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淮詞的傳承與保護探索

2022-04-21 06:23周慶恬
快樂學習報·教師周刊 2022年3期
關鍵詞:保護傳承

摘要:淮詞產生流行于壽縣民間,因產生和發展于沿淮地區,曲詞又來源于沿淮地區的民間小調民歌故名“淮詞”又稱“淮調”,它的旋律優美,唱詞考究,彰顯了濃郁的地方特色。但是在市場經濟的一系列沖擊下,淮詞這一門及其珍貴的民間藝術已經瀕臨失傳,本文通過對淮詞的考察,在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保護中提出自己的建議,希望這一民族曲藝藝術綻放光彩。

關鍵詞:淮詞;傳承;保護

壽縣,位于安徽省西北部,是皖北地區甚至是黃淮地區重要的商品交易、對外貿易、工商和物流業的中心,也是重要的文化、藝術、教育、旅游中心。壽縣地區在安徽省離有“曲藝故鄉”之美稱,流傳在該區的民間音樂有二十余種,而其中的淮詞則是淮河人民廣泛傳唱的曲種?;丛~產生于正陽關,流行于壽縣城鄉,深受群眾喜愛。清末是淮詞演唱形式的鼎盛是期。在沿淮一帶隊有業余班子外,群眾中男女老少都會唱,也有藝人以此謀生?;丛~很具有抒情性,更善于敘事,演唱組一般由多人組成,很多人都身兼數職,即是演唱者還要承擔伴奏者的角色?;丛~是眾多民間音樂中的一種高雅的音樂,多在官宦人家,文人墨客的優雅場所演唱,是一種民間自娛自樂的生活娛樂的方式。

一、歷史沿革

據正陽關淮詞傳承人陶鳳龍(已故)聽他的師傅周維漢(已故)傳授:三國時期有一秀才,進京赴考途中遇狂風暴雨,只得在正陽關住下,次日傍晚雨過天晴,他來到淮河過乘船在河上觀景,見晚霞照映在河上,當時詩性大發便吟起詩來,正巧被同舟的藝人聽到,藝人便為此詩配了曲,于二人演唱起來,歌聲唱響了淮河兩岸,秀才十分高興,謝過了配曲的藝人,因此詞曲產生在淮河上,二人意同命名謂《淮調》,以后定為《淮詞》。

二十世紀初淮詞在壽縣正陽關霍邱沿淮地區婦孺皆知,幾乎人人會唱,有的青年男女按淮詞旋律填新詞歌唱男女愛情相思等?;丛~的演唱班子在辛亥革命后,就基本不存在了,只有人們在業余時間自湊三五個人在一起演唱,自娛自樂,還有少數窮人挨門乞討唱淮詞段子。

1955年,壽縣正陽關文化分館對淮詞進行了又一次的整理收集與挖掘,又開始進行了組織排練,同年參加了六安地區的民間音樂舞蹈會演,連續兩年斬獲挖掘整理及演出雙項一等獎。十年動亂,淮詞中斷了演唱,在破“四舊“中說淮詞是“黃色小調”,資料被焚,民間會唱的藝人逐漸去世,淮詞面臨失傳。直到68年群眾還不敢公開唱淮詞,改革開放的春風為淮詞這一獨特風格的藝術曲種帶來了新生。1955,1956連續兩年參加音樂舞蹈會演,每次都榮獲挖掘整理和表演類的兩個一等獎。在80年代安徽曲藝新書目比賽里,優秀淮詞作品《凡人小事》獲得了表演方向的二等獎,歌曲創作方向一等獎?;丛~在2010年收入安徽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更促進了淮詞進一步發展與傳承。

二、淮詞傳承的田野調查

筆者在對淮詞的田野調查以及本篇調查報告中,始終將對象和主體放在創造和體驗這種曲藝的藝人身上,從他們的學藝、行藝及創新活動的觀察與分析中,筆者發現淮詞藝人對他們所演唱的曲調既繼承傳統又不斷融入自己的理解和藝術體驗,使其獨具個人色彩;同時對淮詞的內容做出與時俱進的,并適應著各種觀眾審美需求的創新,他們作為口傳文化在農村傳播的重要載體長期地影響著淮詞個體性風格的形成與變遷,對這種曲藝是否能獲得更廣泛的觀眾群、是否能取得農村曲藝領域中一席之地而長久存在或興盛起來,都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本文通過對淮詞藝人傳承中藝人演唱方式方法進行考察和分析,深刻地認識到這種以“口傳心授”為主,并使用民間話語和累起來的一系列民間曲藝教學方法極為有效地挖掘、理解和整理了大量民眾知識。這是民間音樂傳承中一項非常豐富、寶貴的文化遺產,這份遺產值得為所有民族音樂工作者和研究者所繼承,這種教育模式更值得以“法則”為基礎的現代音樂教育制度所借鑒。

在淮詞這種曲藝音樂現象的背后,筆者的關注不僅是創作和演唱它的藝人,還有它在每個歷史階段的文化處境。在對淮詞從清末開始產生一直到當代這段歷史時期的生存狀況的觀察與分析中,筆者總結到,它經歷了一個從產生到發展直至當今的處于“文化邊緣”境地的過程,而其中,還有過兩次較為興盛的時期,曾經是當時農村和小城鎮的音樂文化主流。這些都讓筆者認為,淮詞在當今的“文化邊緣”境地以及在興盛時期“音樂文化主流"的地位都與這兩個時期政治、經濟與文化息息相關,社會文化背景也是一種民間曲藝能否得以生存或能否興盛的重要因素。

淮詞正逐漸走向衰亡,作者所采訪的幾位藝人現在都已經被埋沒在鄉間以在家務農為主,而曾經以淮詞為主要謀生手段并因此而在鄉間聞名的他們,內心多少還是有些失落與悵然,每次邀請他們“打”-段時,掩飾不住的表演欲望和當年作為“名人”的驕傲會油然出現在藝人們已經蒼老卻又充滿期待的臉上,而每每提及淮詞如今這么低迷的現狀時,他們會無奈地長嘆,幾乎每一位藝人都對作者作為21世紀的年輕人會有興趣研究淮詞感到驚訝,繼而語重心長地希望作者能將淮詞推向音樂學界,或者改變它的現狀,尤其作者提出向這些老藝人學習淮詞時,他們都會欣然接受并熱情賜教,因為現在幾乎沒有年輕人愿意學習這種曲藝,藝人們苦于身懷技藝而無人傳承。

三、淮詞的傳承與保護措施建議

(一)完善開展淮詞的民間采風工作。由相關文化部門組織搜集、考察、整理阜陽地區有關淮詞的相關資料,制定傳承發展準詞的相關策略與學術研討活動。引進高素質的專業工作者加入進行深入而系統的理論研究.科學細致的分工、整體而明確的系統規劃、長期跟蹤調查,對優秀的淮詞曲目進行整理和創新。使淮詞曲藝藝術在發展與傳承的同時,有著具有說服力的學術依據,也為今后拓展淮詞曲風獲得大量專業資料。

(二)運用媒體宣傳手段,讓淮詞這一民間音樂形式真正的普及到百姓大眾的觀念中。在電臺開設專門傳播準詞的文化欄目,講述淮詞主要所在區域、發展流傳的過程、盛行的地域、與當地文化特征之間的關系、藝術特點與人民生活的關系,并總結出準詞藝術的歷史藝術生成等知識內容廣泛宣傳。真正實現民間音樂資料的全民共享,發掘百姓對淮詞這一藝術形式的熱愛。

(三)舉辦淮詞創編、表演的賽事。以準詞的演唱內容、表演風格及伴奏形式為中心,開展一系列有關不同時期的藝術特點和不同流派的淮詞創編、表演比賽,并且組織專業人員歸納總結參賽演員們經常表演的曲目有何異同,總結出不同地區淮詞所呈現出的不同規律,總結出淮詞在演出過程中的角色構成,總結出淮詞表演時伴奏所使用一些樂器的功能。

(四)陸續在各學校組織開辦以傳播準詞這一藝術形式為核心的藝術教育講座,讓淮詞這一藝術形式深入到下一代的心中。將淮詞藝術各個時期的代表人物對準詞的發展所做的貢獻,以及他們的代表曲目和精彩唱腔,進行歸納總結,組織開辦淮詞藝術教育普及講座,挖掘淮詞藝術的精彩唱腔,整編后融入流行元素增強時代感,以獨特的風格重新教授給下一代。并將淮詞藝術課題成果編寫為教材,為培養專業研究淮詞藝術的新人和走進校園、走進課堂提供強有力的依據。

(五)在當地的學校教育當中加入淮詞民間曲藝的課程。學校教育有著更規范更完善的教學系統,能更專業的教導學生去了解淮詞。而學校培養的目的是繼承、弘揚和發展淮詞曲藝文化,培養淮詞的繼承者、演唱者、教育者和研究工作者。是一種現代學校傳授模式。對淮詞的發展與保護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并且有利于淮詞在學校與學生當中的推廣,從而將輻射面擴散到社會當中去。

(六)將淮詞推廣到網絡當中去。網絡充斥著年輕一代人們的生活,將淮詞這一民間音樂推廣到網絡當中,建立優秀的,內容豐富且吸引民眾的的與準詞有關的網站。便于大多數不了解傳統民間音樂的年輕一代人們了解準詞的歷史、內容以及特點。并且更容易被年輕一代的人們所了解與接受。只有將淮詞普及到年輕一代人們當中,將淮詞年輕化。才能為淮詞注入更多的動,使其擁有更旺盛的生命力,永世流傳下去。

(七)由政府牽頭,聯合各家知名企業,成立“淮詞傳承保護以及研究基金會”。在基金會的支持下,聘請精通淮詞的民間藝術傳承者。全力推進淮詞曲藝的發展、保護與研究工作。大力推進淮詞的繼承與創新。并且推進與淮詞相關的文化產業的發展。使得淮詞在生活的各個方面為人們所了解。

地方戲曲的傳承根源在于地方戲曲賴以生存的鄉土場域,而現今,地方戲瀕臨消失的最重要根源在于其賴以生存的鄉土場域正在消散,因此,重新塑造適合地方戲生存發展的文化場域環境,是解除地方戲曲傳承危機重要的一環。培養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文化生存環境,可以使得非物質文化遺產獲得有效傳承。地方政府以及地方相關部門應充分實踐國家對文化保護的理念,增強國家文化保護相關法律規定的執行力,為培養地方戲傳承的環境出一份力。文化傳承,需要的是言傳身教,腳踏實地,需要活鮮的思想和生命。希望有更多致力于傳統文化研究保護的各界人士關注我們的“淮詞”。

基金項目:淮南師范學院校級重點科研項目“流變中的傳承—安徽淮詞藝術人類學考察”(2019XJZD18)。

作者簡介:

周慶恬(1982-),女,漢族,碩士研究生,淮南師范學院音樂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聲樂教育、地方音樂。

猜你喜歡
保護傳承
基于Web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土族盤繡電子商務平臺的設計與實現
“互聯網+”時代出版人才培養的傳承與突破
芻議增強林業生態環境保護的有效途
淺談遺址公園的保護
新媒體時代下的蒙古族文化傳播研究
青年怎樣傳承長征紅色基因
反滲透長期停用保護方法的探索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