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沿淮小麥赤霉病流行原因及其防控策略

2022-02-05 00:18趙亞
安徽農學通報 2022年1期
關鍵詞:小麥赤霉病防控策略流行

趙亞

摘 要:小麥赤霉病是小麥生產中的一類主要病害,近些年在小麥生產中頻繁發生,給當地小麥生產安全帶來了極為不利的影響。該文結合鳳臺地區小麥生產實際,對小麥赤霉病流行發生的原因進行了分析,從農業防治和藥劑防治2個方面提出了相應的防控策略,為當地做好小麥赤霉病的防控提供參考。

關鍵詞:小麥赤霉病;流行;防控策略;沿淮地區

中圖分類號 S43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7731(2022)01-0105-02

小麥赤霉病又被稱為爛麥頭、紅頭瘴等,為典型的氣候性病害之一,屬于麥類上流行性病害之一,為世界性病害,具有間歇性暴發等特點,可在各小麥生產區域發生[1]。我國沿淮區域農作物生產制度以麥—稻為主,一般小麥抽穗揚花正處于降水量較多的4月上中旬,小麥赤霉病易發,該病發生后小麥的病穗上會有霉層產生(主基色為紅色),不僅可造成小麥的嚴重減產,還會造成小麥籽粒出現腐爛變質現象,進而影響到小麥的品質。此外,分泌的毒素物質還可導致食用的人畜出現中毒現象,威脅到人畜的健康、生命安全,嚴重者可導致食用者死亡[2]。

安徽省鳳臺縣地處淮河的中游,該縣小麥2018年播種面積為45810hm2,總產量272991t,在當地糧食生產中占據重要的地位。近些年來,受到異常的氣候條件、耕作制度等多種因素的影響,當地小麥赤霉病的發生程度有所加重,且年度間表現出不同程度的差異,對小麥生產安全產生了較大的影響。根據當地實際情況,對小麥赤霉病流行的原因及防控策略進行了總結。

1 小麥赤霉病流行發生的原因

1.1 種植的品種普通不抗病 目前,市場上對小麥赤霉病有抗性的品種還沒有。不同生育階段的小麥品種,感染小麥赤霉病的概率有所差異,以小麥揚花期感病的概率最高,其次為齊穗、灌漿期,此階段如果遇到了溫度高、降雨多的氣候條件,則小麥赤霉病易發。如果小麥的抽穗揚花期可以與當地的陰雨天氣避開,則可降低赤霉病的發生程度。沿淮地區,小麥品種原來主要為春性品種,近些年該區域推廣應用了小麥高產攻關栽培技術項目,原來的品種不少被半冬性品種替換,后者生育期相對于前者更長、抽穗揚花的時間相對較遲。春性小麥品種一般抽穗的時間在4月上旬,而半冬性小麥品種抽穗在4月中旬(此階段溫度較上旬一般可增加2~3℃),降雨量及降雨時間也會延長,小麥赤霉病的發生概率增加。小麥赤霉病在當地流行的一個主要的原因來自近些年當地小麥品種的更換。

1.2 栽培管理措施不當 一是施肥量及種植密度不當。要實現小麥的增產,適量增加施肥量、提高種植密度非常有效[3]。如小麥生產要達到產量7.5t/hm2、有效穗數570萬穗/hm2的目標,需要確保純氮肥施入量達到240kg/hm2。因此,為了實現高產,小麥生產中經常會通過增加施肥、提供密度來實現。如果在常規栽培的基礎上,施肥的量、種植的密度增加40%左右,則可導致田間群體通風性降低、濕度增加、透光能力減弱,為小麥赤霉病菌的侵染暴發創造良好的條件。在氮肥施入過多的情況下,小麥植株旺長、田間植株過于郁閉,導致小麥植株長勢細弱、抗病能力降低,發生小麥赤霉病的概率大大增加。二是農業耕作措施不當。近些年來,當地禁止對作物秸稈進行焚燒處理,很多秸稈直接還田,大量病殘體殘留在田間,導致菌源數不斷增加,大大增加了小麥赤霉病流行發生的概率,在環境條件一致的情況下,積累的菌源數越多,病害發生程度就越重。近些年來,通過對當地田間開展調查,上茬作物水稻茬攜帶病原菌的概率較之前提高7%左右,導致小麥赤霉病的流行發生。

1.3 氣候條件適宜 小麥赤霉病屬于典型的氣候性病害類型,其發生流行的適宜條件為光照少、陰雨連綿、溫度高、濕度大[3-4]。由此可知,小麥赤霉病發生流行的三大主要影響因素即為高溫、寡照、高濕。(1)溫度。小麥赤霉病的發生與否、發生進程、發展快慢主要程度上受到溫度的影響,小麥進入抽穗揚花期后當地溫度逐漸增加,導致了赤霉病的快速發病,如果遇到較低氣溫的年份,則赤霉病的發病速度相對較慢,在氣溫13.7℃以下時一般小麥赤霉病不會發生。(2)濕度。小麥赤霉病發生最為關鍵的因素即為濕度條件,在潮濕的環境下帶有病原菌的基質上才有子囊殼產生,一般濕度越高,子囊殼發生的速度越快,在濕度條件30%以下時則不會出現子囊殼。子囊孢子也需要在濕度高的條件下才可以釋放、傳播開。(3)光照。小麥赤霉病的發生程度很大程度上受到光照的影響,小麥處于灌漿期時當地的溫度較高、空氣中濕度大,如果遇到連續陰雨寡照天氣,則可導致小麥赤霉病的大暴發,如果有充足的光照條件,則發病程度相對較輕。鳳臺縣進入5月后氣溫高,此時遇到寡照、高濕的天氣大大增加了小麥赤霉病的發生概率,而當地近些年更換的半冬性品種此期正處于灌漿期,易被赤霉病病原菌侵染導致發病。

1.4 防治措施不到位 小麥種植戶在生產中施藥不科學,具有很大的隨意性,盲目性較強,前些年在小麥赤霉病高發的年份里,很多農戶施藥1次難以取得較好的防效,而增加1次用藥的農田,防治效果則有所增加,但效果不夠穩定,3次用藥才能取得了較好的效果??梢?,農戶施藥的次數、時間等均會影響到小麥赤霉病的防效。

2 防控策略

2.1 農業防治 小麥赤霉病前期預防的有效措施之一即為適時開展深耕滅茬工作,每年小麥種植前可采取深翻土壤的措施,將表層土壤的菌源翻入深層的土壤,降低菌源侵染小麥導致發病的可能性[5]。施肥時主要施入基肥,要求施足,如果必須要進行追肥,也盡量早施,避免過晚施入導致小麥植株旺長、出現貪青晚熟,大大增加小麥植株發生赤霉病的概率。目前雖然市場上小麥品種更新了幾代,但是沒有研發出來真正對小麥赤霉病有抗性的品種,不同品種表現出來的抗病性差異明顯。據調查,在氣象條件不利及小麥赤霉病防控不理想等情況下,寧麥系列小麥品種的病穗率較高,田間病穗率達60%,而揚麥系列小麥品種田間病穗率在40%以下。由此可知,小麥赤霉病防控中最為有效的措施即為開展抗病強的品種的選育,因此要在抗病品種的選育方面繼續深入。對于赤霉病重發的田塊,小麥收獲后麥茬上會殘留大量的子囊孢子,需要及時合理地做好麥茬的處理,以降低后期病害暴發的概率,可將麥茬深翻入土壤中,促使麥茬腐熟、降低病菌感染。小麥成熟后要及時收割、合理做好儲存工作,及時將籽粒晾曬、烘干,將含水量降低到安全儲存范圍內。

2.2 藥劑防治 小麥生長階段,在不同的氣候條件下,其開始抽穗揚花的時間、進度均有所差異,因此在開展藥劑防治時要結合小麥植株的生長情況適時推進,結合實際情況靈活確定藥劑的施用時間、施用量。同時,各地藥監部門要加大對農資市場的管理,針對制作、銷售假冒偽劣藥劑的行為進行嚴厲打擊,以凈化農資市場、確保藥劑效果;小麥赤霉病的防治適期持續時間較短,在各種病蟲害類型多發的小麥穗期,對防治技術的要求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建議各地植保部門多安排技術人員深入到田間地頭開展指導。

小麥抽穗階段如遇晴好天氣,則施藥以開始開花時進行為宜,抽穗期遇到連續降雨天氣則會大大增加小麥赤霉病的發生概率,以齊穗施藥效果最好;施藥時以彌霧、高濃度噴霧效果更佳,可避免此階段多發的雨水對藥劑的二次稀釋作用而產生的危害?;春拥貐^主要為麥—稻輪作制度,小麥一般在4月上中旬抽穗揚花,此時正趕上降雨較多,小麥赤霉病發生后可針對性施藥防治,其余時間盡量不要用藥防治,以降低對小麥品質及環境的不利影響。用藥時要確保對水量充足、對準小麥穗部施藥,藥后3~6h如果遇到降雨則在雨停止后及時補噴藥1次。需要注意的是,有的區域小麥赤霉病病原菌對多菌靈等藥劑的抗藥性較強,選擇藥劑時不可選擇此類藥劑或者復配制劑,以免無法發揮防治效果而導致病害程度加重。此外,防治小麥赤霉病建議不要單獨進行,可結合麥田內實際病蟲害情況開展統防統治,科學用藥,在降低小麥赤霉病的同時也對其他重大病蟲害的防控起到了較好的兼防效果。

3 結語

沿淮區域一般在小麥赤霉病發生程度較重的年份,建議在農業防治的技術上適當開展必要的藥劑防治,其余發生程度輕的年份盡量不噴藥,以降低對生態環境及小麥品質的污染。藥劑防治時也應盡量結合其他病蟲害防治進行,選擇毒性低、殘留期短的藥劑進行綜合防治,在對小麥赤霉病起到防治效果的同時還能對其他病蟲害起到兼防的作用。

參考文獻

[1]馬忠華,陳云,尹燕妮.小麥赤霉病流行成災原因分析及防控對策探討[J].中國科學基金,2020,34(4):464-469.

[2]王忠娣,宇軍,李永樂.2015年興平市小麥赤霉病發生流行原因及防控措施[J].陜西農業科學,2016,62(6):85-86.

[3]劉榮,孫偉.小麥赤霉病流行的原因及防控措施[J].現代農業科技,2018(11):122-123.

[4]趙子津.安徽省明光市小麥赤霉病流行原因與防控對策探析[J].農民致富之友,2018(22):38.

[5]張紅星,黃龍兵,王昕,等.響水縣2015~2017年小麥赤霉病發生特點與防控對策分析[J].中國農業文摘-農業工程,2018,30(1):50-52.

(責編:張宏民)

猜你喜歡
小麥赤霉病防控策略流行
2016年阜陽市小麥赤霉病的發生特點及重發原因分析
“激健”與多菌靈·三唑酮混配減量防治小麥赤霉病藥效試驗
“流行”的歷史衍變
網絡語言對日常生活和工作的影響
不同抗性小麥品種對藥劑防治赤霉病效果的影響
論“破窗理論”及其在環境犯罪防控中的應用
采用BT投融資模式建設的法律風險分析及防控策略淺議
商業銀行審計風險與防控策略初探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