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深度學習理論下數學大單元教學的研究

2022-12-16 15:00江蘇省南通市通州區余北小學孫夢婷
新教育 2022年32期
關鍵詞:小數周長教師應

□ 江蘇省南通市通州區余北小學 孫夢婷

深度學習理論將核心知識的教授作為重點,鼓勵每個學生都能發揮主動性、能動性,加入到知識建構的過程中,不斷加深對知識本質、內涵的理解。在深度學習理論的支持下,學生的學習思想、邏輯線索將會更加清晰,從而加深對數學基本原理、知識思想的感悟。教師應主動接受深度學習理論的指導,以此來對大單元教學的知識體系、主題內容進行優化設計,進一步保證教學的完整性、可教性,還需不斷拓展教學的空間,加強各種知識的關聯,從而提高數學大單元教學的整體質量。

一、指向課程標準,探析大單元教學的意義

數學大單元教學要求教師能夠破除原有單元教材的束縛,重新對單元的知識結構、方法體系、數學思想進行梳理整合,幫助學生在重構知識點的基礎上,找到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通過循序漸進的思考、對比、實踐,將浮于表層的數學知識內化為學生的綜合能力,發揮數學大單元教學應有的意義。

1.知識與素養并重,培養學習能力

在2022年頒布的新課標中明確指出,學生對數學的學習不僅需要掌握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基本思想,還需要養成獨立思考的習慣、合作交流的意愿,從多個方面入手推動小學生數學核心素養的發展。因此,小學數學教師應在新課標的指引下,關注“知識與素養”并行,將此作為小學數學大單元教學的目標:在知識的掌握上,教師需引領學生運用已掌握的基礎理論,解決各種“疑難雜癥”;在素養的提高上,保證學生在數學學習中的自主狀態,加強溝通交流,實現數學教學的深化開展。

例如在“100以內加減法”教學的過程中,教師在整合單元內容的基礎上,從知識、素養這兩個方面入手構建了單元教學的四維目標,包括:學生的情感態度、數學思考、問題解決、知識與技能,使得學生在大單元教學中不僅能夠掌握正確的運算方法,熟練計算100以內的進位加和退位減,還能以更好的狀態投入到學習之中,形成一定的學習能力。對于小學低年級學生而言,這一知識、素養的發展均具有一定的難度,教師可針對大單元活動進行設計,開展“編花籃”“傳話”“蘿卜蹲”“律動操”等不同類型的游戲活動,并通過具體情境的營造,搭建生活與數學之間的橋梁,滿足小學低年級學生認知發展的實際訴求。

2.探究與應用結合,融入現實生活

新課標要求學生能夠掌握“三會”,包括運用數學的眼光觀察現實世界、運用數學的思維思考現實世界和運用數學的語言表達現實世界。要想推進“三會”教學,教師需多開展綜合性的實踐活動,帶領學生靈活運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而在傳統數學教學中,學會與理解只能做到“紙上談兵”,教師多缺乏對知識的整合與進一步的拓展。在深度學習理論的支持下,教師將突出數學知識與現實生活、實踐活動之間的緊密聯系,鼓勵學生開展深入探討、實踐調查等多種類型的活動,在無形中提高數學教學的整體水平。

以小數知識點的學習為例,小數并不是單獨存在的數學概念,部分教材以及單元教學篇章中已經通過“米、分米、厘米”“元、角、分”等更具有生活意義的知識,讓小學生初步感受到了小數的意義。同時,相對于單一的小數知識,后者的知識點更具有實踐性。教師可以將這些單元的知識進行整合梳理,在課前、課尾等不同階段開展探索與引用活動:在課前階段,引入生活化的情境,讓學生自己去尋找、探索、歸納“生活中的小數‘長’什么樣?”進一步打開學生的想象能力、歸納分析能力;在課尾,則帶入跨欄、跳高等事例,設計購物等不同的場景,幫助學生的感受從模糊走向清晰。

3.自主與合作同行,優化思維品質

小學生的知識獲取、吸收與應用都不是封閉的狀態,需通過合作交流,實現數學思維的碰撞與發展,從而形成相應的數學核心素養。傳統的小數課堂以教師講授為核心,學生缺乏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機會,因此其知識結構的構建受到嚴重的拘束。而在深度學習理論的指導下,教師更為關注學生的意見與想法,不僅強調學生在數學學習上的自主性、能動性,還要求學生能夠以積極的狀態投入到小組合作之中,共同感知數學世界的精彩。

以“圓”的教學為例,經過前期對長方形、正方形、平行四邊形、三角形等平面圖形的學習之后,學生已經初步掌握圓的特點。教師可以對原有的單元內容進行整合,設計開展“有趣的平面圖形”這一大單元課程。在實驗課堂上,先引導學生充分發揮自己的能動性,主動探究圓的特征、圓的周長、圓的面積,并通過實驗來對自己的觀點進行驗證;而在后續的合作課上,教師則將學生分為不同的小組,共同參與到實踐調查中,選擇“為什么XX是圓形?”作為課題展開實踐觀察、實驗論證,結合大單元課程內容進行對比分析。

二、樹立整體觀念,探析大單元教學的原則

數學大單元教學與傳統的教學有著明顯的差異,教師不能拘泥于現有教材對知識、單元教學內容、教學目標的設計規劃,而是以新課標為指向,關注學生知識、素養的實際發展需求,在樹立整體觀念、大局觀念的基礎上,打破原有的單元,由表及里、由零散到集中,關注學生知識學習的螺旋上升。

1.知識原則,形成網絡體系

知識是構成單元教學內容的核心,也是課堂教學的重要資源。目前市面上的數學教材都會對相同的、具有關聯性的知識點進行整合,形成不同的教學單元。但是從小學現有教材的單元知識點分布情況來看,很多具有關聯性的知識被打亂,根據學期、學情被分布在不同的模塊之中。教師應在整體觀念的引導下,對不同學期的知識內容進行關聯,建立完整的知識體系。

以“多邊形的面積”這一單元的教學為例,教師將平行四邊形、三角形、梯形、組合圖形等圖形的面積計算知識整合在一起,構建了完整的知識體系。在具體的教學要求上,教師參考了課程標準的相關規定:利用方格紙或割補的方法,探索并掌握三角形、平行四邊形和梯形的面積公式。因此,在開啟課程上,教師就引導學生運用數方格法、割補法等不同的方法,計算出不同圖形的面積,在此基礎上形成一定的幾何直觀、空間觀念,并通過后續遷移課程、探究課程等不同課程的開展,實現教學內容的層層遞進。

2.問題原則,尋求最佳方案

問題的探究不僅能幫助學生理清完整的知識結構,還能以問題驅動相應的學習任務,不斷推進數學知識的深化。小學生具有強烈的探知欲,在接觸到新知識時會自主形成問題,加深思考。教師應利用好問題形成—探究—解決的機會,或者是通過提出遞進性、開放性的問題,為小學生學習數學提供不同的視角,找到問題解決的最佳方案。而在大單元教學的過程中,教師應注重單元內容的擴充,把握學生認知特點、興趣偏好,盡量設計生活化的問題。

以“認識小數”的教學為例,教師需在大單元意識的驅動下,將小數的意義作為核心,在不同階段捕捉核心問題:在單元起始課上,教師可詢問學生想學習什么?將自己的主觀思考與書本現有知識結合,繪制出簡單的知識結構圖;在初步認識環節,教師提出:什么是小數,我們生活中有哪些小數?在小數大小的比較上,教師再提出問題:小數大小的比較方法有哪些,分別是什么?這些問題的提出拉近了師生、生生之間的關系,打造高效互動的數學課堂。

3.聯動原則,跨越學科壁壘

為了實現小學數學教學的深化,教師在設計大單元教學內容、知識體系、教學方法的基礎上,需注重跨學科之間的高效聯動,開拓小學數學的教學空間。數學知識源于實際生活,與科學、體育、美術等多門學科之間都存在著緊密的聯系;同時,小學生的思維也多處于發散的狀態,能夠在無形中發現多學科聯系互動的“奧秘”。教師應利用這一特點,在關注學生身心發展規律的基礎上,循序漸進地引入其他學科的知識,推進教學活動的多元開展。

例如在“百分數”的學習中,教師就將體育等學科的知識內容引入其中,打破了傳統數學教學的壁壘:在教學初期,教師創設了真實的籃球運動場景,讓兩位學生開展投籃的練習。兩位學生投籃的總次數、投中數均不同,讓其他學生判斷究竟是誰取得了勝利;隨后,教師再從“投籃命中率”入手,幫助學生理解百分比的概念。

三、聚焦品質課堂,探析大單元教學的策略

在數學大單元教學中,教師應以課程標準、數學核心素養、知識本質為線索,在夯實理念認知的基礎上,不斷延續知識脈絡,通過學習任務的設定、整體教學模塊的優化設計、多元化評價活動的開展,帶領學生突破傳統學習思維方式的限制。下面將結合“周長”的具體教學,開展品質化的課堂教學活動,找到相應的教學路徑。

1.設定學習任務,科學串聯

在傳統的數學教學中,學生多處于被動接受狀態,在數學知識的理解吸收、內化應用上也具有一定的滯后性。為了改善這一狀態,教師可發揮任務的驅動作用,鼓勵學生通過親身經歷、實踐操作,形成對知識的獨特感受。同時,教師還可以設計問題串式的學習任務,讓學生打破思考的封閉狀態,主動接受大單元教學的重重挑戰,促進學生對深層次數學知識的理解。

學生對周長概念、重要性的認知是一個漸進性的過程,在“什么是周長”這一問題的探索上,教師可以設計驅動任務一“感知周長的內涵”。教師面向學生開展了“描一描”“說一說”“認一認”等豐富的認知活動,學生在參與的基礎上形成了直觀形象的認知,逐漸學會準確描出圖形的邊線,以此來摸索周長的內涵;隨后,教師開展驅動任務二“測量圖形的周長”。在這一過程中,教師鼓勵學生以小組等不同的形式,選擇一個圖形,共同商議周長的測算方法、總結把握其中的規律特征,進一步理解周長的“數”的本質;最后,教師還可以開展驅動任務三“為什么要研究周長”。在此過程中,鼓勵每個學生暢所欲言,將數學與實際生活結合,總結歸納數學學習的價值。

2.開展實踐活動,創新操作

實踐活動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這種活動不僅能夠提高學生自主學習、探究合作精神,還能在活動中幫助學生主動發現問題,加強不同知識點之間的關聯性。教師應在大單元教學中多開展“頭腦風暴”、社會調查、實踐操作等各種活動,使學生的能力得到全方面的發展。與此同時,教師應該加強對學生興趣愛好的引導,鼓勵學生在活動中進行能動地創新。

例如在平面圖形周長計算的過程中,教師不能僅要求學生掌握相應的周長計算方法,還需要對其概念本質進行深挖。對此,教師就可以開展類型豐富的實踐活動:為了幫助學生回顧周長的本質,教師可以安排開展“剪紙”等活動,讓學生借助手以及各種道具,解析不同剪紙圖形的周長。隨后,教師還可以引導學生繪制生活中的各種事物,將三維空間的物體“搬移”到二維的圖紙上,感受圖形的變化、周長的生成。除此之外,教師還可以引導小組開展對比分析活動,觀察總結不同形狀的圖形特點,在問題解決中學會舉一反三。在周長測量的過程中,教師應鼓勵學生運用創新思維,擺脫直尺、卷尺等工具的限制,采取步測等多元的測量方法,深刻體驗解決問題的全過程。

3.設計單元評價,推進全面發展

大單元教學強調知識與素養并重,關注學生的自主探究、合作教學。對此,教師也應對傳統的評價方式、標準進行改革,開展過程性、終結性的評價活動。其中,過程性的評價一般伴隨著問題存在,教師可以根據大單元教學的推進情況,關注學生在課堂上的表現;終結性的評價則是針對單元學習目標、學習內容進行練習解答或測評解答,在此基礎上開展相應的評價活動。

例如在“周長”這一單元學習的過程中,教師可以開展“為小花園安裝柵欄”活動,鼓勵學生自主設計活動方案,充分體驗教學目標、計劃與分工合作的價值。而教師則根據學生的實際表現設計相應的評價標準,引導學生開展自我評價、小組評價等不同活動。而在終結性評價中,教師不僅需要從周長的知識點出發,評價學生對相關知識的理解與應用情況,還可以從具體的問題出發,從技能發展、綜合能力提升等不同角度入手,關注每個學生的全面發展。任何評價方式的選擇、評價主體的確定都應與單元教學目標、學生實際活動相一致,這樣教師才能真正了解學生的發展,捕捉到當前大單元教學存在的不足。

總而言之,大單元教學目前已成為小學數學教學中一種常見的方式,這種方式以整體觀念為基礎,關注深度學習活動的開展。對此,教師應敢于突破現有教材內容、教學方法的局限,在肯定學生主體地位的基礎上,對現有的知識點進行重新整合、優化梳理,以此來構建完善的知識體系,選擇適合的教學方法,開發出深度教學的創新模式。

猜你喜歡
小數周長教師應
“雙減”政策下教師應做好高效課堂的踐行者
圓的周長
我國古代的小數
小數的認識
周長與面積
小數的認識
巧求周長
半圓的周長就是圓周長的一半嗎
教師應如“水”
Effects of total soy saponins on free radicals in the quadriceps femoris, serum testosterone,LDH,and BUN of exhausted rats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