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困在時間中
——一個現象學的描述和咨商方案

2023-01-05 12:07方向紅
關鍵詞:空間性胡塞爾現象學

方向紅

一、引言

現象學以其嚴格的且具有奠基性和實操性的方法論著稱,這種獨特性不僅讓胡塞爾徑直把現象學看作“一種真正的和正確的第一哲學”,①胡塞爾:《第一哲學》,王炳文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11年,第35頁。讓現象學在海德格爾那里直接推動了基礎存在論的創立,②海德格爾承認,“存在論只有作為現象學才是可能的”。參見海德格爾:《存在與時間》,陳嘉映、王慶節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15年,第46頁。而且讓現象學與其他學科進行了富有成效的對話,產生了一系列交叉性的新領域,如藝術現象學、建筑現象學、教育現象學、現象學社會學、心性現象學等。筆者認為,現象學方法論上的這種獨特性并沒有在上述理論活動中耗盡自身,我們有理由讓其進一步下沉到實踐層面,為我們在日常生活中遭遇到的不適、疑惑、困苦甚至某些非正常的反應提供描述、反思或治療。比照“哲學咨商”,我們的這個設想也許可以暫時被稱為“現象學咨商”。

這樣的設想以及隨之而來的嘗試雖然在國內學界似乎尚未展開,但在國外已經推進多年,且積累了相當豐富的文獻和思路。當然,廣義上來說,我們也可以把胡塞爾的《歐洲科學的危機與超越論的現象學》、海德格爾的《存在與時間》和《措利孔研討課》③M.Heidegger,Zollikoner Seminare: Protokolle,Zwiegespr?che,Briefe,hrsg.von M.Boss,Frankfurt am Main: Vittorio Klos‐termann,1994.、雅思貝斯的《普通精神病理學》、薩特的《存在與虛無》和梅洛-龐蒂的《知覺現象學》看作一種現象學咨商。不過,考慮到他們的主旨不在于咨商,而在于借助科學危機、精神疾病或心身異常反應來說明或論證自己的理論,我們還是將其排除在現象學咨商的范圍之外。從狹義上的文獻和思路來看,現象學咨商在歐美主要國家幾乎都有自己的著名代表和咨商方案①Emmy van Deurzen,“Phenomenological therapy”,in Edward S.Neukrug.(ed.),The SAGE Encyclopedia of Theory in Counseling and Psychotherapy,Los Angeles: Sage Publications,Inc.,2015,pp.772‐776.:在瑞士,有精神病學家M.博斯(Medard Boss)追隨海德格爾發展出來的“此在分析”療法;在法國,有波伏娃和加繆的存在主義療法;在美國,有F.珀爾斯(Fritz Perls)的格式塔精神療法、C.洛吉斯(Carl Rogers)的人格中心療法、E.晉德林(Eugene Gendlin)的聚焦療法、G.凱利(George Kelly)的人格建構心理學等;在英國,有R.D.萊茵(R.D.Laing)的選擇性療法,等等。

這些咨商流派雖然方法不一,理論基礎相異,但E.v.德岑(Emmy van Deurzen)總結出了他們共同的特點:“現象學療法是一種哲學療法,它以對話為其穩固的根基。它通過仔細的描述而展開,其目的在于探索人們生活中的困難,這些困難是如人們所體驗的那樣而非訴諸精神診斷范疇或其他理論概念。它尋求通過鼓勵一個人在更廣闊的人類狀況的視域的基礎上提出問題而獲得理解,它不做預先的規定、解釋和說明,而是強調對目標、意義、價值、沖突、困境以及悖謬的描述?!雹贓mmy van Deurzen,“Phenomenological therapy”,in Edward S.Neukrug.(ed.),The SAGE Encyclopedia of Theory in Counseling and Psychotherapy,p.772.

這些特點,概而言之,不外乎有三個方面:第一,從咨商者角度來看,咨商活動須將咨商者或來訪者引回到他/她個人的心理體驗或意識體驗;第二,從被咨商者或咨商師角度來看,被咨商者在咨商活動中須以描述的方式呈現咨商者的個體體驗,絕不能以某種先在的框架或范疇去解釋或說明個體體驗;第三,將咨商者的困難和問題置于更大的視域、境域或背景之中,或者說,進行視域化或境域化處理③“視域化”或“境域化”是Emmy van Deurzen的用詞(Horizontalizing)。參見Emmy van Deurzen,“Phenomenological therapy”,in Edward S.Neukrug.(ed.),The SAGE Encyclopedia of Theory in Counseling and Psychotherapy,p.774.,以期它們能得到更好的理解。

應該承認,諸咨商流派的這些思路是完全符合現象學的基本原則和方法的④德岑在談到不列顛學派時評論道,這一學派“深深地植根于現象學諸原則之中”。參見Emmy van Deurzen,“Phenome‐nological therapy”,in Edward S.Neukrug.(ed.),The SAGE Encyclopedia of Theory in Counseling and Psychotherapy,p.773.,因此在咨商實踐領域也取得了卓越的成效,但這樣做也有一些很明顯的缺陷??梢钥吹贸鰜?,對咨商者個體心理體驗或意識體驗的強調,對被咨商者的描述方法的推崇,表明研究者們依賴的是胡塞爾早期的描述現象學的框架;對視域、境域或背景的引入說明研究者們訴諸了胡塞爾早期的視域-構造理論或海德格爾早期的境域-展開思想。我們這里的意思并不是說,這樣的依賴和訴諸不恰當或不應該,而是想指出,這樣的作法對于現象學咨商體系的建立是遠遠不夠的。

這是因為,首先,方法的錯位使用導致自身方法的缺失。對意識體驗的注重以及對解釋和說明的拒斥是胡塞爾描述現象學的方法,視域-構造理論或視域化理論是胡塞爾構造現象學的方法,境域-展開思想或境域化思想是海德格爾對此在的生存論分析法。這些方法是現象學的元方法,它們對于探索哲學基本問題、破除基本認知和信念的迷障具有重大意義??墒?,對于各門具體學科而言,它們可能有啟發性,但未必有同樣大的作用,例如在咨商中,不管是哪個流派,恐怕都不會不看重體驗和描述的價值,不會排斥對咨商者生存論處境的分析。進而言之,如果各門學科都奉這幾個現象學的方法為圭臬,它們之間的方法論差異也就無從談起了。德岑曾收集了12 項現象學咨商的技術,⑤它們分別是:描述、加括號、視域化/境域化、均等化、對話、現實化、多視角、朝向性和目標、辯證探詢、解釋學、啟發式、證實。參見Emmy van Deurzen,“Phenomenological therapy”,in Edward S.Neukrug.(ed.),The SAGE Encyclopedia of Theory in Counseling and Psychotherapy,pp.774‐775.如果我們不關注術語上的差異而僅僅考慮內容上的異同,那么,我們可以說,沒有一項技術或方法是其他咨商學派所缺乏的。

其次,沒有充分利用現象學成果,沒有對現象學成果進行一定形式的轉換和展開,這使得現象學咨商缺乏看待問題的深度和廣泛持久的影響力。絕大部分研究者或咨商師以為使用了現象學的原則或方法就是在做現象學咨商了,個別人,例如博斯,雖然也借用了某個現象學家的理論成果,但完全生搬硬套,不進行任何形式的轉換,使得其咨商理論像是對某個學說的注解。德岑雖然談到了現象學咨商的理論基礎,但其內容不過是對現象學方法的另一種表述而已。①Emmy van Deurzen,“Phenomenological therapy”,in Edward S.Neukrug.(ed.),The SAGE Encyclopedia of Theory in Counseling and Psychotherapy,p.773.

為了克服這些缺陷,本文將在保留現象學咨商的三個基本特點的基礎上嘗試引入現象學的理論成果并進行與現象學咨商相適應的轉換和展開。這里所謂的轉換是指,直接使用某個現象學成果的內容,但在名稱上作出調整,以適應現象學咨商的情境。這里所謂的展開是指,把已經蘊涵在現象學成果中的思想引申出來并加以展示,以便可以應用到現象學咨商活動之中來。這些思想本來是現象學成果的題中應有之義,只不過還沒有受到現象學家足夠的重視,在現象學那里還沒有得到充分的揭示和展現,但它們對于現象學咨商來說卻意義重大。

本文的主題是討論個體困在時間中的癥候,這一癥候有種種表現,例如疲憊、拖延、情結、失常失態、抑郁、自閉和失憶等。文章將以個體的生命體驗為基礎,以視域化或境域化為基本方法,通過對相關現象學成果的引入及其轉換和展開,對這一癥候進行刻畫描述并嘗試給出現象學意義上的咨商方案。為此,我們首先引入時間線概念。

二、時間線概念及其現象學基礎

“時間線”是很多領域都用到的一個常用詞,我們這里借用它來表示一個人為了實現某個具體的目標而組織起來的行動序列。很明顯,這個序列是環環相扣的,只有前面的階段完成了才能過渡到后面的階段,各個階段之間是不能隨意置換或跳越的。當然,日常對這個詞的理解也包含了這樣的意思,但當我們將其置于胡塞爾和海德格爾的現象學之上時,它便具有了多個新的含義。

第一,時間線是此在的存在之展開方式。根據海德格爾對此在的生存論分析,此在首先在世界之中存在,世界不是存在者的總和,而是因緣和意蘊的整體;此在在世界中存在就是通過意蘊整體展開自身,就是說,此在通過其所領會的因緣關聯和意蘊整體來組建自己的周遭世界并解決自己的操心。②參見海德格爾:《存在與時間》,陳嘉映、王慶節譯,第108頁以下。每一條時間線就是一個意蘊整體。

第二,時間線并不是純粹主觀的。雖然一個人可以為了實現自己的目標而精心組織一系列的活動,但這種組織并不能越過意蘊整體的內在關聯,它還要受到世界的制約。

第三,時間線也不是純粹客觀的。世界的因緣關聯和指引聯絡不是自在之物之間的客觀關系,而是通過此在的生存才開辟出來的,離開了此在的操心活動,它們什么也不是。因此,我們只能回到第一點即時間線是此在的存在之展開方式,或者說,時間線只能在純粹生存論意義上來理解。

第四,時間線是復數。此在每一次為著自己的操心組建起相關的意蘊整體,此在同時有多個目標,那么也必須相應組建多個意蘊整體,這就是說,此在可以同時擁有多條時間線。

第五,時間線之間具有價值序列與奠基關系。相關于此在的目標,時間線之間的價值是不同的,我們可以對此作一個高低等級的排序。不僅如此,這些不同的價值之間還具有奠基關系?,F象學與通常的看法不同,不是低價值為高價值奠基,恰恰相反,是高價值奠定了低價值的基礎。

第六,在現象學的意義上,時間線的各個階段是可以隨意置換或跳越的。眾所周知,無論是胡塞爾還是海德格爾的時間理論都認為,時間的三個維度過去、現在和將來并不是線性排列機械展開的,過去和現在可以走到將來之前引導將來,而現在和將來也可以回到過去之前推動著過去,無論在時間的哪一個維度中,另外兩個維度都是同時在場或“到時”(海德格爾語)的。

正如在海德格爾那里,不同的意蘊整體相互平行或交織,組成了更大的整體乃至此在的整個世界,不同的時間線也是相互平行或交織的,它們也因此編織起個體的全部生活。顯而易見,這里蘊含了對個體的一種特殊要求:個體必須能夠在不同的時間線之間來回穿梭并作出切換。從作為海德格爾的基礎存在論的視角看,對不同時間線進行切換的能力并不是主體與生俱來的技能,也不是客觀世界的要求,而是此在的存在即時間性使然——當然,在海德格爾看來,此在的存在最終來自存在的敞開。此在的這種生存論意義上的時間性,同時間線的時間性類似,也包含了時間的三個維度及其關系。此在每一次向新的時間線的切入,過去和未來的時間線也是同時到場的,甚至有可能,過去的時間線走到新的時間線之前,而未來的時間線落在了過去的過去。

現在讓我們回到本文的主題。我們可以把時間初步理解為現象學意義上的時間。這種時間分為時間線及其切換兩個方面,這兩個方面的一致特征是過去、現在和未來這三個維度的永遠的共同到場、相互伴隨和相互環繞?,F在我們可以這樣來描述“困在時間中”的現象:我有多條時間線,這些時間線由低到高依次排列。我疲憊,那是因為我在另一條時間線里精神抖擻;我拖延,那是因為我在別的時間線里雷厲風行;遇到相似的時間線,我的心病會復發,遇到的多了,我的情結終究會成為死結;失常和失態常常來自其他時間線的擾動;抑郁是對諸時間線的阻斷,自閉是在切斷眾多時間線之后對某條時間線的堅守,而失憶則是自隔于最后一條時間線。這時,我完全困于時間之中。

我“困在時間中”就意味著,一方面,在時間線中時間的三個維度不能相互伴隨并共同到場,我無法面對現實,也無法回憶過去,更無法展望將來;另一方面,不同的時間線之間不能跳轉過渡,我無法切換時間線,無法開始或進入一個新的時間線,也無法退回到過去的時間線,更無法展望或開拓將來的時間線。

這個時候,我們就可以說,我困在時間中了,或者說,時間把我困住了?!袄А边@個詞用在這里,初看很自然,仔細想來卻別有意味。我們一般會把時間理解為一個流動的過程,作為個體的我可以與時俱進,可以隨波逐流,可以超越它,可以落后于它,還可以抓住或卡住它的某個點,但不會想到會“困”在其中,因為“困”通常與空間有關,例如“困居”“困境”“困局”“困守”“圍困”等,難道困在時間中就是某種形式上的困在空間中?

三、時間的空間性與困的形成

時間就是空間,這是我們對胡塞爾和海德格爾時間現象學的嘗試性展開。我們知道,在自然態度下,時間是事物自身或事物之間一維的、不可逆的前后相繼性,而空間則是事物自身或事物之間三維的、可逆的相互并列性。但在現象學態度下,時間和空間不再屬于事物的性質,當然也不再是主體的屬性,不再是為主體所特有的某種形式,它們是主體與事物相遇的產物,或者更準確地說,它們是主體和事物相遇的前提。這里所說的時間是多維度的、可逆的,既前后相繼也相互并列,這里的空間也具有前后相繼性,因為空間的形成、改變和拓展不是一蹴而就而是依次發生的。時間和空間的現象學特性完全相同,因此我們可以說,在現象學的意義上,時間就是空間。

人們可能會問,既然時間和空間完全相同,那又該如何區別它們呢?梅洛-龐蒂的回答也許可以給我們以啟發:“……我們也已經達到讓主體在一個環境里的固定(fixation)……作為空間性的條件呈現出來”“一旦關于空間性的經驗與我們在世界之中的固定有關,就會有一種對這種固定的每一種樣式來說的原本空間性?!雹俜謩e參見梅洛‐龐蒂:《知覺現象學》,楊大春等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21年,第387頁、391頁。譯文據原文略有調整。就是說,本來時-空的結構是一體的,但當我們試圖去固定環境或世界時,或者,當我們在世界中被固定時,時-空結構便解體了,空間與時間就表現出不同的特性。

我們這里所做的只是一個初步的、引導性的論證,嚴格的、詳盡的證明已經超出了本文的主旨。不過,為了讓我們的論證更有說服力,我們還需要結合胡塞爾和海德格爾的觀點來做點引申和展開。

胡塞爾雖未直接將時間和空間等同起來,但他在描述時間意識中發生的視差現象時完全采用了空間性的表述。他說,在滯留中,質素越是靠近原點(原印象)下沉得越快,越是遠離原點,則下沉得越慢;越是靠近原點,質素的滯留點之間的間距越大,越是遠離原點,其間距越小。在前攝中我們也會遇到同樣的情況:越是靠近原點,前攝質素到來的速度越快,前攝點之間的間距越大;越是遠離原點,前攝質素向下移動的速度越慢,前攝點之間的間距也越小。①E.Husserl,Die Bernauer Manuskripte über das Zeitbewusstsein (1918/1917),Husserliana 33,hrsg.von R.Bernet &D.Loh‐mar,Dordrecht/Boston/London: Kluwer Academic Publishers,2001,S.72ff.顯然,“靠近”“遠離”“間距”“大”“小”等都屬于空間性的術語。

當然,也許有人認為這只是一種修辭性的說法而已。讓我們來看看胡塞爾的那張著名的時間圖(圖1):②E.Husserl,Die Bernauer Manuskripte über das Zeitbewusstsein (1918/1917),Husserliana 33,S.22.在這張圖上,橫軸上的每一點代表一個新的原印象的出現,橫軸上面的點表示前攝,橫軸下面的點表示滯留,在更大的尺度上,橫軸上下的點是可以交換的,斜軸代表該原印象由前攝變為滯留并在意識流中不斷下沉的過程,縱軸代表前攝、原印象和滯留的同時在場。關于胡塞爾時間圖的詳細解讀,可參見拙著《時間與存在——胡塞爾與海德格爾現象學的基本問題》,北京:商務印書館,2014年,第47頁及以下。

圖1 胡塞爾時間圖

從這張圖上我們可以看出,時間具有三個維度,這三個維度內部及其彼此之間雖然具有前后相繼性,但也都是并列的和可逆的。正是在這個意義上,在整個系統或環境被固定之前,我們把時間與空間畫上了等號,甚至胡塞爾晚年也常常認為這樣的時間是“擬-空間的”(quasi‐raümlich)。

至于海德格爾,雖然他早期曾在“與我們在世界中的這種固定有關”的意義上即“在世界中存在”的意義上談論“在世界之中存在的空間性”和“此在的空間性”,談論“去遠和定向”以及空間對組建世界的“參與”等,③分別參見海德格爾:《存在與時間》,陳嘉映、王慶節譯,第134‐144頁,尤見第138頁、144頁。但當他把“解說時間之為存在問題的超越論的境域”④海德格爾:《存在與時間》,陳嘉映、王慶節譯,第53頁。中譯文根據原文略有改動。當作自己的使命時,他已經無意識地把時間與空間等同了起來,因為境域地地道道是空間性的。之所以說海德格爾的行為是無意識的,是因為他很快就在“此在的空間性”的意義上談論空間了。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海德格爾把“境域”和“超越論的”聯系在一起,也許可以啟發我們區分兩種形式的現象學空間:一種是超越論的空間,另一種是前超越論的空間。第一種空間是經過了超越論還原的空間,在這里既沒有具有本質的主體或自我,也沒有受到主體“固定”的環境或世界,這時,時-空的結構還未分裂,時間就是空間;第二種空間是經過了本質還原但尚未經歷超越論還原的空間,在這樣的空間中,主體仍保留著最低限度的本質(例如此在)且已經在世界中存在,此時,時-空的結構已經分裂,空間表現為“去遠”和“定向”等特性。①如果我們的區分是正確的,那么我們可以反過來指責胡塞爾早期的內時間意識分析以及海德格爾早期的空間分析都有未能徹底實行超越論還原的嫌疑,而且也能理解為什么晚期胡塞爾會不斷地回到時間問題,為什么圖根特哈特對海德格爾的空間觀有如此嚴厲的批評。

在超越論的意義上,時間就是空間。這意味著,時間線就是空間線即以多維、可逆和相互并列的方式所排列之線。這也意味著,困在時間中就是困在空間中。這樣的困是如何形成的呢?當然,困的形成契機多種多樣、不勝枚舉,我們這里以情感活動為例來做個嘗試性的描述。

無論在哪種形式的情感中,親情也好,愛情也罷,都會發生時間線或空間線的交織或新建。在父母和未成年子女的親情關系中,父母會全面介入孩子的時間線的建設當中,會讓孩子日常生活的時間線、學校學習的時間線等一點一滴地建立起來并與自己的生活線和工作線交織甚至重疊在一起。兩個相愛的人更是如此,他們不僅讓自己的生活時間線、工作時間線相互影響、相互交織甚至相互重疊,而且會創立屬于他們自己的生活線、興趣線和事業線。②對于這種狀況,元代書畫家趙孟頫的妻子管道昇創作的“我儂詞”是最好的詮釋。困就發生在不同個體的時間線的交織和分離中,這一點從空間線的視角出發可以看得更清楚。

第一種形式的困:困在交織或重疊的空間線中。這里分兩種情況。一方面,空間線的交匯不足甚至分離會帶來某一方的傷害。在愛情中,兩個人的空間線可能是最大限度地交錯在一起的,現在無論哪一方不管出于何種原因降低了交匯的強度和密度,都會給另一方帶來某種程度的傷害。如果一方突然中斷與另一方的聯絡,導致雙方空間線的完全分離,也極有可能給另一方帶來很大的傷害。另一方面,空間線的交織或重疊本身也會帶來傷害。父母對子女生活空間的過度介入,越俎代庖地為他們打理生活事務,會損害他們的動手能力,甚至會影響到他們其他空間線的展開。

第二種形式的困:困在新建或新創的空間線中。這里也分兩種情況。一方面,新的空間線的喪失對一方或雙方帶來傷害。新的空間線不是情感生活中的“我”或“你”的空間線,而是“我們”的空間線,是“我們”雙方共同打開的空間,“我們”是這個領地中的主人,它的建立就像殘疾人找到了適當的矯正工具,像族群開墾了新的土地一樣令人振奮,而它的喪失自然也會令人痛苦不堪。另一方面,這種空間線雖然沒有喪失,但若性質發生了變化,也有可能給一方帶來傷害。一般而言,在愛情生活中,雙方建立起來的情感空間僅僅屬于對方,這個領地具有排他性,一旦這種專屬性和排他性被打破,就會對其中的一方或雙方造成強烈的情感沖擊。

第三種形式的困:困在空間線的空間本身之中。如前所述,空間的空間性是多維度、可逆性和相互并列性三者的綜合。困在空間中就是困在多維度、可逆性和并列性之中。這時,多維度已經坍塌,可逆性不再可能,并列性化為碎片。在情感生活中,諸維度的坍塌會讓其中的一方或雙方無處可逃、無法呼吸,可逆性的終止會讓人仿佛漸漸凝固起來,成為碎片的并列性,在失去其整體性之后會以不連貫、不相繼的方式突然侵襲人,讓人如同生活在夢魘之中。

這三種形式的困是逐次加重的。第一種形式的困是一種淺層次的困。處在情感生活中的每一方都已經或正在建立自己的意蘊整體和周遭世界,都已經或將要擁有自己的相對獨立的時間線或空間線,一方無論是加入還是撤離自己的時間線都不會對另一方造成嚴重的傷害,像疲憊、拖延、忌諱都是一些常見的困的表現。第二種形式的困是一種相當嚴重的困。情感生活中的雙方所共同創造的新的空間像手腳之于身體一樣已成為雙方生命的組成部分,這個空間的變質或缺失會對一方或雙方造成重大的傷害,嚴重的可引發第三種形式的困甚至危及一方或雙方生命。失常、失態、抑郁或某種程度的自閉便是這一階段的表現。①前文說過“自閉是在切斷眾多時間線之后對某條時間線的堅守”,這個說法與我們這里所謂的“這個空間的變質或缺席”并不矛盾。準確地說,在自然態度下,這兩種說法顯然是正相反的,但在超越論現象學的視角中,一個變質或缺席的空間完全可以得到堅守,甚至在痛苦中可以得到更加徹底的堅守。

第三種形式的困是最嚴重的。在前兩種形式的困中,困在其中的每一方通常仍然保留了自己相對獨立和完整的空間線,仍然可以在不同的空間線之間自由切換。但在第三種形式的困中受到破壞的不僅是某個或某些具體的空間線——無論是既有的還是新建的——而且還包括構成空間線的空間性本身。這時,時-空結構已經瓦解。由于所有空間線都基于這個結構,所以,結構的瓦解會直接導致空間線上所有事件、節點之間的意蘊關聯的失效,即空間線內部不再有多維性、可逆性和并列性。不僅如此,結構的瓦解還會帶來在空間線之間的切換的不可能,因為切換本身也是基于這種時-空結構的。暫時性的抑郁、失語、失志、失神便是這一階段的癥狀。

這三種形式的困雖然是逐漸加重的,但處于樞紐地位的是第二種形式的困。第一種形式的困程度較輕,一般是可以自愈的,如果加重就會進展到第二種形式的困了。第三種形式的困雖然是最嚴重的,但它的根源在于第二種形式的困,不解決后者是走不出前者的,因為后者不僅是前者的原因,而且在某種意義上也是對受困者的保護。通過暫時性的失語、失志或失神可以讓受困者在一段時間內通過與自己的痛苦絕緣的方式保護其時-空結構不至于完全崩潰。因此,即使通過藥物療法或康復訓練讓受困者從第三種形式的困境中走出來,他還會無法面對此前所經歷過的第二種形式的困,很有可能會舊癥復發。而如果解決了第二種形式的困,那么即使被困者仍困在第三種形式中,他也會逐漸恢復常態。這不僅是因為前者是觸發后者的動因,還因為不同的空間線和奠基性的空間性本身是系統地相互關聯的,任何一方的修正或復位都會帶來系統整體的修正或復位。

基于此,我們只考察對于第二種困的咨商方案。

四、現象學咨商方案設想

如何走出困境呢?人們通常認為,人和處境是對立的,如果處境不妙,人無論以何種方式只要擺脫了處境就安全了。但人和時間或空間的關系卻不是這樣,人和時-空結構并不像人和他的處境之間那樣直接對立,相反,人的活動必須在時-空結構正常運行的情況下才能展開?!拔摇崩г凇皶r間”中的解決方案不能以脫離時間為目標,反而是以回到時間之中為旨歸。

回到時間之中就是讓已經部分暫停的時間化或空間化過程在“我”這里活躍起來并持續下去。如何做到這一點呢?筆者在此提出三個步驟并給予論證。

第一步,確認來訪者困在時間中的癥候和來訪者的知識背景及情感狀態。來訪者的癥候可由他人陳述或來訪者本人的自訴得知,這很容易得到認定。來訪者的知識背景的確定也非難事。較為困難的是確定來訪者的情感狀態。一般而言,困在時間中的人可能會有一系列的情感表現和變化,比如由思念、惋惜、無聊到悔恨、自責、憤怒再到痛苦、絕望等。準確地了解來訪者的知識背景、把握來訪者的情感狀態非常重要,它是我們選擇合適的咨商方案的重要依據。

第二步,重建失去的空間線。人們一般認為,已經經歷過的痛苦不應該再去回憶,已經走出來的困境用不著再去回首。但從超越論現象學的視角來看,時間的時間化運作或空間的空間化運作是自動發生且不可遏制的過程,現在這個過程居然停止了,那么它一定遇到了某種阻力,卡頓在了某一點上,我們要做的就是回到當初的情境中,重建已經不復存在的時間線,給時間化或空間化的運作一個克服阻力、沖破卡頓的機會。精神分析和各種心理治療正是這么做的,分析師和治療師通過各種技術手段引導來訪者一次又一次地返回到當初創傷性的語境中,讓來訪者自己獨立地或在治療師的啟發下重新審視創傷、理解創傷,以便最終治愈創傷。不過,現象學不應該模仿心理學的做法,這種做法過于局限在第一人稱視角,視野十分狹窄,負面體驗過于強烈,所觀察到的結果也難以升華?,F象學的做法是,依據來訪者的癥候和情感狀態,分析時間化或空間化運作的可能的阻力位和卡頓點,然后在人類文明的各種創造(例如哲學文學藝術作品、社會歷史事件、社會科學和自然科學知識)中找到類似的情境,建立起一個與來訪者失去的空間線高度相似甚至有過之而無不及的場景,最后讓來訪者沉浸其中,類比性地或帶入性地體驗自己的情感,理解自己的行為,從而消解時-空結構運作的阻力,疏通其中存在的障礙物和卡頓點,恢復正常的時間化或空間化過程。

第三步,“視域化”或升華。在文學藝術作品的類似境況中,來訪者不僅看見了自己、理解了自己并使自己的情緒得到了宣泄,而且更重要的是,他還理解了過去空間線中的另一方以及人類精神作品中的那個“我”。他發現,這樣的處境不僅僅是他一人的經歷,別人所遭受的創傷的嚴重程度及其引發的情感的強烈程度可能遠甚于他。在一次次的閱讀或欣賞中,作品的高度、深度,主角“我”的品格、精神,甚至作品的文字表述的方式,都會逐漸讓困在時間中的“我”獲得更大的視域,讓“我”的境界得到升華,這樣的升華其實也是一種沉淀,它以某種氣質或稟賦沉淀在來訪者的身上。

經過了這三個步驟——當然有時可能還需要反復嘗試新的重建方案——來訪者的時間化或空間化運作有望恢復正常,被困本身這一事件在來訪者那里也可能獲得了新的意義。我們不妨舉個例子具體說明一下。

對故人故土強烈思念而又不可見到,這讓來訪者寢食難安,現在已經出現了失常和自閉的癥候。面對這樣的來訪者,咨商師在確定來訪者的癥候和較為嚴重的情感狀態之后,可以選擇文學作品中類似的或者更強烈的情感狀態,例如《詩經》中的“河廣”,①《國風·衛風·河廣》:“誰謂河廣?一葦杭之。誰謂宋遠?跂予望之。誰謂河廣?曾不容刀。誰謂宋遠?曾不崇朝?!备嬖V來訪者這首詩的背景,以現象學的方式再現那種深切的、急迫的而又不可實現的思念之情,讓他動容并與之共情,讓他在閱讀和體會中目睹自己和他人的思念之苦,以便創造機會讓時-空結構運作起來。

這個例子與詩歌相關,其實在具體的現象學咨商實踐中,我們大可不必局限于某個領域,而是可以也必須根據來訪者自身的知識背景把用于咨商的文本擴展到文學、藝術、歷史、哲學、宗教,甚至社會科學和自然科學。當然,這對咨商師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他不僅要像一般的心理分析師那樣掌握相關的專業知識和操作技能,還需要盡可能廣泛地了解哲學人文社會科學甚至自然科學知識及其在現象學咨商上的意義。這看上去似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但所幸的是,目前國內外的心性現象學、文學現象學、藝術現象學、歷史現象學、宗教現象學、社會現象學、法律現象學、自然科學的現象學基礎等方面的研究都在蓬勃展開,有的已經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果,這為現象學咨商學的發展開辟了廣闊的空間。未來的咨商師或可根據自己擅長的知識領域或情感狀態開展咨商活動,相應地,也許來訪者也可以根據自己的知識背景或情感狀態選擇不同的咨商師。

有人可能會擔心,現象學咨商如此依賴于各門具體學科,它自身的獨立性和價值在哪里呢?這種擔心的出現是出于誤解,把現象學咨商當作與現象學以及各門具體科學相并列的學科了。我們應該把現象學咨商看作一門奠基在現象學和各門具體科學之上的應用學科,它一方面以現象學和哲學對人和世界的性質及其關系的理解為路標,另一方面以各門具體科學的思想結晶或理論成就為道路,將路標置于適當的道路之前并引導來訪者踏上這條道路、走向更廣闊的天地,從而讓來訪者治愈自己并升華自己。

猜你喜歡
空間性胡塞爾現象學
語境中的胡塞爾*
——專欄導語
胡塞爾《笛卡爾式的沉思與巴黎講演》(1931年)的形成始末與基本意涵
現象學研究力作:《胡塞爾發生現象學研究
——兼論現象學對經濟學的影響》評介
《哈萊姆二重奏》的空間性探微
歷史現象學的現狀與目標
揭露現實和預示無限——對電影營造空間的現象學解讀
對胡塞爾《邏輯研究》再版的解析
借助漢語的“空間性”特質 有效突破英語的“時間性”難點
舞蹈藝術發展進程中的審美鑒賞能力
論存在與非存在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