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鄉鎮中學物理核心素養的落實路徑探究

2022-06-10 23:56林祖斌
中學理科園地 2022年3期
關鍵詞:初中物理教學核心素養

林祖斌

摘? ?要:核心素養作為初中階段學生知識與能力、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綜合體現,更是初中階段學生能夠適應社會的必備能力之一。因此,教師在展開鄉鎮初中物理的課堂教學時,應該有意識地去加大核心素養的培養,通過采用一些先進的課堂教學方式,重點對學生展開物理觀念、物理思維、實驗探究能力以及科學態度等等一些要素進行培養,從而為今后的學習奠定良好的基礎。

關鍵詞:初中物理教學;鄉鎮學校;核心素養;落實路徑

初中物理這一學科屬于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學科,相對于鄉鎮初中階段的學生而言,是物理知識學習的啟蒙階段,與此同時,更是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物理觀念的起始階段。但是就目前的課堂教學情況來看,大多數的教師并沒有對核心素養的培養形成正確的認知,仍然在將理論知識的傳授作為課堂教學的唯一目標,導致學生的學習思維受到一定的限制。那么,在鄉鎮物理教學中,教師應該怎樣落實核心素養的培養路徑呢?

1? 物理觀念

初中階段涉及到的物理知識相對而言比較抽象化,學生在進行知識的學習時容易形成思維障礙。要想幫助學生真正的認識到這一學科知識所涉及到的本質,并且能夠促使學生經歷物理知識從具體到抽象再到具體的整個過程。教師便可以依據學生所熟悉的實際生活現象作為課堂教學的切入點來完成理論知識的講解,在此過程中,不僅有助于學生對物理知識形成初步的表象認知,還能夠促使學生有意識地將其物理原理運用在實際生活中,從而幫助學生形成良好的物理觀念[ 1 ]。

比如,教師在講解“物理受力時怎樣運動”這一課時的相關內容時,為了幫助學生建立起二力平衡的相關概念,并且促使學生運用這一概念來進行問題的分析以及解決,教師首先要做的,便是為學生呈現相關的實際生活現象。比如:火車正在平直的軌道上勻速行駛、學生正在平直的馬路上勻速行走以及停在地面上靜止不動的汽車等等。通過以上述的實際生活現象作為出發點,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就以下這一問題來展開深層次的分析與探究,當物體保持靜止狀態或者勻速直線運動時是否會受到外力?之后教師便可以在這一問題解決的基礎之上引出平衡態這一物理概念。當初中階段的學生對其狀態有了基礎的感性認知之后,教師便可以以以下這一問題作為過渡,從而促使學生對概念的認知從感性上升至理性,物理在受到力的作用時,滿足怎樣的條件才能夠真正地保持平衡?對這一問題進行分析,將有助于學生建立起正確的平衡觀念。當教師在實際教學的過程中引入二力平衡的相關應用時,由于學生已經對此概念產生了理性的認知,因此這就需要教師有意識地幫助學生將其認知從理性認識上升至實踐認知。例如,教師可以為學生呈現靜止放在桌面上的茶杯以及正勻速行駛的拖車等等一些圖片,并且要求學生能夠畫出上述這些物體的受力圖,在此基礎之上去分析是否受到了平衡力,其中的一對是否為二力平衡等等。

2? 思維能力

2.1? 創設教學情境,培養學生的科學思維

科學思維是核心素養的內容之一,是使學生更好地學習物理知識的根本。所以在教學活動中,需要對學生的科學思維進行培養。而在長時間的實踐中發現,情境創設可以對學生的科學思維進行有效的培養。具體而言,教材中蘊含著大量的知識,且其與學生的生活有著密切聯系,倘若根據相關知識進行情境創設,可以使物理知識形象直觀地呈現在學生面前,使學生學習物理的難度得到降低。而在這樣的教學活動中,學生的思維始終呈現出活躍狀態,可養成站在物理的角度進行思考的良好習慣。

教師在講解“聲的傳播”這一課時的內容時,便可以進行情境創設,引導學生感受生活中的物理,并形成科學思維。具體而言,教師可以帶領學生來到操場,并采用隨機分組的方式將學生分為兩組,一組學生站在操場的中央,一組學生站在操場的一側。站好之后,教師可以將準備好的臺詞分發給學生,使其按照臺詞朝著對方說話。通過這一活動,學生可切實理解教材中的知識——聲音可以在空氣中傳播。隨后,教師可繼續進行引導,讓站在一側的學生向遠處移動,并在移動的過程中說話。在這一環節中,學生可切實理解——聲音雖然可以在空氣中進行傳播,但是其聲音會隨著距離發生變化。由此能夠看出,在課堂教學中創設教學情境,可以使學生發現知識與生活的聯系,可以將抽象的知識以形象直觀的形式呈現于學生面前,有利于學生形成站在物理的角度上進行思考的良好習慣,有利于學生科學思維的培養。

2.2? 巧妙設計實驗活動,發展學生的物理思維

實驗作為初中物理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有助于學生的物理思維得到有效的發展,而在此過程中,最為重要的便是實驗活動的設計。教師作為課堂教學的組織者以及引導者,應該有意識地去圍繞教材中的相關內容來為學生創設良好的實驗環境,通過引導學生靈活地運用物理方法來解決實驗過程中所存在的問題,有助于學生的物理思維得到高效地發展[ 2 ]。

在講解“探究影響電磁鐵磁性強弱的因素”這一物理實驗的相關內容時,為了幫助學生能夠熟練地運用變量控制的這一方法來展開實驗探究活動,教師可以組織學生以小組合作的形式積極主動地參與到其中。通過為學生提供相關的實驗器材,例如鐵釘、導線、電源、滑動變阻器及電流表等等,來引導學生展開具體的實驗操作。學生在實際操作之前,教師需要要求學生對以下這一問題展開合理的猜想,對電磁鐵的磁性產生影響的因素主要包括哪些?并且能夠圍繞猜想來制定相應的實驗操作計劃以及要求。學生在進行實驗方案的制定時,由于學生所猜測的因素不止一個,教師應該引導學生運用控制變量的方法,來對電磁鐵的磁性強弱與電流大小以及線圈匝數之間所存在的關系展開深層次的分析以及探究,在此過程中,能夠有效地推進物理實驗的操作活動有序并且高效地開展。事實證明,在鄉鎮初中物理的教學過程中,教師依據課堂教學的內容來完成實驗活動的設計,將有助于調動學生的學習思維,促使學生靈活地運用知識來完成問題的解決,從而進一步提高學生的物理素養。

3? 探究能力

對于初中階段的學生來說,設置問題將有助于激發學生的探究意識,當然這也是當前鄉鎮初中物理教學過程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因此,這就要求教師在展開實際教學時,能夠有意識地依據當前學生的知識水平以及經驗來設置相關的問題,在此過程中,有助于學生完成知識結構的更新以及完善,進一步提高學生的探究能力[ 3 ]。

比如,教師在講解“慣性”這一課時的內容時,為了幫助學生能夠真正地知道什么是慣性,并且能夠建立起相關的概念。教師在實際教學的過程中,可以運用多媒體設備為學生呈現以下這兩個動態的現象,首先是將一摞硬幣垂直的放在紙板之上,并且將這一紙板放置杯子上,當迅速打出杯子上的紙板時,請問上面的硬幣會發生怎樣的現象?其次是將一摞棋子垂直擺在桌子之上,然后用一把尺子迅速地去抽打出位于下方的棋子,那么請問,在此過程中上面的棋子會發生怎樣的現象?通過提出以上問題來引導學生展開猜想,在此過程中,教師便可以為學生演示這些實驗后續的實驗現象,并且提出以下的問題:當紙片彈飛時,為何硬幣不會隨之飛出,而是落在下方的杯子之中?為什么抽打下面的棋子,上方的棋子能夠保持原來的狀態不變呢?接下來便可以以上述的這些問題作為導向,要求學生以小組的形式來完成問題的分析以及探究,學生在討論的過程中,不僅僅能夠對慣性的概念進行初步的認知,還有助于進一步提高自身的探究能力。

4? 科學態度

4.1? 滲透相關物理學史,樹立正確的科學態度

在鄉鎮初中物理的課堂教學中,教師如果能夠將物理學史充分地滲透至內容的講解之中,不僅有助于激發學生的知識學習興趣,還能夠為學生情感態度以及價值觀的形成帶來積極的促進作用,并且在潛移默化之中幫助學生樹立起正確的科學態度。

比如,教師在講解“牛頓第一定律”這一課時的內容時,便可以依據課堂教學的內容為學生引入“力與運動的關系”的發展歷程。其主要歷程如下:通過伽利略、笛卡爾以及亞里士多德等等一些名人的不斷分析以及探究,終于在1687年,牛頓在這些名人探究結論的基礎之上提出了牛頓第一定律。通過為學生呈現物理學的發展過程,有助于學生真正地認識到,科學家是如何通過一次次的批評以及創新,真正地實現物理觀念的科學化。由此能夠看出,物理學史具備豐富的知識寶庫,在實際教學的過程中將其滲透,將有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及探究熱情,促使學生形成良好的探究意識,進一步提高學生的物理素養[ 4 ]。

4.2? 開展小組合作學習,培養學生的科學態度

開展小組合作學習的目的為:對學生的各項能力進行培養,使學生形成團結友愛的良好品質,使學生的科學態度得到培養。但是在開展小組合作學習時,教師需明確一點:小組合作學習的重點在于小組合作,所以分組情況可直接對小組合作學習效果造成影響。因此,在小組合作學習中,教師需將分組放在重要位置,采用有效方式進行分組。

比如在小組合作學習前,教師需根據學生的日常表現、學習成績、學習能力,遵循同組異質、異組同質的原則進行分組。確保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可做到互幫互助,確保學生能夠真正參與到教學活動中。比方說,在教學“二力平衡”這一課時的內容時,教師便可采用小組合作學習這種方法進行知識教授。在課堂伊始,教師可公布分組結果,要求學生以小組的形式坐好。隨后,教師可提出學習任務:驗證物體在兩個力的作用下處于平衡狀態,并要求學生以小組的形式進行探究。由于學生存在較大差異,有的學生動手操作能力較強,有的學生思維能力較強,有的學生的字寫得較好,所以在小組合作中,每個學生都會發揮出自己的優勢,通過合作完成這一實驗。在實驗完成后,學生可獲得不同數據。此時,思維能力較強的學生可根據這些數據進行分析,從而得出:物體在兩個力的作用下處于平衡狀態,即二力平衡。但考慮到初中生能力有限,雖然小組合作學習可以解決一些問題,但遇到難度較大的問題時,學生仍舊無法解決,所以,在教學活動中,教師需要時不時地走近學生進行學習情況的了解,及時給予學生幫助。在這樣的教學活動中,學生可成為課堂教學的主體,可更好地理解知識,掌握知識,并形成相應的能力。由此能夠看出,開展小組合作學習可以為鄉鎮初中物理教學帶來新的可能,可以使學生形成實事求是的態度,可以幫助學生真正理解知識。

5? 科學責任

鄉鎮有著豐富的教學資源,教師需要挖掘生活中的教學資源,對課堂進行拓展延伸,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形成良好的價值觀念,形成科學責任感。也就是說,教師可以根據物理知識與生活的獨特聯系開展課外活動。

在教學“能源與可持續發展”這一課時的內容時,教師便可先對理論知識進行教授,在學生已經掌握了理論知識后,教師可以帶領學生來到本地的能源博物館。能源博物館與普通的博物館存在一定差異,其以能源為主,且有相應的講解人員,在參觀能源博物館的過程中,學生可以學習很多知識。比如,有關于太陽能的知識、有關于風能的知識。太陽能簡單來說就是太陽光輻射的能量,常見的太陽能物品有:太陽能熱水器、太陽能電子設備、太陽能燈具等;風能簡單來說就是空氣流動產生的能量,其常被運用于:電力行業、帆船領域。在這一課外活動中,學生不僅可以了解能源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還可因此而形成科學責任感。在講解到清潔能源時,由于我們學校所處鄉鎮剛好有福清核電站與風力發電站,學校每年都會組織一次學生社會實踐參觀核電、風電活動,布置一些問題給學生,比如核電是用什么材料,是裂變還是聚變,核電為什么是安全環保的,風力發電的原理是什么,學生帶著問題去參加活動,一舉多得,促使學生形成良好的探究意識,進一步提高學生的物理素養. 近日,我國自主三代核電“華龍一號”福清核電6號機組首次并網成功,成為全球第三臺、我國第二臺“華龍一號”并網發電機組,在與學生講解時,能增加民族自豪感。由此能夠看出,課外活動的有效開展,可以做到學以致用,可以幫助學生拓寬視野,豐富知識面,可以使學生獲得獨特的學習體驗,并對相關內容產生學習興趣,主動積極地參與課外活動,在潛移默化中形成科學責任感[ 5 ]。但是開展課外活動時,教師需注意,我們有責任與義務為學生的生命安全提供保障。所以在選擇課外活動區域時,需挑選安全的地方。在課外活動中,教師還需時不時地提醒學生:注意安全。如此,才可使課外活動順利開展,才可將課外活動的作用最大限度地發揮出來,才可為學生的成長與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

總而言之,在鄉鎮初中物理的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遵循素質教育的相關理念,重點對學生展開物理核心素養的培養,通過采取科學合理的教學方式來進一步提高學生的物理觀念、物理思維以及實驗探究能力。

參考文獻:

[1] 曾麗紅, 宋靜. 初中物理教學中物理核心素養的培養——以"科學探究:杠桿的平衡條件"為例[J]. 中學理科園地, 2019, 15(3):3.

[2] 劉俊. 初中物理教學中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策略[J]. 科技經濟導刊, 2020, 706(8):176.

[3] 李寶銀. 初中物理核心素養與關鍵能力的研究[J]. 物理教師, 2018, 39(2):4.

[4] 吳倩. 五維度探析初中物理核心素養的培養策略[J]. 教學管理與教育研究, 2020, 5(16):2.

[5]鄭學壘. 初中物理教學中物理核心素養培養的方法及策略研究[J]. 中國科技投資, 2020(34):2.

猜你喜歡
初中物理教學核心素養
論初中物理教學中對學生創造性思維的培養
尊重主體地位,彰顯人文關懷
思想教育視域下公民核心素養教育的研究
如何培養學生的化學核心素養
生活化情境在初中物理教學中的創設及應用
作為“核心素養”的傾聽
“1+1”微群閱讀
向著“人”的方向邁進
核心素養:語文深度課改的靶向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