踐。與此同時,人民政治也需要理性的接受批評和自我批評,將批判的力量融進政治實踐,才能更加突出人民政治的本質。主要表現在加強廉政建設,提高政黨在人民心中的公信力,加強民主制度的建設,讓民主成為政治發展的必備因素。與此同時也需要接受人民的監督,堅持人民至上的理念,有效的促進人民政治的良性發展。

(三)社會主義政治文明的文明主體性

政治文明建設是目前的重要內容,也更加有利于實現政治文明,我國的社會主義政治文明賦予了人民更多的權利,也在很大程度上體現了民主與法制。在人民代表大會當中,每位國民都擁有自身的權利,參與政治生活也是自身的責任和義務,我國民主性也會更加的穩定。不僅如此,國民在進行政治生活中,也需要具有一定的批判思維,不僅是更加科學的政治走向的考察,也是更加的符合人民意愿,也體現出了黨與人民之間的關系,文明主體性的指導性也是不可或缺的。

三、國民政治心態對社會主義政治文明的影響

(一)積極影響

國民心態在一定程度上會影響到社會的建設,而積極的國民心態可以更好地進行政治文明的建設。我國在改革開放之前,干多干少一個樣,逐漸開始進行按件計數的工作勞動。改革開放之后,我國的市場經濟進一步深化與發展,公民政治參與的形式也越來越多,也在很大程度上推動了民主政治的發展。人民群眾政治的參與程度不斷增加,在很大程度上實現了政治民主的擴大,人們擁有更多的民主權利,人們在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經驗也進行了相關的政策的運用,更好地提高了社會主義基層民主政治建設的水平。不僅如此,我國的政治制度也保證了社會主義制度的穩定性,國家也可以更好地運用這樣的穩定性,更好地進行資源的整合與運用,使得人們的政治參與以及自身的需求不斷被滿足。與此同時,在我國改革開放的這三十多年以來,中國的社會關系也發生了一定的變化,在政治生活當中,人們也更好地運用法律進行自身生活的調節,也更好的推動了法律的建設。

(二)消極影響

國民心態有積極的心態也就會有消極的心態,而這種消極的心態卻對社會主義政治文明建設有一定的制約,不僅不利于國民自身的發展,也影響著社會主義政治文明的建設。在經濟快速發展的同時,各個階層群體的政治心態都在一定程度上有著差異,甚至一些國民會產生不安感以及政治疏遠感,這些消極的影響都不利于社會主義政治文明的健康發展。因此,對于目前經濟的不平衡快速發展,所帶來的明顯經濟差距,在社會階層分化以及收入分配存在分歧的問題中,也需要國家的相關政策,對不同階層的群體進行一定的利益需求調整,盡可能的進行社會整體上的穩定。

四、運用國民心態,推動社會主義不斷發展

(一)平衡國民收入水平差距,滿足國民基本需要

改革開放的浪潮也使得人們的生活以及身份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不再是剛開始單一的農民、工人,增加了更多形式身份不同的人們,這些國民在自身的條件上也擁有更多的資本利用價值。伴隨而來的是無限擴張的資本,導致人們之間的收入差異越來越大,企業經營者和勞動者的地位和收益產生了巨大的差異,也逐漸引發了工人們對于政治經濟體制改革的不理解甚至冷漠,嚴重的影響了國民心態,其他群體也是如此。因此在現代的政治生活中,人民群眾自身的利益也需要進行國家政治的反映,國家也需要對各個階層的人們的需求進行了解,才能更好地在不斷完善經濟體制改革的同時,對各個階層群體進行利益分配的調整,才能更好地滿足人民群眾的心理期望以及自身利益需要。

(二)順應國際之間合作共贏,培養開放包容的國民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當今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但和平、發展、合作、共贏依舊是時代發展的潮流。我們也需要順應中國與世界之間的潮流,進行開放包容的國民心態培養。積極參與全球化的進程,推動人類的和平與發展,才能更好地進行美好世界的建設。這也需要國民自身有一定的意識,面對國際的形式需要進行客觀的看待,并不斷地深化國際間的交流,更好地進行國民合作心態的養成。

不僅如此,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通過包容多元的理念更加積極的推進人類文明的發展,推動國際社會和國內的發展,促進包容多元化的國民心態。與此同時,我國主張包容多元的文明觀,尊重和保護文明的多樣性,積極的推動不同文明相互尊重以及和諧相處;在國際方面,我國也通過更加包容多元的心態,謀求世界各國的發展,同時運用包容的心態對待各個方面的工作,更好地推動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實現。

(三)把握中國和國際的發展,培養理性平和的國民

中國的發展離不開世界,同樣世界的和平發展以及繁榮穩定也離不開中國,這也需要我們在把握中國和世界的發展大勢中,培養國民的理性平和,才能更好地正確應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為建設人類社會美好做出積極的努力。不僅如此,面對目前的現狀,我們也需要更加清醒的認識到我國發展面臨的嚴峻外部形勢,努力增進對于世界發展大勢的了解,才能運用理性自強的國民心態在大變局中抓住機遇。

除此之外,面對目前有一些浮躁的國民心態,也需要積極的引導國民進行自身心智的修煉,對個性進行塑造,才能在面對突如其來的困難和風險可以更加沉著的應對。例如在這次的新冠疫情中,面對國際形勢以及國際輿論的暗流涌動,西方社會不斷地挑起輿論事端造謠中國,不斷加強對于中國的競爭和輿論。面對這樣的現狀,國民更加需要運用理性的情感,并結合自身的實力和事實依據,進行最有效的話語表達和反擊。

在面對世界未有之大變局,更加需要國民擁有積極進開放包容以及理性的國民心態,才能更好地進行愛國主義精神的弘揚,創造美好的生活,努力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

五、總結

在政治文明中進行國民心態的建設,不僅需要國家進行自身政治文明的認識,還需要真正的了解國民的需要,并從實際出發,針對政治經濟文化等三方面進行更進一步的改革,使得國民之間的心理差距、經濟差距逐漸縮小,更好更快的實現國民經濟生活共同富裕,實現2035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作者簡介

禤順(1994—),男,漢族,廣東南雄,本科,助理政工師,政治學理論、思想政治教育。

參考文獻

[1]徐俊忠. 關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文明的思考[J]. 經濟導刊, 2020, No.250(01):73-76.

[2]魏泳安. 青年恩格斯的政治經濟學批判思想及當代價值——基于《國民經濟學批判大綱》的影響及內容的分析[J]. 當代經濟研究, 2020(4).

[3]柴紅, 費強. 新時代社會心態建設面臨的困境及對策分析[J]. 新西部, 2020, No.508(09):33-35.

[4]張暉明, 任瑞敏. 方法論的格式化與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的發展境遇——基于新中國成立以來政治經濟學的發展歷程的討論[J]. 復旦學報(社會科學版), 2020, 062(001):156-164.

[5]任曉偉, 保積紅. 新中國成立以來中國共產黨對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的重大原創性貢獻[J]. 當代世界與社會主義, 2020(3):85-92.

猜你喜歡
社會主義分析
民航甚高頻通信同頻復用干擾分析
分析:是誰要過節
回頭潮
關于正確認識和處理“兩制”關系的幾點思考
結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創建新時期高中思想政治課堂
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推進學生社團建設
中國傳統文化與現代社會主義的和諧思想融合
基于均衡分析的我國房地產泡沫度分析
Units?。保场保唇忸}分析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