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校畢業生就業心理壓力分析

2022-04-02 05:32韓笑
經濟研究導刊 2022年4期
關鍵詞:高校畢業生心理壓力就業

韓笑

摘 要:近年來,由于高校畢業生人數逐年增加,其在就業過程中呈現出復雜的就業心理,這對于高校畢業生來說形成了一定的心理壓力。首先,分析影響高校畢業生就業的壓力源;其次,以吉林師范大學博達學院小學教育專業畢業生為調查研究對象,對高校畢業生出現的焦慮心理、悲觀心理、固執心理和畏難心理等心理問題進行描述;最后,提出可通過自身認知、情緒和行為的調節、高校有效的就業指導,以及政府出臺相關政策等策略來緩解高校畢業生就業心理方面的壓力。

關鍵詞:高校畢業生;就業;心理壓力

中圖分類號:G647.38? ? ? ? 文獻標志碼:A? ? ? 文章編號:1673-291X(2022)04-0121-03

畢業生人數的逐年增加,給就業帶來了一定的挑戰,如今又有新冠疫情的影響,可謂是雪上加霜。在此背景之下,高校畢業生承受著前所未有的就業壓力,具體表現在復雜的心理狀態上。這些復雜的心理狀態所帶來的就業心理上的壓力是值得我們關注和警惕的。本文以吉林師范大學博達學院小學教育專業畢業生為調查對象,通過回收問卷和個人訪談相結合的方式具體呈現疫情影響下高校畢業生就業心理壓力的情況。

一、高校畢業生就業壓力源分析

(一)逐年增加的待就業人數與同比下降的用人需求量的反差

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公布的數據表明,2020年全國高校畢業生高達874萬人,同比2019年增加40余萬人;2021年全國高校畢業生有909萬人,比2020年增加35萬人,再次刷新歷史新高[1]。自1991年高校擴招以來,高校畢業生人數每年只增不減。同時,往屆待就業的畢業生人數也形成了一定的累積,逐年攀升。在大學應屆畢業人數和往屆待業人數都增加的同時,由于疫情的影響,一些可大量接收畢業生的中小型企業的用人需求量同比往年卻大幅度減少,使得總體就業崗位數明顯下降,高校畢業生就業壓力加劇,這同時也增加了高校畢業生的心理壓力。

(二)實習活動的不足使學生無法客觀地認識自身水平

大四這一年學生的主要任務是完成教育實習活動,為接下來進入正式的工作崗位做準備工作。但許多大四學生并沒有完整地執行實習活動,部分有考研計劃的學生為了能有更充足的時間進行考前復習,只在實習單位簽好實習證明,而沒有真正地參與到實習中去;部分學生確實參與到實習活動中,但實習單位質量參差不齊,也影響了學生的實習效果。同時,近兩年來,受疫情的影響,有些實習活動無法完全展開。如小學教育專業畢業生的實習單位主要是小學,但小學基于疫情防控的要求,對校外人員進出校園管控非常嚴格,因此各學校實習生的需求量大幅度減少,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畢業生的實習。無法按時完成教育實習活動,學生的一些專業技能無法得到及時充分的訓練,畢業生在就業過程中無法客觀準確地對自身就業水平進行判斷,這也增加了高校畢業生的就業心理壓力。

(三)就業“求穩”心態,“公考熱”只增不減的影響

受傳統觀念的影響,許多高校畢業生在就業時首選公務員、事業編等相對穩定的工作。因此,每年參加公招的人數只增不減,甚至出現上千人競爭一個崗位的現象。尤其在疫情的影響下,整體經濟環境不穩定因素反而強化了高校畢業生求穩的就業心理,他們不再貿然決定創業或升學,而是更傾向于參加公招考試,力求“一步到位”,尋求就業的穩定性。求穩心態本身沒有對錯,尤其是有些專業的特點使得畢業生首選考取編制,如小學教育專業的畢業生多數將考取編制作為就業目標。這本身沒有問題,但過于執著于此,就有可能錯過最佳的就業時間和就業機會,同時給畢業生帶來巨大的就業心理壓力。

(四)“順境”的成長環境

近幾年的高校畢業生以“95后”為主,這一代人是在國家經濟環境逐年向好,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大背景下成長起來的。在此背景下,每一個小家庭對子女的撫育質量也隨之提高。也就是說,這一代人是在父母的庇護下成長起來的,沒有遇到太多的挫折和困難。因此,這一代人的抗壓能力相對來說較弱。在離開大學前,遇到問題可以尋求父母、教師的幫助,而開始進行求職就業的過程中,許多問題需要畢業生獨立面對和解決,這也增加了畢業生的心理壓力。

二、高校畢業生就業心理壓力的表現

高校畢業生就業心理狀態指的是畢業生在求職擇業就業的過程中產生的心理活動[2]。良好的就業心理狀態可以促進高校畢業生的就業進程。受各方面因素的影響,高校畢業生在擇業就業的過程中受到來自各方面的壓力,因此容易出現復雜的就業心理。為了準確了解小學教育專業畢業生的就業心理問題,筆者對吉林師范大學博達學院小學教育專業畢業生發放了135份問卷,回收有效問卷 120份,問卷回收率為 88.88%。調查結果顯示,小學教育畢業生的就業心理問題主要表現為焦慮心理、悲觀心理、固執心理和畏難心理。

(一)焦慮心理

在就業人數逐漸攀升和疫情爆發的雙重壓力下,高校畢業生最顯著的心理狀態即焦慮心理。所謂焦慮對某一特定事物或情境的反映狀態,它可能導致心理沖突或挫折,伴隨著某種不愉快的情感體驗[3]。本次參與問卷調查的120名畢業生中男生和女生人數分別為30和90,各占參與調查總人數的 25%和75%。調查結果顯示,存在焦慮心理的學生有52人,占參與調查總人數的43.33%。其中,存在焦慮心理的男生有6人,占參與調查男生人數的20%,占參與調查總人數的5%;存在焦慮心理的女生有46人,占參與調查女生人數的51.11%,占參與調查總人數的38.33%。調查結果表明,超1/3以上的小學教育專業的學生存在不同的就業焦慮心理,其中女生比男生更容易出現就業焦慮心理。

(二)悲觀心理

高校畢業生的悲觀心理主要指的是在就業過程中對自己能否順利就業持消極態度的一種心理狀態。這種悲觀心理主要源自于學生對于所學專業的基礎知識和技能掌握得不扎實的原因。本次問卷調查結果顯示,沒有學生認為自己能一次性就業;認為自己能在2次求職后即可就業的學生僅有8人,占參與調查總人數的6%;認為自己能在3—5次求職后即可就業的學生有84人,占參與調查總人數的70%;認為自己能在5次以上求職后才能實現就業的學生有28人,占參與調查總人數的23.33%。從調查結果中可以發現,多數畢業生認為自己需要進行多次求職才能完成就業任務。同時在對這一部分畢業生做進一步訪談后發現,不少畢業生認為,即使認為自己在3—5次求職后即可就業,最終的就業結果也不一定是自己最理想的選擇。由此可見,多數畢業生對于就業持悲觀心理。這種消極的、悲觀的心理持續下去不僅影響畢業生整體身心的發展,同時對其就業觀也會產生歪曲的影響。

(三)固執心理

高校畢業生的就業中也常常出現固執心理。所謂固執心理就是指在面對問題時不懂得變通,執意鉆牛角尖的現象。本次問卷調查結果顯示,選擇繼續升學的學生有32人,占參與調查總人數的26.66%;選擇自主創業的學生有18人,占參與調查總人數的15%;選擇參加事業編制考試的學生有64人,占參與調查總人數的53.33%;選擇其他就業形式的學生有6人,占參與調查總人數的5%。從中可以看出,超一半以上學生選擇參加事業編考試。對這一部分學生進行個別訪談發現,不少學生認為,考取編制是自己唯一的就業選擇或最佳的就業選擇,如果不能一次性考取事業編制,將會繼續參加考試以完成既定目標。在考取編制期間,多數學生表示不會選擇兼職工作,要完全投入到考取編制的復習中去。這種執著心理超過一定標準后就成了固執心理。意味地追求唯一目標,加大了就業的難度。

(四)畏難心理

所謂畏難心理,指的是在遇到一定困難時所表現出來的退縮、回避和逃避的態度的心里狀態。高校畢業生的這種畏難心理與悲觀心理是密不可分的。在上文悲觀心理部分的論述中提到,被調查的畢業生多數認為自己需要多次求職才可能求職成功并且即使求職成功也不一定是最佳選擇。在進一步訪談中發現,畢業生之所以有如此想法,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在于他們覺得在求職過程中會遇到一些無法克服的困難。如在進行事業編制考試中,自己很難做到全面的復習,復習內容較多較雜,自己無法在短時間內完成復習任務。這種畏難心理會進一步引發畢業生的焦慮心理,從而給高校畢業生帶來更大的心理壓力。

三、緩解高校畢業生心理壓力的有效對策

(一)大學生自身調節

首先,在認知方面。一方面,高校畢業生應清晰地、客觀地認清當前的就業形勢。疫情雖然在一定程度上對高校畢業生的就業造成了一定阻礙,但并不是說疫情的出現就完全斬斷了高校畢業生的就業之路。為應對疫情的影響和高校畢業生人數逐年增加的情況,政府出臺了多項措施和政策來幫扶高校畢業生,以緩解就業壓力。因此,當前就業環境既有挑戰,也有機遇。畢業生客觀地認清這一就業形勢,焦慮的心理就能得到一定的緩解。另一方面,高校畢業生要對自己有正確的認知。高校畢業生應當對自身就業情況有正確、客觀的認識。清楚地了解自身專業能力的強弱、性格的優勢與不足以及就業目標的上下限。只有客觀全面地認識自己,對自己形成積極的認知,擺正自己的位置,找到合適的目標,有合理的就業規劃,悲觀心理自然而然即可消除。

其次,在情緒方面。高校畢業生應當學會一些基本的情緒調節方法,如呼吸放松法、理性情緒療法等。在出現不良情緒時,能及時排解和疏導自己,給自己解壓。有一個好的情緒狀態才能積極地去面對和解決就業問題。以積極的心態去面對就業環境,分析就業形勢,能增加畢業生自我效能感,可以增強就業自信心,緩解就業帶來的心理壓力。

第三,在行動方面。一方面,要積極查閱國家出臺的相關就業政策,從多渠道收集就業信息,多參加學校以及社會組織的各類招聘活動,結合自身情況積極制作并投放工作簡歷,把握每一次面試機會。從實踐中獲取經驗,經驗多了,畢業生的自信心也就逐漸建立起來了。在實踐中能發現,就業并沒有想象中困難,畏難情緒可以得到緩解。另一方面,要秉承著“終身學習”的理念,多學習本專業的理論知識,提高自身能力,不斷充實自己。自己所了解和掌握的知識多了,自信心也就逐漸建立起來,畏難心理和焦慮心理自然就可以得到緩解。

(二)高校就業指導工作

首先,要多關注國家層面對高校畢業生就業指導的方向。認真研讀《教育部關于做好2021屆全國普通高等學校畢業生就業創業工作的通知》等相關文件,把握好高校畢業生就業的基本方向,引導學生正確認識當前就業的形勢。如吉林師范大學博達學院就業處在畢業季期間舉辦和協辦多場線上線下招聘活動,同時基于學院師范專業特色,發布《吉林省2021特崗招聘網上報名指南》等指導學生就業的通知,以協助畢業生順利就業。

其次,建立多渠道的就業指導平臺,促進學生就業。一方面,可以通過線上課堂、線上講座等方式指導學生了解多樣的就業渠道,如網絡海投、微信推送等方式。另一方面,可以采用“一對一”實習就業導師制。專業教師從學生開始實習到最終就業這段期間進行跟蹤式服務,及時解答學生就業過程中出現的各種問題。以吉林師范大學博達學院小學教育專業為例,學院將小學教育專業畢業生以行政班級為單位劃分為7個小組,分配給7位專業教師,從教育實習開始教師對這些學生進行跟蹤式就業輔導。學生在實習、就業過程中遇到問題可以與指定教師及時溝通。

第三,建立針對就業的心理輔導機制。建立心理咨詢機構、學院輔導員老師和班級負責教師三級心理疏導機制。一方面,組織線上線下混合方式的心理講座,對所有學生進行就業心理輔導。在講座中教授學生如何處理各種心理問題,如焦慮、自卑、抑郁等常見的心理問題。另一方面,針對就業中出現心理問題的學生進行心理援助。在就業過程中,畢業生或多或少會出現一定的心理問題。心理問題不嚴重的學生可以通過一般的講座了解自我調節的方法,但個別畢業生心理問題表現比較嚴重,不能進行自我調節,這就需要專業人士介入進行專業的心理輔導。

(三)政府政策的調整與傾斜

高校畢業生的就業走向主要受政府政策調控的影響,政府制定的相關政策影響國家經濟發展,影響企業的運行,而企業的運行狀態直接影響到高校畢業生的就業環境。同時,政府制定的就業政策直接影響到高校畢業生的就業大方向。因此,政府應結合當前就業形勢,制定多元化的就業輔助政策,為高校畢業生創設適合的就業環境。在合理、適當的政策引導下,高校畢業生能更有針對性地就業,從而提升其就業自信心,緩解就業心理壓力。

首先,在疫情可控范圍內,對于一些中小型企業在用人招聘上給予一定的補助,促使其積極復工復產的同時,帶動就業。就業崗位增多,就業競爭壓力便得到緩解,高校畢業生的就業心理壓力自然能得到緩解。其次,針對高校畢業生就業出臺相關措施,支持高校畢業生就業創業。如吉林省四平市的《萬名大學生留平計劃》為高校畢業生提供一定的就業崗位,緩解了高校畢業生的焦慮心理。最后,在合理范圍內,擴大研究生招考范圍,使得一部分學生可以暫緩就業,減輕就業心理壓力。

參考文獻:

[1]? 金秀平,宗春燕.疫情防控常態化背景下大學生擇業心理狀態與策略[J].就業與保障,2021,(14):187-188.

[2]? 周艷萍.大學生求職擇業心理分析與對策[J].中國大學生就業,2005,(16):83-84.

[3]? 魏麗.當代大學生就業心理分析與調適[J].濟南職業學院學報,2020,(4):85-87.

猜你喜歡
高校畢業生心理壓力就業
基于BSTL與XGDT算法對多級別心理壓力的評估
做好高校畢業生檔案轉遞工作的幾點體會
淺談高校畢業班管理工作中的細節之處
技工院校以就業為導向市場營銷專業人才培養的思考
淺談高校輔導員的就業指導力
如何指導大學生提高面試技能
內蒙古自治區高校畢業生就業指導服務體系建設及對策研究
通過圖片看內心
緩解心理壓力的兩種方法等二則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