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金融支持鄉村振興協調發展測度與系統構建之廣東例證

2022-07-21 09:53曹俊勇張樂柱
關鍵詞:農戶金融指標

曹俊勇,張樂柱

(1.五邑大學 通識教育學院,廣東 江門 529000;2.華南農業大學 經濟管理學院,廣東 廣州 510642)

一、文獻綜述

鄉村振興戰略的落實需要大量的資金投入,在有限的財政資金背景下,金融對鄉村振興顯得尤為重要。廣東作為經濟和農業大省,金融發展與鄉村振興建設步伐相對較快。2019年廣東省委省政府印發《廣東省實施鄉村振興戰略規劃》,明確了2020和2022年的鄉村振興目標任務,為廣東省實施鄉村振興戰略落實落地提供了重要指引。金融發展與鄉村振興的協調互動關系直接影響鄉村振興的順利實施。當前,國內外學者針對金融與鄉村發展、城鎮化建設之間關系作了大量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幾方面:一是金融業有助于提高居民收入,改善農村貧困問題,從而助力鄉村振興戰略。金融發展與經濟增長有著緊密關系,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改善居民之間的收入差距[1]。二是金融發展可以為鄉村振興提供資金需求,有助于鄉村振興的實現。鄉村振興戰略首先面臨的是資金短缺問題,農村的公共部門等基礎設施建設資金缺口巨大,是農村金融投資的重點領域[2]。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為農村帶來大量信貸資金需求,農村借貸比例、借貸資金的數額逐漸升高,貸款用途也從用于生活需求轉向生產發展和投資需要[3]。三是鄉村振興與金融業發展相互關系。多數學者研究認為鄉村振興與金融業發展相互促進。王振強研究認為山東省金融業與鄉村振興從開始的嚴重失調逐步過渡到相互促進,并保持良好發展勢頭[4]。馬俊通過構建VAR 模型驗證了河南省普惠金融發展對鄉村振興的影響,結果顯示河南省鄉村振興與金融發展存在雙向因果關系[5]。四是金融市場助力鄉村振興建議。專業型金融組織不足以解決鄉村振興建設中的資金難題,要積極推進村社性金融組織的建設,避免農村資金外流,提高農村資金的使用效率[6]。當前農村地區的金融發展不能滿足其經濟發展需要,政府應該加快農村金融體系建設,改變農村單一的融資渠道,提高資金配置效率[7]。

綜上所述,國內外學者均認為金融發展可以有效解決鄉村經濟發展和城鎮化資金需求問題,金融發展對農村貧困的減緩有顯著作用,鄉村振興與金融發展既相互促進,又互為因果。這些成果為本文的研究奠定了堅實基礎,但也存在一些不足之處。從區域層面看,當前大多數學者是從全局出發,研究整個國家的鄉村發展狀況,但由于中國區域發展差異較大,研究結論未必適合具體地區。在政策建議層面,當前的研究比較碎片化,不夠系統?;诖?,本文選取廣東省2001—2019年相關時間序列數據為樣本,采用因子分析法構建金融發展與鄉村振興綜合評價指標,實證探究兩者之間的協調關系。并基于實證分析,提出構建金融助推鄉村振興良性“血管系統”,為金融助力鄉村振興發展提供新思路。

二、金融發展與鄉村振興協調度分析

(一)指標設計與數據來源

目前,金融發展與鄉村振興之間關系的實證研究比較少,筆者結合數據可獲得性和可操作性,借鑒王振強所提出的金融發展評價指標體系[4]與馬俊所運用的鄉村振興評價指標體系[5],選取廣東省有代表性的金融發展與鄉村振興評價指標構建本文指標體系。金融發展包括以下三個維度:一是金融規模方面,主要采用人民幣存款余額(X1)、人民幣貸款余額(X2)、保費收入(X3)和金融業增加值(X4)進行衡量,人民幣存款余額可以代表銀行類金融機構的規模,保費收入可以代表保險類金融機構的規模,金融業增加值可以衡量整個金融業的規模增量。二是金融結構方面,主要采用金融機構信貸結構(X5)與居民存款率(X6)進行衡量,金融機構信貸結構通過中長期貸款余額與貸款余額的比值進行計算,居民存款率通過居民存款在總存款中所占比例進行計算。三是金融效率方面,主要通過金融發展率(X8)進行衡量,金融發展效率通過貸款余額與存款余額的比值進行計算[8]。

鄉村振興建設主要從以下四個維度進行衡量:一是城鎮化率。采用地區常住人口城鎮化率(Y1)進行賦值。常住人口城鎮化率可以體現鄉村振興過程中農村勞動力轉移狀況。二是產業興旺程度。主要采用農業增加值(Y2)、糧食總產量(Y3)和第三產業占比(Y4)三個指標進行衡量。農業增加值與糧食總產量可以體現鄉村振興進程中農業發展狀況,第三產業占比可以反映鄉村的產業結構狀況。三是生活富裕程度。主要采用農村城鎮居民人均收入占比(Y5)、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Y6)與農村居民人均消費支出(Y7)三個指標來反映農村居民的富裕程度。四是生活質量。主要采用農村居民人均居住面積(Y8)、農村居民家庭主要耐用品數量(Y9)和農村用電量(Y10)三個指標。

本文選取廣東省2001—2019年有關金融發展和鄉村振興建設的系列數據,相關指標數據主要來源于《廣東省統計年鑒》、《廣東農村統計年鑒》和《國家統計年鑒》。針對個別數據統計年鑒缺失問題,本文基于統計學原理,根據決策表中其余對象取值的分布情況進行填值,以保證數據的完整性。

(二)指標的因子分析

因子分析的原理是在盡可能保持原始數據信息的同時,將多個變量提煉成少數幾個代表性的變量,這樣既可以減少變量的個數,又可以客觀反映原始數據的信息。本文采用SPSS17,通過因子分析法,分別將金融發展與鄉村振興建設多個指標進行綜合,從而檢驗兩者之間協調發展關系。在作因子分析之前,需要對原始數據進行KMO 和Bartlett 檢驗,一般而言,取樣足夠度的Kaiser-Meyer-Olkin 度量值要大于0.6,并且要通過顯著性0.05 的Bartlett 球型檢驗才可以采用因子分析。從檢驗結果來看,金融發展指標與鄉村振興建設的KMO 值分別為0.661和0.786,均大于0.6,并且Bartlett 球型檢驗Sig 值均小于0.05,因此,金融發展指標與鄉村振興建設指標原始數據均適合做因子分析。

原始數據檢驗通過后,采用主成份分析法分別對金融發展指標和鄉村振興建設指標提取因子,分析總方差。結果顯示:在金融發展指標方面,人民幣存貸款余額、保費收入、居民存款率這些指標的提取值均大于90%,損失的信息量比較少。金融業增加值、金融機構信貸結構與金融發展效率提取信息損失率相對較大,但提取信息值也均大于70%,因此適合用主成份因子分析法。在鄉村振興建設指標方面,選取的10 個指標信息提取值均大于90%,其中8 個指標信息提取值大于95%,信息損失量較少,說明鄉村振興建設選擇的指標提取的因子能夠較好的反映原有數據的大部分信息。分別根據金融發展與鄉村振興建設解釋的總方差和旋轉平方和載入進行分析,選取特征值大于1 的主成分,可以看出,金融發展與鄉村振興建設的前兩個主成分特征值均比較符合,他們的累積方差貢獻率分別達到了89.482%和97.425%,均超過了85%的嚴格要求。為將金融發展與鄉村振興建設指標結構進行簡化處理,采用方差極大正交旋轉法,計算出金融發展綜合指標與鄉村振興建設綜合指標得分,見表1:

表1 金融發展綜合指標與鄉村振興建設綜合指標得分

(三)協調度計算與分析

1.協調度模型構建

協調度是協調狀況好壞程度的定量指標,一般用來度量系統內部要素之間發展過程中彼此和諧一致的程度,表現出系統由無序走向有序的趨勢。本文通過構建協調度模型測度金融發展與鄉村振興建設之間協調發展與相互促進的關系,利用金融系統的組成要素與鄉村振興系統各組成要素進行協調關系測度,構建動態協調度模型如下:

其中:ɑ 表示廣東金融發展綜合指標,β 表示廣東鄉村振興建設綜合指標,表示廣東金融發展與鄉村振興建設動態協調度。根據方世明等對協調度分類,的取值介于-1 414 與1 414 之間[9]。根據ɑ、β 值的變化,可以將金融發展與鄉村振興建設協調度分為以下幾種類型:ɑ ≤0,β ≤0,≤0,極不協調;ɑ ≤0,β ≥0,≤0,不協調;ɑ ≥0,β ≤0,≤0,不協調;ɑ ≤0,β ≥0,≥0,基本協調;ɑ ≥0,β ≤0,≥0,基本協調;ɑ ≥0,β ≥0,≥0,協調。

2.金融發展與鄉村振興協調度時序特征

結合表1數據,通過協調度模型公式(公式1),可以計算出廣東省各年份金融發展與鄉村振興建設協調度(表2)。從表2可以看出,廣東省金融發展與鄉村振興建設協調度從2001 至2019年呈現逐年上升態勢,從2001年的不協調,2002 至2012年的極度不協調,再到2012 至2019年的協調,廣東省金融發展與鄉村振興建設逐漸達到一種相互推動和相互促進的良好狀態。

表2 廣東省各年金融發展與鄉村振興建設協調度

將金融發展綜合指數與鄉村振興綜合指數以及協調度圖示對比,見圖1所示:2001—2007年間,金融發展指數與鄉村振興建設指數基本為負數,兩者的協調度也為負,這期間鄉村振興建設呈現明顯的下滑狀態。金融發展指數雖然逐年好轉,但對鄉村振興的拉動作用不夠明顯,兩者之間的協調度逐漸下降,直到2006年兩者之間協調度達到最低值,這期間鄉村振興建設對協調度起主要作用。2007—2012年期間,鄉村振興建設從2006年的谷底逐漸好轉,但依然為負。金融發展相對較快,呈逐年上升世態,兩者的協調度也逐漸好轉,可見這一時期,金融發展是推動協調度上升的主要動力。2012—2019年期間,金融發展與鄉村振興建設指數均為正,并且呈相互交融狀態。金融發展波動比較明顯,這與中國整個經濟發展環境有重要關系,但鄉村振興建設基本呈直線上升趨勢,這也可以反映出國家對鄉村振興建設的決心。這期間,兩者的協調度也由負轉正,從極度不協調轉向協調,可見這一時期,協調度的穩定發展是二者共同作用的結果。2018—2019年期間,金融發展有下滑趨勢,而鄉村振興建設依然保持穩定增速發展,兩者協調性也有所下降,可見金融發展對協調度的變化有顯著影響。綜上分析可知,金融發展與鄉村振興關系密切,相互依賴并相互促進。我國鄉村振興的道路還很漫長,為鄉村振興構建良好的“資金輸送血管系統”極為重要。

圖1 金融發展與鄉村振興建設協調度關系對比

三、構建金融助推鄉村振興良性“血管系統”

(一)構建金融助力鄉村振興建設的“動脈血管系統”

1.構建政策性金融對鄉村振興建設的支持體系。一是拓寬對鄉村振興建設的信貸支持面,加大鄉村振興基礎設施建設和公共服務系統建設的資金投放力度,改善鄉村生活、生產環境。逐漸增加鄉村振興建設中的中長期貸款,增強農業綜合生產力建設。二是加快政策性金融支農金融產品創新。隨著新階段經濟社會發展目標和形勢的變化,需要與之相匹配的新型金融產品。根據鄉村振興過程中對資金產生的新需求,制定合理的金融產品,因地制宜、因時制宜嘗試開發多元化的金融產品滿足鄉村振興建設的需要。三是逐漸完善政策性金融的運行機制。加快電子化、網絡化建設,規范操作流程,有效防范經營風險,增強可持續發展能力。

2.完善財政對鄉村振興建設的服務體系。鄉村振興建設具有強烈的公共屬性,自身盈利偏低,外部性較強,財政作為國家公共資源的核心部分,鄉鎮振興建設尤其需要財政的大力支持。我國農業與二三產業相比屬于弱質產業,農業底子相對薄弱,基礎投資需求較大,再加上農業成本逐步上升以及農產品價格的管控,農業發展面臨著嚴峻挑戰。相比城市,從財政管轄范圍來看,農村是短板領域,財政在農村的覆蓋范圍比較狹窄,創新三農補貼制度、完善財政對鄉村振興建設服務體系至關重要。

3.創新財政金融協同支農耦合機制。一是創新財政資金使用方式。充分發揮政府規劃與統籌作用,將零散的財政支農資金進行整合,盡可能聚合在一起打捆使用。對財政的分散補貼進行分類整合,從鄉村振興建設的五個層面進行梳理,重點支持每個層面中最關鍵最核心的部分,形成以大帶小,最終惠及整個鄉村。二是提高支農資金使用效率。充分發揮財政資金杠桿作用,創新財政與金融的合作方式,撬動更多社會資本投向農村,將PPP、“政銀?!钡缺容^成熟的融資模式引入至鄉村振興建設之中,依靠政府的組織力與推動力,創新完善財政與金融的合作機制,保障財政支農的使用效率與可持續性。

4.建立金融支農長效機制。充分發揮政府、銀行、擔保機構、涉農企業各自優勢,逐步建立起以銀行機構為主體,政策性投資平臺為必要支撐,互聯網金融、小額貸款公司、村鎮銀行、股權投資類平臺等為補充,農業擔保公司提供擔保支持的現代農業投融資體系。根據各參與主體的基本功能進行劃分,對于政策性金融而言,主要功能在于鄉村振興的基礎設施建設方面,具有一定社會服務功能。而財政對鄉村振興建設功能主要體現在相關扶持政策方面,如構建農村基本金融服務網絡,包括農戶的信用建設、盤活農戶的財產權建設等。對于商業金融和微型金融其功能更應關注于農戶生活與生產方面。

(二)構建金融助力鄉村振興“毛細血管系統”

1.推進農村金融服務站建設。解決涉農地區百姓基礎的金融服務需求,把金融服務送進田間地頭,做到“經辦進村、服務到戶”。推動基層黨組織與商業銀行、村鎮銀行合作,共建“政銀一體化”便民服務站點,在滿足存、取、匯款等基本服務的基礎上,不斷提供費用繳納、農村電商、社會保障、農資購買等綜合支付服務,全面助力鄉村振興的能力和水平持續提升,改善農村金融服務環境。

2.建立金融知識宣傳站,定期推送最新金融服務。在“政銀一體化”服務點的基礎上,建立金融知識宣傳站點,制定全年宣傳推廣計劃,結合農村生產特征,充分把握春節、趕集、農作物收割等關鍵時間節點,印制金融資料,通過村委宣傳櫥窗的擺放,金融服務人員的上門講解等形式,為農戶普及貨幣安全、防范詐騙、支付安全、投資理財、惠農貸款、非法集資等各類金融知識,使農戶能夠在使用金融服務的同時,更要使他們愿意、放心使用金融服務。

3.針對農戶需求創新服務方式和金融產品。針對農村產業特色,創新金融服務方式,把對接農作物、家禽收購與加工的市場主體需求納入服務范疇,推動“服務站+農村電商”、“服務站+合作社”、“服務站+家庭農場”等多種合作模式,充分利用電商平臺幫助農戶推動農副產品的網絡購銷,實現農村電商與物流服務的融合發展。同時,創新金融服務產品,將金融服務與民生項目相結合,推動服務的多樣化、綜合化。借力農村金融服務站,積極推廣手機支付、云閃付等新型支付方式,將支付與征信、貸款等業務深度融合,為農戶提供一攬子的金融服務,便利農戶生活。

4.構建金融助力鄉村振興差異化機制。不同區域鄉村經濟發展水平存在差異,同一區域的鄉村農戶經濟發展也存在差異化,因此,依據區域差異、農業生產經營方式、農戶收入水平等因素,對金融的服務對象進行細化分類,針對不同類型的服務對象設計差異化的服務方式,明確金融服務主體,完善風險分擔與防范機制,提高金融支農服務的精準度。針對收入水平較低、亟待扶貧的小農生產模式,可利用地方政府的信用擔保撬動商業金融的積極參與,為其創造財富。針對具有一定生產規模的新型經營主體,可以利用財政資金設置資金擔保池,加強政府的規劃引領作用,把財政杠桿用在投資方面而非經營運轉上。針對已經實現產業規?;纳a大戶,政府更多的應該完善保險體系,防范農產品價格風險對當地農業企業和農戶的沖擊。

(三)構建金融助力鄉村振興“靜脈血管系統”

1.完善涉農擔保體系。當前,我國眾多農戶與小微企業因缺乏有效的抵質押擔保而無法獲得所需資金,難以發展壯大。長期以來,我國不同鄉村地區經濟發展存在較大差異,農村營業主體與資金需求狀況及擔保資源也存在很大不同。因此,我國涉農擔保體系的建設也應因地制宜,針對農村不同擔保資源探索并建立適合農村經濟發展的多層次、廣覆蓋的涉農擔保體系。同時,繼續擴大農村抵質押物范圍,根據農村農戶現有資產,如廠房、大型農機具、圈舍等固定資產,所飼養的畜禽等活體資產,以及農戶住房財產權、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使用權等,探索農村抵質押方式。

2.完善風險補償機制。農村信貸風險補償機制的缺陷使各金融機構不能有效轉移和有效分散經營風險,這必然會導致資金投向的轉移。因此,政府需要建立完善外部風險補償機制,通過政府參與,積極推動農村金融機構增加涉農信貸資金。一是制定各種優惠政策,實行稅費優惠和補貼政策,減免涉農金融機構經營過程中所產生的各種稅費,降低其經營成本。二是構建全面的農業保險體系。擴大農業保險覆蓋范圍,拓寬農業保險服務領域,提高農業保險保障水平,探索新型農業保險模式,推進稻谷、小麥等農作物完全成本保險和收入保險試點等,提高農業保險服務能力。三是利用財政資金建立風險補償基金池。構建財政、銀行、保險與農戶多方風險共擔機制,當風險發生時,各方按照約定比例共同承擔一定風險,由此調動銀行、保險業積極性。

3.完善區域信用信息體系。我國農村比較分散,具有很強的地緣性特征,完全依靠金融機構的力量去獲取農戶信息成本極高。而基層黨組織有著較好的地域優勢,因此,地方政府可以利用自身的優勢資源,與涉農金融機構合作,共建農村信用體系。以縣為單位,充分挖掘農戶家庭成員、平均收入、健康狀況等信息,構建農戶信用檔案,根據銀行對農戶的資信要求劃分不同等級,對農戶進行評估。以村為單位,每年對數據進行更新,保證信用信息系統的準確性。政府還可以利用互聯網技術,搭建信用網絡平臺,實現大區域的信用信息共享,促進農業發展與金融機構的對接,有效解決農業融資中“信息不對稱”的問題。

猜你喜歡
農戶金融指標
農戶存糧,不必大驚小怪
可食用香水玫瑰成農戶致富新選擇
讓更多小農戶對接電商大市場
主要宏觀經濟指標及債券指標統計表
何方平:我與金融相伴25年
最新引用指標
莫讓指標改變初衷
主要宏觀經濟指標及債券指標統計表
央企金融權力榜
民營金融權力榜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