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以城市微中心理念為契機探討TOD與城市設計新方向

2022-06-23 02:52羅玉英張笛
中國房地產業·中旬 2022年5期
關鍵詞:用地軌道交通交通

羅玉英 張笛

【摘要】TOD模式蓬勃發展的今天,各種TOD模式下的城市空間應運而生。形成了大批以軌道交通引領的城市綜合體。

針對軌道交通的特點,城市規劃引領的理念更多為交通設施與功能需求旺盛的地塊之間的相鄰關系,而這種關系造就了地塊與軌道交通更多的以聯絡通道形式聯通,浪費了軌道交通與地塊之間客流大,需求旺盛的黃金地帶。為解決功能地塊之間的壁壘,引入了TOD模式下微中心理念,形成一種新的城市織補理念,并越來越受到需求方、交通方的認可。微中心模式以形式靈活,投入小,見效快的特點受到廣泛關注。

本研究以昌平線南延線學清路微中心項目為例,從上位規劃開始,到微中心規劃的落地,從政策上一步步從規劃引領,到微中心項目的落地,實現了TOD理念下微中心的織補功能,解決了功能地塊之間的壁壘,形成了更為活躍的共享空間。

學清路微中心最終的實施效果,獲得了政府部門、各功能地塊的使用方的認可。從經濟評價上看,以最微小的代價,實現了城市空間靈活運用的綜合功能,具有較強的社會價值。為后續微中心項目建設積累了豐富的經驗。

【關鍵詞】TOD理念下的微中心設計;靈活;實施策略;學清路微中心;案例

【DOI】10.12334/j.issn.1002-8536.2022.14.023

1、城市設計與TOD模式概念發展

1.1城市設計

1.1.1城市設計內容

城市設計是一門復雜的綜合性領域學科。最初與規劃、景觀、建筑相關,隨著城市的發展,與城市經濟學、社會心理學、環境心理學、政治經濟、市政學、公共管理學、可持續發展等知識發生了緊密的聯系。并且,由于日趨復雜,各種城市部門也在不斷進行產生交集,形成一個需要大量學科專業融合的有機整體。

1.1.2城市設計發展

城市設計除了硬指標,如城市控高、城市密度、容積率等技術數據,最根本的目的是服務于人,為人打造一種舒適、便利、人性的使用空間。除了學習技術城市設計的技術知識外,尤其應該深刻理解和感知城市生活所產生的各種問題,并結合發展的手段來解決。重視人的使用,包括人的流動和交往,是城市設計的重要內容,必須熟悉和研究城市生活,對城市的發展有所追求,為城市的發展預留一定的余地,是城市設計未來的重要課題。

1.2 TOD模式設計

1.2.1 TOD模式設計動力和根源

交通時代的來臨將城市引入了一個新的發展階段,就是TOD模式的來臨,讓人與人、人與城市、以及人與城市功能更加有效的連通,仿佛一個時空穿梭機,高效便捷舒適成為一個流動空間的目標,并引發了周圍城市空間的一系列半徑內的反應。然而,由于交通人流的大量轉換,帶來諸多的弊端。首先由于大城市人口的遷移,土地效率利用率降低;第二,嚴重的早晚高峰時間造成交通的擁堵;第三,消耗大量的能源;第四,環境惡化嚴重;第五城市人口分散,居民人與人之間缺乏更多的交流。城市空間支離破碎,變得十分分散。

面對這些城市病,TOD模式成為了解決的一個重要策略。在公共交通比重嚴重下降的情況下,將公共交通提到一個更高的層面,高效利用土地,增加土地集約型,以交通為導向解決以上的城市問題。

1.2.2 TOD模式下微中心項目實踐需要解決的問題

微中心模式是城市設計進一步走向可落地實施的一個發展進程,將城市設計工作更加具有指向性的專業化推進。在設計中,重點解決幾個問題:

(1)土地開發性質如何與交通模式有機結合;

(2)將商業、辦公、住宅、公園等城市功能有效的連通聯系到一起。

(3)城市與交通關系本來獨立的問題如何產生聯系,各個層面的有效粘結到一起。

(4)解決交通與城市功能時間軸相互協調問題。

(5)解決由市政運營的交通和土地方獨立運營的界面與效益劃分問題。

以上問題,均來源于TOD模式下微中心實踐,并需要迫切解決的不同階段的問題。

1.2.3 TOD模式與城市融合目標

TOD模式是國際上具有代表行的以交通為導向的開發模式。導入公共交通,補充并提升城市用地開發后的使用品質。設計原則遵循以下幾點:(1)組織緊湊的公交支持。(2)將城市使用功能與交通功能無縫連通。(3)建立高效便捷交通網絡系統。(4)保護生態環境,打造高品質公共空間。(5)鼓勵交通走廊實施填充空間再開發。形成一個以交通為導向的城市發展模式。

1.2.4 TOD模式發展遇到的城市問題

隨著TOD模式不斷的與城市接近,不再僅僅是一個理念,而是越來越向著可以落地的可實施性發展,因此在發展中遇到了不同階段的不同問題;(1)前期階段,由于城市設計往往先于地鐵設計的引入,因此TOD模式受到前期城市設計的制約,從土地性質及土地利用都存在著制約TOD模式發展的條件。(2)項目設計階段,由于用地內某種城市用地性質的單一性,在軌道交通引入后,用地增加了新的功能,引來了新的客流,以及相應的技術設施條件,因此,項目設計需要更多層次更多層面更多部門的配合設計工作,TOD模式的項目發展對用地設計提升到了一個新的城市化設計高度,形成了原有用地性質+交通的雙重功能設計。(3)建設階段,由于軌道交通為城市功能,用地功能為開發商功能,在雙重功能實施建設的前提想,存在著時序問題,以及在建設過程中相互配合,相互預留的建設實施問題,對建設雙方協調工作提出了一個全新的建設協調工作。

2、微中心是城市設計與TOD模式結合更加靈活的實施策略

在TOD下的微中心模式發展的角度考慮:(1)讓公共交通成為真正的綠色出行。微中心的理念打破了交通與地塊之間壁壘,在交通上進一步解決可達性,讓公共交通真正滿足使用者的“綠色出行”。也可以解決城市交通擁擠、緩解交通環境的城市病。(2)在交通與城市功能發生上下并行或者功能相加的前提下,讓兩者相互配合相互融合。隨著城市地下軌道交通的不斷密集度提升,地上城市功能與地下交通功能不斷的越來越聯系緊密,給TOD的實現提供了先決條件,成為了未來城市建設的發展必然趨勢。(3)讓地下軌道交通設計與地上、周邊相鄰地塊功能同期開發同期建設,或相互預留可接入條件。為了讓TOD模式更加具有落地性,引入了微中心概念,在項目前期階段地鐵與城市早期融合,盡早發生矛盾及解決矛盾,在建設工期、技術協調、運營使用三個階段對兩者起到促進作用,在不斷的碰撞中形成TOD一體化的建設,服務于城市,同時產生相應的經濟效益。

以昌平線南延線學清路微中心站為例,區位位于海淀區學清路站,其中學清路站與海淀區東升土地開發地塊緊密相連,軌道主體上方與側面考慮了與土地結合的聯系空間,實現了地塊與軌道交通核心軸作用的微中心,同時與城市用地功能周邊為辦公、居住、商業、及公交場站緊密聯系,達到了多功能密切聯系痛毆其建設的目的。與地鐵連通的用地性質為辦公用地,在功能完善度及可開發度上都具有成為TOD模式發展的城市設計,因此被列為北京市軌道交通微中心。由于地下軌道交通的引入,土地開發由原本的辦公性質,在引入地鐵功能推動下,形成了一個城市發展焦點,為建設成為一個TOD模式下微中心的城市空間形成了先決條件。

3、微中心模式下設計方法研究

3.1微中心模式研究背景

該區域站在城市的角度進行研究,周邊規劃以教育科研、商業辦公為主,對交通功能的需求是由必要的,從規劃角度進行整體把控著手研究整體方案,形成良好的互動空間,使城市交通融入到功能需求中去。使交通服務更加便利親民。其中以北京軌道交通昌平線南延學清路站微中心為例,

學清路微中心,作為TOD模式下的微中心設計,在城市層面具多種業態,如商業,辦公,居住,學校,軌道交通、公交場站。由于在軌道交通引入之前已經有詳細的城市設計,同時對地上地下都有詳細的規劃功能及數據指標。雖然,作為一個常規開發項目是一個完善的規劃設計,由于地鐵功能的引入,需要重新優化城市設計,為微中心的落地創造條件。由于地鐵引入后,將地鐵剩余空間與地塊內空間統籌規劃,形成地塊與軌道交通剩剩余空間便民設施的良好互動空間,實現了典型的城市微空間理念。

在微中心理念引入后,實現了多功能的地下空間,為城市注入了新的生機。

3.2 微中心模式設計方法

3.2.1研究城市設計

城市設計意味著提前為城市做好土地用地規劃、設計建造形式等,已經達到一個完善的規劃標準。但交通的改變意味著人的行為流線發生了變化,以及使用者的行動軌跡發生了變化,TOD模式下的微中心設計更好的將高品質、周到的規劃以及交流流線,整體的考慮進來,同時也將土地有效的從立體空間進行集約化利用,最終建立一個立體城市。同時,微中心的新模式也帶來了新的消費導向,以人為本,行人、自行車、小汽車等不可混亂互不干擾,形成一個良好的慢性區域。

3.2.2 土地功能調整與開發

由于軌道交通占地權屬明晰,用地規劃權屬在相對明晰的條件下,軌道交通作為配套設施具有社會公共與盈利兼具的性質,未來更好的發揮雙贏的效果,用地功能也在與地鐵配套銜接位置發生了功能性變化。如項目學清路微中心站,地鐵主體配套功能(指地鐵內服務于地鐵客流的便利性商業空間)為盈利性功能,輔助與地鐵人流上下班便利性,為了更好的輔助此功能,用地開發地下功能有原停車空間也變為了配套服務設施空間,這樣,用地功能與地鐵功能更加有效的相輔相成,在為城市人流提供更多便利性,舒適性的前提下,也為軌道交通及用地創造了更多可開發增加經濟效益的空間。

同時,為了促進公共交通與用地開發的功能融合,用地地下空間也相應進行了功能調。通過TOD的模式,土地功能的局部變化給城市設計帶來了新的便捷和融合度。

日本澀谷站是通過8條線路、6個站點的大型軌道交通樞紐站。由于交通的便利性,澀

谷站周邊形成了以商業、辦公等功能為中心的街區。也新吸引了音樂、時尚、影視等創造性產業進駐,形成了特色文化產業的城市區域特征,吸引了眾多觀光客的駐足。

因此,TOD模式帶來的土地調整是積極的,可以激發更多的產業,為城市設計提供更加廣闊的設計可能性。

3.2.3 微中心模式空間設計

3.2.3.1強化交通節點功能,打造舒適宜人,簡單易達的步行網絡系統。

從城市水平空間進行著手,利用垂直空間可開發性。以學清路微中心為例,由于軌道交通學清路站為地下明挖站,因此地下空間的挖掘顯得尤為終要。從剖面關系解析地鐵與用地開發的連通性。由于軌道交通與用地平行,因此地鐵地下側墻大面積的與用地接觸,產生了最大化的有效結合空間。

因此用地與地鐵可以通過最長的地下步行流線穿梭于地下功能空間。通過剖面關系的技術分析,與用地預留最為平整的可接入層面。由于用地處于未開發階段,因此地鐵交通作為先行設計施工的一方,為后期用地開發預留最為有利的融合條件。為地下步行網絡搭建好了一個最大化融合的平臺。在用地設計階段,軌道交通的引入,也對地鐵的引入流線進行充分考慮,從地面到地下再經過地下雙方打造的配套設施空間,這樣形成一個立體空間的迂回,實現了流線的最大化銜接。

以地鐵為契機的開發,不僅僅是用地功能的重新編制,對車站得到了本質上的改良,形成了車站到周邊城市街區的步行網絡。同時車站也作為周邊街區的“門戶”,真正起到了導向作用。

3.2.3.2圍繞特定空間主題特征,導入到用地開發,挖掘交通與用地開發的魅力特點。

由于TOD模式基于城市大環境,因此地域性文化特征的基因對整體城市設計有一點的啟發。以學清路微中心為例,學清路站位于海淀區,海淀區整體城市定位為高科技發展區域,因此充分結合城市發展特點,也是微中心模式主題的一個契機,由于學清路站位于學院路東邊,學院路又為北京各大院校高度聚集區,因此在人才輸送上也存在著得天獨厚的優勢,年輕人就業創業的選擇。作為地塊開發的辦公定位,所處城市環境必然為用地帶來對應的人流,因此軌道交通不僅帶來人流,也將城市文化植入到開發用地內。針對引入的人流特點,可以以此作為用地開發打造的區域個性,形成一個以軌道交通引入后,具有更強烈個性的用地開發特點。

同時交通的引入,對用地的功能也可以起到一定的導向作用,針對使用者提供一個更為舒適的辦公生活環境。換言之,軌道交通更加有針對性的為用地開發指向了一個光明之路,同時,用地開發也更符合城市特色。

3.2.3.3強化推進可行性,工程落地層面進行控制協調。

軌道交通工程收到城市設計的各個層面的控制,因此在建設層面也在不斷的與城市功能的融合?,F階段地下軌道交通發展與用地開發相對獨立,雙方存在時序協調問題,經濟效益回流問題、土地劃撥問題。因此公共建設與私企開發商建設存在著時序的協調性差異。在軌道交通推進的過程中,也在不斷努力縮短雙方的時間差異。

學清路微中心也存在著時序的差異。在項目最初階段,地鐵在正常范圍時間內設計、施工、運營的時間軸里進行。當碰到開發地塊時,很難想象地上還未開始任何進度,甚至用地權屬都存著不確定性。因此協調進度,保證通車是一個很復雜的過程。學清路地下工程與地塊連通也遇到了同樣的問題。在地鐵設計階段,從功能、結構、設備等多個技術層面預留條件,為將來的接入留有最寬裕的技術條件,以及從消防設計上也最大化預留可作為緊急疏散的通道,這樣,才能保證地鐵與用地不是獨立,而是從功能、結構等多方面弱化雙方共有界面,做一個開放式的融合銜接。

同時,與開發地塊溝通是一個漫長的過程,開發地塊也同樣經歷一個比較長的設計階段。因此協調地塊設計也是一個比較艱難的問題。由于地下軌道通車時間是一個限制條件,因此TOD推進不僅是技術層面的推進,同時也是一個實施層面協調管理的推進。在地下主題為TOD結合預留最大化條件的同時,地塊開發也開始進行設計,原因是地鐵的開通,會吸引來更多的人流,也是地塊快速吸引人氣,積累經濟效益的最好時期。因此,在預留條件的前提下,TOD模式真正開始從公共交通系統到用地開發系統全面啟動。這樣,在設計階段形成了一個比較完善的融合方案。從地上、地下空間、結構銜接、人流導向上,都形成了一個比較完善的組織系統。

3.2.3.4推進項目落地,城市各部門配合需要更加緊密

由于微中心的落地不僅涉及到新的城市空間利用,為割裂的城市空間帶來新的閃光點,隨著城市更新的不斷推進,也逐漸在新建、改造項目中得到應用。因此城市各個部門需要更多的相互協調及配合。在前期階段,主要涉及部門為規劃部門,用地開發部門、軌道交通部門,以及地域內的環保、城市管理、交通、街道管理等等,通力配合前期完成TOD的前期開發工作;涉及工程涉及建設中,也涉及到多種技術部門,如地下空間交通設計、用地技術設計、城市管網等等多種技術部門。在后期投入使用后,也將交予運營部門。因此整個項目在這個過程中,要不斷的進行多部門協調、審批、修改,最終實現TOD項目的完成。但由于微中心不僅僅局限于某個地塊,同時更多涉及到大范圍的區域面積,因此考慮未來發展需求,更需要用發展的眼光為城市預留發展條件。

TOD模式下的微中心城市設計,是交通功能與城市生活的更深一層次的親密接觸,是星星之火的靈動空間,是對城市設計品質的又一次升華,激發以交通為導向的城市空間再利用。在實現的過程中,還存在很多的整體規劃以及協調的問題,與之相對應的適合周邊整體規劃的交通以及城市功能同步規劃實施,最終實現同步發展是最好的推進方向。

結語:

隨著城市的不斷發展,逐漸出現了“軌道+”、“空間+”等概念。因此TOD的出現更是拓展了與其他領域的連通,形成新的“TOD+”模式。本研究目的是如何在TOD理念下,在設計過程中打破地塊之間、不同功能之間的壁壘,讓各功能聯系更為緊密,因此引入微中心理念,實現TOD真正的以交通為導向的城市發展前提環境下的城市功能的全面融合。微中心理念的提出與落地,實現了不同功能之間的連接于織補功能,實現了多功能地塊之間的空間核心,借助軌道交通大客流特點,形成了新的生活方式,新的靈活空間,服務于社會,為社會提供一個更為靈活的增值空間,使微中心空間成為聯系各功能之間的核心點,以星星之火的形式,帶動燎原的活躍空間,為未來新經濟發展積極探索。

參考文獻:

[1]江玉林,韓筍生.公共交通引導城市發展-TOD理念及其在中國的實踐[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9:182-191.

[2]日建設計站城一體化開發研究會.站城一體開發——新一代公共交通指向型城市建設[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14-4.

[3]榮荇.成都市軌道交通TOD站點周邊土地集約利用發展初探——以陸肖站跟蹤評價為例[J].現代城市軌道交通,2021(5):7-12.

[4]邊經衛.城市軌道交通與土地控制規劃研究[J].規劃師,2005,21(2):87-90.

[5]陳衛國.地鐵車站周邊地塊合理開發強度之初探——由深圳市軌道交通二期工程詳細規劃說起[J].現代城市研究,2006,21(8):44-50.

猜你喜歡
用地軌道交通交通
軌道交通TOD模式創新引領寧波城市發展
自然資源部:堅決防范臨時用地“臨時變永久”
城市軌道交通供電系統及電力技術探析
城市軌道交通節假日期間大客流行車組織思考與實踐
軌道交通快慢車越行問題研究
軌道交通快慢車越行問題研究
2016年房地產用地供應下降逾10%
國土資源部啟動全國土地變更調查臨時用地審核
圖說交通
發達交通之磁懸浮列車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