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淺談高中整本書閱讀教學分析

2022-05-31 12:05孫京媛
高考·下 2022年12期
關鍵詞:鄉土中國整本書高中語文

孫京媛

摘 要:整本書閱讀是構成語文閱讀教學的重點內容,可從整本書的內容、結構入手,實現深入的閱讀,在拓展學生知識廣度、培養學生閱讀能力等方面具有重要價值。文中主要將《鄉土中國》這本名著作為個案,開展閱讀教學的課堂設計,從閱讀教學方向、教學流程、教學評價三大層面出發,分析了《鄉土中國》整本書閱讀的教學思路。

關鍵詞:《鄉土中國》;高中語文;整本書;閱讀教學

“整本書閱讀與研討”是高中語文新課標要求學習任務群之一,特別是在素質教育大背景下,高中語文開始將整本書閱讀納入語文課堂教學中?!多l土中國》作為學術類名著,在拓寬學生視野,提升學生思維表達、審美創造力方面具有重要意義,是培養學生語文學科核心素養的重要內容,須重視整本書閱讀教學的課堂設計,探索相關教學策略,發揮出學術性名著的閱讀教學價值。

一、走進書籍,明確閱讀教學方向

(一)設計閱讀目標

費孝通的《鄉土中國》運用了大量中國、西方鄉土材料,通過對比、比喻等手法將中國基層社會的“鄉土性”特征展示出來,具有一定立體感。同時,在創作過程中也遵循了議論文的寫作手法,顯示出目的性、層次感。鑒于上述特性,教師在設定該書閱讀目標時,須以作者的創作路徑為依據,將其劃分為基本目標、發展目標與個性目標。首先是基本目標,主要是面向全體學生借助批注式閱讀將文中與核心概念相關的關鍵詞標注出來,并對其進行簡要概括,同時還要借助表格、思維導圖等方式將核心概念提煉出來,對書中的論證方法進行梳理[1]。其次是發展目標,主要是由教師引導學生使用合適方法對整本書框架進行梳理,比如,思維導圖法、批注讀書法、表格對比法等,同時針對作者所使用的不同社會問題研究方法進行總結,培養學生觀察、透視社會的能力。此外還要對作者創作中使用的論證方法進行積累總結,為學生未來的閱讀打下良好基礎。最后是個性目標,主要是引導學生在閱讀過程中與作者觀點產生思維層面的碰撞,逐步形成自主判斷的能力,同時還要結合書中的理論觀察引導學生自主調查社會領域相關現象,在活動中檢測自身的閱讀水平,實現學以致用。

(二)制訂閱讀規劃

整本書閱讀活動的主要對象是一整本書,相較于普通文本,該閱讀活動需要更長的時間。對于高中階段學生而言,經常會因為較為繁重的課業負擔出現整本書閱讀的畏難心理,需要教師通過統籌思考的方式制訂出科學、合理的閱讀規劃,包括課時、學程、閱讀任務的設計,讓高中生在明確的閱讀規劃下開展文本閱讀活動。首先是課時規劃設計,須以新課標“整本書閱讀與研討”學習任務群的相關規定為依據,于18課時內完成兩部作品的閱讀教學[2]。鑒于《鄉土中國》《紅樓夢》分別以獨立單元形式分布在部編版高中語文上下兩冊,可綜合新課標要求、部編版編寫理念以及實際的教學任務,在9課時內集中完成《鄉土中國》整本書閱讀,以一周兩課時較為妥當。其次是學程規劃設計,主要是以學生學習情況與教學目標為基礎將《鄉土中國》整本書閱讀設計為文本解讀、理論應用與擴展研究三大部分,通過設計合理的教學規劃來為學生創設高效的閱讀教學課堂。

二、深挖書籍,合理設計教學流程

(一)導讀階段:激情引趣,引出主題

整本書閱讀的最大特點即篇幅較長、課時規劃較長,在引導學生初讀《鄉土中國》整本書之前,激發學生興趣、傳授閱讀方法是語文教師的首要任務[3],讓學生與《鄉土中國》這本著作的情感聯系得以拉近,激發出學生“我想讀”“我要讀”的興趣、渴望,幫助學生突破閱讀此類學術性名著的心理障礙(恐懼、畏難等),并積極講授相應的閱讀技巧,如略讀、速讀和精讀,幫助學生強化閱讀水平。在開展文本閱讀活動之前,教師可以先為學生播放一段視頻,內容為年輕夫婦與父母之間的爭吵。教師可向學生提問:“這段視頻中的爭吵是因為什么而產生的?為什么父母不愿意與子女一起到城市生活呢?”引導學生通過視頻內容的思考與探索來對“鄉土中國”的概念進行初步感知,逐步形成閱讀興趣后自覺地參與到整本書的閱讀體驗中。接著,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閱讀《鄉土中國》的封面、標題、前言與后記,讓學生根據這些內容以及書中的插圖來對作者的觀點進行一定預測,并且可以借助思維導圖的方式,將自己對每章節內容的猜想關鍵詞都填入導圖當中,初步構建起內容框架,通過此種方式來激發學生的強烈求知欲望,并且逐步認識到《鄉土中國》與現實生活之間的聯系,如“三農”“大學生干部”“返鄉潮”等。還可以引導學生觀看《白鹿原》《秋菊打官司》等影視作品,強化學生對鄉土社會中人物關系、倫理關系的認識,并且要引導學生抒發出自己觀看之后的感悟,讓學生的閱讀感知力得到強化,逐步形成閱讀的興趣。

(二)通讀階段:通讀全文,整合碎片

在開展高中語文整本書閱讀教學過程中,需重點關注學生閱讀深度、廣度,引導學生將碎片化知識點整合為整體性內容,在連貫性閱讀體系中逐步形成自身的閱讀體悟。閱讀之前,教師可以為學生設置有關《鄉土中國》的整本書閱讀任務單,通過每天記錄+定期檢查的方式來強化整本書閱讀的效果[4]。

首先,因材施教地設計任務單,為不同學情學生分配差異化任務。比如,針對閱讀理解能力較弱學生:內容摘抄、閱讀疑問、閱讀感受、閱讀興趣及難點;針對閱讀理解能力較強但深度思考存有欠缺的學生:內容簡述、閱讀疑問、閱讀感受、輔助資料摘抄、閱讀知識積累、寫作經驗收獲;針對深度思考能力較強但遷移能力存在欠缺的學生:內容評析、閱讀疑問、閱讀感受、寫作經驗收獲、聯系現實感悟、遷移的其他相關作品??梢砸龑W生自主選擇任務單或由教師依據學生情況制訂層級,幫助學生順利完成通讀任務。其次,需要整合碎片化任務單讓學生在任務驅動下了解整本書內容、結構。教師可設置情境化閱讀任務,對閱讀任務的感染性進行強化。比如,“本文作者家鄉為蘇州吳江,當地要為其舉辦作品展,請大家為《鄉土中國》設計出特色展覽板?!贝朔N情境創設可更好地調動學生閱讀興趣,教師還可以以此情境為基礎,設置任務:1.將作者簡介、序言為依據,對整本書的寫作背景進行分析,同時充分了解作者的學術地位與作品的社會價值;2.通過閱讀文本來對全書的內容進行梳理,對作品的整體框架進行梳理;3.從全書范圍中選取自己最喜歡的章節進行詳細介紹,對展覽的主題與內容進行確定,并撰寫述評文本;4.制作展覽板。上述任務設計可以幫助學生開展針對性閱讀,讓學生的閱讀方向、目標都變得更加明確,在任務驅使下更加精準地了解整本書的核心內容與社會價值。

(三)精讀階段:概念先行,梳理文本

從費孝通本人對《鄉土中國》的評價“雜話”可看出,該文兼備了通俗易懂的語言、自由的表達形式,但其背后卻隱藏了極為嚴密的行為邏輯,需要教師在閱讀教學中指導學生通過精讀來品鑒文本中所隱含的語言特色、表達特點,在梳理文本的同時“讀通”這本書[5]。首先,教師可將《鄉土中國》主要內容作為基礎,引導學生將書中的基礎性學術概念提煉出來,將其與書中的論述邏輯聯系在一起,針對相關概念實施合理化分類,同時還可利用思維導圖的方式將概念的類型展示出來。教師可以將學生劃分為不同小組,利用圈點勾畫的方法將《鄉土中國》中的學術概念概括出來,對列出的概念進行分類,并且可以將每種類型中的代表性詞匯挑選出來,與每個篇章的主題、內容結合在一起,針對概念映射出的文化價值、社會學內涵進行深度探究,強化閱讀深度,幫助學生明晰書中說理;其次,教師還要帶領學生分析社會現象,把握《鄉土中國》的主要觀點[6]。該書的最大寫作特點即開篇第一章就提出了核心觀點“從基層上看去,中國社會是鄉土性的”,接下來的章節均是從語言文字、社會結構等差異化層面提出分論點,并且為了證明觀點列舉了大量社會現象。教師要幫助學生明晰現象與觀點之間的關系,針對某章內容進行觀點的提煉,并且與所學知識、現實生活結合在一起進行解讀,比如,《文字下鄉》一章的主要觀點即“從空間上來看,鄉土社會無須文字”,將其所講述的“城里孩子識字強于鄉下,但鄉下孩子捉螞蚱技能卻強于城里孩子”與《故鄉》中“迅哥識字但不會捕鳥,潤土不識字但捕鳥厲害的故事”結合在一起,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無須文字”的意思。

(四)研讀階段:研讀細作,體悟精華

在整本書閱讀日益深入的背景下,學生經常會在閱讀過程中遇到各種各樣的疑難與問題,單純依靠個人閱讀也已經無法獲得更好的效果,需重視教師指導、學生互助、專題探討,進一步強化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首先是通過專題研討強化學生思辨能力。費孝通在《鄉土本色》中指出“中國社會是鄉土性的”,在《差序格局》《系維著私人的道德》中論述中國鄉土社會的基層結構為差序格局,以此三章組織研討活動來重點體悟文本精華?!多l土本色》中作者并未對“禮俗社會”“法治社會”的差異進行說明,學生可以在“鄉土性”基礎上對其進行重點研討?!恫钚蚋窬帧贰断稻S著私人的道德》中講述的“差序格局”與中國農民的聚村而居存在密切聯系,可將具體的聯系作為第二個研討活動,在研討過程中可以與整本書內容結合在一起,如“宗法制度”“社會變遷的產生”等原因,引導學生深入了解中華傳統文化相關內容,并深入思考文化的取舍問題。經過兩個研討活動后,還要進一步探究《鄉土本色》與《差序格局》《系維著私人的道德》三者的邏輯關系,即前者為總論部分(“基層”是其前提),后兩者重點闡釋鄉土社會的基層結構,是對“基層”的進一步說明,可以幫助讀者更加深入地理解“鄉土性”。此種研討活動讓學生的文本梳理、整合能力得到了強化,同時也強化學生的思辨能力,為其撰寫學術性小論文積累相關經驗。其次是匯報展示分享研讀成果。研讀作為個性化閱讀過程,不同學生個體會顯示出不同的閱讀感受與體驗,需組織差異性的匯報活動來激勵學生形成獨特見解。比如,以《無訟》章節為例,教師可確定出“鄉紳評理”的主題情景劇,引導學生以小組形式自編自演,讓學生10分鐘內演出激烈的矛盾,讓學生可以更深入地理解“社會秩序是依靠禮治”,同時還可設置投票、獎賞環節來調動學生參與的積極性。

三、追本溯源,構建系統化評價體系

(一)多元化評價

多元化評價屬于過程性評價,教師針對學生閱讀情況實施評價的時候既要關注閱讀量與任務成果,同時還要關注學生閱讀方法、習慣等能力養成,從多個維度來對學生開展全面化、客觀性評價,并在此過程中促進學生學科核心素養的提升。對《鄉土中國》整本書閱讀效果進行評價時,可制訂出以下幾方面內容:1.讀書筆記。主要是對書中的核心概念、中心觀點進行抄錄與批注。2.讀書報告。采取文章、PPT的方式將自己的讀書體會、見解展示出來,并在課堂上進行分享與交流,通過此種方式來對全書的框架、邏輯進行整體性把握,并學會品鑒文學化的特色表達,提出自己的評價。3.完成整本書核心評價表。

(二)考查性、運用性評價

考查性評價的重點即對學生的基本概念、方法掌握情況進行考查,主要是針對整本書閱讀教學的“課內—課外”性特征所設置的評價機制。教師可針對《鄉土中國》的核心概念與觀點開展考核評價,結合默寫、選擇、問答測驗、知識競賽、手抄報等活動來對學生的掌握情況進行考查,由此來更好地了解教學效果,為后續的知識講解與復習工作提供參考。運用性評價是對文本中核心概念與觀念能夠應用于實際生活進行考查,一般來說,可引導學生以《鄉土中國》中的相關語言與知識為依據,寫出一篇類似的社會學調查報告,或者以小說《祝?!窞槔?,分析其中發生的事件并對其社會學原因進行探究。

結束語

總之,高中語文整本書閱讀教學可在打破傳統閱讀單篇選文局限基礎之上,讓學生更全面地認知文學作品價值,有效提升其閱讀能力和語文素養。高中語文教師應該以當下語文教學情況為基礎,把握住高中生的思維發展特點,為學生提供一系列閱讀指導與點撥,指明整本書閱讀的方向,通過合理的教學流程來提升學生閱讀能力,促進學生語文學科綜合素養持續提升。

參考文獻

[1]溫亮祖.統編版高中語文整本書閱讀策略分析:以《鄉土中國》為例[J].語文教學之友,2023,42(1):25-26.

[2]趙碧宇.高中語文整本書閱讀教學設計探究:以《鄉土中國》為例[J].語文教學通訊·D刊(學術刊),2022(12):8-10.

[3]袁珊珊.基于整本書閱讀的高中語文小說閱讀教學策略:以《鄉土中國》和《祝?!窞槔齕J].湖州師范學院學報,2022,44(12):75-81,103.

[4]賴碧清.高中語文整本書閱讀策略淺談:以《鄉土中國》為例[J].中學語文,2022(24):66-67.

[5]林立群.高中語文整本書閱讀策略與方法探究:以《鄉土中國》為例[J].名師在線,2023(3):66-68.

[6]李思琪.元認知策略在學術類整本書閱讀教學中的實施:以《鄉土中國》為例[J].語文教學通訊,2022(34):15-19.

猜你喜歡
鄉土中國整本書高中語文
《論語》整本書閱讀
高中語文課堂教學中“五味俱全”的思考
整本書閱讀教學的有效方法
低年級整本書閱讀的推進與測評
談高中語文如何在“新”中求效
“粗放式”整本書閱讀實施概要
再思20世紀上半葉的鄉村建設與改造
“鄉土中國”的審視一種
從“鄉土中國”到“城鄉中國”
“后鄉土”視域下農村社區思想政治教育的創新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