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題式教學模式在高中歷史教學中的應用

2022-07-18 01:32彭美玲
高考·中 2022年4期
關鍵詞:主題式教學高中歷史教學策略

彭美玲

摘 要:素質教育的實施給教育活動提出了新的要求,促進學生的能力提高與綜合素養發展日益成為最重要的教學目標之一?;诖?,傳統的“一言堂”教學模式已經難以滿足新時期的教育要求。在這種情況下,主題式教學開始廣泛應用于教學當中。為此,本文著眼于教學實踐展開了研究,旨在結合研究過程中產生的認識,具體闡述高中歷史主題式教學的現狀,并思考主題式教學的有效組織方法,以期能夠逐步促進教學質量的提升。

關鍵詞:主題式教學;高中歷史;教學策略

簡單來說,主題是指討論或者研究內容的中心,能夠拓展研究內容的意義。而主題式教學則是指以主題為中心,對學習活動進行有序設計,給學生提供更加豐富的學習機會,從而促進學習質量提升的教學模式。相對于傳統的教學模式,主題式教學有利于拓展高中歷史的教學范疇與學生的學習深度,從而為學生系統構建歷史知識,提升其歷史素養提供突破口。而從教學的角度來看,主題式教學能夠為教師開發教學資源、整合教學內容提供捷徑,促進教師教育理念的轉變與教學能力的發展,從而使教學效率得以提高。因此,在高中歷史教學中,教師應該準確把握主題式教學的內涵與要求,不斷探索該教學策略和歷史課程之間的結合點,并以此為基礎對教學策略進行相應的調整。通過這一過程,有助于使歷史教學的境界得到提升,并將態度、情感與價值觀等不同維度的目標真正落到實處。

一、高中歷史教學現狀

自新課改開展以來,廣大教師在高中歷史教學中進行了很多有益的探索。從實際情況來看,在不斷地嘗試中取得了一些成果。但與此同時,依然有一些問題是亟待解決的,這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教學主題不突出

從教材編寫來看,以“通史”為主要順序。毋庸置疑,這樣的順序符合歷史學科的特點。但在日常教學中,基礎知識的積累依然是教師關注的重點,教師并未根據教材編寫特點對相關內容加以整合。這樣的教學方式容易使學生在歷史學習中出現“迷失”,導致學生對知識的理解過于淺顯。從長遠來看,這種情況的存在使得學生難以真正構建完整的歷史知識體系。

(二)教學主題的定位缺乏合理性

從整體來看,教學主題的定位會直接影響歷史課堂的走向,也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歷史課堂的“高度”。如果主題定位不夠準確,則難以使預期的教學目標得到有效落實[1]。一方面,若主題的定位過高,會使教學活動與學生的認知經驗出現脫節,所以會對學生理解主題造成一定的阻礙,在這種情況下,主題并不會對學生產生積極的引領作用,反而會對學生的思想產生一定的牽制,盡管主題與教材內容相關,但由于和學生的心理特點、認知水平等學習情況出現脫節,所以并不利于學生積極性的調動與學習興趣的激發,從而導致教學效率難以提升。另一方面,若主題的定位過低,那么學生的思維很難被有效啟發,學生只需要通過簡單的思考即可得到相應的觀點,在這樣的課堂中,容易產生死氣沉沉的氛圍,教師應該明白,在歷史教學當中,應避免將引導學生掌握基礎知識視為最重要的目標,而是將主要精力集中在學生綜合素養的發展上。因此,主題的設置也應以這一目標為導向。只有這樣,才能使教學過程更加契合學生的認知規律,從而使學生得到真正的發展。

(三)歷史教學設計中的各個環節不完善

這一問題的存在使得教學目標難以有效落實。比如,教學活動過于關注知識性的教學,缺少對實踐性內容的整合,也沒有關注學生唯物史觀、時空觀念、家國情懷等核心素養的發展;缺少多元化教學方法的引領;缺少恰當的評價方式,與目標的設置出現錯位;忽視了現實環境因素的重要性等。從實際情況來看,這些現象會直接或者間接地導致教學活動與目標出現偏離,所以教師需要加強教學研究,尋找問題的解決方法。

二、高中歷史主題式教學組織過程

(一)主題式教學起點:進行前期分析

1.學習內容分析

無論采用何種教學模式,在教學前期的準備階段,都需要進行全面的教學分析,而首先需要分析的就是學習內容[2]。在學習內容的分析中需要注意三點:一是結合教學目標對教學內容進行分析,明確學習內容的范圍,以及深度;二是對學習內容中的知識類型進行探究,一般來說,知識類型主要包括陳述性、情感性、程序性三種類型的知識;三是對教學內容進行一定的梳理,了解其相互之間的關系。其中最為重要的一點,就是要充分考慮引導學生“學什么”,只有這樣,才可以在前期階段明確選擇和開發什么樣的教學資源,并且可以為后續學習活動奠定基礎。

在主題式高中歷史教學中,需要以歷史單元為線索,將不同課時的知識內容進行有效融合。從歷史知識的廣度來看,這些歷史單元涉及的內容十分廣泛,并且突出了教學內容的多樣性,以及基礎性,提高了社會生活史、教育史、科學技術史、思想文化史等內容所占的比重。從學習內容的分析結果來看,盡管多樣性的教學內容可以使學生的學習范圍拓展,但這種情況也使教學活動面臨著新的問題,即怎樣處理豐富的教學內容與課標要求之間的關系。因此,教師需要在教學主題的指導下整合教學內容,對枝節部分進行適當刪除,從而通過主干內容突出基礎內容與核心內容,以此來使學習內容系統化。比如,教學“西漢與東漢——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鞏固”時,從內容來看,本課的重點是從“中央”與“地方”這兩個角度介紹了相關的政治制度。不難理解,這些內容涉及的知識是比較瑣碎的,容易使學生的理解與記憶出現一定的混亂,針對這種情況,可以將其與“秦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建立”這一課加以整合,以此來概括出以下內容:“一條主線”,其研究的是君主專制這一體制是怎樣不斷強化的;“兩對矛盾”,即中央與地方,以及皇權與相權之間存在怎樣的矛盾;“三大制度”,即中央、地方的政治制度,以及選官的制度。通過這一過程,能夠幫助學生比較準確地理解“專制皇權不斷加強”這一特征,并幫助學生厘清不同課時內容之間的邏輯關系。

2.學生特征分析

學生是課堂的主體,所以在教學活動中,學生各個方面的表現均會直接或者間接地對教學效果產生影響。因此,在前期分析中,需要對學生進行科學分析,這也是設定教學目標、制訂教學策略的重要依據。一般來說,需要從以下幾個角度對學生的特征加以分析:第一,認知經驗。認知經驗決定了學習活動的起點,并且會對后續學習活動的效果產生直接影響。也就是說,準確把握認知經驗是合理引導學生的基礎。為此,教師可以利用課前作業、學案等方法調查學情,以此來了解學生已經掌握的知識。以“專制皇權不斷加強”這一特點的學習為例,為了學習本課知識,學生需要具備的認知經驗包括明確朝代的更迭順序,認識“參知政事”“中書門下”等一些基本的歷史概念。第二,學習能力。新課標對學習能力提出了較高要求,這些能力主要包括信息提取、比較分析、概括歸納、解決問題等多個方面。所以教師需要系統了解學生這些能力的發展情況,并關注其發展差異。第三,分析學習中存在的困難。要根據上述兩方面了解學生的最近發展區,并據此分析學生可能存在的障礙點。以“從中華文明起源到秦漢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建立與鞏固”這一單元為例,學生對專制皇權制度的產生和發展是歷史發展的必然是比較陌生的,所以在教學中需要補充相關的感性材料。第四,分析學習態度。具體來講,教師要了解學生對哪些任務比較喜歡或者喜歡什么樣的學習風格、喜歡什么樣的教學組織方式等,從而利用恰當的方式優化學生的學習態度。

(二)主題式教學基礎:確定教學主題

在主題式歷史教學中,教學主題是歷史學習的依據和線索。所以在教學活動中,確定教學主題無疑是關鍵環節。為了設置有效的教學主題,首先要立足課標和教材內容[3]。新課標規定了歷史學習的基本內容和基本要求,所以教師需要對課標進行認真研讀。以“辛亥革命”為例,根據新課標的要求,可以將本課學習的主題確定為“近代化”,以此來引導學生了解辛亥革命在中國近代化進程中的意義。利用這樣的主題,可以更好地突出辛亥革命的基本進程,并且能夠清晰串聯這一階段發生的基本歷史事件,從而幫助學生完善認知體系。

除了依據課標直接確定主題之外,還可以在適當整合提煉教材內容的基礎上確定主題,這樣一來,可以使教學主題源于教材,但又不局限于教材中,這樣有利于使學生后續的學習深度得到拓展,從而提升其學習質量。在教學內容的整合與提煉中,要充分考慮學生的學情,一是教學主題要和學生的認知能力相匹配,避免主題的難度過低或者過高,以免對學習活動造成不利影響。二是要保障主題的思想性,利用這樣的主題,能夠促進學生思想與思維的發展。以“諸侯紛爭與變法運動”中“百家爭鳴”的相關內容為例,這一階段學生的歷史思維能力已經有了一定的發展,但有關于思想文化史的規律性經驗仍然是比較缺乏的,所以在教學主題的設置中需要關注這些因素。此外,在初中階段接觸相關知識時,所學內容較為簡略,并且知識結構較為零散,所以學生對相關知識的儲備并不是十分豐富。根據上述情況,可以將“交流與碰撞”確定為教學主題。這樣一來,可以使學生從整體上把握這一思想運動的特點,并以此為線索展開研究。

(三)主題式教學關鍵:闡釋教學目標

教學目標是教學活動的起點與歸宿,只有使教學活動指向目標,才能表現出較高的效率與質量[4]。因此,在主題式教學中,需要對教學目標進行準確闡釋。在教學目標的制訂中,首先要將目標的全面性和側重性進行有機結合。所謂全面性,是指面向全體學生,促進學生的個性發展,同時,目標要指向學生核心素養的發展。需要指出的是,核心素養目標內容在不同學科中的特點是存在差異的,所以教師既要關注核心素養目標的共性,也要突出歷史學科的特色。而在歷史課程中,核心素養的具體目標主要包括唯物史觀、時空觀念、史料實證、歷史解釋、家國情懷等多個方面的內容。歷史核心素養的發展,有利于幫助學生更加準確地把握歷史發展規律。

除此之外,還要注重目標預設性與靈活性的結合。預設性目標是指在了解課標要求、教學內容,以及學生學情的基礎上預先設定的目標,預設目標是開展主題教學活動的依據,但是在教學過程中不能死板地執行,而是需要進行靈活的調整,從而設置生成性的教學目標。以“資本主義國家的新變化”為例,在教學中需要對預設目標進行分層:對于學習暫時落后的學生,只要鼓勵他們了解基本的史實,并思考資本主義國家治理社會方面的新發展與新問題即可;對于學習能力較強的學生,可以鼓勵他們自主對比不同資本主義國家的經濟政策,思考國家干預經濟的政策對西方世界產生的怎樣的影響。

(四)主題式教學支撐:制訂教學策略

與傳統教學模式相比,主題式教學有自身的獨特之處,所以教學活動的實施策略必然也會存在一定的差異[5],針對這種情況,調整教學策略是教師的必然選擇,這也是主題式教學得以順利開展的重要支撐。主題式教學策略的設計,需要以目標為依據,并且要符合學科特點的要求。

首先,要以教學主題為中心創設情境,以此來增強歷史教學的趣味性。比如教學“全球航路的開辟”時,本課主要講授了開辟新航路的相關史實,所以在本課中開展主題教學時,可以結合相關內容利用《大國崛起》的視頻片段創設情境,這段視頻可以將開辟新航路這一事件以更加生動、形象的方式呈現出來,從而調動學生的多種感官。毋庸置疑,恰當的情境既可以促進學生的思維發展,也能夠突出歷史內容的情感性,從而優化學生的學習體驗。其次,要以主題為中心組織學生進行自主探究。與傳統教學模式相比,主題式教學中更加重視學生主體性的發展,為了落實這一要求,需要給學生提供更加豐富的學習機會,所以組織自主探究無疑是最有效的教學策略之一。在自主探究的組織過程中,一方面要結合學習主題設計一些啟發性的問題,借助問題,可以給學生的探究過程提供一定的線索,以此來對學生進行適當的引領。另一方面,僅僅進行獨立思考是遠遠不夠的,完成獨立探究之后,還要及時組織學生進行一定的交流討論。通過交流,能夠擴大學生的認識,使學生產生新的學習思路,從而提升其學習有效性。最后,要優化史料的選擇,從不同角度引入相關的史料,以此來豐富學習內容。在史料的選擇中,既要注意史料來源的廣泛,使學生能夠在對比分析不同史料的過程中提取出更加準確的內容,也要注意史料形式的多樣,從而給學生帶來不同的學習感受??傊?,在主題式教學中,合理選擇教學活動的具體實施方法是極為重要的。

結束語

綜上,主題式教學是新時期高中歷史課程中最重要的教學策略之一。因此,教師應該準確把握這一模式的基本實施流程,并在教學實踐中根據實際問題不斷進行新的研究與探索,從而及時對教學策略進行相應的調整和改進,通過這一過程,可以使學習活動的實效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保障。唯有如此,才能使高中歷史教學中的各項教學目標得到有效的落實??傊?,在主題式教學中,制訂恰當的教學策略是極為重要的。

參考文獻

[1]余禎銀.新課改背景下高中歷史“主題式”教學優化策略研究[J].科教導刊,2020(16):136-137.

[2]周武.高中歷史課中主題式教學初探[J].百科論壇電子雜志,2020(14):534.

[3]閉紅果.基于主題式教學的高中歷史教學內容整合[J].年輕人,2020(46):163.

[4]王娜.“主題教學”在高中歷史中的滲透分析[J].新課程,2020(42):196.

[5]毛錦梅.深度學習視角下高中歷史主題教學研究[J].新課程,2020(42):55.

猜你喜歡
主題式教學高中歷史教學策略
高中化學反應原理學習難點及教學策略研究
高中歷史“問題+”課堂模式構建的實踐探究
統編本初中文言文選文變化及教學策略
遵循記憶規律 提升高中歷史學習效率
初中數學絕對值概念教學策略
學科哲學導向的高中歷史教學重構
淺議普通高中歷史課程體系的新變化
關于提高小學生識字實效的教學策略
撥動興趣琴弦 奏響體育樂章
淺談新課改下初中數學主題式教學方法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