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論王夫之詩無達志說中的自由闡釋思想
——兼談“詩無達志”較“《詩》無達詁”的變異

2023-02-13 01:23金書豪
湖北工業職業技術學院學報 2023年6期
關鍵詞:王夫之董仲舒詩經

金書豪

(河北大學 文學院,河北 442000)

王夫之的“詩無達志”說源于《唐詩評選》,是王夫之評價《長安春游》時提出的詩歌評價標準,“只平敘去,可以廣通諸情,故曰‘詩無達志’”[1]。王夫之認為含蓄蘊藉的詩歌文本中作者所要表達的情感不明顯,但又可以喚起讀者的各種情感,同時也論證了讀者擁有自由闡釋權力的合理性。王夫之的詩無達志說可以說是有意無意地對董仲舒知名的“《詩》無達詁”說的一次回應,它們有源流上的關系,但實質上其不同是十分明顯的。將二者加以比較,也有助于厘清王夫之詩無達志說的思想內涵。

一、詩無達志說的闡釋對象

從闡釋對象的角度來看,王夫之的“詩無達志”說的闡釋對象是十分明確的,詩無達志說所針對的對象是內涵豐富,含蓄蘊藉的詩歌文本?!啊对姟窡o達詁”的闡釋對象則是作為儒家經義的《詩經》。

董仲舒的《詩》無達詁說是對于儒家經典《詩經》的解釋主張,也是對《詩經》作為儒家經典內涵豐富,無法被解讀窮盡的贊嘆,實質上“《詩》無達詁”與真正意義上的自由闡釋思想還有一段距離。詩無達詁首見于董仲舒的《春秋繁露》卷三之《精華第五》篇:“所聞《詩》無達詁,《易》無達占,《春秋》無達辭。從變從義,而一以奉人?!贝颂幍摹霸姟笔桥c“易”和“春秋”并列的,所指的正是儒家經典的《詩》,而非一般的作為文學體裁的詩歌。詩無達詁這一主張的提出是為了對儒家經典的《詩》進行解釋,而不是要對普遍的詩歌體裁的文本進行解釋。不同的闡釋對象對闡釋思想的影響是巨大的,在漢代,讀者面對作為一種儒家經典的《詩經》,與在現代,讀者面對作為“最早的一部詩歌總集”的《詩經》相較,所采取的闡釋思想必然會有很大的不同。作為儒家經典時,《詩經》也不可能具有完全的自由闡釋空間,在漢代,讀者對《詩經》的解釋也不可能背離儒家經義?,F今常常論及的“詩無達詁”的命題則是經歷許久的時間才出現的,“《詩》無達詁”變成“詩無達詁”這一變化的過程是非常漫長的,從魏晉陸機提出“詩緣情而綺靡”到朱熹“以《詩》解《詩》”,再到鐘惺“執其一而《詩》之用且萬”,“《詩》無達詁”才真正變成“詩無達詁”[2]。

王夫之的詩無達志說的闡釋對象是內涵豐富,含蓄蘊藉的詩歌文本。但“詩無達志”畢竟是對一般詩歌文本的評價,可以運用于《詩經》闡釋嗎?這顯然是個值得考慮的問題,從王夫之的文學批評實踐來看,他有《詩經稗疏》這樣傳統的訓詁式經典解釋之作,也有《詩廣傳》這樣的引申解說之作,以周光慶的《中國古典解釋學導論》中的解釋體式的分類而言,前者屬于“詁訓體”,后者屬于“傳體”[3]。但通覽這兩種著作,王夫之仍是以經學的方式對《詩經》加以解釋?!霸姛o達志”作為一種針對一般文學文本的闡釋思想,似乎不能運用于《詩經》。但在《古詩評選》中,王夫之評價班婕妤的《怨歌行》一詩時如此說道:“漢人有高過《國風》者,此類是也?!?可以類比一下,很難想象一個儒家學者會說漢代的儒者所作的某一著作高過《論語》或《孟子》,此時《詩經》從凜然不可侵犯的經學文本轉變為了可探討品評的審美文本。從這里也可以看出,王夫之對于《詩經》的闡釋,可以大致分為經學闡釋與文學闡釋,盡管這兩種闡釋是很難完全分清的。在其文學闡釋的部分,“詩無達志”中內涵的自由闡釋思想也可以運用于作為一般文學文本的《詩經》,也就是說,詩無達志的闡釋對象包括《詩經》,但不局限于《詩經》。需要強調的是,詩無達志說認為內涵豐富的文本作為闡釋的對象時更具價值,也具備更大的自由闡釋空間。如蘇軾所言:“文章如金玉, 各有定價?!蓖醴蛑畬τ诤钐N藉的詩歌文本更為看重,并對表達直露的詩歌提出了批評,王夫之在《明詩評選》中評論詩歌時說道:“唐、宋人于‘寧遣同宿莽’之下,必捺忍不住,將下半截道理衍說,則有議論而無風雅?!盵1]對于作者以議論入詩的創作方式提出了直接的批評。對于含蓄蘊藉,讀者能夠反復吟詠體會的作品,王夫之也不吝贊嘆:“無端無委,如全匹成熟錦,首末一色。唯此,故令讀者可以其所感之端委為端委,而興、觀、群、怨生焉?!盵1]兩種詩歌相較,無疑還是內涵豐富的詩歌能夠興起讀者豐富的想象力,更加適合自由闡釋的釋義方式。

《詩》無達詁與詩無達志的闡釋目標相較而言,詩無達志說所能適用的對象顯然更為廣泛,包括《詩經》,也包括一般的詩歌文本。在古代文論史中,不乏對于一般詩歌的自由闡釋的論述。如劉辰翁的“觀詩各隨所得”說,但“詩無達志”說與這些論及一般詩歌文本的自由闡釋理論不同,“詩無達志”說顯然是脫胎于董仲舒的“詩無達詁”說,具有鮮明的經學色彩。但其闡釋對象卻發生了巨大變化——“詩無達志”是為了闡釋楊巨源的《長安春游》而提出的,理論的闡釋對象從不可侵犯的儒家經典變為了一般的詩歌文本。王夫之將一種經典解釋的主張放到了一般詩歌文本的解釋中,一方面展現了一種將《詩經》從經典地位解放至一般美學性質的詩歌的趨勢,也展現了對一般詩歌文本的重視;另外一方面而言,“詩無達志”說也是一個新的論證自由闡釋的命題,將其運用到《詩經》這一經典文本上,也是對自由闡釋思想地位的提升。

詩無達志說展現了自由闡釋思想適用對象的擴大化的趨勢,在這一趨向之中,《詩經》被強調了其作為一般詩歌文本的一面,論證了在一定范圍內自由闡釋詩經文本的合理性,一般的詩歌文本的自由闡釋空間也得以被加以重視。

二、詩無達志說的闡釋結果

從闡釋結果的角度來看,“詩無達志”強調了詩歌文本含蓄蘊藉的特點,顯然隱含了對讀者的闡釋結果的要求。王夫之所提出的“詩無達志”說給與讀者自由解讀的權力,更傾向于使得讀者獲得審美的體驗之后提出審美的闡釋。而“《詩》無達詁”傾向的是能為儒家經典的解讀服務的闡釋結果,而不是讓讀者進行自由地審美體驗之后提出的結果。

《詩》無達詁說傾向的是為儒家的道德哲學與政治哲學服務的闡釋結果,換言之,讀者得出的闡釋結果要建構或者維護儒家的道德哲學與政治哲學。學界已經不乏研究指出,《詩》無達詁展現的仍是一種限制性明顯的闡釋,而非是一種自由闡釋。換言之,《詩》無達詁要求讀者“可以但只能做出某些解釋”,即必須在經義闡釋的范圍內,不能越軌。董仲舒提出《詩》無達詁是為了解答“難晉事者”的問題:為什么在《春秋》中有的地方將新君稱為“子”,但是在里克殺奚齊的事件中,奚齊作為新君卻被稱為“君之子”?董仲舒給出的解釋非常明確:奚齊死于只看見了繼承王位的利益而沒有看見風險,《春秋》痛心他的一葉障目,因此不用正常的稱呼來稱呼他。這一解釋方法的指向性十分明顯:無論是《春秋》還是《詩》,對其解釋都應該符合于儒家的倫理道德和政治哲學。只有在這個范圍內,才有一定的的自由度,一如漢代對于《關雎》的解釋,不論是《毛詩》、《齊詩》、《魯詩》和《韓詩》,從屬于今文學派或古文學派,都沒有脫開從解釋經義角度出發的“美刺”二字,如王夫之所言“褒刺以立義”,具有很強的經學和政治屬性,他們之間的分歧只是在于關雎具體所美所刺的應該是何人何事,這與后世所談及的自由闡釋有明顯的不同??梢哉f,董仲舒所提出的《詩》無達詁是一種權威解釋,即使有闡釋的自由空間存在,也是限制極大的。董仲舒作為今文經學的代表人物提出的“《詩》無達詁”,重點仍是在于解釋經典之后的“一以奉人”,《詩》無達詁的解釋具有現實的功利目的,詩無達志則更加傾向于讀者自身的審美感受。對于“從變從義,而一以奉人”,學界的解釋眾多,張世亮,鐘肇鵬,周桂鈿譯注的《春秋繁露》做“根據變化,依從道義,兩者兼從,一概因人而異”解釋[4]。蘇輿在《春秋繁露義證》中認為,“一以奉人”應該是“一以奉天”,不論是遵循成法,還是加以變通,都要以“奉天”為主[5]。賴炎元在《春秋繁露今注今譯》中也認為,“一以奉人”應該是“一以奉天”,強調不論如何解釋都要“遵循天道”[6]。但不論是“奉人”還是“奉天”,詩無達詁所作出的解釋都具有明顯的目的性,最終仍是為儒家的政教服務的。

詩無達志說的闡釋結果是讀者提出審美的闡釋,“可以廣通諸情”。更側重于強調讀者應對文學做出個體化的自由解讀。詩無達志強調文本具有豐富的內涵,所追求的正是讀者可以進行自由闡釋。當然,“詩無達志”說對讀者也有一定的限制,但這種限制是“讀者不能做出某些闡釋,其他的闡釋都允許存在”,除了明顯違背道德的闡釋,其他的闡釋都具有合理性。王夫之在“詩無達志”說之外,還提出“讀者各以其情而自得”,“讀者各以其情而自得”可以為“詩無達志”的闡釋結果做出說明,兩相聯系之中也更能看出“詩無達志”說的指向。王夫之在《詩譯》中說:“作者用一致之思,讀者各以其情而自得?!盵7]強調讀者在進行闡釋活動時,可以從自身的歷史境遇以及情感出發,對文本加以解讀,并得到審美體驗?!芭d觀群怨”被王夫之稱為“四情”,“可以廣通諸情”的“諸情”也是包括“興觀群怨”的,而王夫之曾進一步將儒家的“興觀群怨”命題闡述,認為之前的經學家們往往固守于認為某詩一定會產生興觀群怨的某一結果的死板觀點,而讀者不應將自己局限于固定的某一效果之中,而是將興觀群怨聯系起來,一首詩能激發讀者之興情,也可能激發群情、怨情等等,讀者擁有不拘束于一個解釋之中的權力?!啊对姟房梢耘d,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盡矣……‘可以’云者,隨所‘以’而皆‘可’也?!盵7]需要補充的是,詩無達志說指向了對讀者的自由闡釋的強調,但并不代表無視文本中的作者之意。盡管作者之意應盡可能的隱蔽,以擴大讀者的自由闡釋空間。王夫之說:“作者用一致之思,讀者各以其情而自得?!弊x者能夠以情自得的前提是“作者用一致之思”,在文本中,作者所要表達的含義是確定的?!霸姛o達志”所謂“達”,《說文解字》解釋道“行不相遇也……《詩》曰:‘挑兮達兮?!盵8]孔穎達疏“挑兮達兮”云“挑達為往來貌”,清代王先謙引孔疏認為,挑和達都有“獨來獨往之義”[9]。達字具有“唯一,獨行”之義。詩無達志也即“詩歌中作者之意不應是唯一之意”。在詩歌文本中,如果作者的意見完全占據了整個作品,十分明顯,無疑會將讀者的自由闡釋空間壓縮。一如王夫之所批評的杜甫名句“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正因杜甫所要表達的感情過于直露,壓縮了讀者的闡釋可能,因此王夫之對杜甫提出了尖銳的批評。當然,王夫之的批評是否過當是值得商榷的,但其所提出的作者與讀者之間的關系問題是值得考慮的。

《詩》無達詁與詩無達志傾向的闡釋結果相較而言,雖然都受到了限制,但詩無達志所受限制明顯較小一些,詩無達志希望讀者獲得審美的效果,《詩》無達詁則要求讀者的闡釋一定要為政教服務。詩無達志所指向的“廣通諸情”的結果里,興觀群怨這“四情”仍屬于儒家詩學的范疇之中,但其覆蓋的范圍無疑是非常廣大的。從范圍而言,讀者如果闡釋文本獲得了“興”的接受效果,可能興起的是讀者日常生活之中的情緒,乃至于一些瑣碎小事的體驗,除此之外,讀者之興還包括高遠的精神境界的體驗,能夠幫助讀者振奮起來,重新樹立理想。而這些或瑣碎,或高遠的體驗都是具有合理性的,讀者之闡釋不必非要在其中作一個抉擇,必須選擇其一。從性質而言,讀者可以做出正面具有教化意義或政治意義的闡釋,也可以做出有一定負面意義的帶有怨情的闡釋,當然,作為儒家學者,王夫之也不能容忍一些過于極端的“怨刺之言”。但相較而言,“詩無達志”說給與讀者自由闡釋空間已經是非常廣大的了,不必非要與政教相關,而這往往是《詩》無達詁所不能允許的。更進一步來說,這些闡釋無疑都帶有審美色彩,而不是將政教色彩作為主流?!霸姛o達志”說最終所要表達的正是要給與讀者自由闡釋的權力,闡釋的結果是讀者能夠獲得審美的體驗。

總體而言,相對于董仲舒所言的“《詩》無達詁”,王夫之所提出的“詩無達志”已經在多個方面與之發生了分歧,《詩》無達詁側重于對經典的功利的權威解釋,得出的結果是為了解釋經典,詩無達志則側重對文學的審美的自由解釋,得出的結果是為了讀者獲得審美體驗。

三、詩無達志說的闡釋方法

從闡釋方法的角度來看,詩無達志說傾向的闡釋結果已經暗示了一種自由闡釋方法的存在:詩中沒有明顯的作者之意,讀者擁有自由闡釋的權力,讀者在閱讀詩歌文本時,應以表達情感體驗為主,理性的思考論證為輔?!对姟窡o達詁說的闡釋結果也暗示了一種闡釋方法的存在:以考據出處,縝密推理的方式闡釋文本。

《詩》無達詁說出自《春秋繁露》,《春秋繁露》是對儒家經義進行解釋的作品,其解釋的方法則是進行考據,然后以讀者自身的理性對文本進行重新論述,最后與儒家經義掛鉤。以《詩》無達詁說的闡釋目的推究其闡釋方法即是:“《詩》沒有一個能夠完全窮盡其大意的解釋,因此需要依托邏輯,不斷地重新闡釋經義以接近文意?!敝匦聦徱暥偈鎸Α半y晉事者”的回答,其闡釋方法有鮮明的以理性闡發推演的特點:對于文本中的稱謂因何與常態不同的問題,董仲舒的解釋是因為《春秋》的文本描寫的是同室操戈,“仁人錄其同姓之禍”,所以與一般的稱謂寫法不同,“固宜異操”。進一步來說,文本所描繪的事件的來龍去脈是“晉,《春秋》之同姓也,驪姬一謀,而三君死之”,因為家族內斗的陰謀導致了三位君主的死亡,這是不符合于儒家的倫理道德的,因此董仲舒的結論則是“天下之所共痛也”,從道德的角度對文本所述之事加以評判??梢钥闯銎潢U釋方法是要求讀者要對文本中所描繪的事件有一個清楚的了解,考據文本所言之事,然后以解釋儒家的道德哲學為闡釋目標,中間加以理性的推演,將文本與目的聯系起來,可以說,這就是“《詩》無達詁”說所必然衍生的闡釋方法。

詩無達志說出自《唐詩評選》,《唐詩評選》是評選詩歌類型的作品,闡釋方法則是直接抒發體驗到的文本中的情感。詩無達志說的闡釋目的推究其闡釋方法即是:“詩歌文本含蓄不盡,沒有一個一定的解釋,讀者可以自由闡發所體驗到的情感?!倍堕L安春游》一詩王夫之也是以此評價的:“只平敘去,可以廣通諸情?!睉撜f楊巨源的《長安春游》一詩有許多耐人尋味的地方,如“桂壁朱門新邸第,漢家恩澤問酂侯”,酂侯即蕭何。按理來說,王夫之作為一個儒家學者,大可以考察楊巨源的生平,知人論世,嘗試解釋楊巨源此處用蕭何的典故所要表達的含義。然而王夫之點到即止,只是感慨文本內部意義豐富,以表達體驗的方法闡釋文本。這種評點并非是說教,也不是道德的判斷,只是從感性的審美角度論及文本本身。較于《詩》無達詁說,王夫之也并未考據蕭何的典故,考究“酂侯”的來龍去脈。甚至,王夫之對于過度考據是持尖銳的批評態度的。他評論這種闡釋方法道:“其尤酸迂不通者,既于詩求出處,抑以詩為出處考證事理?!盵7]

《詩》無達詁與詩無達志的闡釋方法相較而言,詩無達志的闡釋方法相比《詩》無達詁說更具感性的成分。值得注意的是,《詩》無達詁說所隱含的闡釋方法中也存在感性的成分,詩無達志的闡釋方法中也存在理性的成分,但都不成為其主要的組成部分。如董仲舒說晉國內亂“天下之所共痛也”,這其中也具有感性的成分,然而這種感性的成分是為了增添理性的論述的說服力而服務的。王夫之則恰好不同,他在評論詩歌時也會論及文學史中的內容,如“漢人自黃初以降,此風絕矣”,不乏帶有理性的判斷,但也是為了抒發內心的感慨才如此言說的。

綜上所述,相較于《詩》無達詁,詩無達志所隱含的闡釋方法以感性地表達讀者情感為主,更具自由闡釋的特點?!对姟窡o達詁則更具理性思辨的特征,不可避免地將會對讀者的闡釋自由有所限制。

詩無達志內含邏輯縝密的自由闡釋思想,與《詩》無達詁相較而言,給與了讀者以更為廣大的自由闡釋空間。詩無達志說擴大了自由闡釋的對象,強調了自由闡釋的結果,討論了自由闡釋的方法。王夫之的詩無達志說是中國古代自由闡釋傳統的長河中一朵值得重視的浪花。

猜你喜歡
王夫之董仲舒詩經
春秋決獄與法律解釋——以董仲舒春秋決獄案例為中心的考察
董仲舒“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問題研究述評
《董仲舒思想通解》出版
詩經
春秋“王魯”說芻議:以董仲舒為中心
現代詩經
現代詩經
王夫之《說文廣義》考訂《說文》析論
試論莊子對王夫之自然觀的深刻影響
那些年,我們讀錯的詩經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