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互聯網+非遺”模式的鄉村振興路徑研究

2023-02-07 13:56李蕾王雪芳吳靜雯蔡敏娜
村委主任 2023年12期
關鍵詞:非物質文化遺產鄉村振興互聯網

李蕾 王雪芳 吳靜雯 蔡敏娜

基金項目:2023年陜西省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資助項目“‘互聯網+非遺模式的鄉村振興新路徑研究——以中寧縣蒿子面為例”(S202312715016)。

作者簡介:李蕾(1993-),女,漢族,寧夏中衛人,碩士,中級經濟師,研究方向為管理會計、產業經濟。

王雪芳(2002-),女,漢族,陜西漢中人,在讀本科,研究方向為管理會計。

吳靜雯(2002-),女,漢族,四川南充人,在讀本科,研究方向為產業經濟、鄉村振興。

蔡敏娜(2003-),女,漢族,陜西漢中人,在讀本科,研究方向為產業經濟、鄉村振興。

摘要: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傳承應與現代生活充分融合,體現當代價值,要扎實做好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系統性保護,更好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推進文化自信自強,助力鄉村振興。文章在梳理中寧縣蒿子面發展現狀的基礎上,結合“互聯網+”時代特點,提出應從引入科技賦能,提升文化吸引力;通過資源引導,打造產業鏈;拓展傳播渠道,豐富傳播形式等方面著手,為新時代非遺文化發展提供多元化路徑,推動鄉村振興戰略深入實施。

關鍵詞:“互聯網+”;非物質文化遺產;鄉村振興;蒿子面

文章編號:1674-7437(2023)12-0155-03? ? ? 中國圖書分類號:F327;J523? ? ? ?文章標識碼:A

非物質文化遺產(以下簡稱“非遺”)作為國家和民族歷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標志,承載著獨特的民族記憶,對于賡續歷史文脈、堅定文化自信、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具有重要意義。2021年,文化和旅游部辦公廳、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辦公廳、國家鄉村振興局綜合司聯合發布《關于持續推動非遺工坊建設助力鄉村振興的通知》,提出要加強非遺保護,促進就業增收,鞏固脫貧成果,助力鄉村振興[1]。這既是對我國非遺文化的一種保護,也是推動我國鄉村振興的一項重大舉措。2021年5月,國務院批準文化和旅游部確定的第五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共計185項),寧夏回族自治區中衛市中寧縣蒿子面制作技藝名列其中[2]。寧夏中寧縣地處騰格里沙漠邊緣,黃河自西向東穿境而過,已有300多年歷史的蒿子面是中寧縣的民間特色風味小吃,其制作技藝在中寧縣廣為流傳,大多是以婆傳媳、母傳女、老傳少等方式代代傳承。隨著非遺項目的成功,中寧縣政府也積極探索蒿子面非遺文化產業的發展前景,通過支持婦女創業、進行免費培訓、建設體驗館、注冊商標等方式促進蒿子面產業的發展,蒿子面也成為中寧縣的特色產業,產業發展成效顯著,但在發展的過程中,該縣整體的經濟發展仍較為緩慢,限制了蒿子面向高層次現代化發展的步伐。為此,需要在“互聯網+非遺”模式下以保護非遺資源為根本,結合時代浪潮,因地制宜地探索設計出一條適合中寧縣蒿子面“活起來”“富起來”的新路徑,實現鄉村振興。

1? ?“互聯網+”在非遺美食傳播中的優勢

1.1? ?受眾范圍廣

互聯網的普及使得越來越多的人能夠輕松接觸到網絡信息,無論是老年人還是年輕人、城市居民還是農村居民,都有機會了解、學習、傳承非遺美食文化。傳統的非遺美食傳播往往受限于地理、時間等因素,使其難以突破地域限制,但互聯網的普及使得傳播范圍不再受限制,人們可以隨時隨地通過網絡了解到各地的非遺美食文化。

1.2? ?傳播方式多樣化

“互聯網+”多樣化的傳播方式也為非遺美食傳播提供了新的機遇。傳統的非遺美食傳播受限于傳統媒體途徑,往往只能通過電視、報紙等有限的方式進行傳播,而互聯網的出現則為美食傳媒提供了新的傳播途徑。通過微信公眾號、微博、美食博客等多種社交媒體平臺,人們可以輕松分享和傳播各地的非遺美食,實時更新最新的美食資訊。而且互聯網的互動性也為非遺美食傳播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人們可以通過點評、留言、社群等方式與其進行互動交流,形成更加豐富多元的美食文化。

1.3? ?交互性強

“互聯網+”強大的交互性為非遺美食傳播帶來了獨特的優勢?;ヂ摼W可以通過直播、短視頻等方式展示非遺美食制作的過程,讓觀眾實時參與其中,增加了非遺美食傳播的趣味性和參與感。同時,互聯網的交互性也使得非遺美食傳播更加個性化和精準化。通過推薦算法、個性化營銷等方式,互聯網可以根據用戶的興趣、需求進行內容篩選和推薦,使得非遺美食傳播更加精準地傳達給目標受眾。

2? ?非遺特色美食——“蒿子面”的發展現狀

非遺的保護與傳承,重在融入現代生活,展現當代價值。非遺不是躺在櫥窗里的展品,也并非束之高閣的技藝絕活,而是促進增收致富的“金鑰匙”。寧夏回族自治區中寧縣一直流傳著一曲蒿子面的歌謠:“長脖子雁,扯紅線,一扯扯到中寧縣。搟得薄,切得細,提起來,一根線,下到鍋里骨碌碌轉,撈到碗里賽絲線?!敝袑幙h蒿子面在面粉中加入了當地野生植物蒿草籽,蒿草籽含有天然植物膠,能夠在水中形成強韌的凝膠,與面粉結合可做出韌性十足的面條,搭配羊肉、中寧枸杞做成的臊子共同食用,具有健胃清熱的食療價值。

蒿子面是中寧縣的飲食文化標識,在寧夏回族自治區內頗具名氣,但并未像其它地方特色面食(如“山西刀削面”“蘭州牛肉面”“武漢熱干面”)般馳名全國。2021年,《寧夏回族自治區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條例》完成修訂,為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提供制度保障,當地政府也多次舉辦相關民俗文化系列活動,包括非遺知識社會普及宣講、非遺進社區、非遺大集、傳承人講解大賽、非遺夜市等,但大都反響平平,輻射范圍小,“破圈”效果一般。當地餐飲行業組織也嘗試過一些系統的、專業的與蒿子面有關的傳承與推廣計劃,但對蒿子面的宣傳多以新聞稿件、報道、電視臺采訪等傳統宣傳方式為主,缺乏藝術學、心理學、新媒體等專業人才的多方配合,整體宣傳效果不佳,出現形式大于效果等問題。

3? ?鄉村振興背景下“互聯網+非遺”模式的發展意義

近年來,一批新興非遺品牌崛起,不少非遺傳承人紛紛轉型線上拓展市場。短視頻平臺、電商平臺等意識到非遺的巨大潛力,通過技術和創意積極為傳統文化賦能,讓更多人了解非遺、走近非遺、愛上非遺。眾多地方美食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被塑造成網紅食品得到迅速發展,成為當地的重要食品產業,例如,柳州螺螄粉、武漢熱干面、云南鮮花餅等[3]。也有不少非遺傳承人與網絡平臺合作,結合平臺用戶特點搭建并運營賬號,發展趨勢良好。例如,借助互聯網平臺,充分展示非遺文化與技藝,在保持初心并秉承大國工匠精神的前提下,積極拓展文化傳播渠道,跨越信息鴻溝,將精益求精的技術帶入大眾視野。

以中寧縣蒿子面為例,首先,在“互聯網+非遺”模式下,通過將非遺項目進行數字化保護、傳承和轉化,可以減少因空間、時間和地域導致的諸多限制,有效解決非遺技藝難以延續和傳承的難題,在更大程度上便利想要學習蒿子面非遺技藝的人士。其次,利用“互聯網+”思維和圈層劃分思想,可以最大限度提升該項目的影響程度和傳播力度,并借助當代人喜歡的短視頻、VR、直播、軟廣等新穎活潑的網絡新媒體元素,激發年輕人對中寧縣蒿子面的關注度和傳播興趣,提升其文化傳播力和吸引力。再次,通過地方政府扶持,構建蒿子面市場化運作模式,可以實現非遺項目產業化、規?;l展[4],不斷提升產品競爭力,提升經濟效益和品牌價值。最后,讓中寧縣蒿子面“火起來”,可以進一步保留產品特色,適應社會消費需求,為新時代非遺文化發展提供多元化路徑,實現文化富民,激發致富內生動力??梢?,非遺插上“互聯網+”的翅膀,進一步豐富了傳播手段,拓展了傳播渠道,激活了生命力,有助于中寧縣蒿子面相關產品銷售,加快產品的迭代,令其符合當下多樣化、個性化、定制化的消費趨勢和潮流,實現生產與消費的良性循環。

4? ?鄉村振興背景下“互聯網+非遺”模式發展的新路徑

4.1? ?拓展傳播渠道,提升社會關注度

信息化時代,社交媒體和短視頻平臺已成為人們獲取信息、分享生活的重要渠道。在非遺的傳承和發展中應持續拓寬傳播渠道,豐富傳播形式,提升社會認知。對中寧縣蒿子面來說,一是應引導當地人利用新媒體平臺發布蒿子面制作和食用相關的視頻內容,并在社交媒體上設立專頁,分享非遺技藝的制作過程和價值,讓更多人了解非遺文化的豐富內涵。二是充分借鑒直播形式,多平臺搭建矩陣賬號,增強新媒體傳播互動性,滿足不同受眾群體的文化需求[5]。三是包裝專業蒿子面技藝手藝人,打造產品IP,利用新媒體的發展優勢,擴大影響力,利用網站平臺、音樂平臺、社會化媒體平臺、傳統長視頻平臺以及其它的新媒體平臺,以提高其關注度。傳播形式方面,可以融合流行元素、融入歌曲、舞蹈、戲曲等,跟隨“線上交流+線下互動”的傳播形式,讓蒿子面呈現更新穎、更年輕的姿態,以當代人民喜聞樂見的傳播形式滿足現代審美需求。

4.2? ?引入科技賦能,提升文化吸引力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中華民族沉淀下來的優質文化,是民族精神的凝結,浸潤著風土人情,是我們國家和民族歷史文化成就的載體[6]。為了更好地傳播非遺文化,需要積極拓展文化傳播渠道,跨越信息鴻溝,讓更多人了解和學習非遺技藝。為此,當地政府應加強科技賦能,通過利用人工智能、大數據等技術,將非遺文化與科技相結合,打造更加互動和多樣化的傳播形式。例如,結合VR/AR技術,打造虛擬仿真系統,通過場景重構,高度還原從蒿草籽的精篩與研磨、搟面、切面、煮面及臊子湯的制作過程,創造身臨其境的體驗,使用戶沉浸式感受蒿子面的獨特魅力[7]。

4.3? ?通過資源引導,打造特色產業鏈

一是開發速食食品,增加多元化口味迎合市場需求。蒿子面作為西北地區的特色面食,雖然在當地有著廣泛的認可度和市場需求,但現場制作的食物難以擺脫地域限制,也很難滿足全國人民對食用場景、口味的多樣化需求。而速食食品則具有易儲存、易攜帶的特點,不僅能夠拓展銷路,還可以滿足在外地工作或旅行的游子們對家鄉美食的需求。為此,要提升蒿子面的市場競爭力,可以借鑒柳州螺螄粉的成功經驗,開發速食食品,增加多種口味迎合市場需求,從而打造出適合自身特色的產業鏈。二是整合地方資源,打造特色品牌。發揮中寧縣的資源優勢,整合地方特色旅游、非遺技藝和銷售網絡等各種資源,打造具有高度認可度和市場影響力的蒿子面特色品牌。一方面,可以與文旅類直播間合作,從非遺傳承、起源等層面對蒿子面制作技藝及產品進行展示,提升蒿子面的品牌知名度和美譽度;另一方面,可以與高校等開展深度合作,挖掘非遺、民族元素,與蒿子面產品相結合,設計產品包裝,形成具有IP效應的產品。三是持續培育人才,延長產業鏈。為提升蒿子面產業的可持續性,應擴大對蒿子面技藝的培養范圍,持續培育專業人才,實現技藝的有效傳承與人才迭代,提高蒿子面制作的技術水平和創新能力。同時,政府也需要加大相關政策與資金投入,積極發揮主導作用,做好引導和培訓工作,充分發揮各職能部門統籌協調能力,多方位助力非遺的傳承與發展,延長產業鏈[8]。

4.4? ?調動技術手段和資源,拓展影響力和傳播力

在傳統的非遺傳承模式中,由于地理距離的限制,傳承技術只能通過口傳心授的方式進行,這不僅費時費力,而且可調動的資源也非常有限。為此,應通過“互聯網+ ”的優勢,調動更多的技術手段和資源,突破非遺技藝培訓、傳授與學習的時空限制,實現多地多人同時在線培訓,激發年輕人對蒿子面的關注度,最大限度地拓展中寧縣蒿子面的影響力和傳播力。同時,蒿子面傳承者也可以通過互聯網平臺與學習者進行交流和傳授技藝,通過實時視頻教學或通過文字、圖片等形式的線上教育,實現師生之間的互動交流。此外,通過互聯網平臺,蒿子面傳承者還可以通過制作教學視頻、發布技藝解讀文章等方式,將自己的知識和經驗分享給更多的人,將蒿子面的影響力更廣泛地傳播出去,吸引更多的人對非遺文化產生興趣,從而推動鄉村振興。

5? ?結束語

非遺體現了中華文化的獨特魅力,深入挖掘其經濟價值、社會價值可對實現地區經濟高質量發展發揮重要作用。通過文化吸引力的提升,可帶動當地人群就業;通過豐富蒿子面口味,可最大限度滿足全國人民的口味,提升銷量;通過資源引導,發展蒿子面品牌,打造產業鏈,可增加當地人民收入?!盎ヂ摼W+非遺”模式下,以保護非遺資源為根本,因地制宜地探索設計出一條適合于中寧縣蒿子面“活起來”“富起來”的新路徑,為助力鄉村振興具有重大的借鑒意義。

參考文獻:

[1]中國政府網.文化和旅游部辦公廳 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辦公廳 國家鄉村振興局綜合司關于持續推動非遺工坊建設助力鄉村振興的通知[EB/OL].(2014-04-17)[2014-04-17].https://www.gov.cn/zhengce/zhengceku/2021-12/16/content_5661193.htm.

[2]新華社.大美非遺|那一碗家鄉的蒿子面[EB/OL].(2022-08-28)[2022-08-28].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42403295248496-

238&wfr=spider&for=pc.

[3]馬旭.文化自覺視角下飲食類非遺產業化與鄉村振興研究——以石家莊市飲食類非遺為例[J].文化創新比較研究,2023,7(14):136-140.

[4]張聰.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南寧飲食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傳承[J].南寧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22,30(05):48-53.

[5]高曉君.新媒體時代阿壩州非遺文化傳播策略研究——以阿壩美食制作技藝為例[J].中國食品工業,2023(19):44-46+50.

[6]朱華.非遺保護視角下鄉村文化振興的創新路徑[J].農業經濟,2023(12):71-72.

[7]黃越.鄉村振興背景下農業遺產保護與開發研究——以湖北恩施玉露茶為例[J].現代商貿工業,2023,44(24):16-18.

[8]曾小珊,楊炯,馬曉君,等.鄉村振興背景下廣東鄉村技藝類非遺的傳承活化路徑研究[J].現代農業研究,2023,29(08):64-67.

猜你喜歡
非物質文化遺產鄉村振興互聯網
激發“鄉村振興”內生動力破題尋路
民建貴州省委攜手中天金融集團推進“鄉村振興”貴州赫章縣結構鄉“扶志扶心扶智”項目開工
關于如何運用吉林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培樹核心價值觀問題研究
推動沈陽市戲曲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生產性保護策略研究
淺論呂劇藝術的傳承與傳播
從“數據新聞”看當前互聯網新聞信息傳播生態
互聯網背景下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項目的實施
以高品質對農節目助力打贏脫貧攻堅戰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