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以魚紋為例探討傳統紋飾在現代設計中的應用

2022-04-27 00:52曹婕沈瑩
今古文創 2022年14期
關鍵詞:應用發展文化傳承

曹婕 沈瑩

【摘要】 本文以中國傳統魚紋為探討和研究的著手點,通過對魚紋的發展歷史、所承載的文化意蘊和演變形式的分析,并結合現代的設計美學觀念對傳統魚紋進行再設計,應用于文化創意產品中,希望能夠探索出弱化中國傳統與現代隔閡的最佳方式,將中國傳統紋飾更好地運用在現代設計中,使設計在符合現代審美的同時不失民族性與本土性。在此次探討中從古籍與帛畫中提取出魚紋元素,對造型重新解構,對內涵重新解讀,并增添具有原始和現代風格的幾何元素,從而設計出兩種全新的魚紋圖案和紙膠帶,希望以此宣傳飽含中國文化的傳統紋樣,增加人們對傳統文化的關注。

【關鍵詞】 中國傳統魚紋;文化傳承;應用發展

【中圖分類號】J51?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文章編號】2096-8264(2022)14-0093-03

【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2.14.030

基金項目:本文為2021年北方工業大學“課程思政-中國美術史”的研究成果(項目編號: 215051360021XN153)。

魚紋是我國傳統的動物裝飾紋樣之一,自原始社會起一直使用至今,它不像其他動物元素那樣,大多在朝代和文化更迭中或多或少經過“去動物化”(例如遼金時期的“雞腿瓶”在契丹文化與漢文化的相互交流中融合,逐漸演變成宋代的梅瓶),而是一直保持著自身的造型和內涵傳承下來,足以證明“魚”在中國傳統文化中有著不可忽視的重要地位。魚在中國文化中常被賦予吉祥福瑞之意,《史記·周本紀》中便有記載:“武王渡河,中流,白魚躍入王舟中,武王俯取以祭。既渡,有火自上復于下,至于王屋,流為烏,其色赤,其聲魄云?!?,故認為周朝之興有鳥魚之瑞,魚成了祥瑞之兆。

一、魚紋的發展歷史及其文化意蘊

(一)魚紋與生殖崇拜

水是人的生命之源,世界的四大流域成了文明古國的發源地,產生了古巴比倫、古埃及、古印度和古中國,黃河流域則是中國文明史的開端。黃河流域有著豐富的水資源,對于生產生活能力不足的原始人類是最好的居住地,這里不僅可以提供生產生活用水,其帶來的水產資源更是保障了人類的生存發展,在一些新石器時代遺址中發現大量的魚鏢、魚鉤等捕魚工具,魚成為原始人類最常食用的食物之一,是人類生活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由于原始社會的自然環境十分惡劣,人類的生產力水平低下,對大自然的認知也十分有限,他們不僅要遭受天災疾病,還要受到野獸的生存威脅,因此原始人類的存活率遠不如現在。人類在與魚的接觸中發現它們的繁殖能力極強、生命力旺盛,并且擁有能夠生活在水中的特殊能力,便希望通過對魚的崇拜使這種能力轉移到自己身上,祈求子孫繁衍、生命綿延,因此魚的形象成了一種崇拜圖案繪制在生產實用器皿上。例如出土于西安半坡遺址中的仰韶文化魚紋彩陶盆,在盆的外壁上繪有相互追逐的游魚。

(二)魚紋與神靈崇拜

在巫山大溪文化遺址中曾出土一些魚骨,這些魚骨被放置于墓主的頭部、手部、腳部、口部等位置,證明當時存在以魚骨殉葬的習俗且十分普遍。由于魚具有強大生命力和繁殖力,經常被用作氏族公社部落的圖騰,魚慢慢被賦予神性,被當做神來崇拜。新石器時代中的人面魚紋彩陶盆證明了在原始社會就已經存在被神化了的魚神,它被認為是兒童甕棺的棺蓋,屬于葬具,將“人面魚神”繪于棺蓋以此來祈禱魂魄的重生與永存,而人面魚紋圖案的順序排列似乎也包含著生死輪回的觀念。

在《山海經·海內南經》曾記載:“氐人國在建木西,其為人人面而魚身,無足?!薄渡胶=洝ご蠡奈鹘洝分杏涊d,“有魚偏枯,名曰魚婦。顓頊死即復蘇。風道北來,天乃大水泉,蛇乃化為魚,是謂魚婦。顓頊死即復蘇”,在《淮南子·地形訓》也曾有記載,“后稷壟在建木西,其人死即復蘇,其半為魚”(《史記》中的顓頊、后稷分別為黃帝之孫和玄孫,在《山海經》中為歷史化的神話人物)。因此古代人類認為魚神具有死而復生的能力,不僅可以治療疾病,也可以跨越生死的界限,人可以通過魚來獲得重生和升仙的力量。

通過目前出土的漢墓能夠發現,漢代人對長生和升仙尤為看重,他們認為死亡并不是生命的終結,亡者可以通過墓葬得以重生或成仙,因此御魚升仙的題材在漢代的墓葬藝術中到處可見,人們認為“魚”具有溝通天地的能力。例如陜西定邊郝灘1號墓壁畫中便出現了一個紅衣男子駕駛魚車去的拜謁西王母的場景。在河南南陽王莊漢墓出土的畫像石中也出現了類似的畫面,墓主人駕馭著三條魚的仙車駛往天界,一個人面魚身的使者為其引路,以此顯示出墓主人的尊貴地位。

(三)魚紋與宗教崇拜

1.魚紋與道教

道教的太極圖原型為雙魚相交、首尾相連形成的一個圓,一黑一白即為“陰陽魚”,用魚的形象構成太極來表現天下萬物生生不息。唐朝時期為李氏王朝,唐王室為了樹立正統地位、神化李氏,將自己的李姓與道教始祖老子的李姓同等看待,因此極力推崇道教,而魚作為銜接道教與唐王朝的重要物象也被推崇到一定高度,魚瓶、魚符等在唐朝處處可見。

2.魚紋與佛教

在佛教文化中有“八寶”意為吉慶祥瑞,即寶瓶、寶蓋、雙魚、蓮花、右旋螺、吉祥結、尊勝幢、法輪,也被稱為“八吉祥”,流行于明清時期的寺院、服飾和繪畫中,而作為裝飾紋樣在陶瓷上使用頗多。佛教文化中的魚紋采用雙魚形式,代表佛陀的慧眼,象征智慧財富、普照眾生。

二、魚紋的表現形式

(一)幾何變形魚紋

在原始社會中,最初的魚紋大多具有寫實性,源自對大自然的模仿。但此時的寫實性并非如現代的寫實性繪畫那樣接近完美,而是通過原始人類對于審美意識的需求和喜好,將一些元素通過增加或刪減的處理形成具有原始風格的寫實性魚紋。到了原始社會發展的中期,寫實特征慢慢弱化,裝飾性因素增強,且具有一定的寓意,魚紋不再只是對大自然的模仿和簡單排列,在魚的形體、動作、神態等增加了幾何形狀的裝飾圖形,在魚的頭部和身體部位都進行了幾何化處理,兩條魚頭相對,魚身左右對稱排列,魚眼為圓形,但身體已經完全寫意化,由三角形來抽象表現。

(二)雙魚紋

由于在中國傳統文化和思想中有“好事成雙”“雙喜臨門”等對于“雙”的推崇,而且“魚”同音“余”,意為年年有余的吉祥富足之意,魚紋逐漸開始向雙魚紋演變,因此雙魚紋也發展了很多形式。

1.同身雙魚紋

此紋樣為四魚交叉、共用魚身,只有魚頭而無魚尾,魚頭分別朝向四個方位,魚鱗由內向外排列整齊,有時會在外部刻有鳳鳥圖案寓意吉祥。

2.并列雙魚紋

并列對稱的雙魚紋形式十分簡潔,并無過多裝飾紋樣,寓意平安富足。

3.對稱雙魚紋

此紋樣與并列對稱雙魚紋相似,雙魚對稱作八字磬形排列,意為“吉慶有余”,雙魚中間一般有“君宜子孫”“富貴昌宜”等祝福銘文,常用于銅洗。

4.首尾相逐雙魚紋

雙魚為一陰一陽相互追逐嬉鬧,通過旋轉對稱的方式排列,表現了夫妻之間的如膠似漆、相濡以沫的美好生活。這類雙魚紋的原型為太極圖,具有東方文化的獨特價值觀和世界觀并影響至今,表現了和諧之美和生命不息的狀態。

(三)三魚同首紋

三魚紋常見于唐代陶瓷中。漢唐時期中道教文化最被推崇,在老子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中“三”寓意“繁榮”,因此“三”也影響了魚紋的形式,三魚紋得以發展。但這個時期并不像新石器時代三魚并列上下排列的組合,而是以魚頭為中心旋轉平均分布,三魚共用一頭,魚身向外,頗為靈動,蘊含了道教中生命輪回的哲理。

(四)魚紋與其他紋樣的組合

1.魚蓮紋

魚和蓮花是魚紋組合紋樣中最為常見的組合,二者很早就結合使用來表達吉祥之意。魚蓮紋的廣泛應用源于生殖崇拜,通過象征手法將其作為延綿子嗣的吉祥紋飾。蓮蓬中大量的蓮子同魚一樣,皆是“子孫繁衍”“多子多孫”的象征,而且“蓮”同“連”更意為“連年有余”,象征長長久久,因此魚蓮紋大多表達了人們對于美好生活的期盼與向往之情。魚蓮紋在明清時期最為流行,這一時期圖案刻畫較為寫實卻不刻板,基本脫離了宗教內涵成為一類充滿生活氣息的裝飾型圖案,展現出大自然的意韻和美學境界,經常用于裝飾民間婚嫁的物品等。

2.魚藻紋

魚藻紋以魚為主體,配以水藻、荷花、浮萍和水草等水生植物,多用于瓷器的紋樣裝飾,宋代就已經應用,但較為簡潔樸素,元代魚藻紋中的魚以鱖魚為主,體型較大,到了明清時期構圖日益繁復,以鯉魚為主,開始用紅色彩繪魚紋,配以綠色水草,裝飾意味更加濃郁,色彩變得鮮艷明快、雍容華貴,構圖變換更為靈活豐富。魚藻紋中魚的神態刻畫得更加真切,使每條魚都個性鮮明,極富生機。魚藻紋中也經常出現鯖魚、鲌魚、鯉魚、鱖魚,與“清白廉潔”諧音。

3.魚龍紋

魚龍紋最早出現在商代,流行于清代,是在傳統魚紋和龍紋基礎上的組合。魚龍互變的民間傳說由來已久,《三秦記》中曾記載:“大魚積龍門數千,不得上,上者為龍,不上者魚”,而魚躍龍門也寓意為金榜題名、高升昌盛、平步青云,望子成龍也由此演變而來,也可表達對前途時運的期盼。

三、魚紋在現代設計中的應用

近年來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文化消費大幅度增長,帶動了文創產品的發展,“故宮”“敦煌博物館”等一些文創品牌推出的文創產品將優秀傳統文化變成人們手中的日用品或工藝品,如膠帶、筆、模型等,受到了各年齡段消費者的喜愛。因此,本文將對魚紋的紋飾再設計應用于文創產品中的和紙膠帶,探尋傳統與現代設計的結合點。由于本文以魚紋為主展開研究,故不展示系列產品的其他紋飾。

(一)文鰩魚

本產品“山川異域”系列(圖1)中的文鰩魚圖案(圖2)的靈感源于《山海經·西山經》中所描述的文鰩魚,“狀如鯉魚,魚身而鳥翼,蒼文而白首赤喙,常行西海,游于東海,以夜飛。其音如鸞雞,其味酸甘,食之已狂,見則天下大穰”。魚身采用流暢有弧度的曲線以表現飄逸之感,雖有翅膀在天空中翱翔,但仍有宛如游于水中的優美,將魚尾、魚鰭的部分用簡潔的曲線填充以增強流動感,魚身的部分采用常見于新石器時代魚紋中幾何形元素來裝飾,如三角形、圓圈、圓點等,線面結合,有實有虛,以符合設計美學觀念。整個魚身的顏色使用代表中國傳統文化象征色之一的紅色,象征著吉祥喜慶。用金邊將魚身的紅色與背景分開,增強了對比,紅金的配色也更具氣勢。背景在下方配以水紋,展現了魚行于空的場景,也表現出了文鰩魚的特點。上方用簡潔的云紋和圓圈裝飾天空,與下方的水紋形成空間對比,在視覺上不會喧賓奪主,也不會造成大面積留白。背景的顏色用深藍和白色形成兩種視覺感受,使整體設計更為完整。

(二)比翼魚

本產品“山川異域”系列中的比翼魚圖案(圖3)靈感源于漢代馬王堆出土的T型帛畫中位于最下方的交錯鰲魚。這幅T型帛畫原作為招魂的幡旗,屬于喪葬藝術,自上而下描繪了天上、人間和地下的景象,因此圖中的鰲魚實則為地府中不安分的鰲魚,具有濃厚的神秘色彩。本文將兩條鰲魚的造型從中提取出來,摒棄了原來的意義并加以改造,賦予其全新的形象和內涵。將原本交錯的魚形改為連體的并列對稱,并增加雙魚紋中對于愛情的寄托,因此以“比翼”命名,象征男女之間的伉儷情深、比翼雙飛。將魚紋置于水紋中間寓意魚水之歡,呼應了比翼魚的內涵。

四、結語

雖然,在科技時代的快速發展中傳統藝術文化的傳承面臨了巨大的挑戰,在外有各國之間的文化競爭,在內有傳統與現代的時代之爭,很多人相比之下更加推崇符合時代進程的現代化設計,而傳統藝術因無人問津而漸漸消失于公眾視野,造成了無法彌補的巨大損失。但隨著社會發展的逐漸平穩,人們意識到發展民族文化的重要性,越來越多的設計師開始從中國傳統藝術中尋找設計靈感,希望能夠將傳統藝術與現代設計更加完美地結合,既能保留精髓,又結合了現代人的審美感受。在此次的吉祥魚紋紋樣設計中,本文通過文創產品的形式將中國傳統藝術文化展現出來,以增強藝術性和實用性的結合來更好地傳承民族文化、引發人們的共鳴。

參考文獻

[1]趙國華.生殖崇拜文化論[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0.

[2]楊華,丁建華.巫山大溪遺址的考古發現與研究[J].四川文物,2000,(01):9-19.

[3]陳雍.半坡文化彩陶魚紋的分類系統[J].華夏考古,1993,(03):55-65.

[4]劉東.古陶瓷上的魚紋裝飾[J].東方收藏,2019,(15):50-53.

[5]熊飄逸.先秦魚文化研究[D].湘潭:湖南科技大學,2013.

[6]王嫚.夏商周秦漢時期陶瓷器上魚紋裝飾的特征[J].藝術探索,2007,021(004):16-17

[7]李曉彤.漢畫像石中的“魚車”圖像[D].南京:南京大學,2016.

[8]吳曉玲,韓永林.漢畫像石中“三魚同首”圖像內涵考析[J].裝飾,2009,(01):92-94.

[9]崔璨.漢代魚紋藝術風格研究[J].大眾文藝,2017,000(011):123.

[10]郭晶.唐代雙魚紋飾器物分型[J].戲劇之家,2015,(02):133-136.

[11]游凌志.陶瓷“雙魚紋”文化內涵探究[J].開封教育學院學報,2013.33(8):281-282.

作者簡介:

曹婕,女,漢族,北方工業大學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設計學。

沈瑩,女,漢族,北方工業大學建筑與藝術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設計史論與視覺文化研究。

猜你喜歡
應用發展文化傳承
充填采礦技術應用發展存在問題研究
計算機軟件開發技術的應用及發展
談微紀錄片《了不起的匠人》的幾點啟示
試論如何在古代漢語教學中傳承中國傳統文化
關于傳統戲劇文化傳承的思考
試論計算機軟件技術中插件技術的運用
淺談大學校園設計中的文化傳承意義
文化傳承視野下的獨立學院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探究
協同作戰下數據鏈聯合應用與發展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